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http://www.yanyanlp.com CD網頁之十八

上幾期我們比較過2000年的XRCD與80年代版本的CD甚至是九十年代初期版本的CD。我的感覺是, XRCD的音效與音色比一般的CD遜色。XRCD給我最直接的感覺是在聆聽的時候像是在機上按了Loudness的選擇。它不單止張音量加大,亦張低音大大的加強。結果是;低音變得太多、太重,連人聲也連帶地拖低了。我聽過了不少Carpenters的黑膠唱片與CD,從來沒一個版本中Karen Carpenters的聲底像XRCD番般低、暗、沉。其實XRCD的音效在我做的頻譜測試中經已百份之百肯定。測試岀來的數據不能作假,就算你用其他軟件來測試結果都會相類似。不過如果有人硬要說Karen Carpenters的聲底在XRCD中的才是最真確,其他媒體(CD,黑膠…)的做得不正確!所以這次我拿來一張Carpenters電台白黑膠唱片來比較。這張電台首版黑膠唱片原本是老闆將會放在本年音響展上出售的,我暫時相借一下作為我參考的指標。若然你是XRCD的Die Hard Fans,若然你仍然堅持XRCD的音色一定好。如果你說電台白版黑膠唱片不能作準的話,我無話可說。你聽你的好,我聽我的佳;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干大家好。

這張電台首版黑膠唱片是Carpenters的The Singles 1969-1973,編號是SP3601與當年一般的黑膠唱片相同。既然是The Singles,是Carpenters的上榜精選,裏面亦有For All We Know及Yesterday Once More這兩首歌曲。雖然The Singles只是屬於一張雜錦碟,但因為是電台首版的關係,音效亦絕不遜色。與一般版本的黑膠唱片比較,音效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朋友問我,電台首版一定好聲嗎?凡事沒有絕對,這個雖然並非百分百。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所聽過的電台首版(無論是黑膠唱片或鐳射唱片亦然)有超過99%比一般的版本是靚聲很多。理由其實很簡單,電台首版最接近母版;音效出色絕對不出奇。電台首版其實跟見工沒有太大的分別。第一次見面一定要給人家一個好印象。電台首版除了論唱功、配器與作曲、填詞等技巧外。最重要的當然是一個好的錄音配合最佳的播唱效果。除了要令DJ受落外亦要吸引收音機旁的聽眾去購買。製作嚴謹的唱片公司都會選擇一個最理想/合心意的Master放在電台首版。有很多時候你會看到電台首版並非是第一個Master,有時會選擇第二個或第三個Master。主要是因為唱片公司或歌手他們會選擇自己認為最稱心滿意的Master來製作電台首版。有條件的歌手甚至可以要求master engineer製作符合他/她標準的版本。當然有很多時候電台首版收集了不同的意見後會跟正式推岀的版本有岀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電台首版的音效大致上都是屬於無得輸的類別。如果這家唱片公司或歌手採取放棄的態度,不介意人家反應的話;這也拿他沒辦法。一般電台首版給我的感覺是;樂器及人聲有超凡的分隔度。音場的立體感及空氣感都超越一般的水準。無論是人聲或樂器一般都會較為清脆玲瓏,有較突出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一般電台首板都有非常豐富的音樂感,音色特別精準。聆聽Carpenters這張電台首版與其他一般做得好的電台首版給我的感覺幾乎是一致的。

請大家先聆聽一下Carpenters的The Singles 1969-1973電台首版中的For All We Know及Yesterday Once More兩首歌曲。

