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TAS 榜上的華格納 VIII (完結篇)

Richard Wagner 華格納用了二十六年的時間完成了整套的 The Ring Cycle 指環組曲。指環組曲的偉大並不單指他的長度,除了作曲外華格納還填詞;他還兼顧了場景與道具的製作,演出的每一個细節他都照顧到。華格納更為了能夠完美地 展示他的作品,他不惜一切籌集鉅額的資金建造世上獨一無異的歌劇院。只上演華格納歌劇的 Bayreuth Festival Hall,華格納的聖殿。作為華格納的終章,我刻意地留下 Gotterdammerung 的結尾, Brunnhilde immolation scene 作為終結。我們先聽這一段。

nilsson
按圖試聽Solti/Vienna PO演譯Brunnhilde immolation scene片段

Brunnhilde immolation scene 是指環的終章,華格納曾經修改了好幾次。被喻為最具感染力的指環片段的 immolation scene 是講述 Brunnhilde 為愛郎 Siegfried 舉行火葬,而她亦騎著馬跳入火中殉情。Brunnhilde 自盡前為 Siegfried 脱下了指環破解了咒語,而葬禮的大火亦將天宮Gibichung Hall 燒毁。Culshaw 在錄音中加入了Gibichung Hall 倒塌的音效獨一無異(3:44)。在一切盡毀以後,絕望之時;因為 Brunnhilde 與 Siegfried 的愛及指環咒語的破解令世界得以重生。愛的重生 Redemption through love 優美的 leitmotif 隨之響起(5:28及 7:27)。這一段是整個指環最令人動容的片段。這種盪氣迴腸,峰回路轉的樂章在華格納的音樂中出現過不少;沒有一次不令人驚喜,沒有一次不令人臣服。

Culshaw/Solti 的成功除了 Culshaw 對華格納透徹的了解,忠實的演譯外幕後還有一大班的功臣。負責錄音的 Gordon Parry 亦是忠實的華格納擁躉,充滿熱誠不斷的嘗試令錄音的效果近乎完美。經常在說話中掛上 Anything is possible 的 Sofiensaal 主管 Adolf Krypl 都說 For Decca and the Viennna PO – Everything is possible。他為 Culshaw/Solti 的錄音提供了無可比擬的方便,Adolf Krypl 在维也納幾乎可以通神。有一次為了安排 Solti 能夠提早到達維也納錄音他打電話给 Air France 令他們將飛行的時間由原來的 15:15 提前了 15 分鐘。他亦”疏通”了维也納機場的海關令 Solti 可以直通免除了 20 分鍾過關的時間。维也納的警察總監亦幫他一把;將機場至 Sofiensaal 路上所有的交通燈號轉為绿色。沒有努力絕對不能夠成功,EMI 著名的監製 Walter Legge 對 Culshaw/Solti 說他們收錄指環組曲是: Very nice,’ he said, ‘Very interesting. But of course you won’t sell any. 結果是百份百的相反。John Culshaw 甚至為 The Ring 寫了 Ring Resound,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書。書中寫盡 The Ring 錄音的點點滴滴外,亦將他對 The Ring 的理解詳述;對了解 The Ring 有很大的裨益。而 Decca/London 亦為 The Ring 出了一套三張唱片的合裝唱片 An Introduction to Der Ring Des Nibelungen。這套唱片將 The Ring 的 Leitmotifs 一一介紹出來;是欣賞 The Ring 不可缺少的重要資訊。 John Culshaw 的 A Theatre of the Mind 理念為 Decca 收錄了很多名垂不朽的歌劇錄音。在他離開了 Decca 以後,Decca 的歌劇錄音再沒有採用 John Culshaw 的錄音概念;人材與錢財 (John Culshaw 的錄音概念等同籌拍一套電影的資本。) 是最大的障礙。今時今日再沒有唱片公司會花這種財力、物力及時間去做,亦沒有人會付出這種毅力與耐力去完成。除了 TAS 上榜外還有其他不勝枚舉的獎項,Culshaw/Solti 的 The Ring 被選為史上最偉大的古典樂錄音是實至名歸。

