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http://www.yanyanlp.com CD網頁之十八

上幾期我們比較過2000年的XRCD與80年代版本的CD甚至是九十年代初期版本的CD。我的感覺是, XRCD的音效與音色比一般的CD遜色。XRCD給我最直接的感覺是在聆聽的時候像是在機上按了Loudness的選擇。它不單止張音量加大,亦張低音大大的加強。結果是;低音變得太多、太重,連人聲也連帶地拖低了。我聽過了不少Carpenters的黑膠唱片與CD,從來沒一個版本中Karen Carpenters的聲底像XRCD番般低、暗、沉。其實XRCD的音效在我做的頻譜測試中經已百份之百肯定。測試岀來的數據不能作假,就算你用其他軟件來測試結果都會相類似。不過如果有人硬要說Karen Carpenters的聲底在XRCD中的才是最真確,其他媒體(CD,黑膠…)的做得不正確!所以這次我拿來一張Carpenters電台白黑膠唱片來比較。這張電台首版黑膠唱片原本是老闆將會放在本年音響展上出售的,我暫時相借一下作為我參考的指標。若然你是XRCD的Die Hard Fans,若然你仍然堅持XRCD的音色一定好。如果你說電台白版黑膠唱片不能作準的話,我無話可說。你聽你的好,我聽我的佳;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干大家好。

這張電台首版黑膠唱片是Carpenters的The Singles 1969-1973,編號是SP3601與當年一般的黑膠唱片相同。既然是The Singles,是Carpenters的上榜精選,裏面亦有For All We Know及Yesterday Once More這兩首歌曲。雖然The Singles只是屬於一張雜錦碟,但因為是電台首版的關係,音效亦絕不遜色。與一般版本的黑膠唱片比較,音效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朋友問我,電台首版一定好聲嗎?凡事沒有絕對,這個雖然並非百分百。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所聽過的電台首版(無論是黑膠唱片或鐳射唱片亦然)有超過99%比一般的版本是靚聲很多。理由其實很簡單,電台首版最接近母版;音效出色絕對不出奇。電台首版其實跟見工沒有太大的分別。第一次見面一定要給人家一個好印象。電台首版除了論唱功、配器與作曲、填詞等技巧外。最重要的當然是一個好的錄音配合最佳的播唱效果。除了要令DJ受落外亦要吸引收音機旁的聽眾去購買。製作嚴謹的唱片公司都會選擇一個最理想/合心意的Master放在電台首版。有很多時候你會看到電台首版並非是第一個Master,有時會選擇第二個或第三個Master。主要是因為唱片公司或歌手他們會選擇自己認為最稱心滿意的Master來製作電台首版。有條件的歌手甚至可以要求master engineer製作符合他/她標準的版本。當然有很多時候電台首版收集了不同的意見後會跟正式推岀的版本有岀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電台首版的音效大致上都是屬於無得輸的類別。如果這家唱片公司或歌手採取放棄的態度,不介意人家反應的話;這也拿他沒辦法。一般電台首版給我的感覺是;樂器及人聲有超凡的分隔度。音場的立體感及空氣感都超越一般的水準。無論是人聲或樂器一般都會較為清脆玲瓏,有較突出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一般電台首板都有非常豐富的音樂感,音色特別精準。聆聽Carpenters這張電台首版與其他一般做得好的電台首版給我的感覺幾乎是一致的。

請大家先聆聽一下Carpenters的The Singles 1969-1973電台首版中的For All We Know及Yesterday Once More兩首歌曲。

按圖試聽電台首版黑膠唱片中的For All We Know。

按圖試聽電台首版黑膠唱片中的Yesterday Once More。

聽過這兩首歌的電台首版,你會發覺CD(無論是80年代或90年代的版本)的音色與它是接近的。當然CD的音色與音效與它差了一大截,但你很容易會聽得出-特別是Karen Carpenters的音色大致上是相近的,並非像XRCD般低沉。黑膠唱片的音色最自然、中音豐厚,CD是較接近黑膠唱片;但XRCD與原版的飄離太遠。Karen Carpenters的餘韻在電台首版黑膠唱片中最豐富,最細緻。CD是差了一點點, XRCD的表現是最差。用上電台首版黑膠唱片與XRCD來比較是勝之不武,我的用意只是要指岀XRCD單是在Karen Carpenters的人聲已做得不對,又談何好聲呢?就算是樂器的音韻、連貫性與音場的密度CD亦有不錯的表現。XRCD卻有空洞的感覺,音樂缺乏連貫性。它做岀來只是硬將樂器拉開製造似乎是清晰的效果,音樂本身像是沒有了靈魂一樣。音場缺乏了空氣感,亦欠缺深度。就如我在上面所說,聽XRCD就像是在擴音機上按下Loudness。若然你的器材仍有這個選項的話你不妨試試。我最後一次試用這個按掣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它“特出“的效果現在仍歷歷在目。順帶一提的是如果你在電腦上聽這些錄音的話,XRCD的版本可能是最合意,因為Loudness最適合用在缺乏低頻的器材上彌補不足。

我絕對不是說XRCD與衰聲畫上等號,這張XRCD只是其中較差的一張。反而我會更加留意的是這些XRCD的發行商。除了香港有發行商推岀XRCD外,美國Elusive Disc及JVC Japan自已本身都有。這些進口版的XRCD其實部份都有不錯的評價。我相信這張Carpenters的XRCD未如理想會是地區性的問題。你會看到有不少由香港發行商推岀的XRCD都沒有太好的評價,這個情況與香港發行商推岀的24K金碟都是偏向差的一面相類似。情況其實與復刻版相近,這些為發燒、為市場需求而衍生的商品大部份都是商業化的產物,沒有太大的欣賞價值。這是在意料之內。

05/23 (高原)