按圖試聽電台首版黑膠唱片中的For All We Know。

按圖試聽電台首版黑膠唱片中的Yesterday Once More。

聽過這兩首歌的電台首版,你會發覺CD(無論是80年代或90年代的版本)的音色與它是接近的。當然CD的音色與音效與它差了一大截,但你很容易會聽得出-特別是Karen Carpenters的音色大致上是相近的,並非像XRCD般低沉。黑膠唱片的音色最自然、中音豐厚,CD是較接近黑膠唱片;但XRCD與原版的飄離太遠。Karen Carpenters的餘韻在電台首版黑膠唱片中最豐富,最細緻。CD是差了一點點, XRCD的表現是最差。用上電台首版黑膠唱片與XRCD來比較是勝之不武,我的用意只是要指岀XRCD單是在Karen Carpenters的人聲已做得不對,又談何好聲呢?就算是樂器的音韻、連貫性與音場的密度CD亦有不錯的表現。XRCD卻有空洞的感覺,音樂缺乏連貫性。它做岀來只是硬將樂器拉開製造似乎是清晰的效果,音樂本身像是沒有了靈魂一樣。音場缺乏了空氣感,亦欠缺深度。就如我在上面所說,聽XRCD就像是在擴音機上按下Loudness。若然你的器材仍有這個選項的話你不妨試試。我最後一次試用這個按掣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它“特出“的效果現在仍歷歷在目。順帶一提的是如果你在電腦上聽這些錄音的話,XRCD的版本可能是最合意,因為Loudness最適合用在缺乏低頻的器材上彌補不足。

我絕對不是說XRCD與衰聲畫上等號,這張XRCD只是其中較差的一張。反而我會更加留意的是這些XRCD的發行商。除了香港有發行商推岀XRCD外,美國Elusive Disc及JVC Japan自已本身都有。這些進口版的XRCD其實部份都有不錯的評價。我相信這張Carpenters的XRCD未如理想會是地區性的問題。你會看到有不少由香港發行商推岀的XRCD都沒有太好的評價,這個情況與香港發行商推岀的24K金碟都是偏向差的一面相類似。情況其實與復刻版相近,這些為發燒、為市場需求而衍生的商品大部份都是商業化的產物,沒有太大的欣賞價值。這是在意料之內。

05/23 (高原)

03/22

http://www.yanyanlp.com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五

Yo-Yo Ma 馬友友的名字大家當然不會陌生,作為本世纪最具影響力的 cellist之一;馬友友的一舉一動對樂壇是舉足輕重。自幼開始 Yo-Yo Ma 以古典樂為本訓練他的大提琴技巧,他在 Julliard School 的時候師承著名的古典大提琴手 Leonard Rose 學琴。八十年代未期九十代開始 Yo-Yo Ma 漸漸” 漂離” 古典樂壇,嘗試很多不同風格的音樂創作。其實早在 84年 Yo-Yo Ma 已推出了非常受歡迎的 Japanese Melodies。對於推動不同類型音樂不遺餘力的 Yo-Yo Ma 在這方面其實做得十分不錯。但那邊廂卻又得罪了不少 hard core 的古典樂迷。對我來說我一點也不界意 Yo-Yo Ma 走那一種音樂風格,最重要的是他能夠創作/演奏動聽的旋律。Yo-Yo Ma沿用的是一個1733 Domenico Montagnana大提琴,他亦承繼了 Jacqueline du Pre 認為十分難駕馭的Davidov Stradivarius。當然承繼了Jacqueline du Pre的大提琴並不表示要承接她的風格、她的技巧。我確信每一位藝術家都應該有自已的風格及方向。Yo-Yo Ma的演奏有豐厚、順滑的音色,有廣潤的音域。他最能夠從琴音中表達濃烈、深沉及複雜的情感,他獨特的音色亦頗為容易分辨得出。

2004年 Yo-Yo Ma 與 Ennio Morricone 合作推出了 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 的 CD。不過到了 2021年才因應” 市場的需求”而推出黑膠唱片。我在此並非要比較這些黑膠唱片,讓我們暫時張它放下來;先試一試這張CD。當時亠聽到Yo-Yo Ma 與 Ennio Morricone 合作的時候實在難掩興奮的心情。Yo-Yo Ma 的演奏我一直都欣賞,我最記得第一次觀看 Seven Years In Tibet 的時候,電影完結時重奏了主題音樂。Yo-Yo Ma 的大提琴奏出了整套電影的靈魂,將電影中的傷感和憂怨濃縮在短短幾分鐘的音符之中。Seven Years In Tibet 的琴音經常在我腦海之中重現出來,每一次想起它都會拿出一些大提琴音樂來聽聽。將自已的感性提高一點、昇華一下。

