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TAS 上榜 Telarc 的 Carmina Burana 之三

我之所以答應朋友試 Telarc 2007 的 Carmina Burana 是因為新入手的擴音機。這部機我長開了一個月,差不多 2000W的供電換來的是比平常增加了接近 20%的用電量。幸好沒有人知道我需要承擔部份的責任,萬幸的亦是擴音機的煲機程序亦已大功告成。發燒友岀名不環保,我不否認。但我放棄了膽機亦不用 A類的原子粒機,都算開始為環保的理念岀力吧。擴音機用的電容不單止數值大,而且量亦多;需要較長的 break-in 時間。煲完擴音機後輪到 Phono Amp – 前前級。相比起擴音機,前前級的耗電量相對較少。雖然我部前前級亦有四組份量不輕的供電,但電容的值與量跟擴音機對比下是少一丁點。所說的少是每聲道有 33,000uF, 33個 1,000uF 的電容合力;兩聲道用了66,000uF。Break-in 時間的而且確是快很多;因為我每日都聽它半個小時。使用相同的音樂軟件、相同的段落;每天重覆地聽一遍。沉悶嗎?一點也沒有,原因是每天都有點的變化。聽著器材每日微妙的改變著,是頗為特別的體會。

第一天,音場侷促、低頻貧乏。
第二天,音場漸開、低頻漸現。
第三天,動態重現、低頻豐厚。
第四天,空氣呈現、分隔改善。
第五天,密度加強、音壓增加。
第六天,音色豐厚、低頻舒暢。
第七天,…

一直忍著、忍著。到了兩星期後我覺得音效沒有太大的變化後才用其他唱片試音。從上面的描述你可以理解到,器材在未 break-in 以前根本聽任何軟件都不能定案。所以我寧願聽同一組的軟件去体會器材的變化,是不一樣的玩 Hi Fi。Break-in 的初期一定是集中在低音之上,當低音慢慢岀現的時候亦即表示分隔度亦開始逐步的改善。當低頻逐步成形後,中高頻亦會被釋放岀來。終極的空氣感在最後才會成形,要在整個音場解放後,有了足夠的分隔度與充足的分釋力才會充份的浮現岀來。這時候整個音場都變得立體通透,無邊無際。

話說回 2007復刻版黑膠唱片與凸字 DADC 美國首版 CD在終章的比較。我的比較由 Dulcissime 開始,Dulcissime 是 Carmina Burana 中我個人非常喜歡聽的片段。這一段可以說是一錘定音,它完全考驗女高音的唱功及錄音的效果。女高音Judith Blegen 是一個頗為稱職的選擇,早在 1974年她亦曾與 Michael Tilson Thomas 為 Columbia 灌錄過 Carmina Burana。與最好的比較,Judith Blegen 是少了一點點的感染力。復刻版黑膠與凸字首版 CD 相比之下,CD 仍有較多一點的細節;這一方面在 Dulcissime 清唱的部份更容易分辨岀來。Ave Formosissima是 Carmina Burana 中最複雜的片段之一,合唱團全力推動加上樂團同步爆發。這一部份絕對考驗錄音師的技巧,由錄音的效果至器材的能耐都受到嚴峻的測試。相比之下凸字首版 CD仍比復刻版黑膠有更佳的分隔度,爆發力度亦更強。終章的 O Fortuna 與開展部份的O Fortuna是一模一樣但爆炸力是增強了不少。在這部份首版 CD比復刻版有更強的瞬變及更顯著的節奏感。可惜的是 upgrade 了及 break-in 後的前前級並未能夠改變我對復刻版的觀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按圖試聽 Telarc 2007 復刻版 Carmina Burana 的終章。

OLYMPUS DIGITAL CAMERA按圖試聽凸字 DADC 美國首版CD Telarc Carmina Burana的終章。

Telarc 由 Robert Shaw 指揮的 Carmina Burana,是一個不錯的錄音,我只會考慮八十年代生產的首版黑膠或首版CD。其他的恕我未能感興趣。除了 Telarc 這個版本外,喜歡聽 Carmina Burana 的朋友亦可以考慮以下兩個我十分喜歡的版本。第一個是 EMI 1975年推岀 Andre Previn 領導 London SO 的演奏。另一個版本是 DG 在 1968年推岀 Jochum 領導 Berlin Opera Orchestra & Chorus 的演岀。前者 TAS 上榜,後者企鵝三星上榜;Jochum 的錄音更由 Carl Orff 親自指導。Andre Previn  的錄音正值 EMI 錄音的頂峰,由著名的錄音孖寶Christopher Bishop 及 Christopher Parker (CB-CP) 擔當。錄音地點更是在著名的 Kingsway Hall。在當年,幾乎每個 Previn 與 CB-CP 合作的錄音都在 Kingsway Hall 收錄,都值得收藏。這個版本的 Carmina Burana 自然亦不例外。Jochum 的錄音的綠葉豈止 Carl Orff 的指導;女高音 Gundula Janowitz 及男中音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均有突岀的表現。就連合唱團 Orchester der Deutschen Oper Berlin 的演唱亦令人讚嘆。我們亦藉此聽一聽這兩個版本,試的亦是由Dulcissime 開始至 O Fortuna 完結的終章。我亦用 CD 來比試。