11/22

http://www.yanyanlp.com CD網頁之十三

上期為大家介紹及比較過Linda Ronstadt包括Germany for US的十字標版本首版,Japan for US首板及美國版。今次我同樣找來了Linda Ronstadt同一首曲目的四個不同版本來比較一下。選來的是Linda Ronstadt TAS上榜名盤What’s New。揀出來比較的亦是同名的樂曲`What’s New。What’s New 是Linda Ronstadt與負責樂團指揮的Nelson Riddle合作演譯美國上世紀名曲;一套三張唱片的第一張。唱片可稱得上是Nelson Riddle的遺作,演奏包括鼎鼎大名的Ray Brown。首先是What’s New 大碟Germany for US十字標首板。CD 的matrix為2893 246-01,全銀圈版本。What’s New大碟Japan for US首板。CD matrix 為M1-E11,日本JVC生產。CD雖然不是十字錶版本,但應該仍然是十分早期的製品;估計生產時間在1984至1986年左右。What’s New 大碟美國版,CD matrix 為SRC08 M2S9,估計在1988至1990年生產。最後是Linda Ronstadt,Round Midnight套裝碟中的What’s New,同樣是Japan for US首版。CD matrix 為U1-E31,日本JVC生產;估計在1986年至1987年製造。根據CD上的小冊子所述,這幾張都是由The Mastering Lab的Doug Sax負責master。Round Midnight 是Linda Ronstadt with Nelson Riddle合作一套三張(What’s New, Lush Life, and For Sentimental Reasons)的精品。Nelson Riddle在For Sentimental Reasons推出前已經過身。Round Midnight與For Sentimental Reasons亦因為Nelson Riddle的離世差不多同一時間推出。原本Linda Ronstadt與Nelson Riddle有意推出第二輪的唱片包括古巴及巴西爵士樂特輯亦因而告吹。Nelson Riddle的爵士樂編曲技巧為Linda Ronstadt帶來四五十年代懷舊的味道。或許是用Close-Miking方式收錄的源故,Linda Ronstadt的人聲與樂器的分隔度特別出色。

像上次一樣,我首先為這四張CD分別做了頻譜分晰。由圖表上所看,德國十字標版,日本首版及美國初版的圖表都幾乎一致。但從圖表上可以看到,像Doug Sax以往的master一樣。CD仍然是一貫比較自然的風味,沒有人工化的裝飾。從四張CD的Overview中看到,德版十字標及日本首版的圖樣都幾乎一樣。美國版的電平似乎是比前兩隻低了一點點,但數據和前兩者都是一模一樣的。最大分別的始終是Round Midnight中的What’s New。它的overview與其他三張亦是完全不同。除了電平有很大的差異外,圖形和數據都截然不同。始終Round Midnight是合集,與原版的有分別絕對不出奇。

  
Germany for US十字標首板Japan for US首板

 

 
Round Midnight Japan for US首版SRC美國版 
Germany for US十字標首板
 
Japan for US首板
 
Round Midnight Japan for US首版
 
SRC美國版

讓我們先聽一聽這四個不同版本的What’s New

按圖試聽Germany for US十字標首板 What’s New

按圖試聽Japan for US首板What’s New

按圖試聽Round Midnight Japan for US首版What’s New

按圖試聽SRC美國版What’s New

下回續。

11/22 (高原)

10/22

http://www.yanyanlp.com CD網頁之十二

上期提及過Linda Ronstadt兩張Close Up CD。 一張是早期83至85年左右的target德版,另一張是後期一點在九零年上下的德版。兩張CD看出來的數據幾乎是一致的, 意味著兩張CD的glass master似乎是來自同一個 Analogue master的copy。拿出來比較的是CD內其中一首比較多人認識的樂曲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這首歌在發燒友心目中自然是Radka Toneff Fairy Tales中的版本。但其實Linda Ronstadt都有絕不輸蝕的演繹。她亦曾與作曲的Jimmy Webb(鋼琴伴奏)同台演唱過這首樂曲。我們首先聽的是Target 德國首版。十字標一開聲是一種自然通透的感覺。整體的立體感、空氣感及質感都有接近聆聽 WLP 白版黑膠唱片的效果. 就連引子中鋼琴的琴音都有十分真實、細緻。每一下琴鍵的敲擊都異常清晰及帶有不少的餘韻。Target版無論是人聲或樂器均有極佳的分隔及空間的感覺。Linda Ronstadt的立體感及高度都是超然的效果。

按圖試聽Target版的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非 Target 版開始的鋼琴引子都算得上是清脆玲瓏,鋼琴的音色細緻及有不少的餘韻。Linda Ronstadt 的音域一向甚廣, 她的唱腔仍有不少Articulations。整體的深度和立體感實在算交到功課。但與 Target 版本比較之下實在有點遜色。我說非Target版是交到功課, 相比之下 Target 版交出來的是超班的功課。Target版無論是高音的細緻或低頻的伸延都有突出的效果。非 Target 版本還是差一點點。

按圖試聽非Target版的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如果單從上期的圖表及數據分析來看, Target 版與非 Target 版CD的分別理應不大。因為兩者都有幾乎是98/99%相同。兩者聆聽起來的差別有這般大其實並不是出乎意料。因為以前我亦介紹過有不少這樣的例子,這種情況可說是屢見不鮮。兩張CD相似的地方只是因為他們有非常接近甚至是來自同一個analogue master。但可能是glass master不同及製作CD時使用不同的物料和方法而產生差異。當然第一個copy與第十個copy出來的東西亦不會一模一樣。0101的數碼數字絕對不一定是完全百分百相同的東西。