華格納除了在音樂方面有極大的影響力,他還在文學,哲學及視覺藝術有超然的成就。他亦對後世的電影概念定下了模式;為電影配樂立下了基石。 華格納的政治理念,他的種族主義思想及他的反猶太主義亦令他樹敵無數。十九世紀華格納音樂最大的黑點可能是因為希持勒對他的垂青。我們未能夠肯定希持勒是 受華格納音樂及思想的影響,他對華格納及他的音樂的瘋狂熱捧是鐵一般的事實。除了到聖殿朝聖外希持勒還用作為納粹主義作宣傳工具。直至現在華格納的音樂仍 不會在以色列演出。

華格納在音樂的和諧,曲式方面的發展及樂器的運用都有超凡的效果。他的音樂宏偉壯觀,他寫的愛情悲慘;他的愛永遠都是轟轟烈烈的。由 How softly and gently he smiles, how sweetly his eyes open. … Breath my life away in sweet scents? In the heaving swell, in the resounding echoes, in the universal stream of the world-breath, to drown, to founder, unconscious, supreme delight. 他寫的歌詞如詩如畫,亦可歌可泣。我們先聽一聽 Tristan und Isolde 最受歡迎的 Liebestod 片段:


Waltraud Meier在 1995 年 Bayreuth Festival 的演出

Waltraud Meier 唱得出色外,選這個片段最大的原因是英文的字幕,有助了解劇中的原意。華格納的愛情寫得異常淒美,單看它的歌詞己為之心動;它的感染力直入心靈的深處。再 配上完美的音樂,這首是最偉大的情詩之一。我最喜歡的 Liebestod 是下面的一段。


Flagstad 與 Furtwangler 的演出

Kristen Flagstad 與 Furtwangler 這對配答可算是演譯華格納歌劇最佳的組合,可惜的是所有 Furtwangler 錄音都在單聲道的年代。演奏華格納的音樂並不容易,要唱是難上加難。對於學唱華格納,Kristen Flagstad 的第一個忠告就是教初學者切勿唱華格納。Kristen Flagstad 亦說她喉嚨的肌肉需要長時間的鍛鍊出來的。她開始唱華格納的時候是 34歲,當時她己有十五年演出其他歌劇的經驗。而最初的時候她亦只能夠唱 Lohengrin 的 Elsa 等較輕的角色。Flagstad 的情感豐富;她的氣量,她對運氣及音量的控制更是無懈可擊。

這一章是華格納的完结篇,但我只能觸及華格納的表面;華格納的藝術是深不見底,這只是探索華格納的第一步。

高原 (5/17)

09/16

TAS 榜上的偶像 – Carlos Kleiber 之終章

凡事有始必有終,到了Carlos Kleiber的終章我希望大家對他能夠有更透徹的体會。DG雖然擁有 Kleiber最多的錄音,但它與 Kleiber的關係是最惡劣的。其實 Decca早在 59年的時候己希望能夠與 Carlos Kleiber合作,當時負責游說的就是 John Culshaw (此子構思,策劃與製作 Solti TAS上榜的 The Ring Cycle,可算是上世纪最偉大的錄音之一。) 。但 Carlos Kleiber最不喜歡與父親的名氣拉上任何的關係,曾為 Erich Kleiber錄過不少名作的 Decca自然被他拒絕。最后當然是 DG冷手成功游說 Carlos Kleiber。