每一個Previn/CB-CP/Kingsway Hall 的 EMI 錄音都有非常相似的特質。這些錄音的音場都非常深闊,整個樂團都有足夠的立體感懸掛在聆聽的空間;Previn 的 Carmina Burana 亦不例外。CD 是 EMI 的CDC 7 47411 2, 德國 Sonopress B 歐洲

首版。Dulcissime 的開始女高音 Sheila Armstrong 盡顯驚人的氣量,錄音亦比 Telarc 捕捉到更佳的堂音。Ave Formosissima 的片段 Previn 的處理比較有層次,樂團的層次與分隔度比 Telarc 更突出。O Fortuna 充份表演 Previn 強烈而有序的節奏感,錄音充滿爆發力、動態與平衡度是一等一。

OLYMPUS DIGITAL CAMERA按圖試聽 Previn 演譯 Carmina Burana 的終章。

 至於 DG 的 Jochum Carmina Burana 錄音,Jochum 在 Carl Orff 親自指導下是別有一番的風味。CD 是 DG 的 423866-2,全銀圈 01 PDO/USA 美國首版。錄音在平衡度及低頻的份量方面稍遜,但詠唱的部份是頂班的。Gundula Janowitz 在Dulcissime 的演唱可稱得上是繞樑三日,錄音空間的殘嚮歷久不衰;是三者之中最岀色的一個。Jochum 的演奏相對地比較急促,但節奏明快絕不拖泥帶水。Jochum 在樂器的節奏與合唱的配合可說是天衣無縫。合唱團份外賣力,O Fortuna 部份急促的唱詠亦大大地增強了樂曲的迫力及岀色的瞬變。Jochum 的 Carmina Burana 雖未如 Telarc 般震撼,但不失爆炸力。

OLYMPUS DIGITAL CAMERA按圖試聽 Jochum 演譯 Carmina Burana 的終章。

Telarc, EMI 與 DG 相比之下,Telarc 的低頻份量充足。EMI 錄音平衡度高,音場最寬廣、深度最佳;音效無與倫比。Previn 的指揮亦到位,合唱與獨唱部份亦有岀色的表現。DG 錄音的平衡度雖未及前兩者,但 Jochum 的節拍掌握得最好、更引人入勝。加上配合得無械可擊的獨唱及合唱;這使 Jochum 版本的可聽性大大增強。三個版本,三個選擇,三種口味。

高原 (6/20)

11/19

Half Speed Mastering 半速刻盤

上期我們談過  Columbia 的 Mastersound 的 Audiphile Pressing 中有部份是 Half Speed Mastering。查實在八十年代Half Speed Mastering (我們簡稱為HS) 在發燒唱片界中是其中最受歡迎的技術之一。簡單來說HS 刻盤是以一半的播帶速度將母帶的訊號輸入 cutting head 雕刻父盤。車床的速度亦調校成一半的速度配合。看似簡單的工序其實一點也不容易。現時刻盤的車床絕大部份都用自動的模式操作,進行 HS 操作的時候需要以人手控制。懂得手動控製刻盤的 master engineer 並沒有幾多個。手動刻盤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HS 刻盤時要求的技巧更甚。一般以實時刻盤的時候可以即時監聽到唱片的效果。進行HS 刻盤時因為半速進行,並不能夠監聽到唱片的音效;在調校方面是異常困難。試想一下如果你能夠將唱盤的 33/1/3 轉調校為 16/2/3 轉播唱的效果。另一方面因為是 HS 刻盤的關係,在播唱及還原時亦需要在 EQ 上配合才可以獲取恰當的音效。

既然是用了一半的轉速,刻盤的時間經常要超過一倍。對於切割車床 (cutting lathe) 及切割頭 (cutting head) 所佔用的時間絕不乎合經濟的原則。更何況用作 HS 刻盤的切割車床必需是最可靠的一部,亦即是最搶手的一部。負責的 master engineer 亦會是技術最高的一個。對人與物的要求均極高。可想而言之 HS 刻盤對於 master engineering 的公司來說,這絕非是一件人人都樂意做的事。不過若然你有技術,膽量和時間的話;HS 刻盤的確有不少的好處。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因為有雙倍的時間,母帶上的資料能夠有更充份的時間傳送到切割頭上。切割頭亦因為有更充裕的時間,能夠從容地處理訊號;切割出更精準的坑紋。推動切割頭所需的電流亦大幅度地降低,因而令 driving amplifier 推動得更順暢。最初除了 Decca 有用 HS 刻盤外,七十年代的 JVC/RCA 在 master CD4 四聲道唱片的時候就必須借用 HS 刻盤的技術;將達到 30kHz 的訊號帶到唱片的坑紋上。HS 刻盤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原本 30kHz 的訊號在進行HS 刻盤時轉換成 15kHz 而順利地達到目標。HS 刻盤的強項就是能夠將頻率轉化成一半,這令到原本十分困難處理的高頻效應輕易地刻錄在父盤之上。因此我們能夠輕易地察覺得到 HS 刻盤的黑膠唱片明顯地有較佳的高頻效應。又因為 inner groove 失真較少的源故,HS 刻盤亦減低了唱片末端出現的高頻衰減的情況。又因為切割頭在 HS 刻盤時對電流需求相應地減低,因而使切割頭有更大的 headroom 去處理訊號。因此亦增強了訊號的動態範圍。唱片亦順理其章地有更佳的瞬變,亦進一步有更佳的樂器分隔度。不過HS 刻盤絕非尚方寶劍,HS 刻盤對 master engineer 是頗有要求的。稍為在操作方面的差池或 EQ 方面的調校有失誤的話,唱片上的音效便會失樣。輕者在低頻方面有損失,嚴重的會破壞整張唱片的音效。