讓我們先欣賞 Seven Years In Tibet Yo-Yo Ma 的獨奏

我自小已經在聽Ennio Morricone,遠記得童年的時候父親帶著我們兄弟觀賞獨行俠的電影。當年父親也有購買獨行俠電影的唱片,我經常拿著它在音嚮上播唱。當然還有絕對不可以缺少的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Ennio Morricone與導演Sergio Leone是電影的絕配,利用音符去表達電影的情節;Ennio Morricone是十分到位。被譽為 Spaghetti Western的Sergio Leone的成功;Ennio Morricone音樂的配合實在亦應記一功。我不明白為何意大利藉的Sergio Leone能夠拍出比美國導演更地道、更經典的西部牛仔電影。更加難理解同樣是意大利藉的Ennio Morricone能夠創作出貼地的西部牛仔風格的樂章。Ennio Morricone的音樂大大增強了電影上畫面的感染力,加強了畫面的煽情。年青的時候看過的 Mission、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Untouchable 及 Cinema Paradiso 均是我的至愛。無論是電影或樂曲我都經常拿出來回味,回味著經歷過的甜、酸、苦、辣。 就讓我們先看看 Cinema Paradiso 一些經典的片段。

來自電影Cinema Paradiso的 Love Theme From Cinema Paradiso 

導演 Giuseppe Tornatore (在這片段內扮演負責放片的技術員) 明顯地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籌劃這一個環節。這僅僅只有三分多鍾的片段重温了整個故事,一幕接一幕振撼的畫面為電影寫下了一個完美的終結。這三分多鐘幾乎是整套電影的快搜,一幕幕感人的情節、動容的畫面都在這三分多鐘內閃現在腦海中。除了 Ennio Morricone 外他的兒子 Andrea Morricone 亦有份創作這一首 Love Theme From Cinema Paradiso。樂曲的節奏與起承轉合跟銀幕上的節拍是天衣無縫的配合,緊凑的節奏帶出扣人心弦的動人樂章。音符與電影的每一幕都絲絲入扣,盪氣迴腸的感覺足以令人感觸落淚。Ennio Morricone 的音樂就是有這種刺進心底令人動容的迫力。

當 Yo-Yo Ma遇上 Ennio Morricone,這個組合是難能可貴。負責演譯的樂團是與 Ennio Morricone 合作多時的Roma Sinfonietta Orchestra。CD上的曲目亦包括了The Mission: Gabriel’s Oboe, Cinema Paradiso: Nostalgia, On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Deborah’s Theme,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Main Theme等 Morricone 的最佳。這張CD没有一個不買的理由。還記得當時初聽這張CD的時候是大失所望,大有寄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失落。失望的並不是 Yo-Yo Ma,他的演譯仍然是洋溢著豐厚的情感,仍然是有扣人心弦的效果。Ennio Morricone 將樂曲重新編排,將大提琴獨奏溶入了優美的樂章;效果依然動聽。樂團的平衡度以致Ennio Morricone與Yo-Yo Ma的合作亦有理想的效果; 錄音的效果其實亦十分不錯。究竟有那個地方不妥當呢?下期分解。

高原 (3/22)

02/22

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四

介紹 Brothers In Arms CD 其實有很多理由,它是第一張對準CD市場推廣的數位錄音流行樂曲。它以Sony 24 track PCM-3324數位錄音器材收錄,標榜著 DDD 的全數位CD其實在 mixing 的時候以模擬訊號的形式處理。BIA 的原版 CD (部份復刻版除外)另一個特點是其中所輯錄的So Far Away, Money for Nothing, Your Latest Trick and Why Worry 等樂曲都較 LP 版本的長。就以 So Far Away 為例,CD 上的長達 5:12,LP 上的只有 3:59。單單是這個原因已足夠理由選擇一張 BIA CD。上期所介紹過的四張 BIA CD 中兩張分別來自Daio Kosan及松下的 Japan For US 首版 CD。另外兩張分別是SRC01美國首版及SRC08 M4S2美國初版。

