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Half Speed Mastering 半速刻盤

上期我們談過  Columbia 的 Mastersound 的 Audiphile Pressing 中有部份是 Half Speed Mastering。查實在八十年代Half Speed Mastering (我們簡稱為HS) 在發燒唱片界中是其中最受歡迎的技術之一。簡單來說HS 刻盤是以一半的播帶速度將母帶的訊號輸入 cutting head 雕刻父盤。車床的速度亦調校成一半的速度配合。看似簡單的工序其實一點也不容易。現時刻盤的車床絕大部份都用自動的模式操作,進行 HS 操作的時候需要以人手控制。懂得手動控製刻盤的 master engineer 並沒有幾多個。手動刻盤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HS 刻盤時要求的技巧更甚。一般以實時刻盤的時候可以即時監聽到唱片的效果。進行HS 刻盤時因為半速進行,並不能夠監聽到唱片的音效;在調校方面是異常困難。試想一下如果你能夠將唱盤的 33/1/3 轉調校為 16/2/3 轉播唱的效果。另一方面因為是 HS 刻盤的關係,在播唱及還原時亦需要在 EQ 上配合才可以獲取恰當的音效。

既然是用了一半的轉速,刻盤的時間經常要超過一倍。對於切割車床 (cutting lathe) 及切割頭 (cutting head) 所佔用的時間絕不乎合經濟的原則。更何況用作 HS 刻盤的切割車床必需是最可靠的一部,亦即是最搶手的一部。負責的 master engineer 亦會是技術最高的一個。對人與物的要求均極高。可想而言之 HS 刻盤對於 master engineering 的公司來說,這絕非是一件人人都樂意做的事。不過若然你有技術,膽量和時間的話;HS 刻盤的確有不少的好處。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因為有雙倍的時間,母帶上的資料能夠有更充份的時間傳送到切割頭上。切割頭亦因為有更充裕的時間,能夠從容地處理訊號;切割出更精準的坑紋。推動切割頭所需的電流亦大幅度地降低,因而令 driving amplifier 推動得更順暢。最初除了 Decca 有用 HS 刻盤外,七十年代的 JVC/RCA 在 master CD4 四聲道唱片的時候就必須借用 HS 刻盤的技術;將達到 30kHz 的訊號帶到唱片的坑紋上。HS 刻盤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原本 30kHz 的訊號在進行HS 刻盤時轉換成 15kHz 而順利地達到目標。HS 刻盤的強項就是能夠將頻率轉化成一半,這令到原本十分困難處理的高頻效應輕易地刻錄在父盤之上。因此我們能夠輕易地察覺得到 HS 刻盤的黑膠唱片明顯地有較佳的高頻效應。又因為 inner groove 失真較少的源故,HS 刻盤亦減低了唱片末端出現的高頻衰減的情況。又因為切割頭在 HS 刻盤時對電流需求相應地減低,因而使切割頭有更大的 headroom 去處理訊號。因此亦增強了訊號的動態範圍。唱片亦順理其章地有更佳的瞬變,亦進一步有更佳的樂器分隔度。不過HS 刻盤絕非尚方寶劍,HS 刻盤對 master engineer 是頗有要求的。稍為在操作方面的差池或 EQ 方面的調校有失誤的話,唱片上的音效便會失樣。輕者在低頻方面有損失,嚴重的會破壞整張唱片的音效。

一般而言,早年(不經不覺已是上世紀了) 的 HS 刻盤在 MFSL 的 Stan Ricker 帶領下大多有不錯的音效。其實HS 刻盤是贏在起跑線,事源絕大部份的 HS 刻盤都標榜了使用原版母帶製作。就算末必一定是真正的第一代母帶,但亦多會是十分接近第一代的早期拷貝。使用的會是最佳的器材,大多數是 modify 過的 custom made 器材。負責的會是最頂尖的 master engineer,例如是 MFSL 的 Stan Ricker 及 Jack Hunt, 負責Nautilus master IAM 的 Bruce Leek, Richard Donaldson 等。而當年大部份的發燒品牌都會專程在日本由 JVC 專利生產的處女膠碟;唱片的訊噪比得到極大的改善。有了這些先決的優勢,HS 刻盤自然“勝人一籌“。

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除了 MFSL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的 Stan Ricker, Nautilus, Columbia, A&M及 Reference recordings等主力標榜HS 刻盤外;其實其他品牌都有採用過這種刻盤的技術。例如 Telarc, Delos, Windham Hill 等發燒品牌初期都是使用 HS 刻盤。RCA 當年亦有一個 .5 系列以HS 刻盤複刻 Living Stereo年代的著名錄音。當年由Europadisk使用Teldec 的處女膠壓碟。RCA亦有一個在意大利製作的 Half Speed Master,這個被稱為 First Class Great Music Series糸列主要是複刻 RCA早年在意大利收錄的歌劇錄音為主;這個糸列大部份都是單聲道錄音。而 Time Life亦有一個HS 刻盤的爵士樂系列,這個系列亦是以複刻早年的單聲道錄音為主。其實美國的 EMI/Angel 亦生產過 RL (Red Line) 系列,其中使用 30ips 的母帶及處女膠外亦有用HS 刻盤的技術。除此以外 Pablo, Denon, Teldec, ProArte等亦有使用過HS 刻盤的技術,但為數並不多。除此 Stan Ricker 亦間中使用HS 刻盤的技術為個別唱片製盤;其中有 Decca/London, ELO 等的唱片。只要你見到 SR/2 便是他的傑作。這類別的 HS 刻盤沒有太過著跡宣傳,比較少人知悉。