一般而言,早年(不經不覺已是上世紀了) 的 HS 刻盤在 MFSL 的 Stan Ricker 帶領下大多有不錯的音效。其實HS 刻盤是贏在起跑線,事源絕大部份的 HS 刻盤都標榜了使用原版母帶製作。就算末必一定是真正的第一代母帶,但亦多會是十分接近第一代的早期拷貝。使用的會是最佳的器材,大多數是 modify 過的 custom made 器材。負責的會是最頂尖的 master engineer,例如是 MFSL 的 Stan Ricker 及 Jack Hunt, 負責Nautilus master IAM 的 Bruce Leek, Richard Donaldson 等。而當年大部份的發燒品牌都會專程在日本由 JVC 專利生產的處女膠碟;唱片的訊噪比得到極大的改善。有了這些先決的優勢,HS 刻盤自然“勝人一籌“。

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除了 MFSL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的 Stan Ricker, Nautilus, Columbia, A&M及 Reference recordings等主力標榜HS 刻盤外;其實其他品牌都有採用過這種刻盤的技術。例如 Telarc, Delos, Windham Hill 等發燒品牌初期都是使用 HS 刻盤。RCA 當年亦有一個 .5 系列以HS 刻盤複刻 Living Stereo年代的著名錄音。當年由Europadisk使用Teldec 的處女膠壓碟。RCA亦有一個在意大利製作的 Half Speed Master,這個被稱為 First Class Great Music Series糸列主要是複刻 RCA早年在意大利收錄的歌劇錄音為主;這個糸列大部份都是單聲道錄音。而 Time Life亦有一個HS 刻盤的爵士樂系列,這個系列亦是以複刻早年的單聲道錄音為主。其實美國的 EMI/Angel 亦生產過 RL (Red Line) 系列,其中使用 30ips 的母帶及處女膠外亦有用HS 刻盤的技術。除此以外 Pablo, Denon, Teldec, ProArte等亦有使用過HS 刻盤的技術,但為數並不多。除此 Stan Ricker 亦間中使用HS 刻盤的技術為個別唱片製盤;其中有 Decca/London, ELO 等的唱片。只要你見到 SR/2 便是他的傑作。這類別的 HS 刻盤沒有太過著跡宣傳,比較少人知悉。

nov1RCA 的 .5 Half Speed Master刻盤系列

nov2RCA 的 Half Speed Master 系列

nov3較為罕有的 EMI RL糸列中的Half Speed Master 刻盤

nov4這些都是HS 刻盤的黑膠唱片,其中部份是真正的”估你唔到” 。

近年的複刻盤亦未有放棄過HS 刻盤的技術,MFSL (MFSL早於九十年代出售給第三方,現在名為 MoFi 的全名仍稱為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而已。Stan Ricker亦已在 2015年過身。)一直沿用此技術至現在。近年較為熱門的 Abbey Road Studio複刻盤亦標榜由Miles Showell負責的HS 刻盤技術。Miles Showell 亦是由 Stan Ricker 處取經關於 HS 的技術。Abbey Road Studio 自 2015年開始經已為 Universal Music 推出了好幾張熱門樂隊的複刻盤。網上亦有不少的評論,youtube中更有一個標題為Vinyl Half-Speed Mastering: pros/cons & test的片段。播出者ANA[DIA]LOG解說了HS 刻盤的好與壞再加上測試。我有興趣的只是末段對比的部份。


大家可以參考 6:40 – 9:32 的試聽部份

相信大家都會聽得出原版的一張比 HS刻盤的靚聲。不過我覺得 youtube 上這位上 ANA[DIA]LOG 人兄首先是整個比較有錯誤,標題上亦有錯誤,因為根本不能夠用一張 30年前的版本與 30年后的複刻盤比較。複刻盤無論是用何種技術亦不能夠代替在母帶方面的差異。所以整個比試並不能夠分辨出一般速度的刻盤與 HS 刻盤的分別。更何況他在詳述中亦有提及:

ORIGINAL VERSION: analog source, normal speed VS. RECENT RE-ISSUE: digital source, half-speed mastering

要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 HS 盛世之時標榜的是使用原版母帶,是真真正正的analogue 母帶。原版是 analogue 母帶,複刻版是數位母帶;這個差別亦遠比 HS 與否大。根據Miles Showell 自已所說現在根本沒有人會給你原版的母帶來播。過了好幾十年的光景這些膠帶都到了幾乎一碰隨即分解的程度,絕對不容許你隨便落機放。他亦承認有部份的 remaster 用了一個現今容許使用的“ 最佳“拷貝轉為 digital file 去 remaster。而有部份則只能夠找到一個digital file 來使用。亦即是說Miles Showell/Abbey Road Studio的複刻盤(與其他複刻盤相若)由 digital file來做是必然的事。增多了這份 A/D 及 D/A 的話這個已經和 HS的好壞與否完全拉不上關係了。這種比較極其量只能說是原版與複刻版相比,HS 變成了犧牲品;十分無辜。

