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TAS 榜上的華格納II

上期提到華格納曾經講過:”After the invisible pit, the invisible theatre.”。華格納利用了超凡的創造力設計了收藏起來的  Orchestra Pit。完全隱藏的樂團只利用 pit 前端上方的大木板反射聲音到台上,聽眾能夠清楚地聽到樂團每件樂器的聲音,樂團的聲音亦不會蓋過歌聲。華格納理想的组合是:  ”Orchestra must support the singers as the sea does a boat, rocking but never upsetting or swamping.”  樂團就如海洋般支持著船舶浮動而非要顛覆淹沒它。華格納巧妙地將樂器分組別擺放;將低音的樂器放到最后方,第一小提琴放在指揮的右方等目的是要保持樂團的平衡度。Orchestra Pit 達到華格納要求的平衡度亦切合了他理想中豐厚深沉的音色。Invisible pit 未必適合其他的歌劇,但它是百份百符合華格納歌劇超凡的視聽效果。

orchestrapit聖殿 Orchestra Pit 的橫切面。

至於 Invisble theatre 的理念,華格纳希望觀衆能夠百份百投入他的神話國度。集作曲家,填詞人,詩人,舞台設計,哲學家及指揮一身的華格納理想的藝術是集合所有視聽,思想藝術於一體。與其他作曲家不一樣的是,華格納要求的不單止是觀衆的聽覺;他更要令觀衆有視覺上的滿足感。他使用一個超乎一般歌劇院深、闊及高的後台(參考附圖)。利用當時最先進的科技發揮出超時空的舞台設計及佈景,宏偉的舞台是匹配華格纳神話世界的必需品。華格納為了令舞台產生足夠的煙霧,Bayreuth 安裝了兩座蒸氣火車頭的發動機。世上其他只能夠用乾冰產生煙霧的劇院望塵莫及。消除了樂團與指揮對觀衆的影響之後他進一步去除其他的障礙物。華格纳一反傳統歌劇院燈火通明的傳統,他將聖殿內的所有燈都關掉;只剩下打在舞台上的燈光。漆黑一片的觀衆席令觀衆產生像催眠的效果,將注意力滙聚在舞台上。華格納運用音樂,恃別是採用大量的引導動機 (Leitmotiv) 去配合劇情的發展,將歌劇院的概念改變成戲劇院。他革命性的建築設計使歌劇院化身成戲劇院,亦成為二十世紀戲院模式的奠基石。1883 年到聖殿看過 Parsifal 演出的 Gustav Mahler 亦說聖殿演出的振撼力帶出了一生難忘的傷感。華格納利用聲效,視覺的效果將歌劇帶到一個全新的視聽仙境。試想一下百多年前觀衆走進聖殿在漆黑一片的環境下看到天神從天而降懸浮在空中的震撼效果。

diagram大家可以看到聖殿後方的舞台比觀衆席深,遠及高。

其實華格纳的 Invisible theatre 亦完全可以引入作為聽音響的經驗。當你需要〝嚴肅地〞發燒時;要全神貫注,集中精神的話有幾點大家不妨一試。

1. 聽音樂時必需在晚上。
2. 週圍要鴉雀無聲。
3. 週邊要全黑,只放一至二盞小燈(暖光,切忌冷光)在器材的後面。

 

backlight暖光小燈的效果。

這種環境下聽音樂份外容易觸模到音樂的層次,更易產生全方位的立體音場。音樂會產生更佳的和諧及更多的細緻,更易達到鉅細靡遺的滿足感。你可輕易地感受到放在你面前的每一組甚至每一件的樂器,站在你面前為你獻唱的歌手。

下一期我們會走入華格納的神話國度,一張 TAS上榜的華格納音樂。

高原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