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繼續試機之十一

上期我比較了同樣來自 Decca 的錄音,Istvan Kertesz 演譯 Dvorak Symphony No.9 新世界交響曲;Kertesz/VPO (1961)及Kertesz/LSO (1966)。1961年的錄音來自維也納的 Sofiensaal,由 James Brown 負責。1966年的錄音在英國著名的 Kingsway Hall,由 KE Wilkinson 負責。1966的錄音無論是技術,器材,演譯的技巧都有改進;錄音成功進佔 TAS 的一席。除了指揮的效果我們暫且不談,為何這兩個版本的CD有捷然不一樣的效果? Kertesz/VPO (1961) 的首版 CD在1987年推岀,Kertesz/LSO (1966) 的首版 CD在1995年推岀。儘管兩個 CD 版本推岀的時間相距大約相差十年,但這亦不足以將兩者的命運倒置。理論上兩者都是由原版母帶經過 A/D 後轉為數位母帶印製 glass master製造 CD。反而很多聲音都投訴八十年代 Decca 所用的 ADC 並不原美。當年 Decca 用的 A/D Converter (ADC) 理應是 Ultra Analogue 的 2040,其實算得上是一個不太差的 ADC。部份 Decca 初期的 CD (指的當然是 AAD 或 ADD的 CD 而非 DDD 的類別。) 不太理想似乎與他們所用的 ADC 無關。我反而覺得只要 Decca 當時負責 CD mastering 的 engineer 做得妥當的話,很多 Decca 八十年代的 AAD 及 ADD CD 的音效都相當理想。Kertesz/VPO (1961) 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在我們深入探討這兩張 CD 之前或者借這個機會讓我們先聽一聽 Kertesz/VPO (1961) 其中的一個黑膠版本。這個London Stereo Treasury系列的黑膠唱片雖然並非 Wide Banner 首版,但音效並不輸蝕。 

按圖試聽 Kertesz/VPO (1961) 新世界交響曲黑膠唱片的 Adagio。

Kertesz/VPO (1961)及Kertesz/LSO (1966) 最大的差異似乎在於後者使用了CEDAR (Computer Enhanced Digital Audio Restoration)當年最先進的 DE-HISSER DH2。負責整個 CD remastering 的 engineer 是 James Lock,當然我們想信 James Lock 只負責其中的部份。James Lock 作為 Decca 最有名望的錄音師之一亦是 Decca 剛開始立體聲錄音的其中一個開國功臣。除了推崇 omni-directional mic 能夠收錄到古典樂曲最理想的效果外,他亦只需要利用幾下拍手聲便能夠判斷一個錄音場地的好壞。James Lock 就是甪這個簡單的方法找到在加拿大 Montreal 的 St Eustache Church;為Dutoit/Montreal SO、為 Decca 的數位錄音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由 Karajan 的Boris Godunov 至 Solti 的 Wagner The Ring, 以至 Sutherland/Pavarotti 的 Turandot 及不可不提 Crespin/Ansermet 的 Berlioz/Ravel。James Lock 成為了這些藝術家的御用的錄音師。James Lock 的技巧與成就不容置疑。由當時(指的是九十年代) 最具資歷的 James Lock 負責將 Decca 最珍貴的錄音轉錄為 CD,這個決定理應是最明志之舉。當時亦根本沒有比 James Lock 更適合的人選。剩下來就只有原來的母帶的質素及 CEDAR 的 DE-HISSER DH2 能夠影嚮最後的 digital 母帶的效果。

根據 James Lock 當時的描述,有部份母帶根本受損到不能修復的程度。要重現當年超水準的錄音效果幾乎不可能。剩下已經有破損而能夠修復的母帶就需要經過 DH2 除去錄音帶上不必要的雜音。但 Cedar 的 De-Hisser 過程並非只有 DH-2。在 DH-2之前其實還有 Cedar De-Clicker DC1 及 De-Crackler CR1。因為在錄音帶(亦可應用於復刻黑膠唱片之上!) 中的 clicks (哢嗒聲), crackle (噼啪聲) and hiss (嘶嘶聲)是三種最常見的噪音。在當時來說,Cedar 這幾部減噪的系統稱得上是十分先進。Cedar 在每一部机內均使用雙 40-bit floating-point processors處理訊號,能夠將訊號進行同步的修正。不過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的耳朵當然能夠馬上可以從音樂的訊號中分辦岀這幾類的噪音。在減噪的機器中就算是單一個的 click 都已經是埋藏在不同的頻率之內,與同頻率的音頻完全溶合在一起。試想一下沙與糖混為一體的情景。De-Clicker DC-1 的操作是首先將整值訊號上每一個click 連帶與它一起的音頻先除去、經過分晰後除去頻段內 click 的部份;最後將” 潔淨” 後的音頻放回訊號的原位。視乎 click 的長短,一個 click 可以由數個至數百個 samples 不等。DC-1 每秒可以處理多達 2500個 clicks,要知道從訊號中抽起 click 的頻段並不易。更何況 clicks 可以重疊出現;要處理得一乾二凈並非易事。接下來的De-Crackler CR-1 要對應的比 DC-1 的更困難,錄帶上包括噼啪聲、電流聲、過荷、失真等等都一概由它處理。CR-1 處理訊號的方式與 DC-1 捷然不同;今次需要 remaster 的 engineer 能夠做岀適當的選擇。CR-1 的控制比 DC-1 要困難得多,如何去處理?我們下期續。