就留待我下期找一張原版與當年的HS 刻盤來比較一下吧。

高原  (11/19)

01/17

TAS 榜上的華格納 IV

上期提到 Sheffield Lab的 LAB-7,Erich Leinsdorf 演譯華格納的序曲。第一首Ride of the Valkyries最為樂迷所愛,但這首樂曲並非我的至愛。第二首Tristan Und Isolde的序曲,Leinsdorf 與 LAPO 的演譯並未使我動容。要欣賞Tristan Und Isolde的序曲我會選擇 Carlos Kleiber (立體聲) 或 Furtwangler (單聲道) ,兩者的演譯更傳神及有更大感染力。

LAB-7中作為主打的樂曲我會選擇第三首,Siegfried’s Funeral Music。Siegfried’s Funeral Music是 Wagner歌劇其中一首極受歡迎的選段。除了是華格納親自批准作獨立的演出以外,他還特別為演出而改寫它的結尾來配合(Sheffield Lab將它寫為Siegfried’s Funeral Music而不用Siegfried’s Funeral March有一定的原因。)。Funeral March 受歡迎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是Götterdämmerung 的高潮,它綜合了Götterdämmerung所有最重要的 leitmotifs於一身。另一方面為了使Funeral March 更有感染力;華格納增加了不少低音的銅管樂包括低音大喇叭,倍低音長號等樂器。Funeral March的開始是由定音鼓輕輕打出兩吓, 兩吓模擬著巨人的心跳聲。一輪的定音鼓聲後由低音的弦樂組接捧。LAB-7的直刻錄音最直接了當,低頻的份量及質感都有充份的表現。接著是 Wagner Tuba奏出 Siegfried的leitmotif, LAPO銅管樂的份量在此表現無遺,Wagner Tuba 獨特的音色是其他樂器所不能取代的。這一段的音量特別是開展的引子都非常低,直至緊接著 Wagner Tuba 之後是定音鼓與號角的怒吼。Leinsdorf 對樂團的指揮功架在此表現無遺。我選Funeral March亦是因為樂器的動態比碟中任何一首樂曲都要寵大;除此以外無論是瞬變與音壓都無與倫比。你的器材必需有能力分晰出最輕的定音鼓的低音,你可以聽到鼓掍打到鼓皮及彈跳的鼓皮發出的聲響。低頻弦樂組擁出來推動褲管的低頻浪湧。更需要的是定音鼓與號角齊齊爆發時驚人的爆炸力,而最重要是栅湃的高潮仍需分晰出每一組樂器的聲音與位置。分晰力不足夠的器材在爆發的時候會炒埋一碟,雜亂無章。

sl
按圖試聽Siegfried’s Funeral Music 的開展部份。

英雄己死,世界的希望幻滅。華格納幾乎在 Funeral March中的幾分鍾之內將 Siegfried的故事由始至终重温一次。聽著 Funeral March中的 leitmotifs,華格納在你的腦海中將一段段Siegfried 的故事由他的父母,他的英雄本色,他的愛甚至他的劍等等在你的腦海中重新浮現出來,深深的刻劃在你心靈的深處。在你的記憶中蓋下了永不磨滅的印章。更令人臣服的是Funeral March 的後部由 sword leitmotif 開始進入了Funeral March的高潮。Hero leitmotif 除了定音鼓及號角的鉅嚮為主以外,華格納還加入了鈸的重擊。是真真正正的用盡奶力的重鎚出擊。鈸的鉅嚮從喇叭的後方爆發出來令聽者心神為之一振。直刻錄音最能夠重現樂器如真實般的迫力和動態;鈸驚心動魄的爆炸力如真的打在面前;Sheffield Lab的錄音和製作居功厥偉。

sl
按圖試聽Siegfried’s Funeral Music 的未端。

LAB-7最後一首樂曲,Siegfried: Forest Murmurs;Leinsdorf 其實亦演譯得想當之不錯。只不過我個人較為偏愛Siegfried’s Funeral Music,喜歡它動態較有份量能夠過足發燒癮。嚴格來說雖然Leinsdorf/LAPO 與 Sheffield Lab 的直刻錄音交足功課,但他們仍有不足之處。若纯以演譯的水準而言我會選擇 Klaus Tennstedt 與 Berlin PO (EMI的 ASD-3985或 Angel的 DS-37808, 1981年數位錄音)。特別是 Berlin PO 的弦樂组比 LAPO 的出色得多(大家可比較 Tennstedt 1:32-1:39 的部份與 Leinsdorf 1:23-1:26的片段),整體的平衡度亦較佳;Tennstedt 亦有更细緻傳神的演譯。我當然不能要求 EMI/Angel的數位錄音比得上 Sheffield Lab的直刻錄音,不過Tennstedt這個錄音其實亦相當不錯。這兩個版本是各自各精采,不同的“享受“。

tennstedt
按圖試聽Tennstedt 與 Berlin PO演譯Siegfried’s Funeral Music 的開展部份。

華格納聰明地運用大量的銅管樂在樂曲中營造出莊嚴沉重的氣紛,亦可以創造出萬丈的光輝。他在幽靜的部份能夠令聽者進入深沉的迷思,浪漫的部份令聽者如痴如醉,光輝的部份活像見到天神的國度發出萬丈的光華;聽者的心靈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除了 Sheffield Lab 的 LAB-7 之外,還有更精采的華格納嗎? 答案在下期。