nov1RCA 的 .5 Half Speed Master刻盤系列

nov2RCA 的 Half Speed Master 系列

nov3較為罕有的 EMI RL糸列中的Half Speed Master 刻盤

nov4這些都是HS 刻盤的黑膠唱片,其中部份是真正的”估你唔到” 。

近年的複刻盤亦未有放棄過HS 刻盤的技術,MFSL (MFSL早於九十年代出售給第三方,現在名為 MoFi 的全名仍稱為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而已。Stan Ricker亦已在 2015年過身。)一直沿用此技術至現在。近年較為熱門的 Abbey Road Studio複刻盤亦標榜由Miles Showell負責的HS 刻盤技術。Miles Showell 亦是由 Stan Ricker 處取經關於 HS 的技術。Abbey Road Studio 自 2015年開始經已為 Universal Music 推出了好幾張熱門樂隊的複刻盤。網上亦有不少的評論,youtube中更有一個標題為Vinyl Half-Speed Mastering: pros/cons & test的片段。播出者ANA[DIA]LOG解說了HS 刻盤的好與壞再加上測試。我有興趣的只是末段對比的部份。


大家可以參考 6:40 – 9:32 的試聽部份

相信大家都會聽得出原版的一張比 HS刻盤的靚聲。不過我覺得 youtube 上這位上 ANA[DIA]LOG 人兄首先是整個比較有錯誤,標題上亦有錯誤,因為根本不能夠用一張 30年前的版本與 30年后的複刻盤比較。複刻盤無論是用何種技術亦不能夠代替在母帶方面的差異。所以整個比試並不能夠分辨出一般速度的刻盤與 HS 刻盤的分別。更何況他在詳述中亦有提及:

ORIGINAL VERSION: analog source, normal speed VS. RECENT RE-ISSUE: digital source, half-speed mastering

要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 HS 盛世之時標榜的是使用原版母帶,是真真正正的analogue 母帶。原版是 analogue 母帶,複刻版是數位母帶;這個差別亦遠比 HS 與否大。根據Miles Showell 自已所說現在根本沒有人會給你原版的母帶來播。過了好幾十年的光景這些膠帶都到了幾乎一碰隨即分解的程度,絕對不容許你隨便落機放。他亦承認有部份的 remaster 用了一個現今容許使用的“ 最佳“拷貝轉為 digital file 去 remaster。而有部份則只能夠找到一個digital file 來使用。亦即是說Miles Showell/Abbey Road Studio的複刻盤(與其他複刻盤相若)由 digital file來做是必然的事。增多了這份 A/D 及 D/A 的話這個已經和 HS的好壞與否完全拉不上關係了。這種比較極其量只能說是原版與複刻版相比,HS 變成了犧牲品;十分無辜。

就留待我下期找一張原版與當年的HS 刻盤來比較一下吧。

高原  (11/19)

07/18

TAS 榜上的鋼琴

在 TAS 榜上找尋靚聲的鋼琴錄音並不困難。其中一張在 HP 的清單之中屹立不倒
良久的要算是 RCA 的 RDC-4,Ikuyo Kamiya 神谷郁代彈奏貝多芬的 Appassionata 奏嗚曲。RDC-4 是來自 RCA 罕有的 Direc Master Series,Direc Master Series 是 RCA 在七十年代末期在日本與 Victor Musical Industries Inc (JVC的一家子公司)錄製的 Direct to Disc 直刻唱片。這個糸列的錄音並不多,再加上因為是直刻唱片只能夠限量生產的關係令市面的流通量非常之少。系列的製作極之嚴謹,加上是 45rpm 直刻的唱片;它的音效有絕對的保証,其中有不少上榜名盤。RDC-4是系列中唯一的一張鋼琴錄音。RCA 的直刻錄音使用兩支Schoeps CMT56在琴邊收錄琴音,再加兩支 Neuman U67及兩支 Neuman U87在音樂廳內收錄殘響。負責 master的是山口光雄 (此子亦 master包括藝能山城組等的發燒唱片) 及 Tadashi Hyakkan (此子亦 master過包括 East Wind 等發燒品牌) 。旣然與 JVC合作,唱片亦由 JVC在日本以處女膠壓碟。

071.png
RCA的 RDC-4直刻盤錄音器材一覽

神谷郁代彈奏的是 Bösendorfer Model 290 Imperial Concert Grand,這台鋼琴有多達九十七鍵。相比一般鋼琴的八十八鍵多了九個鍵,而且全部都是在最低頻的最底處。音域亦由一般鋼琴的七個 octaves 伸延到八個 octaves。簡單來説 model 290 有更廣的音域外它亦有更大的動態,更豐厚的低頻。