SRC的美國版其實亦粗略地分作三大類。內圈matrix 為 #####-2 SRC01等為1986-87年生產的首版。內圈matrix 為 1 #####-2 SRC## 等為 1987-88年生產的版本。這個版本加多了第一個數字,1為華納、2為Electra、3為Alantic。內圈matrix 為 SRC## M#S#的為第三版;這個版本明顯地加入了 M# S#。是在1988-96年生產的版本(這個版本其實還可以細分,我們在這裏只是簡單地將它與前二者分開)。SRC## 代表 glass master,M#為Mother,S#為Stamper;數值越低代表越接近原版。正如其他CD一樣,除了第一類 #####-2 SRC01肯定是美國首版外;那一張是首版要視乎CD首推的日期而定。另外有時候首版亦未必是 SRC01,若然01的glass master不能使用的話首版便可能是SRC02、03 甚至是更大的號碼都可以成為首版;這一類最難確定。與LP的情況一模一樣,SRC01的不一定比SRC02或SRC03的好;SRC01的並非絕對;它只是最接近母版的指標。華納使用 SRC的標誌直至1996年才改用了WEA的標誌來取代。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松下Japan For US 首版CD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CD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SCR01 美國首版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SCR08 M4S2 美國初版

如果你有看過上期四張CD的圖表及詳細的頻譜分晰,表面上它們的數據是完全一樣;驟眼看來圖表亦幾乎是完全相同。但若然你細看它們的 Overview的話你會察覺到其中松下的版本與另外的三張有十分少許的差別。而另外三者亦有非常之難察覺的小差別。這亦應對了我上期說過這四張CD用了不同的glass master。我再細看上期四張CD的Normalized Average Spectrum亦發現到相似的微差別。細聽四張CD,松下的一張有難豐厚的低音,難突出的迫力及動態;音場的密度亦較佳。松下的人聲與分隔度亦比其他的稍為優勝。美國SRC01的首版與Daio Kosan的一張的音色與音效幾乎是難分難解。Daio Kosan只是在細節方面略為出色一丁點。四者方面SCR08的是明顯地較前三者有頗大的差別,音色與音效是稍遜。儘管同樣是Japan For US的首版,從glass master 的差異來看我估計松下的版本比Daio Kosan較為早期。畢竟Daio Kosan並非主力生產CD,它們亦只在CD市場一段非常短的時間;關於它生產CD的資料是少得可憐。而從glass master的角度來看Daio Kosan的與SRC的是出奇的相似,從此估計它與SRC01首版的時期是非常接近。盡管SCR01與SCR08的母版似乎相同,但因為glass master 的差異頗大導致音色與音效亦有較多的差別。

BIA由1985年推出至現在生產過無數的CD版本,有人曾經將首版、MFSL、SHM/HD、1995remaster、XRC D2、Mercury SACD等比較。首版的動態範圍仍然稱冠,地位無可取代。大家手上若然有這些版本不妨比較一下。

高原 (2/22)

01/22

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三

上次介紹過 JVC 的長城碼 CD,要留意的是必需看清楚 CD 初推的年份。若然初推的是早過 87/88的話,長城碼並不是首版。上期我亦提及過首版的 CD 比首版的黑膠唱片,儘管價值差很遠,但卻更難找。有朋友問我何出此言。理由其實很簡單,首版黑膠唱片有價有市,價錢吸引到不少收藏家都願意割愛。首版 CD 相對是便宜得多,很多人都將它收藏而不願意出讓。更何況初期 CD 的產量並不多,特別是八十年代的 CD 實在罕有;要找首版CD 談何容易。