DG與 Kleiber最後的合作是收錄 Wagner的 Tristan Und Isolde,DG的 2741006五唱片歌劇。對於 Kleiber而言演譯 Wagner的歌劇並非難事。Kleiber早在 71年開始己在 Wagner的聖殿參予 Bayreuth Festival 的演出。Wagner聖殿獨特的設計完全將樂團收㶓在台下,指揮只能在台前的一個空隙探首看到台上表演的情况。在 youtube 上流傳了一個相信是Kleiber 1976年在Bayreuth Festival罕有的錄影。這個裝在台前的鏡頭用意只是監察樂團間的情况,但卻為不願意錄影的 Kleiber留下了一個不經意的珍貴片段。儘管這個片段是黑白,解像度是極差,音效绝不理想。但它纪錄了 Kleiber其中一段最精采的指揮,這亦是我最心儀的Tristan Und Isolde。可以看到 Kleiber對樂團完全的操控,他對 Wagner音樂有力的演譯。我以前多是稱讚 Kleiber對大動態的掌握,對節奏的控制;他那種如閃電般的爆炸力。其實Kleiber亦有非常感牲的一面,由 Tristan Und Isolde的序曲開始他给你的是一份直探入心底的淒美;悲傷但同時感覺在天堂般的美麗(片段開展的部份)。Kleiber 自樂曲開始的時候己經一步步引領聽者進入樂曲的中心。Kleiber的指揮極有說服力,一舉手一投足每一個動作都有內涵;單看他的指揮己是最大的滿足。Wagner聖殿獨特的設計完全將觀衆與指揮,觀衆與樂團,樂團與台上的表演者的視缐完全分隔。樂團與台上的表演者的融合全賴指揮一人。這使樂團完全依賴及更投入指揮的控制。而在沒有觀衆的目光下工作,指揮能夠更集中及投入。你看 Kleiber 的指揮就可說是不言而喻,他指揮動作的幅度比一般的情况下大很多;對 Kleiber而言指揮捧只是他指揮時使用的其中一個小工具。從俯身指揮樂團到探首引導台上的歌唱家;由上至下以至樂團左右兩部份的樂器组別。Kleiber 是全方位的兼顧(參考 28-34分鐘的部份)。全片最精采的部份是在結尾,我以前曾多番提及 Kleiber 在指揮時非常投入。正如多次與他合作Tristan Und Isolde的 Brigitte Fassbaender 亦說 Kleiber 在指揮時特別入神,他整個人都被吸入了演譯之中好像他才是表演者而其他的人只是他的陪襯。這個部份亦充份顯現 Kleiber 的指揮功架,他充份地利用左右手及身體同時,是同一時間發出不同的指令指揮樂團不同的樂器组及向歌者發出不同的指令(參考 37分鐘至结尾的部份) 。他同時間能夠發岀的指令比很多指揮都要多,表達的意境更豐富及充實。無怪乎他演譯的作品更有創意,充滿動聽小節的内容令整首樂曲表達得更完美。


片長约 42分鐘,Carlos Kleiber 精采絕倫的指揮技巧百看不厭。至於 DG 的Tristan Und Isolde錄音,與 Kleiber合作的是 Margret Price, Rene Kollo及Brigitte Fassbaender等。在 Kleiber的指揮下 Margaret Price唱出了令人意想不到出色的 Isolde,而 Rene Kollo亦能夠演出恰如其份的 Tristan 。整體來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錄音。注重细節的 Kleiber 在錄音時刻意將第一,二組小提琴分別放在右兩傍,這種擺位的方式提升了錄音的清晰度和分隔度。雖然 Kleiber要求不少於十次的排練及超過二十場 (full cast) 的錄音;但Kleiber仍未滿意。正如 DG的製作經理 Hans Hirsch所說 Kleiber心目中的好錄音尚未亦永遠不能成事。Kleiber的完美主義令唱片公司對他又愛又恨。其實 Kleiber在唱片公司眼中近乎"無理"的要求絕非意外。早在 73年收錄 Die Freischutz的時候 Kleiber要求的是三個星期的排練及一共錄了六十小時的錄音帶。最後 DG决定將 Kleiber錄過的Tristan Und Isolde片段不論是排練(據說DG 的錄音師在 Kleiber 排練時都開著咪錄音)或正式錄音湊合一起剪輯後發行。DG的决定令 Kleiber無奈地接受但他亦回應 DG說他們使他成為世上最不開心的一個。自此以後 Kleiber再不踏足 DG的錄音室亦不踏入任何的錄音室。Kleiber的完美主義在商業的角度令他成為錄音室的毒藥,但在藝術的角度卻是無價寶。兩個完全極端的角度,绝對無共存之道。正如我們經常埋怨 Kleiber的錄音太少;試想一下如果他有很多錄音的話他可能也不再是我喜歡的 Kleiber了。

