05/21

繼續試機之十一

上期我比較了同樣來自 Decca 的錄音,Istvan Kertesz 演譯 Dvorak Symphony No.9 新世界交響曲;Kertesz/VPO (1961)及Kertesz/LSO (1966)。1961年的錄音來自維也納的 Sofiensaal,由 James Brown 負責。1966年的錄音在英國著名的 Kingsway Hall,由 KE Wilkinson 負責。1966的錄音無論是技術,器材,演譯的技巧都有改進;錄音成功進佔 TAS 的一席。除了指揮的效果我們暫且不談,為何這兩個版本的CD有捷然不一樣的效果? Kertesz/VPO (1961) 的首版 CD在1987年推岀,Kertesz/LSO (1966) 的首版 CD在1995年推岀。儘管兩個 CD 版本推岀的時間相距大約相差十年,但這亦不足以將兩者的命運倒置。理論上兩者都是由原版母帶經過 A/D 後轉為數位母帶印製 glass master製造 CD。反而很多聲音都投訴八十年代 Decca 所用的 ADC 並不原美。當年 Decca 用的 A/D Converter (ADC) 理應是 Ultra Analogue 的 2040,其實算得上是一個不太差的 ADC。部份 Decca 初期的 CD (指的當然是 AAD 或 ADD的 CD 而非 DDD 的類別。) 不太理想似乎與他們所用的 ADC 無關。我反而覺得只要 Decca 當時負責 CD mastering 的 engineer 做得妥當的話,很多 Decca 八十年代的 AAD 及 ADD CD 的音效都相當理想。Kertesz/VPO (1961) 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在我們深入探討這兩張 CD 之前或者借這個機會讓我們先聽一聽 Kertesz/VPO (1961) 其中的一個黑膠版本。這個London Stereo Treasury系列的黑膠唱片雖然並非 Wide Banner 首版,但音效並不輸蝕。 

按圖試聽 Kertesz/VPO (1961) 新世界交響曲黑膠唱片的 Adagio。

Kertesz/VPO (1961)及Kertesz/LSO (1966) 最大的差異似乎在於後者使用了CEDAR (Computer Enhanced Digital Audio Restoration)當年最先進的 DE-HISSER DH2。負責整個 CD remastering 的 engineer 是 James Lock,當然我們想信 James Lock 只負責其中的部份。James Lock 作為 Decca 最有名望的錄音師之一亦是 Decca 剛開始立體聲錄音的其中一個開國功臣。除了推崇 omni-directional mic 能夠收錄到古典樂曲最理想的效果外,他亦只需要利用幾下拍手聲便能夠判斷一個錄音場地的好壞。James Lock 就是甪這個簡單的方法找到在加拿大 Montreal 的 St Eustache Church;為Dutoit/Montreal SO、為 Decca 的數位錄音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由 Karajan 的Boris Godunov 至 Solti 的 Wagner The Ring, 以至 Sutherland/Pavarotti 的 Turandot 及不可不提 Crespin/Ansermet 的 Berlioz/Ravel。James Lock 成為了這些藝術家的御用的錄音師。James Lock 的技巧與成就不容置疑。由當時(指的是九十年代) 最具資歷的 James Lock 負責將 Decca 最珍貴的錄音轉錄為 CD,這個決定理應是最明志之舉。當時亦根本沒有比 James Lock 更適合的人選。剩下來就只有原來的母帶的質素及 CEDAR 的 DE-HISSER DH2 能夠影嚮最後的 digital 母帶的效果。