高原 (01/17)

09/14

我們每個月會請專欄作家高原為我們撰寫專文,介紹與黑膠碟有關的資訊。我們希望能夠為初學者提供入門的資訊;亦希望與資深的朋友交換心得。部份的 訊息你有機會看過,但絕對有很多你未知道的材料。我們稱這部份為〝介紹番〞,每次初登的時候會放在首頁,之後會放入〝介紹番〞一欄內供參閱。

Deep Groove/凹溝

Deep Groove/凹溝, 這是我們經常用的名稱,但亦是最多朋友問"這是什麼"? Deep Groove/凹溝其實是指在唱片的標貼上的一個圍在近邊位置上的坑/凹溝。凹溝的存在是由於早期壓印黑膠碟的機器需要多加一個指標在壓印唱片時固定印模的位置而使用。這大多存在於六零年代或之前生產的黑膠唱片。這正徝是第一代的立体聲唱片的產生的時期,黑膠唱片的黃金年代。

凹溝受到重視大抵上是來自 Blue Note 的 fans。對於搜集 Blue Note唱片的人來說,Blue Note的首版就必定有凹溝。因為 Blue Note在六零年代以前絕大部份所生產的唱片都有凹溝。這些被視為 Holly Grail (頂版) 的 Blue Note唱片都標榜為 Deep Groove/凹溝或 DG。六零年代以後廠家在壓碟的時候因為器材的改善而不再需要有凹溝。無獨有偶這個時期亦是由胆機轉換成原子粒機的年代。凹溝因此亦間接等同了胆器材的使用,這個說法雖然是籠統一點;但其中亦有一定的認受性。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因為 Blue Note在62年開始使用的 NY標簽都有凹溝但並非首版, 這批次版的凹溝 Blue Note 亦存活了好幾年。

除了 Blue Note以外,六零年代或以前其他廠牌所生產的唱片亦有凹溝。只要我們稍為細心一點去留意一下的話,你不難會發現其實 Deutsche Grammophon的大禾花,大 Decca/London,早期的 Mercury, Verve的早期版位,RCA的影子狗/梅狗/黑狗等亦盡是凹溝。當然其他的品牌亦多的是。總括而言,凹溝幾乎是首版的等號;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其實這個凹溝與唱片的音色拉不上任何關係,但凹溝幾乎代表了首版的立体聲的開始及结束;這使凹溝這個名稱廣爱收藏家的重視。

09141

第一版有 Deep Groove/凹溝的 Verve。

09142
第二版沒有 Deep Groove/凹溝的 Verve。

09143
Deutsche Grammophon的大禾花亦有凹溝,不過位置是較接近中心點。

09145
首版六眼 Columbia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46
美國第二版的二眼不再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47
加版 Columbia的二眼仍有 Deep Groove/凹溝。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版立体體我們稱為 Wide Banner – WB 的大 Decca/London 的黑膠碟都有凹溝。而實際上無論是 Decca 或 London 也好,只要是在英國壓碟都是用同一個的 master 來做。大家都知道大 Decca 的價格被炒到天價;如果是收藏的話當然是大 Decca,若然是聆聽的話大 London 的性價比是超高。而初期第二版的 Narrow Banner – NB 的 Decca/London 的黑膠碟亦有凹溝,這亦表示這個是最接近 WB 的版本;最超值。很多朋友亦將英國的 Decca 與美國的 Decca 混淆。Decca (英國) 之所以在美國以 London 的品牌發售全完因為當年 Decca (美國) 早在美國註冊,英國的 Decca 因為不可染指所以唯有在美國使用 London 作為品牌。Decca (美國) 以爵士/輕音樂為主,古典只是少量。不過美國 Decca 的古典量少但精,例如其中 Ruggiero Ricci 的 Glory of Cremona 或者是 Erica Morini 都是箇中的表表者。

09148
有 Deep Groove/凹溝的大 London。

RCA 的影子狗/梅狗/黑狗亦有凹溝,後來 RCA 由影子狗轉到白狗後亦將壓碟的器材轉換。初期的白狗亦有凹溝,亦即是說早期凹溝的白狗是非常接近影子狗。要分首版的影子狗與復刻的 Classic Records的假狗亦可從凹溝方面入手。有人亦問過加版與美版的 RCA 甚樣比較。加拿大的 RCA 廠在滿地可至今仍健在但早己沒有生產。創辦加拿大 RCA 的是 Emile Berliner,此子發明了唱片及唱機,亦成立了 EMI 及Deutsche Grammophon。狗仔吹喇叭的 Nipper 狗亦是他的註册商標。早期加拿大壓碟的質素實在不弱,特別是滿地可的製作。滿地可的 RCA 在七零年代己停止生產黑膠唱片。而另一個現像是加拿大 RCA 使用凹溝的時期較長。原因是加拿大器材轉換得比較慢,加拿大比美國遲了一大段時間才將胆器材轉換為原子粒器材。只要加拿大佬得到一個好的 master 的話水準绝對不下於美國,很多時侯比美版更佳。EMI/ANGEL 其實亦出現同樣的情况,美版的藍天使鮮有凹溝但加版的藍天使绝大部份都有凹溝。Columbia的美版和加版亦同出一轍。

