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我們每個月會請專欄作家高原為我們撰寫專文,介紹與黑膠碟有關的資訊。我們希望能夠為初學者提供入門的資訊;亦希望與資深的朋友交換心得。部份的 訊息你有機會看過,但絕對有很多你未知道的材料。我們稱這部份為〝介紹番〞,每次初登的時候會放在首頁,之後會放入〝介紹番〞一欄內供參閱。

Deep Groove/凹溝

Deep Groove/凹溝, 這是我們經常用的名稱,但亦是最多朋友問"這是什麼"? Deep Groove/凹溝其實是指在唱片的標貼上的一個圍在近邊位置上的坑/凹溝。凹溝的存在是由於早期壓印黑膠碟的機器需要多加一個指標在壓印唱片時固定印模的位置而使用。這大多存在於六零年代或之前生產的黑膠唱片。這正徝是第一代的立体聲唱片的產生的時期,黑膠唱片的黃金年代。

凹溝受到重視大抵上是來自 Blue Note 的 fans。對於搜集 Blue Note唱片的人來說,Blue Note的首版就必定有凹溝。因為 Blue Note在六零年代以前絕大部份所生產的唱片都有凹溝。這些被視為 Holly Grail (頂版) 的 Blue Note唱片都標榜為 Deep Groove/凹溝或 DG。六零年代以後廠家在壓碟的時候因為器材的改善而不再需要有凹溝。無獨有偶這個時期亦是由胆機轉換成原子粒機的年代。凹溝因此亦間接等同了胆器材的使用,這個說法雖然是籠統一點;但其中亦有一定的認受性。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因為 Blue Note在62年開始使用的 NY標簽都有凹溝但並非首版, 這批次版的凹溝 Blue Note 亦存活了好幾年。

除了 Blue Note以外,六零年代或以前其他廠牌所生產的唱片亦有凹溝。只要我們稍為細心一點去留意一下的話,你不難會發現其實 Deutsche Grammophon的大禾花,大 Decca/London,早期的 Mercury, Verve的早期版位,RCA的影子狗/梅狗/黑狗等亦盡是凹溝。當然其他的品牌亦多的是。總括而言,凹溝幾乎是首版的等號;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其實這個凹溝與唱片的音色拉不上任何關係,但凹溝幾乎代表了首版的立体聲的開始及结束;這使凹溝這個名稱廣爱收藏家的重視。

09141

第一版有 Deep Groove/凹溝的 Verve。

09142
第二版沒有 Deep Groove/凹溝的 Verve。

09143
Deutsche Grammophon的大禾花亦有凹溝,不過位置是較接近中心點。

09145
首版六眼 Columbia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46
美國第二版的二眼不再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47
加版 Columbia的二眼仍有 Deep Groove/凹溝。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版立体體我們稱為 Wide Banner – WB 的大 Decca/London 的黑膠碟都有凹溝。而實際上無論是 Decca 或 London 也好,只要是在英國壓碟都是用同一個的 master 來做。大家都知道大 Decca 的價格被炒到天價;如果是收藏的話當然是大 Decca,若然是聆聽的話大 London 的性價比是超高。而初期第二版的 Narrow Banner – NB 的 Decca/London 的黑膠碟亦有凹溝,這亦表示這個是最接近 WB 的版本;最超值。很多朋友亦將英國的 Decca 與美國的 Decca 混淆。Decca (英國) 之所以在美國以 London 的品牌發售全完因為當年 Decca (美國) 早在美國註冊,英國的 Decca 因為不可染指所以唯有在美國使用 London 作為品牌。Decca (美國) 以爵士/輕音樂為主,古典只是少量。不過美國 Decca 的古典量少但精,例如其中 Ruggiero Ricci 的 Glory of Cremona 或者是 Erica Morini 都是箇中的表表者。