kleiber_tai
DG 的 2741006,對我們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 Tristan Und Isolde 版本;Kleiber 對它不屑一顧。有位曾經與他合作過的樂師說: “He (Kleiber) makes other conductors look likes fools.”。不受世俗的洗禮,不愛隨波逐流,不喜歡與傳媒打交道;這是我心目中的 Carlos Kleiber。與眾不同的演譯手法,著重樂曲上毎一個細節,井然有序的指揮,帶出樂曲中從未被發掘過的内容;這使 Kleiber 獨具一格。Kleiber曾經抱怨為何他要繼續指揮?因為他無法令樂師明白(抑或是他們做不到?)他的要求,他覺得他不適合再做指揮。Kleiber 有的是一份做到最好的堅持,他寧願負上背約的毀譽亦不願對自己的作出妥協。這是 Kleiber對音樂的執著,絕無談判空間的執著。這是不折不扣的 Carlos Kleiber,世上獨一無二的 Carlos Kleiber。

高原 (9/16)

06/16

TAS 榜上的偶像 – Carlos Kleiber 之三

很多人都說 Carlos Kleiber 懶惰,這亦無可厚非;空穴來風必有因。樂壇上最流行與 Kleiber 有關的玩笑可能就是 Karajan 說的一次。 Karajan 說若然不是 Kleiber 的冷㶓箱空了的話,他亦不會接工作。當然這個是玩笑,Karajan 只是拿 Kleiber來玩玩吧。因為 Kleiber 家中並没有冷㶓箱,Kleiber 是十分懂得享受之人;他又甚會依賴冷㶓箱的食物呢?其實 Karajan 是其中一個對 Kleiber 有深刻認識的人,早年 Kleiber 亦經常向 Karajan 了解指揮之道。有一次 Kleiber 向他請教指揮 Richard Strauss 的 Elektra 之道,當時只花了四個小時。Karajan 說他從來未能夠在四小時內能夠學到像 Kleiber 般多的知識。因為 Karajan 在這四個小時内己教了 Kleiber 整個曲目。其實從 Kleiber 的指揮中我們己經看得到 Kleiber 對樂曲是瞭如指掌。他甚至在指揮 Rosenkavalier 的時候完全不用樂譜。據說他指揮 Alban Berg 的 Wozzeck 的時侯亦從不看樂譜一眼。Kleiber 在 1971年演譯的 Wozzeck 亦是他其中一個非常成功的演出,當時 Alban Berg 的遺孀 Helene Berg將 Berg的大衣及指環送给 Kleiber 以答謝他的演譯。

Kleiber 演出前排練比其他人都多,他出名是用超常的時間去排練。Kleiber 最經典的莫過於在 1974 年的時候在 Convent Garden 單是排練 Rosenkavalier 的 Prelude 就用上了三個小時來操練單單其中的 80秒!他在 La Scala 演出 Wagner的 Tristan Und Isolde 的時候要求的是十七場完整的排練。Kleiber 經常花很多的時間去引導樂團演譯他心目中樂曲的元素,只要找到這些元素的話以後的樂章便能夠更易去掌握達到一個水到渠成的效果,這是 Kleiber的秘方之一。曽經有人說若然他能夠有 Kleiber 這麼多時間去花的話,他亦可以達到 Kleiber 的水準。不過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跟這位人兄說;我可以比十倍於 Kleiber 的時間給你,敢打賭你亦未能做到 Kleiber 的十分之一。Kleiber 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對演出的一切都有要求。由演出的場地,環境,樂師,歌手等都一一要乎合他的要求。很多人都認為Kleiber的條件太過份,但他依然固我,一於我行我素。他一般都會在排練前幾天便會到達場地預備。他比一般的指揮家要花上更長的時間去排練就是要務求每一次的演出都達到他自己的要求。據 Charles Barber 所說 Kleiber 一共取消了三十六場的排練,每一次都是因為有人未能夠做到他們對 Kleiber 的承諾;又或者是任何一處的地方未能夠達到 Kleiber 要求的水準。Kleiber 懶惰嗎? 從上述的事實來看,我一點也不覺得他是。