09149
原裝正版 RCA有 Deep Groove/凹溝的影子狗。

09151
Classic Records的影子狗當然不會有 Deep Groove/凹溝。

09512
有 Deep Groove/凹溝的白狗最接近首版的影子狗。

09153
大部份加版藍天使仍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54
美版藍天使己不再有 Deep Groove/凹溝。

Deep Groove/凹溝並不一定等同好聲,它只是代表了較早期的版本。頭版亦不一定表示為最好聲的版本,因為影响音效的因素實在太多。肯定的是 Deep Groove/凹溝是表示壓碟時用的是較早期的器材,其中自然少不了胆的器材;毫無疑問這是好事多於壞事。

高原 (09/14)

03/14

從七零年代的 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ur Dreamcoat 的成功開始到 Phantom of the Opera 是 Andrew Lloyd Webber 創作的高峰。其實在此之間 ALW 亦有極受歡迎的音樂劇。其中有十分成功的 Jesus Christ Superstar,Evita,Cats;另外亦有 Tell me on a Sunday,Starlight Express 及 Requiem 等。其中部份亦有 Sarah Brightman 的參予。印象中 Cats 是 Sarah Brightman 與 ALW 的首次,時年是 1981;Sarah Brightman 尚末嫁給 ALW。當年 Cats 的首演 (Original London cast 是由 Elaine Page 擔正, Sarah Brightman 是佔一席位。Cats 無論有 Sarah Brightman 與否都是一套非常出色的音樂劇,Elaine Page 落力演出。直至現在仍是 Elaine Page 是受歡迎的作品。Cats 其中的高潮就正正是 Memory 歌唱的部份。Memory 踫巧亦成為 Cats 其中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Cats 的黑膠碟有二個主要的版本。第一個是 Original London cast,由 Elaine Page 加 Sarah Brightman 。第二個版本是 Boardway Cast,由 Betty Berkley 做主角。兩個版本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大家不妨一試。

Picture1

Cats 的 Original London cast (Polydor CATX001), Elaine Page與 Sarah Brightman一起的演出。

picture2

Cats 的 Boardway cast (Geffen 2GHS 2031), Betty Buckley擔當演出。

 

Sarah Brightman 另一張較少為人知的黑膠唱片是 ALW 的 Requiem。ALW 的 Requiem 亦是他較少為人認識的劇目。原因並非是它不好,主要是它很少整套演出。因為要上演 Requiem一點也不易。Requiem 自從 85 年紐約首演以后就鮮再製作。我們看一看 Requiem 錄音上的陣容便會明白。

 

Placido Domingo – tenor

Sarah Brightman – soprano

Paul Miles-Kingston – treble

Winchester Cathedral Choir

English Chmaber Orchestra – Lorin Maazel

 

另外再加上大鼓群,管風琴及合成器。不但配器難攪,選角亦不易;所以一般只會唱其中的一段。因為 Requiem 是彌撒曲式,是十分莊嚴的音樂,绝對是重口味之作。單看配器與聲部的組合,如果處理得適當的話會是一個超级發燒之作。Requiem 就是俱備以上的先决條件,再加上了傑出的錄音效果;難怪可以登上發燒榜及得到不少的獎項。Requiem 除了得到格林美獎外,亦有上過 TAS 及企鵝三星的美喻, 是不折不扣的佳作。我經常聽到人說 TAS 選的唱片音效雖然超桌,但部份樂曲過於曲高和寡;可能只有 HP 懂得欣賞。HP 亦多偏頗美國方面的錄音。企鵝的評價則較注重曲藝的表現,音效較次要;而企鵝亦較偏頗歐洲大陸方面的錄音。如果兩個榜都上的話,這個選擇會多一點的信心。要欣賞 Sarah Brightman 歌藝的話自然要聽其中最受歡迎的 Pie Jesu。牡丹仍需綠葉,與 Sarah Brightman 合唱的高音童聲 Paul Miles-Kingston 亦需記一功。Pie Jesu 絕對是測試人聲與高頻伸延的最佳選擇。喜歡爆栅,低頻及大型音樂的朋友可以選擇 Dies irae。大鼓的瞬變,樂器與人聲的分隔度絕對是一等一的錄音水準。作曲與配器的 ALW 亦功不可歿。自少受到父親的音樂薰陶的 ALW 以這套音樂劇獻给他的父親是最貼切不過。

 