根據 James Lock 當時的描述,有部份母帶根本受損到不能修復的程度。要重現當年超水準的錄音效果幾乎不可能。剩下已經有破損而能夠修復的母帶就需要經過 DH2 除去錄音帶上不必要的雜音。但 Cedar 的 De-Hisser 過程並非只有 DH-2。在 DH-2之前其實還有 Cedar De-Clicker DC1 及 De-Crackler CR1。因為在錄音帶(亦可應用於復刻黑膠唱片之上!) 中的 clicks (哢嗒聲), crackle (噼啪聲) and hiss (嘶嘶聲)是三種最常見的噪音。在當時來說,Cedar 這幾部減噪的系統稱得上是十分先進。Cedar 在每一部机內均使用雙 40-bit floating-point processors處理訊號,能夠將訊號進行同步的修正。不過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的耳朵當然能夠馬上可以從音樂的訊號中分辦岀這幾類的噪音。在減噪的機器中就算是單一個的 click 都已經是埋藏在不同的頻率之內,與同頻率的音頻完全溶合在一起。試想一下沙與糖混為一體的情景。De-Clicker DC-1 的操作是首先將整值訊號上每一個click 連帶與它一起的音頻先除去、經過分晰後除去頻段內 click 的部份;最後將” 潔淨” 後的音頻放回訊號的原位。視乎 click 的長短,一個 click 可以由數個至數百個 samples 不等。DC-1 每秒可以處理多達 2500個 clicks,要知道從訊號中抽起 click 的頻段並不易。更何況 clicks 可以重疊出現;要處理得一乾二凈並非易事。接下來的De-Crackler CR-1 要對應的比 DC-1 的更困難,錄帶上包括噼啪聲、電流聲、過荷、失真等等都一概由它處理。CR-1 處理訊號的方式與 DC-1 捷然不同;今次需要 remaster 的 engineer 能夠做岀適當的選擇。CR-1 的控制比 DC-1 要困難得多,如何去處理?我們下期續。

高原 (5/21)

01/19

TAS 榜上的 Planets 之四

上期介紹過 Dutoit/Montreal SO 的 The Planets。如果有聽過這個錄音的朋友一定不會失望。今期介紹的是最後一張 Holst 的 The Planets 錄音。TAS 上榜以來一直屹立不倒,Zubin Mehta 梅塔指揮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的演岀 (Decca SXL-6529/London CS-6734)。錄音由 Decca/London 在 1971年由 James Lock 及Colin Moorfoot 用 Decca tree 在 UCLA 著名的 Royce Hall 收錄。Royce Hall 是 Decca/London 在加州指定的錄音地點。在此以前早幾年 Mehta/LAPO TAS 上榜 R Strauss 的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Decca SXL-6379/London CS-6609)亦是在 Royce Hall 收錄。後期 Mehta/LAPO 收錄 John Williams 的 “Star Wars”/”Close Encounter Of The Third Kind” (Decca SXL-6885/London ZM-1001) 亦在同一地點收錄。亦同樣得到不錯的評價。無獨有偶三張唱片都與星體拉上關係。

生於音樂世家的印度藉指揮 Zubin Mehta 的父親是 Bombay SO 的創辨人及音樂總監。早在 1960年的時候因為 Charles Munch 的推薦下成為 Montreal SO 的音樂總監;1961年亦成為 LAPO 的助理指揮。當時 Mehta 的任命因為未得到時任 LAPO 音樂總監的 Sir George Solti 的同意,Solti 憤然辭職以示抗議。Mehta 1962年正式成為 LAPO 的音樂總監。以一個二十多歲亞洲裔的年青人能夠同時領導北美洲兩大樂團, Mehta 的成就可算是非凡。早年在維也納國家音樂學院接受指揮訓練的 Mehta 一向視維也納為西方音樂的根據地。Mehta 的指揮風格亦接近歐洲大陸,他的演譯趨向自然、細緻及超卓的平衡度。他更擅長營造樂曲的氣氛,能夠發揮強大的爆發力及迫力。對於演譯大型的古典樂章他最得心應手,上面提及的這幾個錄音都是相近的類別。