回歸正傳,今期要介詔的是 Kleiber 的一個現場錄音。1982年 Kleiber 在 DG 錄完 Wagner 的 Tristan Und Isolde 就决定不再進入錄音室。他為何有此决定,我會在以後解釋。可幸的是 Kleiber 還願意進行現場錄音,其中一個就是他著名的 Vienna New Year Concert。Kleiber 一生在維也納只演過二次的新年音樂會,時為 1989年及 1992年。好彩的是兩個音樂會都有被紀錄下來,錄音以外還有錄影製作,成為 Kleiber 最珍貴的記錄之一。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傳統上是清一色演奏 Strauss家族的作品,主打的自然是 Strauss 的 Waltz 及 Polka。Kleiber 亦不例外,演譯了包括 Die Fledermaus 的 Overtures,Franzosische Polka, The Blue Danube等;當然還有經典作為壓軸的 Radetzky March。或許我們先參考一下 youtube上 Kleiber 的 Radetzky March 的錄像片段。

留意 0:18開始的舞步,0:53時右手的動作。

看完 Kleiber 的指揮以後我完全明白指揮台上欄杆的作用。對手舞足蹈的 Kleiber 來說這是台上不可缺的安全設備。Karajan 指揮的時候雙腳可以吋步不移,又喜歡間中閉目養神。反觀 Kleiber 指揮時的投入,他的指揮棒與身體語言都與樂曲配合得完美無瑕。他可能是整個會場中最投入的人。與 Kleiber 合作過的 Pavarotti曾經說 Kleiber 對歌劇中的每個角色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及深入。你只要看著他面部的表情,你绝對不會出錯。他更說 Kleiber 使你聽到樂曲中從未聽過的內容,使你對樂曲有更新的意會。美藉指揮家 Richard Rosenberg 亦說單看 Kleiber的面部表情己相當於看到整套的歌劇。可惜的是這個 youtube 錄像的音效差唉!未能盡情体會到 Kleiber 指揮的效果。萬幸的是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有收錄在黑膠之中。Columbia 的出品,整個音樂會輯錄在雙唱片之中。1989年生產的黑膠唱片是頗為罕有,是 Kleiber 其中一張最珍貴的黑膠唱片。1989年的數位錄音,音效是頗具水準。大家可以聽一下 Kleiber 指揮 Radetzky March 的黑膠版本。

按圖試聽 Kleiber 指揮 Radetzky March 的黑膠版本片段。

仍然是一貫的 Kleiber 指揮風格。他對節奏掌握得超乎常人的好,對樂器的對比及韻律有出色的操控。他總能夠在樂曲中找到正確的節拍及精準的音量控制而產生極高速的瞬變及龐大的動態。鮮有指揮家能夠相比。下一期我會介绍我最喜歡的 Kleiber 錄音,一個你意想不到的作品。

高原 (6/16)

03/13

pic 9由 八月開始我們每個月會請專欄作家高原為我們撰寫專文,介紹與黑膠碟有關的資訊。我們希望能夠為初學者提供入門的資訊;亦希望與資深的朋友交換心得。部份的 訊息你有機會看過,但絕對有很多你未知道的材料。我們稱這部份為〝介紹番〞,每次初登的時候會放在首頁,之後會放入〝介紹番〞一欄內供參閱。