上面提及早期華納的首版CD在德國及日本生產。除了是Target版本外在日本亦有生產非Target的版本。這類仍然是Japan For US首版CD。既然講開Linda Ronstadt,我順帶比較多兩張Linda Ronstadt的CD。第一張的CD 是Linda Ronstadt的Simple Dreams, Japan For US首版。雖然這張並非Target版但仍是非常早期的版本。第二張是Linda Ronstadt Greatest Hits Volume Two,這張是SRC-03 美國首版。兩張CD都會是八十年代中期及後期的版本,我們選擇了其中的Blue Bayou 來作比較。這次試的不單只是不同版本的同一曲目, 而且更是原版與精選的分別。我們首先要看看在數據方面的差異。其實兩者的分別在Overview中已經非常清楚。CD標籤都表明同樣是The Mastering Lab的 master, 但可以肯定的說這兩個master是不同的,我們看一看詳細的頻譜分析。兩者的頻譜都可以看得出並沒有太大的人工調校,但兩者的圖表和數據是完全不同的。單從頻譜及數據來看我們只可以肯定這兩張CD是早期的版本,兩者亦相信是來自Analogue Master。讓我們先聽一聽 Japan For US 版的 Blue Bayou。

按圖試聽Japan For US首版的Blue Bayou

這張CD開聲的時候有非常討好嘅效果。與其他首版CD一樣有非常好的分隔度與立體感,音色亦屬於非常自然的模擬聲效。無論是伴奏的結他聲或背景的敲擊樂都有不少的3D感及極細緻的效果。錄音中精確的定位及結像力令人聲額外突出。這個效果當然要配合閣下的系統的表現。接著我們聽一聽Greatest Hits中的 Blue Bayou。

按圖試聽US SRC-03首版的Blue Bayou

這個版本的Blue Bayou 一開聲就比前者有明顯的分別。整個音場深度及闊度相比之下是比較侷促。儘管音色亦可算是自然,但絕對不及Japan For US的版本。當樂器較多的時候會有少許淩亂及重疊的感覺。人聲的立體感動與定位當然亦差了一捷。這兩個版本的差異比前者是十分明顯。因為除了是早期及後期的版本外亦因為是原版與精選的分別。這樣比較當然不公平。兩個不同時期的版本再加其他的變數的話,這個差別是倍增。這是我想提出的重點,我們從這個比較中顯而易見。

  
Japan For US首版的Blue BayouUS SRC-03首版的Blue Bayou overview
  
Japan For US首版的Blue Bayou詳細的頻譜US SRC-03首版的Blue Bayou詳細的頻譜

10/22 (高原)

09/22

http://www.yanyanlp.com CD網頁之十一

不少朋友經常叫我介紹一些首版的CD給他們。首先我們要先弄清楚什麼是”首版” 。我會粗略地將CD分成四個階段:82-85年為最早期,86-89為第二期,90-94為第三期,95以後至現在為第四期。每一個時期都有新推岀的錄音,這些必然是首版。舊有的錄音轉化為CD的話這就要視乎第一版CD推岀的時間來決定。當然82-85這個時期生產的必然是首版。只不過這段時間CD剛剛面世,除了當時推岀的新錄音外(當年並沒有太多錄音同時推岀黑膠唱片與CD) ;而由以前的錄音轉成為CD的亦不多。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最罕有、最有價值(以收藏的角度與值錢兩方面都是) 。最初的時期只有在德國Hanover屬於Polydor的CD廠,日本CBS/Sony的CD廠及一些較小規模的CD廠生產CD。86-89年的第二期,這個時候CD已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佔有率,因此CBS/Sony、WEA、Capitol、JVC等主要唱片公司的美國廠房開始投入生產。這是美國首版岀現的時期。90-94年的第三期,CD進入全盛時期;盜版亦逐漸進佔市場。95-現在,因為盜版CD在市場上所以這段期間的CD都會有IFPI碼。

何謂首版自然要視乎CD推岀的時間去決定。這一次我主要介紹部份第一期的首版CD,這一期的CD最容易分辨;因為橫睇掂睇都屬於首版。我這次介紹的是WEA (包括了WB、Elecktra、Atlantic) 的第一期首版。當年WEA並未有CD廠,所以絕大部份的CD都在德國Hanover 的Polydor廠生產;後期亦有在瑞士的Interpress(MCS) 生產。但亦有部份在日本,最初主要由CBS/Sony;及後亦有由Sanyo、松下電器、CTA及JVC生產。這個年代的WEA CD外國慣稱為Target CD,我們習慣叫它們做十字標(可能是直譯為“標靶“不太好聽吧!) 。十字標CD的生產時間只有三數年,推岀的CD數量及類別均廖廖可數。當時CD剛推岀市場,CD只屬於試驗性質;很多唱片商都只是持觀望的態度。美國的唱片商因此亦等候了一會才設廠生產CD。這個時期的首版CD受歡迎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收蕆家喜歡它的歷史價值,畢竟已有四十年的光影。有人喜歡這批次CD的圖案設計,相比之下近代的CD在圖案設計上是頗為遜色。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有朋友喜歡它們因為是第一代,小三永遠只是小三。發燒友喜歡這一代的CD因為絕大部份是由母帶直接轉錄成CD。在沒有太多的訊號處理的情況下,音色一般是較為自然通透。你不難會察覺到這類的CD一般都會有較佳的定位,無論是人聲或樂器都更有質感;音色亦極接近模擬母帶,有較佳的節奏及音樂感。不過這一切要視乎母帶的情況和質素而決定,好的母帶有好的效果。要是質素參差的得到的亦不會期望有高的質素。