072
按圖試聽神谷郁代演譯貝多芬的 Appassionata 奏嗚曲第一樂章

1981 年 Delos 亦推出由 Carol Rosenberger 彈奏貝多芬的 Appassionata 奏嗚曲,這次亦加入了貝多芬的 Op.111 奏鳴曲。唱片編號是 Delos的 DMS3009,2002年由 Top Music復刻改稱為 Dynamic Piano – 動態琴皇。巧合的是 Rosenberger亦同樣使用 Bösendorfer Model 290 Imperial Concert Grand。不同的是 Delos所用的是當時最傑出的 Soundstream Digital Recording。Soundstream Digital Recording以 16bit 48kHz取樣頻率,頻應由 DC平直至超過 22kHz。錄音使用的是兩支 B&K #4134 咪高峰,#4134能夠收錄高達 160db的音壓;有足夠的峰值應付 Appassionata 龐大的音壓。他們使用的 Studer Model 169 Stereo Mixer以電池推動,完全杜絕了交流電產生的噪音及 hum聲。唱片的錄音由 IAM的 Bruce Leek 主理, master則由著名的 Stan Ricker (MFSL) 負責,壓碟亦同樣在日本由 JVC 以處女膠印製。

073
按圖試聽 Carol Rosenberger 演譯貝多芬的 Appassionata 奏嗚曲第一樂章

直刻唱片與數位錄音。假設兩者錄音的技術相若的話,直刻盤單是減去了母帶的一步已令音效有大躍進。而因為省去了 overdub 及 mixing 等過程亦進一步改善音效。Delos在使用 Soundstream的初期因為有 Stan Ricker及 Bruce Leek兩位大師負責錄音及 master,成績有目共睹,音效是出類拔萃。足以與當時同樣使用 Soundstream的數位錄音班霸 Telarc爭一日之長短。Delos所差的只是資源上的分別。輯錄在電腦時我將唱頭放大直接輸入音效咭,以 24bit 96kHz A/D轉化為 wav存檔。兩個錄音的電平及其他參數都一致,絕無半點差異。

大家縱使由 youtube 在電腦上聆聽亦可聽到兩個錄音的分別,而且是頗大。RCA 的 RDC-4 事實上是非常之突出的錄音,它像真的程度就是與現場的效果沒有太大的分別。它完全發揮到Bösendorfer Model 290 Imperial Concert Grand 雄渾的低音頻段。更由於是直刻盤的關係它的高頻有超桌的伸延度,亦有比一般錄音更清脆更悅亮的音色。相比其他的錄音 RCA的直刻盤紀錄了鋼琴所有的細節,包括琴箱的迴響,琴弦的彈跳力及餘韻都一一捕捉下來。除了高音以外 Model 290豐厚的低音亦是樂曲其中的重頭戲。貝多芬的 Appassionata 奏嗚曲一如其名是一首充滿熱情的樂曲,音符有很大的變化。樂章由最低音量轉瞬間變為最大音量,產生龐大的動態及瞬變;突顯出激烈的情感。神谷郁代彈奏 Appassionata 亦能夠展現出樂曲的爆發力,產生巨大的音壓。RCA 的直刻盤有足夠的能量由一台鋼琴產生的音壓令你透不過氣。至於 Delos 的 Rosenberger 因為是數位錄音的關係,比起直刻盤是稍遜。直刻盤在高低頻段有更多的伸延,琴弦的線條亦較清晰。但純以鋼琴的錄音來說,Delos 的錄音己經是超群出衆。它的細節,清晰度與動態亦足以令人目定口呆,將它與直刻盤放在一起是有㸃不公平。若然以鋼琴的技巧來說神谷郁代在彈奏的初段是有點猶疑,而落指的力度亦稍為弱一點,她在大音壓的部份的力度未能夠完全發揮到盡。反觀 Rosenberger 的力度是十分到位,對琴鍵亦有較佳的控制。兩張唱片都是一等一的鋼琴錄音,可以說 RCA 的 RDC-4 是鋼琴直刻盤的典範;Delos 的 DMS-3009 是數位錄音的殿堂級的示範盤。兩張都會令你讚嘆不已的鋼琴錄音。

高原 (7/18)