上期提到 Charles Gerhardt 因為被 RCA 派到英國為讀者文摘灌錄古典音樂。 Charles Gerhardt 與錄音大師 KE Wilkinson 一拍即合,開始用著名的 Decca tree 在 Kingsway Hall 及 Walthamstow Hall 錄制讀者文摘的古典唱片。首套錄制的是著名的 Music of the World Great Composers,一套+二隻唱片。接著的 A Festival of Light Classical Music (一套+二隻唱片)總銷售量超過二佰萬套,是古典唱片銷量的一個奇蹟。接著的 Treasury of Great Music (一套+二隻唱片)都非常出色。其后 Charles Gerhardt 亦找來出色的 Rene Leibowitz錄下讀者文摘一套著名的貝多芬交響樂全集。不過,讀者文摘其中較受人注目的是它的 The Romantic Rachmaninoff 四唱片合裝。唱片由 Earl Wild 鋼琴演奏,Jascha Horenstein 領導 Royal PO 演譯 Rachmaninoff 的四首鋼琴協奏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及 The Isle of the Dead。 Charles Gerhardt精心炮制,KE Wilkinson 在 Kingsway Hall 及 Walthamstow Hall 錄音。 TAS 上榜良久仍然屹立不倒。
OLYMPUS DIGITAL CAMERAMusic of the World’s Great Composers由 Alexander Gibson, Rene Leibowitz, Sir Adrian Boult等演譯偉大的曲目。

Charles Gerhardt 制作 A Romantic Rachmaninoff 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首先,C Gerhardt 考慮到的是鋼琴家,指揮;當然還有合適的鋼琴,管弦樂團。他特別亦提到合適的錄音場地的重要性。他試了不少的鋼琴家,最后他挑選了 Earl Wild。為了替 Earl Wild 找到合適的樂團及指揮,他更不歉其煩地用不同的樂團與指揮録 test recording,達到六次之多。最後選定了  Joscha Horenatein。Joscha Horenstein 來頭一點也不少,他除了和 Rachmaninoff 本人合奏過第二鋼琴協奏曲外;他更在 Rachmaninoff 的第四鋼琴協奏曲的首演與 Rachmaninoff 合作演出。最後 C Gerhardt 選了 Royal PO,而鋼琴則挑選了 Steinway and Son 的一台 No.695。

OLYMPUS DIGITAL CAMERAFestival of Light Classical Music由 Alexander Gibson, Rene Leibowitz, Sir Adrian Boult等演譯精采的輕鬆古典小品。

OLYMPUS DIGITAL CAMERATreasury of Great Music由 Fritz Reiner, Rene Leibowitz, Jascha Horenstein, Sir John Barbirolli, Sir Malcolm Sargent等大師包辨。陣容頂盛,一時無兩。

果 然不負眾望,演出的水準超乎理想,錄音的效果亦超桌。如果你說 KE Wilkinson 的錄音似近鏡,某程度上他是這樣。要知要知道 KE Wilkinson 本身不單只是普通的一個錄音師,他對音樂有天賦的觸覺。他要求的録音要鉅細靡遺,要有樂曲的風格,演出要有作曲家的神韻。KE Wilkinson 對完美錄音效果的堅持是肯定的,從設計 Decca Tree 的選咪到錄音的擺位都有嚴謹的要求;制作一絲不苟。他甚至連樂手座位的位置與坐的座姿都有要求。對影響錄音的每一個小節都絕不放過。聽 Earl Wild 的鋼琴動態超然,每一粒的琴音都清晰無誤。鋼琴的彈跳力無械可擊,音色自然精準。 Horenstein 的指揮與 Earl Wild 亦配合得天衣無逢。錄音的平衡度亦是一等一,樂團的音色自然流暢。這個錄音的效果,特別是鋼琴的動態是當時的錄音中少有的。Earl Wild, Jascha Horenstein與 Royal PO的演譯當然功不可沒歿;C Gerhradt 與 KE Wilkinson 的努力亦沒有白費。TAS 上榜當之無愧。

OLYMPUS DIGITAL CAMERAThe Romantic Rachmaninoff上 TAS榜。演譯的水準與錄音的效果都是超級之作。

The Romantic Rachmaninoff 其實除了讀者文摘這個版本外,還有 Quintessence 的 analogue 再版, 。較多人接觸到Chesky 的 Digital remaster 再版及較罕有Chandos 的 Digital remaster 再版。各個版本當然有分別,我們下期再談。

令我們感到+分可惜的是:
Jascha Horenstein (1898 – 1973)
Charles Gerhardt (1927 – 1999)
Kenneth E Wilkinson (1912 – 2004)
Earl Wild (1915 – 2010)

(高原 –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