09148
有 Deep Groove/凹溝的大 London。

RCA 的影子狗/梅狗/黑狗亦有凹溝,後來 RCA 由影子狗轉到白狗後亦將壓碟的器材轉換。初期的白狗亦有凹溝,亦即是說早期凹溝的白狗是非常接近影子狗。要分首版的影子狗與復刻的 Classic Records的假狗亦可從凹溝方面入手。有人亦問過加版與美版的 RCA 甚樣比較。加拿大的 RCA 廠在滿地可至今仍健在但早己沒有生產。創辦加拿大 RCA 的是 Emile Berliner,此子發明了唱片及唱機,亦成立了 EMI 及Deutsche Grammophon。狗仔吹喇叭的 Nipper 狗亦是他的註册商標。早期加拿大壓碟的質素實在不弱,特別是滿地可的製作。滿地可的 RCA 在七零年代己停止生產黑膠唱片。而另一個現像是加拿大 RCA 使用凹溝的時期較長。原因是加拿大器材轉換得比較慢,加拿大比美國遲了一大段時間才將胆器材轉換為原子粒器材。只要加拿大佬得到一個好的 master 的話水準绝對不下於美國,很多時侯比美版更佳。EMI/ANGEL 其實亦出現同樣的情况,美版的藍天使鮮有凹溝但加版的藍天使绝大部份都有凹溝。Columbia的美版和加版亦同出一轍。

09149
原裝正版 RCA有 Deep Groove/凹溝的影子狗。

09151
Classic Records的影子狗當然不會有 Deep Groove/凹溝。

09512
有 Deep Groove/凹溝的白狗最接近首版的影子狗。

09153
大部份加版藍天使仍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54
美版藍天使己不再有 Deep Groove/凹溝。

Deep Groove/凹溝並不一定等同好聲,它只是代表了較早期的版本。頭版亦不一定表示為最好聲的版本,因為影响音效的因素實在太多。肯定的是 Deep Groove/凹溝是表示壓碟時用的是較早期的器材,其中自然少不了胆的器材;毫無疑問這是好事多於壞事。

高原 (09/14)

05/13

Virgin Vinyl (在 yanyanlp 網頁上簡稱為 VV), 我們稱它為處女膠,有人稱它為可樂膠。無論是那個名稱都好,它都是 High Purity Vinyl 高純度的膠粒;而非循環再用的劣品。發燒友是最不環保的一族;晶片省電不用要用耗電的燈膽;AB類省電不用硬要用熱到燙手的A類。要算最環保的話唱片公司排第一位。當年的唱片公司經常將積壓的存貨壓碎循環再用。特別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石油禁運的年代。當時的膠粒價格飛漲,唱片公司為省錢不得不循環再做。有時部份的唱片上面甚至會發現有紙碎(相信是唱片 label 的殘渣) !其實唱片界一直知道使用高純度膠粒的優點及對音質的影響。早在六+年讀者文摘已標榜使用 High Purity Vinyl 來印碟。及後的 Quintessence 亦然。膠粒的雜質會大大影響唱片的音質及音色。最明顯的是背境的寧靜度有很大的分別。唱片的純度越高,音色一般都會有改善;背境的噪音會更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JVC 七十年代初期己用它們的 Super Vinyl 壓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CD-4 的其中一張代表作海之詩,用的是 virgin vinyl。音樂動聽,海潮聲音效突出。