10/17

上期我們介紹 Robert Ludwig 的時候曾經提及過他講解關於近年 CD 製作的情况,我想亦藉這個機會談論一下 CD。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人問我有關 CD 的問題;甚至是我聽不聽 CD。除了 SACD 我沒有太大的興趣外;LP 以外的就是 CD。原因其實十分簡單;主因當然是因為有很多曲目只有 CD 而沒有 LP。我不會將早幾十年只出 CD 而到近年因為跟風而復刻的 LP 算在內;對於這類復刻版我一向都會敬而遠之。另一個原因是我自己亦有搜集 CD 的興趣,特別是首版 CD。查實 CD 跟 LP 一樣有不同的版本,CD 的版本比 LP 更加多、更加複雜。如果簡單來說在約 1994年以前沒有 IPFI 標誌的 CD 都是首版的話會比較籠統一點,這個 IFPI 與否只是一個分隔缐、是一個簡單化的指標。更何况有很多曲目在 1994年后才面世,要聽這類的 CD 就一定會見到 IFPI 的字樣。另外除了坊間可買到的,唱片公司送贈的版本;我亦由 LP 錄下了不少的 CD來聽(主要是在車上用) 。最後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上半年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為一個北美洲的廠家試聽一部 CD driver 的 prototype。亦因為這個原因我將原來放在一旁的 CD 重新整理一遍,亦順便增強了收藏的範圍。這部 CD driver 雖然是 prototype, 但它能夠釋出比一般 CD driver 多很多的音訊;遠超我沿用的一台 CD driver 亦遠超我對 CD driver 的印象。我玩 CD 而不玩 SACD 亦因為此。玩 CD 可以夾 driver 與解碼變化很多, SACD 就只有齋機而軟件方面的選擇亦較少。我從來未有抗拒過 CD,只不過以音效及若然有時間坐下來欣賞音樂的話;原版 LP 與 CD 比較我會選 LP。三十年前左右 CD剛起步不久有位 C9看見我的唱盤及唱片,她對我說,“你重聽唱片? 依家緊係聽 CD 嫁啦!” 她的意思當然是炫耀她進上潮流,我連答她的興趣都沒有。看來現在這位 C9看見我的 CD 又會說,“你重聽 CD?”閒話体提,我們就由上期 Dire Straits 的 Brothers In Arms CD 開始。

我手上有二個版本的 Brothers In Arms, 日版的無 IFPI,matrix 沒有什麽資料只有 169 及 2。CD 上印有 Mfg. by Daio Kosan Co. Ltd.. ,就算是日版而言 Daio Kosan 印製的 CD 頗為少見。Daio Kosan正是我們所謂的小廠,它原先只是做紙品。在大唱片公司未建造它們自巳的 CD廠房之前用它們壓碟。唱片公司的 CD 廠房建成後這些小廠就再沒有價值了。Daio Kosan在 1987年已停止生產 CD而 Brothers In Arms在 1985年才面世,這張 CD 一定是頭版。美版的一張的 matrix是 8/93 5DA2,1993年生產無 IFPI。日版在 CD上的印字用藍色,美版是黑色。無可否認日版的Brothers In Arms 比美版的是稍勝了一點,明顯地在分隔度及線條方面都較為清晰。日版在冲擊力及動態等的範籌亦有改善,而人聲亦較為特出。儘管日版與美版有一定的分別,但這個距離並非很大。不要忘記這兩個版本相差了最少六至七年的時間,由 Brothers In Arms 以千萬的銷量計這個音效方面的分別主要是一個初期與後期版本的分別。正如 Robert Ludwig 所說早期 Brothers In Arms 的 CD 其實經過一個 D/A 及 A/D 的程序,這張 CD 的音效與一張 MD-RL master 的 LP 相比之下是頗為遜色。在音場,分隔度,深度,頻應的伸延度及動態;LP 都明顯地勝一籌。例如 Money For Nothing 開展部份一段的合成器在低頻的質和量在 LP 上都十分出色;在 CD 上少了很多訊息。不過如果你沒有聽過一些有靚 master 的 LP 的話, CD 的音效實在不錯。

DS.jpg
在頂的一張是藍字日版,在底部的是黑字美版。

當然我們不可以單比較二張 CD 就下結論。接下來的是兩張 Telarc 的 Carmina Burana (Shaw/Atlanta SO) ,兩張的 CD 都沒有 IFPI。TAS上榜的 Carmina Burana 是 Telarc 其中一張最受歡迎的曲目,原版 LP 已被炒到天價;這亦可算入聽 CD 的理由之一。第一張的 Carmina Burana 是日版的 CD-80056,原廠編號下面印有 DIDZ-10020 的編號。DIDZ 這個編號是日本 CD 廠在83-85年用於印製美國貨沿用的,亦即是說這張是非常接近第一版的首版 CD。(Telarc 在 1981年推出 Carmina Burana 的 LP。世界上第一張 CD 在 1982年十月面世。這張在 83-85年生產的日版絕對被稱得上是首版。) CD 上的 matrix 則只有 TEL CD-80056 B 及 M 的字樣。CD 上印上 Manufactured by Matsushita (松下) Electric Ind. Co., Ltd., Osaka, Japan… 及 Made In Japan 的字樣。(第一批的 Telarc CD全都是松下印製,另外 CD 的小册子上並沒有條碼。另一張美版的 Carmina Burana 原版編號亦是 CD-80056,不過 CD 的小册子上印有編號 089408005626 的條碼。CD 上的 Matrix 是 DIDX-001497 3 (DIDX-001497亦印在 CD正面在 CD-80056編號之上),CD 上印有 Made In USA 的字樣。這個 matrix 的生產年期約在 1987年由 Sony 在美國屬下的 Digital Audio Disc Corporation (DADC) 製造。我以前提及過 Telarc 用的Soundstream 數位系統是當時最先進的,它的規格是 16bit 50kHz。在製造 CD 時它們用 Studer 的 SFC-16 sampling frequency converter 將sampling frequency改變為44.1kHz CD的 red book 規格。日版在 CD上的字體與美版不相同外,小册子上日版的標題為黑色字而美版用紅色。兩張 CD的兩張生產的時間只是相差二、三年左右,音效有沒有大的分別呢?試音後的結論在下期分解。

