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http://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

為慶祝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及全新推出的 CD 網頁,我應老板的要求將試機的稿暫停,今期主力介紹CD。www.yanyanlp.com出售的 CD 亦與 LP 相若,基本上是以八十/九十年代的首版 CD 為主。原因十分簡單,八十/九十年代生產的 CD 大多數音色都比較自然;音效亦明顯地有一定的優勢。當然 CD 在九十年代以後才收錄及推出的話則作別論。縱使有很多朋友會以 IFPI 作為指標,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 1994開始實行的 IFPI 編碼與衰聲亦不一定劃上等號。1994年或以後製作的錄音就必然加上(其實有部份CD過了 1994年以後一段時間才加上IFPI的編碼 )IFPI 編碼。IFPI編碼與衰聲並無直接的關係,它們只是啱啱碰著剛剛。是一個in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的典形例子。

CD 推出至今已經有差不多四十年的歷史,對比近年再版的 CD 音效;首版 CD 的音效更加優勝。

因為新推出的關係,這一批的 CD 為數有多達三千多張。其中有超過百份之九十五是無 IPFI 編碼的,亦即是說絕大部份都是屬於八十/九十年代初期生產的 CD。其中亦有很大部份是屬於 ED1 的首版。在這裏我亦需要解釋一下 ED1 首版CD的定義。CD 與 LP 的首版有頗大的差異。除了是新錄音以外,有很大CD 都屬於 reissue 的再版。例如有部份 CD 在八十年初期在日本/德國製造,84年開始才於美國生產。日本或德國製造的自然是首版,不過美國開始生產的 CD 有部份是使用一個捷然不同的 master 或由不同的 master engineer 去製作。因此美國的第一版亦有一定的獨特牲格,我們亦會將這一類寫成 ED1 首版。同一個錄音的 CD 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版位,而因應不同推出的時間而產生不同的 ED1 首版。話說回這批首發的 CD,裏面除了有很多 ED1 首版以外亦有為數不少的電台首版/電台版。這些電台首版/電台版生產量極少,亦屬於非常早期的首發類別。音效有保証外亦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不經不覺 CD 已經生產了差不多四十年的光景,首版的 CD 稱之為收藏品亦當之無愧。就讓我由 1982年開始。

Japan For US/Germany For US

其實我以前都有比較過不少CD的例子,今次主要是將它總結一下。與認識的朋友重温一下,讓初玩的朋友了解多一點入手的途徑。我們再由 1982年出發。1982年 CD剛推出面世時由日本生產,而那邊廂的德國亦開始生產 CD。不得不承認的是 CD 的 matrix 有些時候是頗難拆解的,有些時候亦有一點的混亂。有時 CD 的印刷紙上印上是 Printed In Japan, 但 CD 卻在美國生產。印上美國生產的 CD 卻由 matrix上看到其實是屬於 Japan For US 的版本。我們一般都會以 CD 上的 matrix 作準,印刷紙上的只作參考。美國由 Sony主導的 Digital Audio Disc Corporation DADC自 1984年開始才在美國生產 CD。初期由日本或德國為美國唱片商生產的 CD我們稱之為 Japan For US或 Germany For US。就以Japan For US的為例,這類 CD除了在 CD碟上印上 Made In Japan的字樣外, 有時亦會在印刷紙上印有同樣的字句。其他如 OBI,日元的售價,日本CD編號的,日文等均一一欠奉。Japan For US的 CD 母版來自美國,估計會是來自當年一個比較優質的母帶。供日本本土市場的 CD, 即是有日文的一類,所用的母帶絕對及不上 Japan For US版的母版。日本版與 Japan For US的版本是二個不同的世界,不可混為一談。兩者有天大的差異,不一樣的母版,大不同的音效。因為 Sony 最先在日本設廠生產 CD,所以CD 內圈上有凸字 CSR (CBS Sony Records) 最早期。及後 JVC, Panasonics, Sanyo 等紛紛在日本設廠,這些都算是年期近一點的產品。以Germany For US的版本來說,比起 Japan For US 的唱片 Germany For US 的CD較難確定。這類的CD的CD上印上 Made In Germany字眼,而在印刷紙上只寫上唱片廠商美國的字樣/地址等字眼。除了Japan/Germany For US 外當然亦有 Japan For Europe, Germany For Europe (這一類一般不會刻意地標明,Germany就是 Europe 的一員嗎!)等。這種說法當然只局限於美國/歐洲的錄音,喜歡聽日文歌的當然買日本版,聽德文歌的買德國版,如此類推。Japan For US/Germany For US的版本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的初期,比較珍貴。凡事都有例外,音嚮没有一個絕對的對與錯;每次都是以case by case為準。有很多的例子都顯示美國第一版的 CD 比 Japan For US或 Germany For US 的都要好聲,特別是流行曲的一類。