Requiem的黑膠唱片是以數位錄音。其中最傑出的是Wally Traugott master的版本,而有小部份更是音效最頂班的處女膠 (VV) 製碟。Wally是 Capitol其中一個最著名的 master engineer,他 master過 Pink Floyd的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大部份美版 Capitol的 Beatles出品,以至 Saturday Night Fever及 Round midnight 等。 Wally可算是 Capitol最有地位的 master engineer,他的製作絕對是頂級之作。

picture3

Sarah Brightman 擔正的 Reuqiem, EMI/Angel DFO-38218

picture4

Wally Traugott的 master是音效的保証,加上處女膠製碟的版本是 Requiem的最高境界。

 

高原 (3/14)

6/13

上期談到被俗稱為可樂膠的只是其中一種的 Virgin Vinyl 處女膠 (VV)。處女膠其實除了像可樂的透明淺啡色外還有其他不同的顏色,亦可以是不透明的黑色。無論如何處女膠理應可以改善音質。處女膠在70年代末期開始發揚光大;在80年代就連不以音效作賣點的大廠都用處女膠壓碟。這亦多拜以發燒制作為本的唱片公司冒起所影嚮。

Windhand Hill Records Sampler '81

這張 Windham Hill 用的處女膠呈綠色

 

Windham Hill 的錄音實在不錯,大部份亦使用 VV 來提升發燒效果。

 

大廠的處女膠制作並不一定全用在每一張的出品上。不同的唱片型號有分別;只有少部份的是處女膠而大部份的都不是,不同地方生產的亦有不同。不少的唱片公司只用處女膠在電台宣傳版 (Promo) 及部份的首版碟上,之后的則欠奉。為何它們不貫徹始終呢?解釋是一個字-錢。處女膠是否真的有效果,試一試便知。

Styx LP

這張加版的 A&M 出品用的 VV 呈紫色。

Styx Cover

有不少80年代的 A&M 迎出品都有部份是 VV,Styx 的碟亦佔有不少的 VV 版。

 

80年代美版的 EMI/Angel 不知是否因為受到美洲大陸的發燒小廠的薰陶,它亦有少暈使用處女膠壓碟。其中它們的數位版使用處女膠的數量較多。我們比較一下 Andre Previn TAS 上榜名盤 The Nutcracker,美版 EMI/Angel 的 SB-3788。單從封套及label 方面來看, VV 版與非 VV 版都無分別。唯一的分別是在 deadwax 上多了 KM (上回提及過北美的 VV 多由 KM 壓碟) 及用來比試的是其中的 Waltz of the Flowers。EMI 的錄音以音色優美見稱, 這張 Previn 的代表作自然不例外。樂器的分隔度高, 音場的闊度及深度亦有一定的高水平。聽 Waltz of the Flowers 開展時豎琴彈奏的部份。VV版的弦線份外清脆玲矓, 豎琴的週圍亦多一點空間的感覺。最明顯的是樂曲的 transition 份外清晰,這樣對於提升整体的 harmony 以致音樂的味道都有幫助。

Angel

美版的 EMI/Angel 亦有部份使用 VV。

The Nutcracker

頂部的 VV 版與下面的普通版在表面看來並無分別。

 

另一張要測試的是 Kenny G 的 Live。美版的 Kenny G Live 亦有少都份是 VV ,但在封套及 deadwax 上都並無大分別。Kenny G Live 中有不少的好歌, 我選了他的 Silhouette 來試。可能是現場錄音的關係, VV 的版本更加突顯會場的空間的感覺。掌聲多一D,樂器的分隔度提升D,音場深一D;每樣都多一D加起來就多很多。最突出的要算是 Kenny G 支色士風, 多一點的 articulation 使整体的演奏更顯出色。VV 版的背境事實亦較寧靜,這樣當然有助提升整体的效果。

picture 6

VV 版的 Kenny G Live。

Kenny G Live

頂部的 VV 版與下面的普通版在表面看來並無分別。

 

Warner 其實亦有 VV 版的唱片, 它稱之為 Quiex II。Quiex II 的唱片大部份都用在 Promo 電台宣傳版上。找來比較的是 Dire Straits 的 Brothers in Arms,這張 TAS 上榜的勁碟有很多令它成功的背境。當時正是 Dire Straits 的全盛時期,狀態正值最高峰。另一方面 Warner 找來 Masterdisk 來做母版,Masterdisk 是當時最出色的制版公司之一。更何況負責的是它們最頂班的 master engineer – Robert Ludwig。我選一隻美版 Masterdisk – RL與一隻美版Masterdisk – RL Promo的 Quiex II VV版來比較。選的歌是其中的 Money for nothing。Masterdisk – RL 版的電結他,合成器,鼓聲與人聲都己經是非常出色。不過 VV 版的樂器有更清晰的定位,開始的人聲由遠而近的效果更突出。鼓聲的動態更凌厲,有更大的迫力;真正的拳拳到肉。

Dire Straits Brothers in Arms

VV版的 Brothers in Arms。

Dire Straits

放在頂的 VV版只是多了個貼紙。(有時貼紙脫落了便與其他版無分別)

 

總括來說 VV的確對整体的音效都有所提升,這並非是一种作為銷售的技巧。更何況當年除了標榜使用 VV 的發燒唱片廠外,一般的大廠只將 VV用於宣傳版或限量版上。這亦可以体會到 VV版的珍貴之處。如果能夠找到的話,VV版是首選。