我首先介紹的是 Linda Ronstadt的Get Closer CD,這張CD早已斷版。最後一批的CD似乎在九十年代生產,之後似乎沒有再版。我找到的第一張是Germany For US首版全銀圈十字標, CD內圈碼為7559 60185-2…2893 196 01。CD印刷底部印著1982 Elektra/Asylum Records for the US,下面印著Made In West Germany By Polygram的字樣。CD在德國Hanover屬於Polydor的CD廠生產。01是第一代中的第一個glass master。CD上沒有準確的生產日期,但無論如何都會是85/86以前的第一代。第二張同樣是Linda Ronstadt的Get Closer CD。這一張是較後期生產,但仍然是Germany For US的版本;CD內圈碼為7559 60185-2.2 RSA。RSA是Warner華納在德國開設的兩間CD廠(Alsdorf及Nortorf) 的Alsdorf廠所生產。RSA的全名為Record Service GmbH Alsdorf。RSA由1986年生產CD開始一直使用這個簡稱至1991年才轉為WME或WMME。CD印刷面底部印著1982 Elektra/Asylum Records for the US,下面印著Manufactured In Germany By Record Service GmbH, Alsdorf的字樣。兩張CD均來自The Matering Lab 的大佬Doug Sax 之手,靚聲有保証。

Get Closer 不箅是Linda Ronstadt十分成功的作品,但碟中有多首的作品與其他唱手包括James Taylor,  J. D. Southern, Dolly Parton及Emmylou Harris等合唱。唱片除了主題曲Get Closer上Billboard外亦有被提名格林美獎。它並非Linda Ronstadt最受歡迎的唱片,因此CD只岀了寥寥的幾個版本。亦是這個原因CD斷版後變得非常搶手。除了Get Closer這首主打歌外碟上Linda Ronstadt還唱了Jimmy Webb作曲的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很多歌手包括Glen Campbell、Judy Collins、Joan Baez等都有演譯過;大家最熟識的相信是Radka Toneff的Fairytales版本。我這次亦是選了這首歌來聽。未聽之前我們先看看這兩個版本在數據上的分別。

單看這兩個版本的Overview,它們是百份之九十八/九十九完全相同。因此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的詳盡分晰。

兩個詳盡分晰得到的圖表和數據與Overview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它們均來自同一個master(或它的copy) 所做的Glass Master。從圖表和數據上可以肯定兩個版本均是十分原汁原味的製作,沒有刻意的人工效果。Doug Sax的mastering絕對不是一般隨波逐流之輩(不過有很多是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已。)。至於兩張CD的聽後感,下回分解。

9/22 (高原)

07/22

http://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九

雖然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 的CD因為製作的問題致使音效未能令人滿意,但曲目仍然有一定的吸引力。由古典走向普及,Yo-Yo Ma並非第一個;與他眾多的前輩一樣,他是受到很多人的唾棄。很多死硬派的古典樂迷都覺得Yo-Yo Ma背棄了古典樂;是古典樂的逃兵、背叛者。部份的原因更是因為Yo-Yo Ma承繼了Jacqueline du Pré曾經使用過的Davidov Stradivarius大提琴。部份頑固的古典樂迷視Yo-Yo Ma用Davidov Stradivarius演奏古典樂以外的樂曲是一種恥辱。我覺得任何一類的音樂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欣賞與否完全個人。何況古典音樂是一個死胡同,在幾乎完全沒有新的作品;具影嚮力的演奏家亦買少見少。試想一下Yo-Yo Ma只演奏古典樂的話,他可能每十年便要將Bach 的無伴奏大提奏重新再錄一次、接著的是一眾的大提琴協奏曲等… 重覆再重覆又重覆。作為一個演奏家,Yo-Yo Ma利用音樂推動共容的文化。他不斷接受新的樂曲,與不同的演奏家合作、視野不斷地擴闊。對大部份樂迷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還記得當時是身在外地,在當地的電視上看到NHK的Silk Road(絲綢之路) 。這套Silk Road是在2005年放映新一系列的記錄片,並非八十年代的舊作品。NHK這套新絲路用高清拍攝;記錄片的音樂亦是全新製作。NHK這套新的Silk Road不單止畫面靚(因為是高清的關係) ,內容充實亦有豐富的人情味。用鏡頭捕捉絲路之上不同國家的文化、人物、境物;用非常人性的角度拍攝。日本人製作的嚴謹、細緻的描繪令人有身同感受的感覺。但令我最難忘的還是開始及結束時主題音樂及它的配樂。負責演奏的是Silkroad Ensemble,Silkroad Ensemble是Yo-Yo Ma在1998年開始推動。Silkroad Ensemble的前身Silk Road Project的理念是推廣不同背境、文化的藝人交流。利用音樂作為橋樑,令不同地方/語言的藝人用音符來溝通。Silkroad已經由原來為NHK以中亞細亞為主的絲路特輯創作廷伸到世界其他地方。作為聯合國的和平大使,Yo-Yo Ma對於各地文化的交流不遺餘力。利用音符將不同地域的人與物溶合是最有效的方法。CD的名稱為Silk Road Journeys: Beyond The Horizon,由Sony Classical在2004年推岀。CD的編號為SK93962,2004年自然有IFPI碼。2005 Silk Road 的主題曲 Mohini 是以印度教的神Vishnu以女性為體的化身。樂曲以印度的塔布拉鼓配以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弦樂、琵琶、豎琴及打擊樂等樂器組成。負責印度鼓的Sandeep Das亦是Mohini的作曲;大提琴順理成章由Yo-Yo Ma彈奏,彈奏琵琶的是吳蠻而豎琴則是Gulia Mashurova的演岀。Mohini只有短短的1:47,但裏面將絲路上不同地域的樂器配合為一,Yo-Yo Ma只是其中的一個主體。Yo-Yo Ma的大提琴演奏增加了樂曲的層次,提升了樂曲的深度;令人深深感動。

按圖試聽 Yo-Yo Ma/Silk Road Ensemble 的 Mohini

 樂曲的錄音效果稱得上是中規中矩,但勝在平衡度岀色;整体的效果是十分討好。最重要的當然是優美的旋律,令人一聽難忘;感概良多。另一首樂Distance Green Valley由Zhao Jiping, Zhao Lin合作寫成。Distance Green Valley所用的樂器比Mohini的更多;除了Mohini中的樂器外還加入了波斯的Kamancheh及Santur,中國的笙,非洲的Udu等。這一首樂曲最突岀的是Sandeep Das的印度鼓和其他鼓產生豐富的低頻,它在音場中產生頗大的迴響;增強了整体的深度及立體感。低頻的迫力與笙的空氣感填充了聆聽的空間,滿滿的幸福感覺。樂曲中段的鼓聲動態驚人、音壓寵大。蹤使我用的是3/5A,它產生的壓迫感都能夠使人呆了一下。Distance Green Valley雖然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樂器,它們亦來自不同的地域;但整體的配合是非常岀色的。每一種樂器都有表現的空間,配答可稱得上是天衣無縫。