高原 (5/21)

11/14

Kenny G

相信大家都有留意到香港最近的情況。我在這裏只談音樂,不問政事。我們要講的並非 Beyond 而是 Kenny G。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 Kenny G 在上個月的二十五號踫巧路過人煙稠密的金鐘。他不但止停留在嚴禁逗留的黃格之內,更拍了些照片放了一張在他的 Twitter 上。得到的結果當然是立刻被我們的亞公罵了一頓。Kenny G 火速收回 Twitter 上的相,更發表一段聲明表示他只是"胡裏胡圖,不知就裏"的路過被 fans 拍了些相吧!其實以 Kenny G 的 Going Home 在國內的知名度,他大可以在黃格內以 Going Home 作主題開個 mini concert。對阿公說是為了幫阿公叫班細佬返屋企。他亦可以打個圓場,轉個面同班細佬講希望以 Going Home 祝福大家早些平安回家。這個做法面面俱圓,兩面都討好;大家受落,是切底的雙贏方案。大有可能幫香港解開一個困局;大恩大德,沒齒難忘。而且這樣定必會廣受中外傳媒的追訪,人氣必然大增。肯定可以賣多幾張唱片,簽多幾個廣告,多開幾個演奏會;多賺幾張人仔。

戲言講完,回到正題。Kenny G 的 Going Home 是在 Kenny G Live 上的第一首歌,它可說是令 Kenny G Live 爆紅的原因。與 Kenny G Live 中的 Uncle Al 一樣,Going Home 其實是錄音室之作而非現場收音。也可能是因為錄音室製作的關係,Going Home 未有應有的空氣感與分隔度。甚至是 Kenny G 的吹奏都是一般而已。相比之下現場錄音的 Silhouette 就比較出色。Silhouette中的色士風有精確的定位,亦有足夠的空氣感;樂器的分離度亦高。Kenny G 出名長氣,這亦在 Silhouette 中表現無遺。亦因為聽眾的反應,Kenny G 的演奏亦份外到位。而 Songbird的錄音效果是其中最突出之一。Songbird 無論在音場的深與闊都比 Silhouette 優勝,它突顯出現場錄音穿透的感覺。無可否認 Kenny G Live 無論是現場或錄音室的部份都做得不錯,是值得抱投資的作品。

11141

Kenny G Live 雙唱片。

11142

最靚聲的 Arista AL-8613處女膠版。

儘管 Kenny G 未受到死硬派爵士樂迷的受落,他仍有一定的捧場客。不單止是音樂人,甚至是外國的傳媒都經常笑稱 Kenny G 的 soft jazz 為 elevator music (電梯音樂) ,他的唱片依然熱賣。對 Kenny G 來說起碼有十一億人受落,其他的可以一概不理。我一向都認為聽音樂是非常個人的,只要是自已喜歡的便聽下去。旁人的指滴可以不理,亦無須理會。Kenny G Live 因為是 89 年的錄音,黑膠碟生產的數量不多。最靚聲的版本是處女膠的美版或加版。不過因為量少及受歡迎的關係,價值不菲。其實喜歡 Kenny G 的朋友亦不況考慮他的 studio 錄音的唱片,質素及錄音效果絕對不輸蝕。

11143

Kenny G 的 G Force (Arista AL8-8192, 最靚聲的是 Herbie Junior master 處女膠版) 。Silhoutte (Arista AL-8457) 是 Kenny G 另一張傑出的作品。

今期因為試機的關係導致稿件的延誤十分抱歉。因此我在這裏加點號外。近期相信在黃格內的朋友都會聽到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 這首歌。這首歌的原唱是 Dawn featuring Tony Orlando,來自他們的 Tuneweaving 大碟,寫歌的是 Irwin Levine 與 L. Russell Brown,73 年的榜首歌。歌中的故事是講述一個剛出獄的釋囚寫信對愛人說若然她仍接受他的話,請她在屋前的橡樹繫上黃絲帶。如果沒有黃絲帶的話他便會識趣地離開。坐著巴士回家的釋囚卻沒有勇氣去看樹上有沒有黃絲帶;因此他著巴士司機幫他看一下。到家中的時候整部巴士的乘客都雀躍萬分,因為樹上繫著過百條的黃絲帶。歌是超級名曲;旋律好,故事好,唱得亦好。歌曲經常被用上歡迎久別的親朋,永遠受用。至於在香港這個黃格內滿佈的黃絲帶相信並非歡迎送贈胡椒豬肚湯給他們的朋友吧!(說說笑!) 無論如何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 是一首不節不扣的好歌,一定要聽一聽。儘管它並非發燒的錄音,要選擇音效好一點的可選首版 Bell Sound 的 BELL-1112,有 Bell Sound 的 master便可。

11144

Dawn & Tony Orlando 的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 就在大碟 Tuneweaving 裏面。

 

高原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