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繼續試機之六

每次試新器材,調機校聲的時候都一定會拿這一類的黑膠唱片出來試一下。若然没有經過這類唱片調校的聲音總會覺得是欠了些什麽的。這種的唱片從來都没有復刻版,亦不可能有;復刻後就絕對不是那回事了。製作這類唱片的時侯不能夠有任何差池,大有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之實。對於監製、錄音師、master engineer、樂手來說都是最高的要求。產生的壓力及要求相對於任何一類的錄音是大得多。比起一般流行大碟,這類唱片的產量極之稀少,全部均為限量版;相對的價值亦較為高昂。物以昂為貴,這類唱片產量少但廣受發燒樂迷擁戴。其中部份亦有推出過 CD,縱使效果未及黑膠唱片、音色依然超桌。奇怪的是連 CD都是限量的,這一點令我颇為費解。這類唱片絕大部份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生產;之後就十分少有。唯一可惜的是因為全部都屬於小廠家的製作,部份的樂師、歌手都未必是超級鉅星。少部份的錄音甚至是以音效為重,音樂為次。不過作為試音的唱片來說,這類唱片就剛好切合了這種的要求。相信大家都估得到我所提及的是 Direct Disc 直刻唱片。這些唱片包括 Sheffield Lab, Eastwind, Concord Jazz, M&K Realtime Records,Crystal Clear Recordings, Toshiba, Nautilus, RCA, Columbia, Direct Disc Lab 等等。甚至 Telarc 在未選用 Soundstream 數位錄音前都做過直刻唱片錄音。我今次再為試機而拿了幾張 M&K Realtime Records 的唱片再爆一下。我以前曽經介紹過 M&K 的 Super Sampler, Bottom End 及 Hot Stix;今次我會給大家一個更徹底的介紹。我們首先看一看 M&K Realtime Records 與直刻唱片的關係。

M&K Realtime Records 由 Jonas Miller 與 Ken Kreisel 組成的 Miller & Kreisel Sound Corporation 演化出來的。作為 M&K Sound 設計靈魂的 Ken Kreisel 被稱為 powered sub-woofer 之父,亦是首創 satellite/subwoofer speaker system 的音響工程師。七十年代初期 Ken Kreisel 與 Lester M. Field 及 John Pierce (晶体管之父) 在 Harvard, MIT 及 Bell Lab 等花了不少時間去做研究;這令 KK 對日後 M&K 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當 KK 遇上 Sheffield Lab/The Mastering Lab 的 Doug Sax 後亦令他下定决心錄製直刻唱片。M&K Realtime Records 亦正式開始運作。M&K Realtime Records 的錄音間就在 M&K Sound 的陳列室隔離。這樣兩者的關係亦變成了相扶相成的互利情况;亦即是說 M&K 利用他的錄音去測試他設計的揚聲器。相反地 M&K 超卓的揚聲器亦令 KK 明白到好的錄音效果是去到甚樣的程度。KK 了解到只有直刻唱片才能夠滿足他的要求。似乎没有那一個做音響或錄音的同時有 M&K 的優勢。

M&K Realtime Records 第一張正式推出市場的直刻唱片是收錄 Don Baaska/Valli Scavelli 的 Jam Session – Blu。之後就推出了效果令人驚訝的 For Duke。這次 KK 找來了 Bill Berry 作為樂隊領班,負責演奏 Hornet的 Bill Berry 帶領著 Ray Brown (Bass) 、Frank Capp (Drum) 、Nat Pierce (Piano) 、Scott Hamilton (Saxophone) 及 Britt Woodman (Trombone) 演譯 Duke Ellington 的爵士名曲。包括 Take The A Train, Mood Indigo, Satin Doll 及 Cotton Tail等八首樂曲。For Duke 的錄音是在 KK 1977年創立的世界上首間只進行直刻唱片錄音的錄音室後一年即 1978年收錄的。KK 使用的是一台 Neumann DC-coupled SAL/SX-74 Disc Cutting Lathe。Cutting Lathe 每聲道由 600W的後級推動,轉盤摩打是 Technics 當年最新的直驅式。For Duke 由 Steve Drecker 負責 mastering 的工作。M&K 錄音時使用的 AKGs/Neumanns 咪亦經 KK 改動過。咪高峯收錄的訊號直接進入 M&K 自已設計的無源式混音;之後絕對不加入任何 limiter, compressor。整個音頻缐路亦不用任何的火牛。M&K 的錄音正如其他直刻唱片一樣必須是一 take 過,冇 take two。在不經過任何加工的情况下,是真正的原汁原味。在直刻的同時 KK 亦使用一台由他徹底地 modify 過 15ips 的 reel to reel收錄整個錄音過程作為参考。之後母盤就直接送到德國由 Teldec 以處女膠壓製唱片。

我不得不承認以前用 Quad II/22 的組合推動 3/5A 聽 For Duke 並未能夠完全發揮到它的效果。如果你記得 Ken Kreisel 製作直刻唱片的主旨是用來測驗 M&K Sound 的揚聲器-主要是 subwoofer。3/5A 在 KK 的眼中只是能夠充當他設計的 satellite speaker 小喇叭的部份。要發揮 For Duke 的效果必需使用推動力足夠的後级將 3/5A 的潛力爆發出來。新的功放雖末達至完美,但基本上亦能夠產生一個非常開揚的音場。我首先試聽的是 For Duke 上的 Take The A Train。Take The A Train 雖然是爵士樂,要它活生起來是需要大一點的音壓。當你將音量調校得比平常較大一點的時候,整隊樂隊便走出揚聲器進入你的聆聽空間。没有經過任何特別調音的 For Duke 有非常自然的音色,頻應的伸延自然不在話下。當我覺得 Quad II 在大音量的情況下在掙扎的時候,新的功放在龐大的供電支援下依然長推長有。没有半點吃力的感覺。整個頻段的音色自然亮麗,樂器的定位精準突出。3/5A 縱使在大音壓下依然無私地付出,毫不保留;這對小喇叭發揮出像大喇叭超乎想像的效果。Take The A Train 中的吹管樂器都帶有強烈的空氣的流動,樂器週圍亦有一層豐厚的空氣包圍著。樂曲中雖然並未有太多的機會給 Ray Brown 發揮,但仍然不難感覺到低音提琴弦線凌勵的彈力。除了 Hornet 等吹管樂器非常突出以外,負責 percussion 的 Frank Capp 亦有很出色的表現。鼓聲有迫力,有質感;鈸的音色是清脆玲瓏,打擊金屬的聲音歷歷在目。在 Take The A Train 中我們可以聽得到 M&K 要求的是有質感,瞬變快,動態大的低音;講求的是質量而非份量。整個錄音是非常平衡與自然,這與 M&K 揚聲器的設計概念是一致的。做得好的直刻唱片最吸引的地方是像真度比其他錄音方式都要高幾班,整隊樂隊是活生生的擺在聆聽空間。我在聆聽 For Duke 的期間離開了聆聽間去喝杯咖啡,在返回聆聽間時離遠都感覺到樂隊活像在聆聽間內表演一樣。無怪乎 For Duke 能夠為 M&K Realtime Records 打響頭炮贏得 TAS 上榜的榮譽。下次我會繼續更精采的 M&K。

接圖試聽 For Duke 中的 Take The A Train

高原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