按圖試聽 Yo-Yo Ma/Silk Road Ensemble 的 Distance Green Valley

我們聽音樂都希望有優美的旋律,若然製作的人能夠配合做岀理想的效果會是錦上添花。Silk Road Journey: Beyond The Horizon 不是超級的靚錄音/製作,但亦算得上是比一般稍佳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要像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般做了大量的調控破壞音效。

Silk Road Journey: Beyond The Horizon這張CD是正常得多。我們從下面的頻譜上可以看到頗為正常的狀況。大部份樂迷希望得到的是正常的動態,就只是這少少卑微的要求;在Silk Road Journey: Beyond The Horizon這張CD上終於找到了。

 
Mohini的頻譜
 
Distance Green Valley的頻譜

7/22 (高原)

05/22

http://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隆重推出CD網頁之

上期我介紹過Yo-Yo Ma/Ennio Morricone 共同合作的 CD上其中幾首樂曲。CD的錄音與演譯並無任何問題,製作的效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回首Ennio Morricone的作品,很多都極有欣賞的價值。其中一首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Man with a harmonica,片段來自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的結尾。我們先欣賞以下這個片段:

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終結的片段,奏出的正是Man with a harmonica。

作曲的Morricone 一反常態在拍攝之前已經將樂曲創作好。Sergio Leone 在拍這部份的時候刻意在片場播岀Morricone的音樂。Morricone 音樂的配合使電影的情節更易表達、更具振撼力。Morricone 從樂章中表達岀豐盛的情感,而Franco De Gemini的口琴演奏更是錦上添花。因為拍攝了一系列非常成功被稱為Spaghetti Western的獨行俠電影的Sergio Leone。意大利藉的導演拍岀令人讚嘆不已的西部電影的確有天馬行空的感覺。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老拍擋同鄉Ennio Morricone 創作的配樂亦有天衣無縫的配合。其實Sergio Leone在小學時與Ennio Morricone已是同窗。兩者不間斷的合作直至1989年Sergio Leone 去世為止。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可稱得上是Sergio Leone最佳的作品之一,Sergio Leone最懂得利用近鏡和遠鏡的對比營造岀電影的迫力和氣氛。看看最後的場境由Charles Bronson的年幼時Hamonica近鏡回憶逐步pan 到遠境作為交待了整個故事的因由。這個破舊教堂上吊的剪影成為戲中的最重要的一幕;這一幕的構思,拍攝的技巧及樂曲的配合是電影史上最佳之一。Sergio Leone曾經說過:”I’ve always said that my best dialogue and screenwriter is Ennio Morricone.” 。一般電影的配樂都是後期製作,作曲的是對著完成後的電影創作。Sergio Leone要求Ennio Morricone由劇本創作配樂,然後在拍攝時配合音樂而發展。懂得捕捉人面、捕捉表情;懂得帶動觀眾,營造氣氛的Sergio Leone更懂得將音樂溶入鏡頭中、亦充份利用音符帶動的情感去昇華畫面的效果。還有一樣令我十分佩服的是Sergio Leone所有的西部角色都是滿身污垢的,它的西部人物比荷李活一貫的西部人物還要邋遢幾倍。對比一下現今本土電視劇的古代人物都是經過漂白岀來的小白臉,真真令人有慘不忍睹的感覺。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是Sergio Leone繼三部獨行俠電影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后開始Once Upon A Time Trilogy 的第一部作品。后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亦成為了Sergio Leone的遺作。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的命運幾乎一致,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在美國的票房完全失敗;兩者在歐洲卻大賣亦大受好評。Sergio Leone的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原版片長166分鐘在歐洲足本放影,在美國被剪成144分鐘。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亦由229分鐘的歐洲版剪剩139分鐘在美國放影;Sergio Leone的原版則長達269分鐘!將原來的版本剪剩一半,兼且將原本的劇序轉換得七零八落;票房及影評必然是劣級。有很多影評人刻意看過兩個版本,給歐洲版的是好評、美國版的是劣評。而Ennio Morricone的配樂卻因為少許的錯漏而失去了參加奧斯卡的評審。無論如何,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未必是Morricone最佳但亦算是他最受歡迎之一。Morricone在配樂時首次用了羅馬尼亞藉的Gheorghe Zamfir吹奏彎曲型的pan flute。這類型的pan flute在南美亦十分盛行,它自然亦切合Morricone用以配合創作Mission的南美風格。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內的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中段Morricone就是用Yo-Yo Ma的大提琴取代pan flute。讓我們先聽聽原版黑膠唱片上的這一個片段。我選來的是美版的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黑膠唱片,負責的master engineer是Sterling Sound的 Greg Calbi (ST-GC) 。Greg Calbi自1975已加入Sterling Sound,他有不少岀色的制作,是一位殿堂級的大師。

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原版黑膠中的Childhood Memories,Zamfir的pan flute 獨奏。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錄音並非什麼發燒傑作,它的音效可以稱得上是可以。

Childhood Memories中Zamfir的pan flute獨奏仍保有非常高的細緻度,無論是pan flute中滾動的空氣或Zamfir的呼吸聲在錄音中都捕捉得俱細無遺。pan flute加上背境的合成器伴奏;整体營造的是一個廣闊的3D音場。合成器豐富的低頻與充滿空氣感的pan flute演奏,簡單的樂器帶岀深度有內涵的刻劃。比對起Yo-Yo Ma 的大提琴演奏,Zamfir的pan flute是更加傳神,有更大的感染力。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電影中有很多令人難忘的片段,Morricone的配樂亦有很多刻骨銘心的樂章。其中Deborah’s Theme是我最喜歡之一,Morricone的必聽。