既然 Mehta 擅長大型的管弦樂曲,他灌錄 Holst 的 The Planets 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Mehta 的 Planets 錄音是 Decca Tree 效果的表表者。它的音場寬廣,深度及錄音空間的殘嚮皆有傑岀的效果。最明顯的還是樂器的分晰力及分隔度是非常之高,但亦恰到好處。有時候會覺得 Decca Tree 的錄音有太多的 detail,樂器的比例太過大;有點像用了放大鏡般太誇張。Mehta 的 Mars 開展的時候已經營造了一個龐然的音場。這個音場比 Previn/LSO (EMI) ,甚至是 Dutoit/MSO (Decca/London) 的還要巨大。拍弦的部份是十分清晰、通透;比一般的錄音有更細緻的表現。特別一提的是 LAPO 的銅管樂,它的音色比得上 LSO。Mehta 對 LAPO 音色的確有很正面的調控。在他接手 LAPO 短短的幾年間己將樂團的音色調較得較為柔和及豐厚。他亦充份發揮岀 LAPO 銅管樂華麗光揮的特質。在 Mars 之中打擊樂的角色非常重要,Mehta 巧妙的安排無論是 snare drum 或 timpani 都有突岀的效果。Decca 細緻的錄音更進一步將鼓聲突現。無論是動態、迫力及爆炸力都是一等一。樂曲的瞬變及低頻的穿透力亦是頂級。Mehta 將 Tuba 的數量加倍及加強了 Bass Trombone 的角色都為樂曲增加了迫力及質感。

0119.jpg
按圖試聽 Mehta/LAPO 演譯行星組曲的 Mars 片段,黑膠唱片轉錄

Mehta/LAPO 的行星組曲在 James Lock 無械可擊的錄音效果配合之下,LAPO 發揮出它無限的潛能。難怪它能夠一直在 TAS 榜上長存,屹立不倒。儘管 Mehta/LAPO 未必是最頂班的行星組曲演譯,它已經是稱職有餘。 下一期我會將五張行星組曲作一個總結,亦會介紹這五張之外的錄音。行星組曲的錄音多如星數,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收藏的演譯。另外既然介紹行星組曲,我覺得亦可以介紹相關的作品。行星組曲可以算是 Holst 最成功的作品,它的影響力自然不可看輕。下期續。

高原 (1/19)

03/17

TAS 榜上的華格納 VI

上期我們剛開始介绍 Decca/London上世紀立體聲錄音剛起步六十年代的指環錄音。負責整個構想的是 John Culshaw,Gordon Parry錄音,George Solti領導維也纳愛樂的錄音。由開始構想時就連 Decca/London 的對手都不看好的錄音初推出第一套已經賣個滿堂紅,就連當時得令的 Elvis Presley 都敗下來。除了 TAS 上榜確定了它的音效外,它近年更分別被 Grammophone 及 BBC Music Magazine 的讀者推選為史上最偉大的錄音。這套偉大的指環的背後其實有很多的努力,精神及毅力與時間。是金錢以外極難獲取的成功。而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華格納的忠實擁護者 The Wagnerian 亦推選它為最佳的錄音室指環錄音及最佳的指環錄音。

John Culshaw 的構想並不單止是一個錄音室的錄音。他亦依足華格納要求在器材及每一部份的細節都做到+足+。華格納寫指環的時侯亦將劇中要求的設備及器材都詳細地列出。可惜的是一般的歌劇院甚至是 Bayreuth 亦未能依足華格納要求的所有規格。以前我曾經提及過被稱為 Wagner Horn 的 Wagner Tuba。華格納在寫指環的時候想找出一種在 Trombone 與 Horn 之間的音色,他到法國時探訪過Adolphe Sax (色士風的發明人) 后在德國找人做了 Wagner Tuba。華格納以外只有極少數的作曲家用上 Wagner Tuba,就連演奏華格納曲目的大部份樂團亦沒有這件樂器;VPO 亦不例外。John Culshaw就為了指環找人造了 Wagner Tuba供 VPO使用。華格納著名的 Rainbow Bridge就需要六個豎琴來演奏 (Das Rheingold Act 4 – Entry of the Gods into Valhalla),鮮有樂團會採納;Culshaw依足來做。華格納亦要求用極罕有的 Steerhorn (Bayreuth原有的 Steerhorn在二次大戰後被美軍搶走。華格納在其中一幕 (Gotterdammerung Act 2 – Hagen Summons the Vassals),更要求用上不同的的 Steerhorn 在幕前中央; 在幕後的左及右方。一般的樂團只會用 Trombone 替代, Culshaw 找人訂造跟到+足+。就單以配器方面,Solti的指環己是獨佔鰲頭,無人能及。你要聽到華格納夢幻樂器組合就只能夠在這個錄音中聽到。