CB
頂部紅字的美版,底部黑字的是日版。

高原 (10/17)

10/15

TAS – Telarc Firebird DG-10039

Telarc有很 TAS 上榜的各盤,要由其中選出一張來介紹一點也不易。我選擇Shaw 的Firebird (Telarc的 DG-10039,绝非 Jarvi 指揮的新版。)來講當然有一定的理由。我自已亦經常用它來測試器材,特別是最近用來試一個新的唱頭放大是最理所當然不過。

Firebird 除了 TAS/企鵝三星上榜外,它亦標誌著音響史上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張商業用的管弦樂數位錄音。它使用的是曾在 MIT就讀及任教,有美國數位錄音之父稱號的Tom Stockham發明的Soundstream數位錄音系統。Soundstream亦是美國第一個商業用的數位錄音系統。除此以外, Firebird亦殿定了Telarc在數位錄音中的領導地位。Telarc的創辨人 Jack Renner及 Robert Woods在選定了Soundstream數位錄音以後選擇了由 Robert Shaw及 Atlanta SO合作錄音。大碟收錄了 Stravinsky史特拉文斯基 1919年版本的 Firebird火鳥。第二面的是 Borodin保羅丁的 Prince Igor Overture雨果皇子序曲及Polovtsian Dances韃靼舞曲。曾為 RCA 灌錄過不了唱片的Robert Shaw除了他創辨的 Robert Shaw Chorale著名外,他當年亦是 Atlanta SO的總監。

Firebird

Telarc DG-10039 唱片,Stravinsky 的 The Firebird

Telarc選擇 Stravinsky 1919年版本的 Firebird有一定的理由。The Firebird是Stravinsky在1910年為同名的芭蕾舞而創作。他在 1919年將 Firebird 改寫成約二十分鍾左右的組曲。而在 1945年再將 Firebird 改寫成為約三十分鐘的版本。Telarc選取的自然是精簡的 1919 濃縮版本。原因是絕無冷場,是百分百乎合Telarc的市場推廣理念。而 Firebird 本身既有悠揚的段落,亦有激情的部份;有急促的,亦有柵湃的樂章。亦即是說由最寧靜至最爆棚的樂章都齊備,最能夠表現出Soundstream數位錄音的龐大動態。Telarc選擇 Firebird 亦是希望能夠盡顯Soundstream的龐大動態。除了動態以外,Telarc最需要捕捉的就是低音;Telarc不但止要捕捉到豐滿的低頻,他們要的是更低及更高的頻應。除了前期的準備功夫外,唱片後期的製作Telarc亦一點都不鬆懈。因為他們首張 Fennell 的錄音 (Telarc 5038,著名的”黑面神”) 得到超乎理想的效果及反應;負責 master 的 Stan Ricker (MFSL) 在試黑面神的時候機乎燒盡了所有在 LA的喇叭廠家的低音喇叭。食過番尋味,Telarc 再找來Stan Ricker 為 Firebird 負責 mastering。今次 Stan Ricker 更用上他發明的Half Speed Master 的技術來處理 Firebird。(我在上年的文章中亦介紹過 Stan Ricker,大家可以按上面 WORDPRESS 的“W” 標誌進入以前的介紹番文章內可重溫 05/14 及 06/14 的介紹。)  Telarc再進一步將母盤送到德國由Teldec以處女膠壓碟;確保由始至終的高製作水準。

TELARC

Stravinsky 的 Firebird 在唱片的第一面(按圖試聽 Introduction 的片段。)

要發揮出 Firebird 最佳的效果,你必需擁有一套有強大的分隔度及分晰能力的唱盤系統。其中一個原因是 Firebird 中有很多的細節是一般的器材發揮不到的。Firebird 分為五個部份;分別是Introduction , Round Dance of the Prince, Infernal Dance of the Kashchei, Lullaby 及Finale。Introduction 的一開始己經有不少的低頻的配器;大提琴,低音提琴及定音鼓輕輕的敲擊等。你的器材需要將每一组的低頻樂器都能夠分晰出來。你的器材會浮現一層輕輕的,如泉水般的底頻湧現出來。分晰力低的器材會將所有的樂器都堆在一起;情况就如放了幾個低音喇叭在車內的音响。你只有量,沒有質亦沒有低;低音根本推不出來。Firebird 營造出來的是一個寬廣和深遠的音場,有足夠的空間容下所有的樂器。Soundstream亦將樂團中所有極微細的聲音都捕捉下來;包括樂器的餘韻,甚至是環境的聲音。例如约在第四秒的時候左方有二下滴答的聲音,而约在第九秒的時候右方亦有一下像是提琴之類樂器的撞擊聲。極微量的聲音亦可聽得到,大家可在上圖按下試聽一下。