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原版黑膠中的Deborah’s Theme。

Deborah’s Theme描述的是片中女主角,Morricone亦照辦煮碗一如以往在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的Title Theme 一樣。還記得In The West當Jill McBain (Claudia Cardinale)落火車到了一個完全宿生地方的迷網。Morricone加入了他御用的Edda Dell’Orso伴唱來描述女主角。In Amercia亦是加入了Edda Dell’Orso來描述女主角。舊情節但依然受落,效果仍然煽情。下期我們繼續探討Ennio Morricone其他的作品。

5/22 (高原)

04/22

http://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隆重推出CD網頁之六

2004年 Yo-Yo Ma 與 Ennio Morricone 合作推出了 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 的 CD。這對原本是黃金組合為何不能夠令我動容呢?Ennio Morricone 對演譯他作品的歌手和演奏家都異常嚴格。Yo-Yo Ma 亦甚少有失準的情況。其實令我不滿的是CD的製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這一類屬於當代音樂的純樂器演譯都竟然亦是Loudness War的受害者。我絕對找不岀任何一個理由去理解負責的master engineer需要用這種極端的手法在這一類輕型的樂章。無論如何,一開始聽第一首The Mission: Gabriel’s Oboe的時候已經有很大的問題。我經常以相同的音量(黑膠當然與CD的不一樣)來聆聽絕大部份的音樂,只有很少部份的需要作出調校。The Mission: Gabriel’s Oboe一開始的音量經已超大,這令到原來豐厚的大提琴變得像匕首般鋒利;聲音直剌耳膜絕不好受。一聽到這種效果便會意到這張CD是Loudness War的受害者。可以將音量降低來聽嗎?沒有作用,這類方式master的CD在低音量時音埸會進一步收縮。原來十分淺窄的深度會更加平面,而音色方面亦不會有改善。CD輸岀電平大但動態卻較差,亦影嚮了高低頻的伸延及細緻度。為了引證我的想法我將CD用詳細的頻譜分晰一下,得到的結果如下:

    \
The Mission: Gabriel’s Oboe的詳細頻譜分晰按圖試聽The Mission: Gabriel’s Oboe

果然不岀所料,它的圖表中有很多片段都頂到極點,比一般正常的製作進取很多。全曲有多達六十點高過95%的峰值。從All Pass Crest Factor中亦可以看到這個母帶是經過不少的調校。你亦可以看到Histogram Bits是高達15.6/15.7,差不達到16 bits的頂點。

我接著試一試第四首Cinema Paradiso: Nostalgia。情況亦一樣無大分別;一般來說一張CD上的每一首歌都會用類似的手法去處理。第四首的情況更甚,樂曲有多達七十一點高過95%的峰值。你亦可以看到Histogram Bits同樣是高達15.6/15.7。


   
Cinema Paradiso: Nostalgia的詳細頻譜分晰按圖試聽Cinema Paradiso: Nostalgia

我最後試第八首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Deborah’s Theme。第八首的情況似乎有所改善,樂曲只有七點高過95%的峰值;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數據。而Histogram Bits是較低的15.3/15.3;最理想的應在14-15bits之間。其實這首樂曲亦跟CD上的其他樂章用了同一的手法處理;聆聽的效果亦不相伯仲。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Deborah’s Theme的詳細頻譜分晰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Deborah’s Theme

作曲和編曲的都是Ennio Morricone,大提琴獨奏是Yo-Yo Ma;錄音的效果理應不會太差。CD最後的效果就是master engineer因應Loudness War而令音效差強人意,這是發燒友的一大損失。為何是發燒友的損失而不是廣大的樂迷?我曾經在電腦上聽過,因為電腦上重播有點五音不全、它的弊點不易被擦覺。我亦試過在一家書店的廣播系統中聽到,效果絕對可以接受。在沒有音場、深度、高低頻伸延不足夠及分晰力低的系統播唱時這類CD並不會有問題。Loudness War針對的是一般樂迷的市場,他們一般使用很普通的器材、無線藍牙、甚至是一般壓縮擋案播唱。經過這種手法處理後樂器變得較突岀,驟聽之下可能會覺得有不錯的分晰力。這類佔絕大多數的市場,能夠迎合他們的需要才受用。對於發燒的一群,因為是屬於極少數,可以不理。下期我們試一試原曲黑膠唱片的效果。

4/22 (高原)

02/22

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四

介紹 Brothers In Arms CD 其實有很多理由,它是第一張對準CD市場推廣的數位錄音流行樂曲。它以Sony 24 track PCM-3324數位錄音器材收錄,標榜著 DDD 的全數位CD其實在 mixing 的時候以模擬訊號的形式處理。BIA 的原版 CD (部份復刻版除外)另一個特點是其中所輯錄的So Far Away, Money for Nothing, Your Latest Trick and Why Worry 等樂曲都較 LP 版本的長。就以 So Far Away 為例,CD 上的長達 5:12,LP 上的只有 3:59。單單是這個原因已足夠理由選擇一張 BIA CD。上期所介紹過的四張 BIA CD 中兩張分別來自Daio Kosan及松下的 Japan For US 首版 CD。另外兩張分別是SRC01美國首版及SRC08 M4S2美國初版。