gotterdammerung按圖試聽 Solti/VPO Hagen Summons the Vassals片段,Steerhorn獨特的音色。

華格納的指環並不是傳统的歌劇,他要求的是視聽效果合的一的戲劇效果。想對於樂器,華格納要求的特殊音效更加令人卻步。為了產生迫真的雷響,華納格特別在 1876年指環的首演造了一台 Thunder Machine。John Culshaw亦為了雷響而使用了一個達二+呎乘四呎的大鐵片及一個特別訂製的巨型 Bass Drum 產生雷響的效果。這個 Thunder Machine 需要二個人擊打 Bass Drum 另外二個人擊打大鐵皮。

das-rheingold

按圖試聽 Solti/VPO Entry of the Gods into Valhalla 片段,之前的是鐵砧(Donner Strike his hammer on a rock), 緊接著 Thunder Machine 及 Rainbow Bridge。情節大概是 Donner 鎚打石頭後產生電擊及雷響撥開雲霧,露出在夕陽光下耀眼燦爛的彩虹橋。是 Das Rheingold 其中一幕最戲劇化,最經典及最吸引的片段。這一段的變化足以標誌著 Decca/London錄音技巧的高超,超強的動態及瞬變;VPO輝煌的銅管樂緊接著絲絲絲入扣的豎琴琴音都一一重現在錄音之中…動聽,實在太動聽。

更甚的是華格納要求使用+八個大小不同的鐵砧(他更指定了每一個鐵砧的音階及大小)去產生冶金的音效 (Das Rheingold Act 2 – Woton and Loge into Nibelheim)。從來沒有一套上演的華格納歌劇用上十八鐵砧,絕大部份連一個都沒有用。John Culshaw 竟然在維也納找到一所鐵砧學堂借出+八個鐵砧去產生華格納夢想的音效。

anvilJohn Culshaw 在指環錄音中所用的其中一個大鐵砧。


這是某樂團(大部份的樂團) 在 Das Rheingold 演出時演奏鐵砧的段落。(相片來自 Das Rheingold 說明書)

das-rheingold2按圖試聽Solti/VPO Wotan and Loge descend to Nibelheim 的鐵砧片段

John Culshaw要求的是一個能夠突顯出當代新推廣的立體聲体錄音的效果。他更要百份之一百切合華格納要求的前,後,左,右;甚至是上,下的 3D音響效果。他亦要求達到華格納要求的戲劇牲效果。Gordon Parry 亦是當年 Decca 首席的錄音師,他亦是源用 Decca 一貫的錄音法寶 Decca Tree。

他如何做得到?下期續。

高原 (03/17)

02/17

TAS 榜上的華格納 V

Sheffield Lab的直刻唱片與其他直刻唱片都有一個共通點,它們比一般錄音都有更突出的像真度。樂器的音色更準確,音效更吸引。整個樂團就是擺在眼前,每一组以至每件樂器都有極精準的定位。可惜的是直刻唱片有極高的製作難度,不單是錄音及製作,就連生產亦是限量。要一 take過錄完唱片的一面對樂師是一個大考驗,對樂器的調音方面亦是一大難題。雖然 Sheffield Lab的直刻錄音亦有用錄音帶收錄,但作為後備的錄音帶製作並未如直刻般嚴謹。因此 Sheffield Lab的 CD與直刻唱片有頗為明顯的差異,這一點亦可理解。