儘管 Robert Shaw 對 Introduction 的處理是稍為快一點,但他技巧地配合各组低频的器樂亦營造出一個神秘陰暗的效果。ASO 的吹管樂器亦有頗佳的空氣感,可能是數位錄音的關係管樂的高音是稍為暗淡了一丁點兒。整体而言單是 Introduction 這一個樂章足以使 Firebird 考起很多的器材。不過Introdcucion只是 Firebird 的引子,是它的前戲,更精采的高潮還在后頭。下期續。

10/15 (高原)

09/14

我們每個月會請專欄作家高原為我們撰寫專文,介紹與黑膠碟有關的資訊。我們希望能夠為初學者提供入門的資訊;亦希望與資深的朋友交換心得。部份的 訊息你有機會看過,但絕對有很多你未知道的材料。我們稱這部份為〝介紹番〞,每次初登的時候會放在首頁,之後會放入〝介紹番〞一欄內供參閱。

Deep Groove/凹溝

Deep Groove/凹溝, 這是我們經常用的名稱,但亦是最多朋友問"這是什麼"? Deep Groove/凹溝其實是指在唱片的標貼上的一個圍在近邊位置上的坑/凹溝。凹溝的存在是由於早期壓印黑膠碟的機器需要多加一個指標在壓印唱片時固定印模的位置而使用。這大多存在於六零年代或之前生產的黑膠唱片。這正徝是第一代的立体聲唱片的產生的時期,黑膠唱片的黃金年代。

凹溝受到重視大抵上是來自 Blue Note 的 fans。對於搜集 Blue Note唱片的人來說,Blue Note的首版就必定有凹溝。因為 Blue Note在六零年代以前絕大部份所生產的唱片都有凹溝。這些被視為 Holly Grail (頂版) 的 Blue Note唱片都標榜為 Deep Groove/凹溝或 DG。六零年代以後廠家在壓碟的時候因為器材的改善而不再需要有凹溝。無獨有偶這個時期亦是由胆機轉換成原子粒機的年代。凹溝因此亦間接等同了胆器材的使用,這個說法雖然是籠統一點;但其中亦有一定的認受性。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因為 Blue Note在62年開始使用的 NY標簽都有凹溝但並非首版, 這批次版的凹溝 Blue Note 亦存活了好幾年。

除了 Blue Note以外,六零年代或以前其他廠牌所生產的唱片亦有凹溝。只要我們稍為細心一點去留意一下的話,你不難會發現其實 Deutsche Grammophon的大禾花,大 Decca/London,早期的 Mercury, Verve的早期版位,RCA的影子狗/梅狗/黑狗等亦盡是凹溝。當然其他的品牌亦多的是。總括而言,凹溝幾乎是首版的等號;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其實這個凹溝與唱片的音色拉不上任何關係,但凹溝幾乎代表了首版的立体聲的開始及结束;這使凹溝這個名稱廣爱收藏家的重視。

09141

第一版有 Deep Groove/凹溝的 Verve。

09142
第二版沒有 Deep Groove/凹溝的 Verve。

09143
Deutsche Grammophon的大禾花亦有凹溝,不過位置是較接近中心點。

09145
首版六眼 Columbia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46
美國第二版的二眼不再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47
加版 Columbia的二眼仍有 Deep Groove/凹溝。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版立体體我們稱為 Wide Banner – WB 的大 Decca/London 的黑膠碟都有凹溝。而實際上無論是 Decca 或 London 也好,只要是在英國壓碟都是用同一個的 master 來做。大家都知道大 Decca 的價格被炒到天價;如果是收藏的話當然是大 Decca,若然是聆聽的話大 London 的性價比是超高。而初期第二版的 Narrow Banner – NB 的 Decca/London 的黑膠碟亦有凹溝,這亦表示這個是最接近 WB 的版本;最超值。很多朋友亦將英國的 Decca 與美國的 Decca 混淆。Decca (英國) 之所以在美國以 London 的品牌發售全完因為當年 Decca (美國) 早在美國註冊,英國的 Decca 因為不可染指所以唯有在美國使用 London 作為品牌。Decca (美國) 以爵士/輕音樂為主,古典只是少量。不過美國 Decca 的古典量少但精,例如其中 Ruggiero Ricci 的 Glory of Cremona 或者是 Erica Morini 都是箇中的表表者。

09148
有 Deep Groove/凹溝的大 London。

RCA 的影子狗/梅狗/黑狗亦有凹溝,後來 RCA 由影子狗轉到白狗後亦將壓碟的器材轉換。初期的白狗亦有凹溝,亦即是說早期凹溝的白狗是非常接近影子狗。要分首版的影子狗與復刻的 Classic Records的假狗亦可從凹溝方面入手。有人亦問過加版與美版的 RCA 甚樣比較。加拿大的 RCA 廠在滿地可至今仍健在但早己沒有生產。創辦加拿大 RCA 的是 Emile Berliner,此子發明了唱片及唱機,亦成立了 EMI 及Deutsche Grammophon。狗仔吹喇叭的 Nipper 狗亦是他的註册商標。早期加拿大壓碟的質素實在不弱,特別是滿地可的製作。滿地可的 RCA 在七零年代己停止生產黑膠唱片。而另一個現像是加拿大 RCA 使用凹溝的時期較長。原因是加拿大器材轉換得比較慢,加拿大比美國遲了一大段時間才將胆器材轉換為原子粒器材。只要加拿大佬得到一個好的 master 的話水準绝對不下於美國,很多時侯比美版更佳。EMI/ANGEL 其實亦出現同樣的情况,美版的藍天使鮮有凹溝但加版的藍天使绝大部份都有凹溝。Columbia的美版和加版亦同出一轍。