將 Virgin Vinyl 的概念優化及發揚光大的應設該是 JVC。JVC 在七十年代己將 Virgin Vinyl 的概念用在它們的 CD-4 四聲道系列唱片上。JVC 的 Super Vinyl 是將 Virgin Vinyl 優化,效能超越一般 Virgin Vinyl。JVC 稱之為 Formula Q540 Super Vinyl超級塑料。而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MFSL) 在推出它們的 Oringinal Master Recording 唱片亦將 JVC 的 Super Vinyl 推到最高峰。MFSL 將 Virgin Vinyl 的概念深入每一個發燒友的心中。MFSL 的 Stan Ricker 用 JVC 的 Super Vinyl 當然只是錦上添花,他能夠從唱片公司手中取得原版母帶,他制版的技巧是 MFSL 成功的靈魂。既然 MFSL 的主意有市場的話,其他發燒唱片廠商自然爭相仿效。例如用 Soundstream 數位錄音的 Delos 及 Telarc 早期都在日本由 JVC 印碟。Sheffield Lab 的直刻碟亦用 Teldec的Virgin Vinyl 制造。較少人知的還有拿加大 A&M 獨有的 Audiophile Series,這個 Audiophile Series 跟足 MFSL 用母帶,half speed master 及在日本由 JVC 印碟;音色與 MFSL 的平起平坐。A&M 肥水不流別人田,這種做法亦無可厚非。奇怪的是為何是加拿大 A&M 而非大阿哥美國 A&M 做? 而以 A&M 這些並非以發燒錄音/效果作為賣點的主流唱片公司來說,這是對發燒友來講是一個好的先例。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riginal Master Recording 的唱片亦由 JVC 做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八+年代第一版的 MFSL 全在日本做。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再版的 GAIN 2 MFSL 己不再在日本做,亦不透明。它稱之為 High Definition Vinyl,亦是 Virgin Vinyl。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加拿大A&M 的 Audiophile Series 亦由 JVC 在日本壓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Audiophile Series 的電台版Sampler,音效超桌。其中輯錄了 Cat Stevens 的 Morning has broken,支結他像真的一樣。

OLYMPUS DIGITAL CAMERA
Delos 的碟亦在日本做,由 JVC 壓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Delos 用 Soundstream Digital Recording,錄音效果相當。

到了以八十年代初期,JVC 將 Super Vinyl 全面停產。有傳是因為製造原材料的過程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而停產。但Telefunken/Teldec 卻取而代之制造出類似的 Virgin Vinyl,Teldec 除了自巳用以外,它更出口到美國。美國的 KM 及 Europadisk (EDP) 都有使用 Teldec 的 Virgin Vinyl 來制碟。RCA 當年有部份的唱片在德國由 Teldec 造,其后則在美國由 EDP 印碟。EDP 甚至取得 Teldec 的 DMM 專利來印碟。另一種的 Virgin Vinyl – Quiex II 亦出現在八十年代后期部份唱片公司的 Promo 電台版。

OLYMPUS DIGITAL CAMERA
Telefunken/Teldec 的 virgin vinyl 並不如 JVC 般透光。留意燈仍在三點鐘的位置。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八+年代的 Telefunken/Teldec 幾乎全部用 virgin vinyl及 DMM 做。

如果要比較的話 JVC 的 Super Vinyl 呈淺啡色,透明度最高。Teldec 的 Virgin Vinyl 與 Quiex II 相近,亦呈淺啡色,透明度並不如 JVC 的高。大部份的 Virgin Vinyl 都是屬淺啡色,因此將它稱為可樂膠亦無可厚非。不過,正如上面提及過 Virgin Vinyl 是第一手的High Purity Vinyl,無論是那一個秘方都以此為本。它可以是不透明的黑色唱片,亦有其他顏色的 Virgin Vinyl。下期續。

(高原 – 5/13)

02/13

講了幾期的流行曲應該都談一下古典。我們一開始便說過本欄的主旨是談論一些你不易接觸到的黑膠話題。今期的古典亦不例外;如果是介紹大禾花細禾花這些老生常談,沒有一點的新意。我選的是比較獨特的話題 – 讀者文摘。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讀者文摘其中一套傑作,Rene Leibowitz領導Royal PO演譯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樂全集。一套七張唱片,演譯精采,錄音出色。這套當然是Charles Gerhardt與KE Wilkinson在Walthamstow Hall的傑作,是一套不可多得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Chesky將部份翻錄成CD后亦大賣特賣。喜歡貝多芬交響曲的朋友不可錯過。