提到 TAS 上榜的華格納錄音,除了 Sheffield Lab 以外;不可以不提的是由 John Culshaw 監製 Solti 蘇提與維也纳愛樂錄下的指環歌劇全集。但凡是華格納就必須要有宏觀,沒有宏大的理想就不能夠盡現華格納歌劇豪邁的氣概。曾在 Bayreuth親自錄過不少華格納歌劇的 John Culshaw 對於現場收錄歌劇的音效絕對不能令他滿意。他决心要在錄音室製作一套音效俱佳而有現場效果的指環歌劇全集。由 1958年至 1965年經歷長達八年的時間完成。Decca在上世紀有二套寵大的製作,華格納這套指環歌劇為首選;另一套就是 Dorati與匈牙利愛樂收錄的海頓交響曲全集。在錄音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儘管指環歌劇有不少的錄音及選擇,但以製作的嚴謹,所花的精力,時間與金錢;Decca 的指環是稱冠。Decca/London 收錄的指環全集,扣除了作為介绍/引子的三張唱片的一輯,總共是四輯共十九張唱片。它們分別為Das Rheingold (三唱片), Die Walküre (五唱片), Siegfried (五唱片) 及Götterdämmerung (六唱片) ;超過十四小時不折不不扣的華格納。唱片的數量或超乎理想的銷量並非構成這套唱片偉大的原因,它的偉大是 Decca 眾人所花的精力是當今及後世不會再有人花得起。

wagner4Decca/London 蘇提與維也納愛樂指環歌劇全集一套四合共十九張唱片。

全球賣出超過一百萬套的蘇提指環歌劇全集除了唱片以外 Decca 亦有其他的媒體供市場所需,不過結果比 Sheffield Lab 的 CD 更令人失望。Sheffield Lab 的CD 未能與直刻唱片看齊,這是絕對可以體諒的。84年 CD 剛面世不久,Decca  便推出了 Solti  指環歌劇全集的 CD,44.1K/16bit 的 A/D  結果令人失望。我們只能夠歸究數位器材未成熟,不夠先進。1997年 Decca 再度推出 48K/24bit(CD 上寫的 96K/24bit 並不正確)指環歌劇全集的 CD,他們使用當時號稱最先進的 CEDAR糸統來製作。CEDAR是一個將錄音帶噪音消除的軟件。大家都不用我解釋都能意會這是另一套徹底失敗之作。2012 Decca再度賞試,他們推出指環歌劇全集的 CD 及 Blu-ray。今次他們用的 master 是經過 CEDAR 製作 1997年的數碼檔案。他們儘量將 CEDAR 的壞處除去,由數碼檔案中盡量抽取母帶上的音符。相信大家定必馬上有一個疑問?為何不用原版模擬母帶製作 master? Decca 的答案是原版母帶己破損至不能使用。難道 Decca 只有一套母帶?難道他們的母帶只有一個拷貝?  至於 Esoteric 的 SACD 據說亦是由 1997年的 48K/24bit 的 master 為本,他們首先將它轉為模擬訊號,然後再將模擬訊號轉化為 DSD 製作 SACD。我不明白 Esoteric 為何要先做 D/A 然後再做 A/D?  有一樣可以肯定的是,Esoteric 的 SACD 亦没有 tape hiss。

話說回John Culshaw,當年不明白他用了那種方法去説服當時的 Decca主席Sir Edward Lewis及Decca的古典樂總監Mr Maurice Rosengarten肯首投資一個甚至是連Decca的對手都不看好的項目。當時來說收錄指環歌劇全集是立體聲及 LP 剛起步才能夠做到的夢想,是當時全新的概念;是世上首套完整的指環歌劇錄音。John Culshaw 找到當時最佳的歌手,他甚至能夠拉攏到己經退了下來的 Kristen Flagstad 在她最後的日子為他錄了一部份的指環。當時的蘇提並非最理想及最著名的華格納指揮,起用蘇提是 Culshaw 一個頗大的注碼。John Culshaw 是整套指環的靈魂,沒有他蘇提絕不能夠在短短的幾年間蜚聲國際。不過Culshaw 並非沒有選擇,他其實亦有考慮包括著名的華格納指揮Knappertsbusch。曾在 Bayreuth 指揮過整套指環歌劇的Knappertsbusch 為 Culshaw 試錄了一段的指環。不過當 Culshaw 請Knappertsbusch 到控制室聽錄音重播的時候Knappertsbusch 說我在指揮時己聽過了,沒有再聽的必要。道不同不相為謀,Knappertsbusch絕對不是 Culshaw 的合作伙伴。負責錄音的 Decca錄音師 Gordon Parry的作風與 KE Wilkinson 等都貫徹一套嚴謹的錄音規格,與指揮及其他演出者聆聽錄音的效果是理所當然的慣性。整套指環歌劇是John Culshaw 的夢想,他如何能夠令錄音達到華格納的理想及在錄音室收錄完美的歌劇錄音?他如何令這套錄音成為音樂史上的里程碑?下期續。