09149
原裝正版 RCA有 Deep Groove/凹溝的影子狗。

09151
Classic Records的影子狗當然不會有 Deep Groove/凹溝。

09512
有 Deep Groove/凹溝的白狗最接近首版的影子狗。

09153
大部份加版藍天使仍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54
美版藍天使己不再有 Deep Groove/凹溝。

Deep Groove/凹溝並不一定等同好聲,它只是代表了較早期的版本。頭版亦不一定表示為最好聲的版本,因為影响音效的因素實在太多。肯定的是 Deep Groove/凹溝是表示壓碟時用的是較早期的器材,其中自然少不了胆的器材;毫無疑問這是好事多於壞事。

高原 (09/14)

07/13

由這一期開始高原會集中為各位介紹我們在2013 香港高級視聽展的參展產品。我們參展的產品有大部份是首次推售,希望能一新閣下的耳目。我們的攤位在展覽廳 3 的 A6,請各位蒞臨支持。

要介紹老闆的靚碟一點也不難,亦不算容易。好碟有很多,價位亦有很大的分別。我希望能夠從中挑選出部份比較特別的向大家介紹一下。大家有留意 web site home page 上的圖片相信都有留意到圖中最突出的一套唱片 – The Royal Ballet皇家芭蕾。這套 Ansermet安塞美的芭蕾舞曲合集,由 KE Wilkinson 操刀錄制;長註 TAS 榜歷久不衰。這套唱片盡顯 KE Wilkinson的皇首風範,Ansermet安塞美的指揮功架。原裝 RCA Soria 系列的舊版 (非 Classics 的再版) 是天價碟中的天碟,有錢亦不容找得到。視聽展上會有一套展售, 先到先得。其實提到 The Royal Ballet,不得不提 RCA 的 Soria 系列。RCA 的 Soria 系列可算是 RCA 除了是影子狗以外最突出的系列。黑膠唱片其中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精美的唱片封面設計及封套上經常印有的文章。Soria 系列更上一層樓,首先 Soria 用精緻的布包硬盒精裝。系列由意大利的名師設計,內附有一本在意大利印制的精美書刊對樂曲作詳盡的介紹。Soria 系列不單止是聲音上的藝術,它更是視覺上的一大享受。

OLYMPUS DIGITAL CAMERA
RCA Soria 系列的皇者之皇 – The Royal Ballet 皇家芭蕾

Soria 系列除了這張皇牌以外還有其他的精品;例如另一套 TAS 上榜的卡門歌劇。這套由卡拉揚指揮,Leontyne Price普莱斯主唱加上維也納愛樂;是卡門歌劇的完美組合。其餘還有Heifetz 海費兹與Piatigorsky 皮亞提戈斯基演奏會的錄音。更有 KE Wilkinson 錄音的 Messiah。Soria 系列套套精采,制作豪華,是黑膠唱片制作的典範。視聽展上將會有一系列的 Soria 唱片展售,不容錯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RCA 的Soria 系列, 套套精采。

另一套老闆會推出的是以下的一套。同樣是精美的布包合裝,連書冊的七唱片套裝;合裝的設計打開像一個相簿。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單看合面的相片你能否猜到這套唱片是哪一套?

唱片當然由大師處理,是五+年末,六+年代初期古典錄音黃金時期的首版。其中亦有 TAS 上榜的部份;錄音的效果及指揮的水準都是一等一。收錄的是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演譯之一。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大家可能猜對了:Bruno Walter華爾特六眼首版貝多芬七唱片全集。

這套 Bruno Walter 華爾特不朽的貝多芬交響曲,散張的六眼首版一點也不易找;套裝的六眼首版是更加少有。這是華爾特與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最高峰時期的作品,樂團圓潤豐厚的音色在首版黑膠上表現最突出。其中的第三及第六最受歡迎,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受到 TAS 與 Stereophile 的垂青一點也不會感到意外。當然,好片亦只有一套。

另外老闆亦會推出兩套全新(其中一套部份全新) 的 Beethoven Bicentennial Collection唱片。這套在 70年貝多芬二百週年誕辰推出的全集,由 Time Life在加拿大及美國制造。Time Life制作的套裝唱片一向都有一定的水準,除了使用精美的硬合裝外,他們定必請人編輯一本書冊詳盡介詔樂曲的內容。這套全集一共有 17集,每集有5張唱片及一本書冊,合共 85張唱片再加一本厚厚的書詳盡介紹貝多芬的樂曲。17集包括了貝多芬不同類型的作品,是欣賞貝多芬的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更何況錄音都是來自原版Deutsche Grammophon的錄音,全部都是 DG 大禾花黃金年代的膽機錄音。演奏的都是 DG 的大師如Fournier 富尼耶,Kempff 肯普夫,Ferras 費拉斯等;自然亦少不了台柱Karajan 卡拉揚及Bohm 伯姆。我們當然不可以將第二版與原版大禾花比較,但從欣賞大師的演譯及價位來說這是超值。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貝多芬誕生二佰週年紀念特輯共有+七集八+五張唱片。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母帶來自Deutsche Grammophon 大禾花時期的錄音,大師的演譯不容錯過。