SRC的美國版其實亦粗略地分作三大類。內圈matrix 為 #####-2 SRC01等為1986-87年生產的首版。內圈matrix 為 1 #####-2 SRC## 等為 1987-88年生產的版本。這個版本加多了第一個數字,1為華納、2為Electra、3為Alantic。內圈matrix 為 SRC## M#S#的為第三版;這個版本明顯地加入了 M# S#。是在1988-96年生產的版本(這個版本其實還可以細分,我們在這裏只是簡單地將它與前二者分開)。SRC## 代表 glass master,M#為Mother,S#為Stamper;數值越低代表越接近原版。正如其他CD一樣,除了第一類 #####-2 SRC01肯定是美國首版外;那一張是首版要視乎CD首推的日期而定。另外有時候首版亦未必是 SRC01,若然01的glass master不能使用的話首版便可能是SRC02、03 甚至是更大的號碼都可以成為首版;這一類最難確定。與LP的情況一模一樣,SRC01的不一定比SRC02或SRC03的好;SRC01的並非絕對;它只是最接近母版的指標。華納使用 SRC的標誌直至1996年才改用了WEA的標誌來取代。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松下Japan For US 首版CD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CD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SCR01 美國首版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SCR08 M4S2 美國初版

如果你有看過上期四張CD的圖表及詳細的頻譜分晰,表面上它們的數據是完全一樣;驟眼看來圖表亦幾乎是完全相同。但若然你細看它們的 Overview的話你會察覺到其中松下的版本與另外的三張有十分少許的差別。而另外三者亦有非常之難察覺的小差別。這亦應對了我上期說過這四張CD用了不同的glass master。我再細看上期四張CD的Normalized Average Spectrum亦發現到相似的微差別。細聽四張CD,松下的一張有難豐厚的低音,難突出的迫力及動態;音場的密度亦較佳。松下的人聲與分隔度亦比其他的稍為優勝。美國SRC01的首版與Daio Kosan的一張的音色與音效幾乎是難分難解。Daio Kosan只是在細節方面略為出色一丁點。四者方面SCR08的是明顯地較前三者有頗大的差別,音色與音效是稍遜。儘管同樣是Japan For US的首版,從glass master 的差異來看我估計松下的版本比Daio Kosan較為早期。畢竟Daio Kosan並非主力生產CD,它們亦只在CD市場一段非常短的時間;關於它生產CD的資料是少得可憐。而從glass master的角度來看Daio Kosan的與SRC的是出奇的相似,從此估計它與SRC01首版的時期是非常接近。盡管SCR01與SCR08的母版似乎相同,但因為glass master 的差異頗大導致音色與音效亦有較多的差別。

BIA由1985年推出至現在生產過無數的CD版本,有人曾經將首版、MFSL、SHM/HD、1995remaster、XRC D2、Mercury SACD等比較。首版的動態範圍仍然稱冠,地位無可取代。大家手上若然有這些版本不妨比較一下。

高原 (2/22)

01/22

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三

上次介紹過 JVC 的長城碼 CD,要留意的是必需看清楚 CD 初推的年份。若然初推的是早過 87/88的話,長城碼並不是首版。上期我亦提及過首版的 CD 比首版的黑膠唱片,儘管價值差很遠,但卻更難找。有朋友問我何出此言。理由其實很簡單,首版黑膠唱片有價有市,價錢吸引到不少收藏家都願意割愛。首版 CD 相對是便宜得多,很多人都將它收藏而不願意出讓。更何況初期 CD 的產量並不多,特別是八十年代的 CD 實在罕有;要找首版CD 談何容易。

今次我要介紹的是 WB/WEA 華納的 CD。選擇華納的原因很簡單,其一是華納於八十年代初期亦在德國及日本生產 CD。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華納開始在美國設廠自行生產 CD,在市場上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當然是華納有很多十分靚聲的錄音、有份量的歌手、傑出的製作技巧。是我重點收藏的對象之一。

1986年九月華納在美國 Pennsylvania 的 Olyphant 開設第一間 CD 廠,之後亦在加州的 Commerce 開設 CD 廠。華納生產 CD 與一向為它們生產黑膠唱片的 Speciality Records Coporation SRC 合作。SRC 負責為華納提供 glass master。SRC 生產 glass master 的技術來自德國的 Teldec,Teldec 生產 glass master 的技術不單止降低了生產的成本兼且得到極優秀的效果。是名乎其實的財色兼收。除了 SRC 外華納亦使用 Allied Records Coporation ARC 的glass master。華納沿用 SRC 及 ARC 直至 1996年轉用 WEA 的標誌在 CD 內圈上。

要講華納的美國首版 CD,其中一張極具代表性的我會選 Dire Straits 的 Brothers In Arms。我以前在介紹 Robert Ludwig 的時候都有略略提及過。BIA 是 Dire Straits 的代表作,當時推出的 CD 版本更被視為推動 CD 市場變成主流的重點錄音。首版的 BIA CD 以 John Dent master 的版本居多,Robert Ludwig master 的亦有。我們今次集中的並非 master engineer 而是不同的版本。手上是四個版本的 BIA:分別是 Japan For US 首版的松下(Matsushita)首版,Japan For US 首版的 Daio Kosan首版,美國華納 SCR01 美國首版,美國華納 SRC08 M4S2美國初版。我們首先看看這幾張 CD 的頻譜。我以第一首的 So Far Away 為指標。

松下 Japan For US 首版,CD上印有 Mfg By Matsushita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CD上印有Mfg By Daio Kosn美國 SRC01 首版,CD上印有 Mfg By WEA Manufacturing美國 SRC08 初版,CD上印有 Mfg By WEA Manufacturing
松下 Japan For US 首版,內圈刻有 W9 25264-2 F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內圈刻有169美國 SRC01 首版,內圈刻有 SRC01美國 SRC08 初版,內圈刻有 SRC08 M4S2
四個版本的 So Far Away 圖表都完全一模一樣,大數據亦然。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這四個版本的 master 皆出自 John Dent 之手,出自同一個母帶。至於 Glass Master 則會有所不同,這一點是百份百肯定的。兩張 Japan For US 的 CD 由兩家不同的廠家生產,所使用的 Glass Master 自然不同。兩張美國版的 Glass Master 分別是首版的 SRC01 及初版的 SRC08,亦是兩個捷然不同的 Glass Master。我們再比較一下四者詳盡的頻譜分晰。