我們先看一看 John Culshaw (1:29開始在中座開腔的一位) 監控指環錄音的過程。

2/17 (高原)

09/14

我們每個月會請專欄作家高原為我們撰寫專文,介紹與黑膠碟有關的資訊。我們希望能夠為初學者提供入門的資訊;亦希望與資深的朋友交換心得。部份的 訊息你有機會看過,但絕對有很多你未知道的材料。我們稱這部份為〝介紹番〞,每次初登的時候會放在首頁,之後會放入〝介紹番〞一欄內供參閱。

Deep Groove/凹溝

Deep Groove/凹溝, 這是我們經常用的名稱,但亦是最多朋友問"這是什麼"? Deep Groove/凹溝其實是指在唱片的標貼上的一個圍在近邊位置上的坑/凹溝。凹溝的存在是由於早期壓印黑膠碟的機器需要多加一個指標在壓印唱片時固定印模的位置而使用。這大多存在於六零年代或之前生產的黑膠唱片。這正徝是第一代的立体聲唱片的產生的時期,黑膠唱片的黃金年代。

凹溝受到重視大抵上是來自 Blue Note 的 fans。對於搜集 Blue Note唱片的人來說,Blue Note的首版就必定有凹溝。因為 Blue Note在六零年代以前絕大部份所生產的唱片都有凹溝。這些被視為 Holly Grail (頂版) 的 Blue Note唱片都標榜為 Deep Groove/凹溝或 DG。六零年代以後廠家在壓碟的時候因為器材的改善而不再需要有凹溝。無獨有偶這個時期亦是由胆機轉換成原子粒機的年代。凹溝因此亦間接等同了胆器材的使用,這個說法雖然是籠統一點;但其中亦有一定的認受性。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因為 Blue Note在62年開始使用的 NY標簽都有凹溝但並非首版, 這批次版的凹溝 Blue Note 亦存活了好幾年。

除了 Blue Note以外,六零年代或以前其他廠牌所生產的唱片亦有凹溝。只要我們稍為細心一點去留意一下的話,你不難會發現其實 Deutsche Grammophon的大禾花,大 Decca/London,早期的 Mercury, Verve的早期版位,RCA的影子狗/梅狗/黑狗等亦盡是凹溝。當然其他的品牌亦多的是。總括而言,凹溝幾乎是首版的等號;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其實這個凹溝與唱片的音色拉不上任何關係,但凹溝幾乎代表了首版的立体聲的開始及结束;這使凹溝這個名稱廣爱收藏家的重視。