大家聽到讀者文摘只會聯想到一本頗為保守的合家歡雜誌。七+前的朋友可能會有點印象它們有一些普及的唱片隨書出售。特別的是它們的唱片都是合裝的一大套。如果單看他們流行曲或爵士樂的部份,它們的唱片主要是將RCA的歌手樂隊的出品輯成一合出售,不特別但勝在抵買。它們的古典的部份(除了Arthur Fiedler的仍是來自RCA) 則大有分別,而且大有來頭。因為是它們”自家”錄制。

OLYMPUS DIGITAL CAMERA

Charles Gerhardt (箭咀所示), 指揮及KE Wilkinson(最右者) 一起聆聽錄音。

讀者文摘與RCA的關係沿於六+年代。1960年讀者文摘希望能夠出售自巳品牌的古典唱片,他們找到當時得令的RCA合作。當年正在忙著Living Stereo錄音的RCA跟本無暇理會讀者文摘的要求。RCA便指派Charles Gerhardt到英國尋求Decca的幫助 (Decca當時仍是RCA的合作伙伴) 。充滿一股熱誠的Charles Gerhardt到了英國竟然得到Decca的錄音之寶KE Wilkinson的幫助。部份的讀者文摘的錄音亦能夠在KE Wilkinson的據點Kingsway Hall錄制,這實在是難能可貴。不過當時的Kingsway Hall實在book到爆,跟本連Decca自己都不夠用。一代錄音宗師KE Wilkinson實在是神通;他竟然可以在倫敦郊區找到另一個出色的錄音場地-Walthamstow Hall。Walthamstow Hall之后不單錄制讀者文摘,它亦用在Decca及RCA的錄音上。值得一提的是KE Wilkinson錄讀者文摘的時候用的當然是著名的Decca Tree。大部份的讀者文摘的碟亦由RCA做,而讀者文摘更標榜使用High Purity Vinyl (virgin vinyl) 來壓碟。Charles Gerhardt的制作嚴謹,每一個環節都精心策劃,一絲不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Walthamstow Hall的錄音實況。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另一角度下看的Walthamstow Hall。

Charles Gerhardt與KE Wilkinson的交情非淺,他在讀者文摘的介紹中經常提及KE Wilkinson及有關他錄音的一些心得與點滴。真正是圖文並茂,我能夠一睹KE Wilkinson的盧山真面目都是在讀者文摘的介紹中看到。反觀Decca與RCA都只是間中將KE Wilkinson的名字放在封套上。這個真正的幕吞功臣實在是前無古人,亦后無來者。KE Wilkinson留下的只有完美的錄音,無人能及。就算現在有第二個KE Wilkinson,但當日出色的樂團,樂師及指揮己是今非昔比。永遠不再重現。

Charles Gerhardt由最初使用Royal PO,后期他更進一步在倫敦親自挑選倫敦各大樂團的首席樂師組成了著名的National PO (亦被稱為RCA Victor SO或London Promenade Orchestra) 。National PO初期只是Charles Gerhardt專用作讀者文摘錄音,后期卻廣泛地被Decca及RCA使用。如果你要數TAS榜上出現得最多的樂團,National PO當之無瑰。

OLYMPUS DIGITAL CAMERA

KE Wilkinson (箭咀所示) 聆聽錄音的情況。

自1960開始Charles Gerhardt便與KE Wilkinson緊密的合作,由錄制讀者文摘至七+年代Charles Gerhardt傳誦一時的Classic Film Scores系列;二+年間從未間斷。一直至數碼錄音的開展,KE Wilkinson的引退而終止。下一期我會選擇讀者文摘其中的表表者為大家介紹。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Classic Film Scores系列的–部份,系列中每一張都是Charles Gerhardt, KE Wilkinson及National PO在Kingsway Hall 及 Walthamstow Hall精心炮制;張張精采。其中大部份都是上榜的佳作,有機會我會另文介紹。

高原 –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