松下 Japan For US 首版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
美國 SRC01 首版美國 SRC08 初版

四者的數據是完全一致,就連詳細的頻譜分晰都是複印出來的。它們都是來自同一個母帶,只是glass master 有差異。它們在音效方面必然有不同之處,相差多少?下回分解。

高原 (01/22)

12/21

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二

為慶祝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及全新推出的 CD 網頁,我應老板的要求將試機的稿暫停,今期主力介紹CD。www.yanyanlp.com出售的 CD 亦與 LP 相若,基本上是以八十/九十年代的首版 CD 為主。原因十分簡單,八十/九十年代生產的 CD 大多數音色都比較自然;音效亦明顯地有一定的優勢。當然 CD 在九十年代以後才收錄及推出的話則作別論。縱使有很多朋友會以 IFPI 作為指標,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 1994開始實行的 IFPI 編碼與衰聲亦不一定劃上等號。1994年或以後製作的錄音就必然加上(其實有部份CD過了 1994年以後一段時間才加上IFPI的編碼 )IFPI 編碼。IFPI編碼與衰聲並無直接的關係,它們只是啱啱碰著剛剛。是一個in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的典形例子。畢竟 CD來年已經是四十歲了,在這個時候再欣賞 CD亦是一個不錯的回憶。

我們亦希望在此為大家提供與CD相關的知識。不要以為CD很簡單直接,雖然是比黑膠唱片(復刻除外) 較為近代,但其中亦有很多難解的謎團。事實上CD的版本絕對不比黑膠唱片少,有很多的例子是較黑膠唱片為甚。雖然首版CD的價錢遠遠不及首版的黑膠唱片,但有時要找一張首版CD比首版的黑膠唱片可能更困難。市面上亦充斥著不少錯誤的信息。其中一個最多人提及的是 JVC CD的長城碼。長城碼Tetris blocks並非隱藏著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它只是將 CD的編號以 6 bits的 ASII 碼進行編碼。亦即是說內圈所印上的CD編號譯成數碼就即是我們所指的長城碼Tetris blocks。


JVC CD 上的Tetris blocks 長城碼

無獨有偶JVC CD 的長城碼基本上由 1987/88年開始沿用。這正是JVC USA 自 1987年在 Tscaloosa Alabama開設專門生產光碟的廠房,JVC US運作直至 2014年賣給 Cinram。主要是幫 MCA 及 RCA (BMG) 在美國生產CD;它由87/88年沿用長城碼至完結。若然這張CD在1996年首推,又假設你確定你手上的CD是在1996年生產;又或者是首版的 glass master的話,這張是首版。可惜的是,久而久之不少的朋友一見到長城碼便順理成章的誤稱為首版。下面的一個例子正正就能夠讓大家分清楚長城碼並不一定是首版的例証。找來的是三個版本的Somewhere In Time。第一個是 Japan For US 首版,CD 編號為 MCAD5154;內圈的 matrix 為鋼字版 MCAD5154 U4E 25。第二個是美國的首版,CD 編號為MCAD31164;內圈的 matrix 為鋼字版 MCAD5154 A5C 23。第二個是美國的長城碼版,CD 編號為MCAD31164;內圈的 matrix 為鐳射刻字 MCAD31164 2C 25 (25為鋼字)+ MFD BY JVC + 長城碼(MCA-31164_2CFI)。顯而易見的是 Japan For US 首版與美國首版有很多共通之處;除了大家都用鋼字以外;首批生產的美國版內圈上仍使用 Japan For US 首版MCAD5114的舊編號、儘管 CD印刷的編號已改為MCAD31164。鐳射刻字的 JVC 美國首版只出現在 1987年JVC美國廠房初建成的階段,之後已轉為長城碼。亦即是說,1987年或以前生產的 JVC CD,要選首版的話自然是 Japan For US 或美國鋼字首版;長城碼並非首版。1987年或以後JVC生產的CD則作別論。

  
Japan For US 鋼字首版CD 上亦標明 Japan For US
  
 
US ED1 鋼字首版CD 上標明 Made In USA
  
 
JVC US鐳射刻字JVC US長城碼

為了進一步看清楚這三個版本的CD的分別我將它們用 EAC去分晰一下。令人驚訝的是這三張CD的每一首樂曲的時間與峰值都完全一致,分亳不差。我再進一步將它們放入 MarVis 內作分晰,三張CD的每一首曲目的動態峰值同樣是絲毫不差。

時間123456789
Japan for US3:022:504:296:082:533.141:414:113:24
US ED13:022:504:296:082:533.141:414:113:24
US Tetris3:022:504:296:082:533.141:414:113:24

三個版本全部曲目的時間

峰值123456789
Japan for US77.3%67.3%78.5%88.4%70.2%70.8%49.8%60.3%79.8%
US ED177.3%67.3%78.5%88.4%70.2%70.8%49.8%60.3%79.8%
US Tetris77.3%67.3%78.5%88.4%70.2%70.8%49.8%60.3%79.8%

三個版本全部曲目的峰值


Somewhere In Time Japan For US 首版 overview


Somewhere In Time US ED1 首版 overview


Somewhere In Time US 長城碼版 overview

雖然這三張CD的 matrix上顯示出所使用的是不同的 glass master,但從分晰得出來的數據顯示它們絕對是使用同一個母帶。縱使是由同一個母帶出來的CD,這三個版本的音色與音效均有很大、很大的分別。理由?很顯示易見:不同的 glass master、不同的 mother、不同的 stamper。三個不同的變數,這個分別是以 exponential 倍算!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証明的是同一個母帶出來的 digital copy有很大的分別。你想知道這三個版本的優劣?你可以問問 Yan Yan LP 的同事。

高原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