09141

第一版有 Deep Groove/凹溝的 Verve。

09142
第二版沒有 Deep Groove/凹溝的 Verve。

09143
Deutsche Grammophon的大禾花亦有凹溝,不過位置是較接近中心點。

09145
首版六眼 Columbia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46
美國第二版的二眼不再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47
加版 Columbia的二眼仍有 Deep Groove/凹溝。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版立体體我們稱為 Wide Banner – WB 的大 Decca/London 的黑膠碟都有凹溝。而實際上無論是 Decca 或 London 也好,只要是在英國壓碟都是用同一個的 master 來做。大家都知道大 Decca 的價格被炒到天價;如果是收藏的話當然是大 Decca,若然是聆聽的話大 London 的性價比是超高。而初期第二版的 Narrow Banner – NB 的 Decca/London 的黑膠碟亦有凹溝,這亦表示這個是最接近 WB 的版本;最超值。很多朋友亦將英國的 Decca 與美國的 Decca 混淆。Decca (英國) 之所以在美國以 London 的品牌發售全完因為當年 Decca (美國) 早在美國註冊,英國的 Decca 因為不可染指所以唯有在美國使用 London 作為品牌。Decca (美國) 以爵士/輕音樂為主,古典只是少量。不過美國 Decca 的古典量少但精,例如其中 Ruggiero Ricci 的 Glory of Cremona 或者是 Erica Morini 都是箇中的表表者。

09148
有 Deep Groove/凹溝的大 London。

RCA 的影子狗/梅狗/黑狗亦有凹溝,後來 RCA 由影子狗轉到白狗後亦將壓碟的器材轉換。初期的白狗亦有凹溝,亦即是說早期凹溝的白狗是非常接近影子狗。要分首版的影子狗與復刻的 Classic Records的假狗亦可從凹溝方面入手。有人亦問過加版與美版的 RCA 甚樣比較。加拿大的 RCA 廠在滿地可至今仍健在但早己沒有生產。創辦加拿大 RCA 的是 Emile Berliner,此子發明了唱片及唱機,亦成立了 EMI 及Deutsche Grammophon。狗仔吹喇叭的 Nipper 狗亦是他的註册商標。早期加拿大壓碟的質素實在不弱,特別是滿地可的製作。滿地可的 RCA 在七零年代己停止生產黑膠唱片。而另一個現像是加拿大 RCA 使用凹溝的時期較長。原因是加拿大器材轉換得比較慢,加拿大比美國遲了一大段時間才將胆器材轉換為原子粒器材。只要加拿大佬得到一個好的 master 的話水準绝對不下於美國,很多時侯比美版更佳。EMI/ANGEL 其實亦出現同樣的情况,美版的藍天使鮮有凹溝但加版的藍天使绝大部份都有凹溝。Columbia的美版和加版亦同出一轍。

09149
原裝正版 RCA有 Deep Groove/凹溝的影子狗。

09151
Classic Records的影子狗當然不會有 Deep Groove/凹溝。

09512
有 Deep Groove/凹溝的白狗最接近首版的影子狗。

09153
大部份加版藍天使仍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54
美版藍天使己不再有 Deep Groove/凹溝。

Deep Groove/凹溝並不一定等同好聲,它只是代表了較早期的版本。頭版亦不一定表示為最好聲的版本,因為影响音效的因素實在太多。肯定的是 Deep Groove/凹溝是表示壓碟時用的是較早期的器材,其中自然少不了胆的器材;毫無疑問這是好事多於壞事。

高原 (09/14)

03/13

pic 9由 八月開始我們每個月會請專欄作家高原為我們撰寫專文,介紹與黑膠碟有關的資訊。我們希望能夠為初學者提供入門的資訊;亦希望與資深的朋友交換心得。部份的 訊息你有機會看過,但絕對有很多你未知道的材料。我們稱這部份為〝介紹番〞,每次初登的時候會放在首頁,之後會放入〝介紹番〞一欄內供參閱。