Sony CSR 凸字首版


日本首版

美國首版

自Sony 1984年在美國開設了 DADC Digital Audio Disc Corp.後, WEA 亦在1986年開始由 Specialty Records Corporation SRC 生產 CD。Capitol/EMI 則在 1987 開始位Jacksonville 的廠房生產 CD。源用日本 JVC 生產 CD 的 RCA/MCA 等亦在 1978 年 JVC 美國 CD廠房開始營運後在美國製造 CD。這些被稱為美國的首版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的後期。當然在九十年代以後才錄音/生產的 CD亦會依據生產日期被視為首版。這一批美國首版絕大多數會有一個優質的母帶而有傑出的音效。有部份甚至比Japan For US/Germany For US還要靚聲。因為生產數量逐漸到位的緣故 Sony DADC生產的 CD最為人熟識。DADC 首版是在 CD 內圈中有凸字印上Made In USA-Digital Audio Disc Corp. [‘D’] 的字樣。後期一點推出的將凸字 DADC 的字樣刪去,只剩下凸字 D 的字樣。Specialty Records Corporation以SRC-01 為首版,SRC-01版位的 CD亦比較罕有。Capitol/EMI美國 CD廠在 1986年開始,首版在 Jacksonville 生產的會有 JAX 1-1-1 類似的字樣。


美國 DADC 凸首版


美國凸字 D 靚版


美國 SRC 首版


美國 Capitol JAX版

德國首版

德國 PRS Hannover 在 1982年生產全世界第一張 commercial CD推出市場。1986年PRS Hannover改為 PDO Germany (PDO 在美國亦同時間設廠,CD上印的自然是Made in USA by PDO。法國和英國亦有 PDO 的廠房。),而PDO在 1991年再次改為 PMDC。PRS Hannover在德國製造的 CD 最早期的是全銀圈 (我們簡稱為 FSR)無字樣的首版,緊接著的是全銀圈有寫上 Made In W Germany;接著的是 PDO 的版本,最後的是 PMDC 的版本(大部份會是半銀圈 HSR 或無銀圈的版本。) 是否首版自然决定於 CD 推出的日期作定案,例如在 1988年才推出的 CD 若然是全銀圈的話縱使是 PDO 的都是首版。所以了解 CD 初推的時間最重要。大部份歐洲的古典樂牌子如 DG, EMI, Decca/London, Philips 等都屬於這一類別。


德國全銀圈無字首版


德國全銀圈 PDO 靚版


德國半銀圈 PMDC 靚版

選擇鐳射唱片

要選擇一個好的鐳射唱片的版本其實並非太困難。概括而言八十年代或以前的錄音若然在八十年代已推出 CD的話,選擇一個八十年代的錄音是無往而不利的。八十年代的 CD相距現在已經差不多是四十年的光景,已經算得上是古董了;亦具有收藏價值。最主要的是這個年代的 CD一般都較為原汁原味,較接近一個優質的母帶。當然亦不需要有太多的 remaster,不需要做太多的手腳;這是靚聲的主因。另一個原因是八十年代大部份的唱片公司仍然有一個“理想“的 master可以用,master engineer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功夫”便可以做出一個優質的 master供製作 CD用。這類的 CD在九十年前期推出的再版自然較為遜色一點。在九十年代後期推出的再再版就自然地加入了 IFPI的印記;音效亦再進一步減退。這亦做成很多人一聽到有 IFPI的 CD 便卻步。IFPI不幸地變成了代罪羔羊。但如果這些八十年代或以前的錄音在九十年代初期才推出 CD的話,那就買沒有 IFPI的版本。若然是 1994年以後才初次面世的錄音縱使是有 IFPI的亦沒有辦法,如此類推。

終極之選

無論這些 CD有多少種不同的稱號(XRCDI, II, III, IV, V;  HDCD;  鑽石 CD, 金鑽 CD; 超鐳射唱片, 極光鐳射唱片…),對我來說只是一個不同的葫蘆賣相同的藥。盡管近年 reissue 的 CD都標榜著使用的是一個 Analogue master,但這個Analogue master不知道是那一代的曾孫。有部份的 Analogue master 竟然是來自黑膠唱片。八十年代的 CD未有標榜著什麼的 master,但全部都是 Analogue master;當年的 ADD, AAD 是比較真確。反而當年標榜的其實是 DDD 的全數位一條龍的製作,而其中經常被踢爆的 DDD裹面有 A的成份。例如 Dire Straits 的Brothers In Arms雖然寫的是 DDD,實在是 DAD。因為Brothers In Arms當年所用的 mixer是Analgoue mixer。八十年代 AAD或 ADD是必然的,一點亦不出奇;DDD是高科技。現在世界輪流傳,AAD或 ADD是經典;DDD失寵了。隨著時間的消逝,上世紀收錄下來的 Analogue母帶隨著時間而壞死(或許應說成是溶化)。很多 Analogue母帶已經不能再播放,一放即會”五馬分屍”。近年比較有堅持的只能夠用 Analogue master錄下來的 CDR製作,不然的話用隻 CD來做,用黑膠唱片做 master的亦非奇聞。上世紀由 78轉唱片翻錄成 33轉唱片是常態,由 33轉翻成 33轉只是另一種方式的重施故技而已。再加上九十年代初興起的 Loudness War將近代 CD的製作破壞得體無完膚。如果有得選擇的話,八十年代生產的 CD會是首選。這個挑選 CD的方針是萬試萬靈,未有衰過。

高原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