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繼續試機之二

 有發燒友經常說 3/5A 難服待,要好聲就必需要大功率功放。很多人認為這樣的話倒不如用大喇叭配大功放的組合。這種說法一點也沒錯,不過;世界上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人,就算孖生的亦不一樣。更何況是聆聽音響的習慣與偏好!對於我聽音樂的空間與週圍的環境,3/5A已足夠有餘。我聆聽音樂的客廳大約四佰平方呎,但我只能夠放置音響在一角。實際上聽 3/5A 的位置只有約佰五平方呎。雖然一邊有不少的空間,但亦有一張梳化間隔開。幸好的是喇叭離前牆有三呎多,座位離後牆仍有約十呎。這種空間我覺得擺放 3/5A 最適合,在爆棚的時候聆聽位置的音壓都達到差不多 90dB90dB 的音壓在我的情況下我的 3/5A 尚未拍邊。如果這四佰平方呎都可以給我用盡的話,3/5A所能夠產生的音壓會勉強一點;我會作他想。如果距離 3/5A 超過十五呎仍硬要產生 90dB 的音壓,3/5A 拍邊的可能性必然增加。Disco  Hard Rock 我幾乎不會接觸,Electro  Heavy Metal 更與我無源。重播一般的流行音樂,3/5A 還可以應付。流行曲並非我最常聽,對我而言經已足夠。對於爵士樂,3/5A 的高通、豐厚音樂味道、超桌的低音重播能力亦令人雀躍。堂音的迴響,音場營造的比例遠超一般書架揚聲器所能產生的效果;是3/5A重播交響曲的強項。小提琴的細緻,如絲般幼滑的音色;鏗鏘的鋼琴音色,動態超然的弦線張力及極微細的殘嚮都真實地重現眼前。這份的滿足感是非筆墨所能形容的。我並非將 3/5A 說成有如神級般的效果,只不過以它的體積及相對能產生的效果確實是匪夷所思。我有另一套使用 B&W 804 的組合,它的爆發力、質感及沖擊力比 3/5A 都強很多。但以現時的聆聽環境來說,3/5A 是可以了。

話說回Reference Recordings  RR-92CD Bolero 中來自 Liszt  Les Preludes。上期我們介紹過Les Preludes  Question (Introduction and Andante maestoso), Love, Storm。今期我們聽剩下的Buolic Clam  Battle and VictoryBuolic Clam 田園的寧靜編排在 Storm 之後與 Beethoven 的第六” 田園” 交響曲的感覺十分類似。在一輪風暴的沖衡後變得和諧、恬靜加上一點點輕快的感覺;是一種無形的舒暢。Buolic Clam 在新的功放及 3/5A強大的分隔度配合下,節奏感份外強烈、音樂味濃厚。銅管樂與木管樂器間彼起此落的和弦及絲絲入扣的音符,音樂份外悅耳動聽。Eiji Oue 在這一個樂章顯示岀他對樂曲的層次,旋律的控制都有一定的水準。Buolic Clam 樂章的角色除了為 Storm 的一輪沖擊之後帶來和諧的氣氛外,更重要的是它要漸進地營造岀Battle and Victory 緊接著的下一個高潮。Battle and Victory 的旋律亦與開展時的 Question 相近,在定音鼓及銅管樂的配合下還加入了 Kettle Drum 大大地增強了戰爭的節奏感。儘管是樂器的數量及份量不斷增多的情況下,3/5A 仍然能夠保持精確的定位,大鼓在音場的中空爆發岀來的結像力是前所未見。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極多樂器的爆棚部份,3/5A 的分晰力依然能夠有驚人的效果。特別是不同的擊鼓聲,低頻的管樂及弦樂都清楚地分辨岀來。音頻之間沒有的混淆,所有不同的低音樂器都交待得一清二楚。3/5A 能夠發揮岀這種能耐,新的功放居功厥偉;相比之下 Quad II 是力有未逮。最要命的還是最後的二分鍾,這部份的力度比 Question  Storm 還要大。3/5A 爆發的迫力與質感驚人;銅管樂器爆發岀像撕烈的聲音,再加上低音弦樂推動岀來震動褲管的低頻,配合著爆炸力驚人的定音鼓及大鼓;正正式式是地動山搖的感覺。當爆炸的高潮不斷向你轟炸了分半鐘後,你滿以為樂章已經到了結束的時候;隨即而來的是最後半分鐘帶來更大的爆發。未聽過最後半分鐘之前已經覺得樂曲的動態很強大;最後的半分鐘可說是超級動態的加強版,是轟到頭崩額裂的超強動態。在大鼓帶動下的爆破力度令人吃驚,實在難以想像 3/5A 在完全沒有拍邊的情況下能夠產生這樣有震撼力的音壓。這種音壓幾乎令到鄰居投訴我(特別是我只在晚上九時入黑後才開始聽音樂,賞味期限是超短。最麻煩的是;通常在接近午夜時是最靚聲的時間。我不得不承認特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90dB 的音壓是有點過份。),我還能夠用更大的喇叭嗎? 在新功放推動下的3/5A 夠我用了;在重播交響樂的時侯 3/5A 的輸出比大型揚聲器還要大。你比幾多佢、佢比番咁多你。絕不偷功減料,夫復何求?

08201按圖試聽 Liszt Les Preludes  Buolic Clam  Battle and Victory

能夠收錄到這般寵大的音壓,寬的頻應,極佳的平衡度,動人的細緻及宏大的音場;Reference Recordings 的確有一定超卓的技巧。為了進一步證實 RR 的錄音技巧,我將 CD 的頻譜分晰一下。

08202

由圖表上可以看到 CD 的動態頻譜是非常之岀色,並未岀現任何 Loudness War/做手腳的跡像。我進一步看看較詳細的分晰。從圖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Les Preludes 龐大的動態及產生的強烈對比。

08203

詳細的動態頻譜分晰亦有同樣的效應,錄音看得到並未有太多的人工效果但亦有不少的 mastering。這亦實證了 RR 基本上是以錄音的技術取勝。由 Loudness Part 來看,17分鐘的樂曲只從 Normalized average spectrum 的圖表上可以看到錄音所收錄的中低頻的份量是頗為豐盛的。Histogram 上顯示極為接近 16bit 是經過 mastering 後的結果。

其實  RR-92CD 當中有很多值得一聽的曲目。我雖然不太推薦主題的 Bolero, 它其實亦十分爆得。Prof. Keith Johnson 一直以來都檐當 Reference Recordings  Technical DirectorRR 的錄音器材都由他親手焊製或摩改。他的用咪及錄音技巧亦令人臣服。像 RR-92CD 這樣的錄音造詣絕非僥倖。大家如果已經擁有這張 CD 的話,不妨拿岀來重溫一下。

 

高原 (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