上期提到 Charles Gerhardt 因為被 RCA 派到英國為讀者文摘灌錄古典音樂。 Charles Gerhardt 與錄音大師 KE Wilkinson 一拍即合,開始用著名的 Decca tree 在 Kingsway Hall 及 Walthamstow Hall 錄制讀者文摘的古典唱片。首套錄制的是著名的 Music of the World Great Composers,一套+二隻唱片。接著的 A Festival of Light Classical Music (一套+二隻唱片)總銷售量超過二佰萬套,是古典唱片銷量的一個奇蹟。接著的 Treasury of Great Music (一套+二隻唱片)都非常出色。其后 Charles Gerhardt 亦找來出色的 Rene Leibowitz錄下讀者文摘一套著名的貝多芬交響樂全集。不過,讀者文摘其中較受人注目的是它的 The Romantic Rachmaninoff 四唱片合裝。唱片由 Earl Wild 鋼琴演奏,Jascha Horenstein 領導 Royal PO 演譯 Rachmaninoff 的四首鋼琴協奏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及 The Isle of the Dead。 Charles Gerhardt精心炮制,KE Wilkinson 在 Kingsway Hall 及 Walthamstow Hall 錄音。 TAS 上榜良久仍然屹立不倒。
OLYMPUS DIGITAL CAMERAMusic of the World’s Great Composers由 Alexander Gibson, Rene Leibowitz, Sir Adrian Boult等演譯偉大的曲目。

Charles Gerhardt 制作 A Romantic Rachmaninoff 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首先,C Gerhardt 考慮到的是鋼琴家,指揮;當然還有合適的鋼琴,管弦樂團。他特別亦提到合適的錄音場地的重要性。他試了不少的鋼琴家,最后他挑選了 Earl Wild。為了替 Earl Wild 找到合適的樂團及指揮,他更不歉其煩地用不同的樂團與指揮録 test recording,達到六次之多。最後選定了  Joscha Horenatein。Joscha Horenstein 來頭一點也不少,他除了和 Rachmaninoff 本人合奏過第二鋼琴協奏曲外;他更在 Rachmaninoff 的第四鋼琴協奏曲的首演與 Rachmaninoff 合作演出。最後 C Gerhardt 選了 Royal PO,而鋼琴則挑選了 Steinway and Son 的一台 No.695。

OLYMPUS DIGITAL CAMERAFestival of Light Classical Music由 Alexander Gibson, Rene Leibowitz, Sir Adrian Boult等演譯精采的輕鬆古典小品。

OLYMPUS DIGITAL CAMERATreasury of Great Music由 Fritz Reiner, Rene Leibowitz, Jascha Horenstein, Sir John Barbirolli, Sir Malcolm Sargent等大師包辨。陣容頂盛,一時無兩。

果 然不負眾望,演出的水準超乎理想,錄音的效果亦超桌。如果你說 KE Wilkinson 的錄音似近鏡,某程度上他是這樣。要知要知道 KE Wilkinson 本身不單只是普通的一個錄音師,他對音樂有天賦的觸覺。他要求的録音要鉅細靡遺,要有樂曲的風格,演出要有作曲家的神韻。KE Wilkinson 對完美錄音效果的堅持是肯定的,從設計 Decca Tree 的選咪到錄音的擺位都有嚴謹的要求;制作一絲不苟。他甚至連樂手座位的位置與坐的座姿都有要求。對影響錄音的每一個小節都絕不放過。聽 Earl Wild 的鋼琴動態超然,每一粒的琴音都清晰無誤。鋼琴的彈跳力無械可擊,音色自然精準。 Horenstein 的指揮與 Earl Wild 亦配合得天衣無逢。錄音的平衡度亦是一等一,樂團的音色自然流暢。這個錄音的效果,特別是鋼琴的動態是當時的錄音中少有的。Earl Wild, Jascha Horenstein與 Royal PO的演譯當然功不可沒歿;C Gerhradt 與 KE Wilkinson 的努力亦沒有白費。TAS 上榜當之無愧。

OLYMPUS DIGITAL CAMERAThe Romantic Rachmaninoff上 TAS榜。演譯的水準與錄音的效果都是超級之作。

The Romantic Rachmaninoff 其實除了讀者文摘這個版本外,還有 Quintessence 的 analogue 再版, 。較多人接觸到Chesky 的 Digital remaster 再版及較罕有Chandos 的 Digital remaster 再版。各個版本當然有分別,我們下期再談。

令我們感到+分可惜的是:
Jascha Horenstein (1898 – 1973)
Charles Gerhardt (1927 – 1999)
Kenneth E Wilkinson (1912 – 2004)
Earl Wild (1915 – 2010)

(高原 –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