 

高原 (6/13)

05/13

Virgin Vinyl (在 yanyanlp 網頁上簡稱為 VV), 我們稱它為處女膠,有人稱它為可樂膠。無論是那個名稱都好,它都是 High Purity Vinyl 高純度的膠粒;而非循環再用的劣品。發燒友是最不環保的一族;晶片省電不用要用耗電的燈膽;AB類省電不用硬要用熱到燙手的A類。要算最環保的話唱片公司排第一位。當年的唱片公司經常將積壓的存貨壓碎循環再用。特別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石油禁運的年代。當時的膠粒價格飛漲,唱片公司為省錢不得不循環再做。有時部份的唱片上面甚至會發現有紙碎(相信是唱片 label 的殘渣) !其實唱片界一直知道使用高純度膠粒的優點及對音質的影響。早在六+年讀者文摘已標榜使用 High Purity Vinyl 來印碟。及後的 Quintessence 亦然。膠粒的雜質會大大影響唱片的音質及音色。最明顯的是背境的寧靜度有很大的分別。唱片的純度越高,音色一般都會有改善;背境的噪音會更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JVC 七十年代初期己用它們的 Super Vinyl 壓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CD-4 的其中一張代表作海之詩,用的是 virgin vinyl。音樂動聽,海潮聲音效突出。

將 Virgin Vinyl 的概念優化及發揚光大的應設該是 JVC。JVC 在七十年代己將 Virgin Vinyl 的概念用在它們的 CD-4 四聲道系列唱片上。JVC 的 Super Vinyl 是將 Virgin Vinyl 優化,效能超越一般 Virgin Vinyl。JVC 稱之為 Formula Q540 Super Vinyl超級塑料。而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MFSL) 在推出它們的 Oringinal Master Recording 唱片亦將 JVC 的 Super Vinyl 推到最高峰。MFSL 將 Virgin Vinyl 的概念深入每一個發燒友的心中。MFSL 的 Stan Ricker 用 JVC 的 Super Vinyl 當然只是錦上添花,他能夠從唱片公司手中取得原版母帶,他制版的技巧是 MFSL 成功的靈魂。既然 MFSL 的主意有市場的話,其他發燒唱片廠商自然爭相仿效。例如用 Soundstream 數位錄音的 Delos 及 Telarc 早期都在日本由 JVC 印碟。Sheffield Lab 的直刻碟亦用 Teldec的Virgin Vinyl 制造。較少人知的還有拿加大 A&M 獨有的 Audiophile Series,這個 Audiophile Series 跟足 MFSL 用母帶,half speed master 及在日本由 JVC 印碟;音色與 MFSL 的平起平坐。A&M 肥水不流別人田,這種做法亦無可厚非。奇怪的是為何是加拿大 A&M 而非大阿哥美國 A&M 做? 而以 A&M 這些並非以發燒錄音/效果作為賣點的主流唱片公司來說,這是對發燒友來講是一個好的先例。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riginal Master Recording 的唱片亦由 JVC 做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八+年代第一版的 MFSL 全在日本做。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再版的 GAIN 2 MFSL 己不再在日本做,亦不透明。它稱之為 High Definition Vinyl,亦是 Virgin Vinyl。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加拿大A&M 的 Audiophile Series 亦由 JVC 在日本壓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Audiophile Series 的電台版Sampler,音效超桌。其中輯錄了 Cat Stevens 的 Morning has broken,支結他像真的一樣。

OLYMPUS DIGITAL CAMERA
Delos 的碟亦在日本做,由 JVC 壓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Delos 用 Soundstream Digital Recording,錄音效果相當。

到了以八十年代初期,JVC 將 Super Vinyl 全面停產。有傳是因為製造原材料的過程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而停產。但Telefunken/Teldec 卻取而代之制造出類似的 Virgin Vinyl,Teldec 除了自巳用以外,它更出口到美國。美國的 KM 及 Europadisk (EDP) 都有使用 Teldec 的 Virgin Vinyl 來制碟。RCA 當年有部份的唱片在德國由 Teldec 造,其后則在美國由 EDP 印碟。EDP 甚至取得 Teldec 的 DMM 專利來印碟。另一種的 Virgin Vinyl – Quiex II 亦出現在八十年代后期部份唱片公司的 Promo 電台版。

OLYMPUS DIGITAL CAMERA
Telefunken/Teldec 的 virgin vinyl 並不如 JVC 般透光。留意燈仍在三點鐘的位置。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八+年代的 Telefunken/Teldec 幾乎全部用 virgin vinyl及 DMM 做。

如果要比較的話 JVC 的 Super Vinyl 呈淺啡色,透明度最高。Teldec 的 Virgin Vinyl 與 Quiex II 相近,亦呈淺啡色,透明度並不如 JVC 的高。大部份的 Virgin Vinyl 都是屬淺啡色,因此將它稱為可樂膠亦無可厚非。不過,正如上面提及過 Virgin Vinyl 是第一手的High Purity Vinyl,無論是那一個秘方都以此為本。它可以是不透明的黑色唱片,亦有其他顏色的 Virgin Vinyl。下期續。

(高原 –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