(高原 – 7/13)

02/13

講了幾期的流行曲應該都談一下古典。我們一開始便說過本欄的主旨是談論一些你不易接觸到的黑膠話題。今期的古典亦不例外;如果是介紹大禾花細禾花這些老生常談,沒有一點的新意。我選的是比較獨特的話題 – 讀者文摘。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讀者文摘其中一套傑作,Rene Leibowitz領導Royal PO演譯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樂全集。一套七張唱片,演譯精采,錄音出色。這套當然是Charles Gerhardt與KE Wilkinson在Walthamstow Hall的傑作,是一套不可多得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Chesky將部份翻錄成CD后亦大賣特賣。喜歡貝多芬交響曲的朋友不可錯過。

大家聽到讀者文摘只會聯想到一本頗為保守的合家歡雜誌。七+前的朋友可能會有點印象它們有一些普及的唱片隨書出售。特別的是它們的唱片都是合裝的一大套。如果單看他們流行曲或爵士樂的部份,它們的唱片主要是將RCA的歌手樂隊的出品輯成一合出售,不特別但勝在抵買。它們的古典的部份(除了Arthur Fiedler的仍是來自RCA) 則大有分別,而且大有來頭。因為是它們”自家”錄制。

OLYMPUS DIGITAL CAMERA

Charles Gerhardt (箭咀所示), 指揮及KE Wilkinson(最右者) 一起聆聽錄音。

讀者文摘與RCA的關係沿於六+年代。1960年讀者文摘希望能夠出售自巳品牌的古典唱片,他們找到當時得令的RCA合作。當年正在忙著Living Stereo錄音的RCA跟本無暇理會讀者文摘的要求。RCA便指派Charles Gerhardt到英國尋求Decca的幫助 (Decca當時仍是RCA的合作伙伴) 。充滿一股熱誠的Charles Gerhardt到了英國竟然得到Decca的錄音之寶KE Wilkinson的幫助。部份的讀者文摘的錄音亦能夠在KE Wilkinson的據點Kingsway Hall錄制,這實在是難能可貴。不過當時的Kingsway Hall實在book到爆,跟本連Decca自己都不夠用。一代錄音宗師KE Wilkinson實在是神通;他竟然可以在倫敦郊區找到另一個出色的錄音場地-Walthamstow Hall。Walthamstow Hall之后不單錄制讀者文摘,它亦用在Decca及RCA的錄音上。值得一提的是KE Wilkinson錄讀者文摘的時候用的當然是著名的Decca Tree。大部份的讀者文摘的碟亦由RCA做,而讀者文摘更標榜使用High Purity Vinyl (virgin vinyl) 來壓碟。Charles Gerhardt的制作嚴謹,每一個環節都精心策劃,一絲不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Walthamstow Hall的錄音實況。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另一角度下看的Walthamstow Hall。

Charles Gerhardt與KE Wilkinson的交情非淺,他在讀者文摘的介紹中經常提及KE Wilkinson及有關他錄音的一些心得與點滴。真正是圖文並茂,我能夠一睹KE Wilkinson的盧山真面目都是在讀者文摘的介紹中看到。反觀Decca與RCA都只是間中將KE Wilkinson的名字放在封套上。這個真正的幕吞功臣實在是前無古人,亦后無來者。KE Wilkinson留下的只有完美的錄音,無人能及。就算現在有第二個KE Wilkinson,但當日出色的樂團,樂師及指揮己是今非昔比。永遠不再重現。

Charles Gerhardt由最初使用Royal PO,后期他更進一步在倫敦親自挑選倫敦各大樂團的首席樂師組成了著名的National PO (亦被稱為RCA Victor SO或London Promenade Orchestra) 。National PO初期只是Charles Gerhardt專用作讀者文摘錄音,后期卻廣泛地被Decca及RCA使用。如果你要數TAS榜上出現得最多的樂團,National PO當之無瑰。

OLYMPUS DIGITAL CAMERA

KE Wilkinson (箭咀所示) 聆聽錄音的情況。

自1960開始Charles Gerhardt便與KE Wilkinson緊密的合作,由錄制讀者文摘至七+年代Charles Gerhardt傳誦一時的Classic Film Scores系列;二+年間從未間斷。一直至數碼錄音的開展,KE Wilkinson的引退而終止。下一期我會選擇讀者文摘其中的表表者為大家介紹。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Classic Film Scores系列的–部份,系列中每一張都是Charles Gerhardt, KE Wilkinson及National PO在Kingsway Hall 及 Walthamstow Hall精心炮制;張張精采。其中大部份都是上榜的佳作,有機會我會另文介紹。

高原 –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