今次我要介紹的是 WB/WEA 華納的 CD。選擇華納的原因很簡單,其一是華納於八十年代初期亦在德國及日本生產 CD。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華納開始在美國設廠自行生產 CD,在市場上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當然是華納有很多十分靚聲的錄音、有份量的歌手、傑出的製作技巧。是我重點收藏的對象之一。

1986年九月華納在美國 Pennsylvania 的 Olyphant 開設第一間 CD 廠,之後亦在加州的 Commerce 開設 CD 廠。華納生產 CD 與一向為它們生產黑膠唱片的 Speciality Records Coporation SRC 合作。SRC 負責為華納提供 glass master。SRC 生產 glass master 的技術來自德國的 Teldec,Teldec 生產 glass master 的技術不單止降低了生產的成本兼且得到極優秀的效果。是名乎其實的財色兼收。除了 SRC 外華納亦使用 Allied Records Coporation ARC 的glass master。華納沿用 SRC 及 ARC 直至 1996年轉用 WEA 的標誌在 CD 內圈上。

要講華納的美國首版 CD,其中一張極具代表性的我會選 Dire Straits 的 Brothers In Arms。我以前在介紹 Robert Ludwig 的時候都有略略提及過。BIA 是 Dire Straits 的代表作,當時推出的 CD 版本更被視為推動 CD 市場變成主流的重點錄音。首版的 BIA CD 以 John Dent master 的版本居多,Robert Ludwig master 的亦有。我們今次集中的並非 master engineer 而是不同的版本。手上是四個版本的 BIA:分別是 Japan For US 首版的松下(Matsushita)首版,Japan For US 首版的 Daio Kosan首版,美國華納 SCR01 美國首版,美國華納 SRC08 M4S2美國初版。我們首先看看這幾張 CD 的頻譜。我以第一首的 So Far Away 為指標。

松下 Japan For US 首版,CD上印有 Mfg By Matsushita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CD上印有Mfg By Daio Kosn美國 SRC01 首版,CD上印有 Mfg By WEA Manufacturing美國 SRC08 初版,CD上印有 Mfg By WEA Manufacturing
松下 Japan For US 首版,內圈刻有 W9 25264-2 F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內圈刻有169美國 SRC01 首版,內圈刻有 SRC01美國 SRC08 初版,內圈刻有 SRC08 M4S2
四個版本的 So Far Away 圖表都完全一模一樣,大數據亦然。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這四個版本的 master 皆出自 John Dent 之手,出自同一個母帶。至於 Glass Master 則會有所不同,這一點是百份百肯定的。兩張 Japan For US 的 CD 由兩家不同的廠家生產,所使用的 Glass Master 自然不同。兩張美國版的 Glass Master 分別是首版的 SRC01 及初版的 SRC08,亦是兩個捷然不同的 Glass Master。我們再比較一下四者詳盡的頻譜分晰。

松下 Japan For US 首版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
美國 SRC01 首版美國 SRC08 初版

四者的數據是完全一致,就連詳細的頻譜分晰都是複印出來的。它們都是來自同一個母帶,只是glass master 有差異。它們在音效方面必然有不同之處,相差多少?下回分解。

高原 (01/22)

12/21

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二

為慶祝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及全新推出的 CD 網頁,我應老板的要求將試機的稿暫停,今期主力介紹CD。www.yanyanlp.com出售的 CD 亦與 LP 相若,基本上是以八十/九十年代的首版 CD 為主。原因十分簡單,八十/九十年代生產的 CD 大多數音色都比較自然;音效亦明顯地有一定的優勢。當然 CD 在九十年代以後才收錄及推出的話則作別論。縱使有很多朋友會以 IFPI 作為指標,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 1994開始實行的 IFPI 編碼與衰聲亦不一定劃上等號。1994年或以後製作的錄音就必然加上(其實有部份CD過了 1994年以後一段時間才加上IFPI的編碼 )IFPI 編碼。IFPI編碼與衰聲並無直接的關係,它們只是啱啱碰著剛剛。是一個in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的典形例子。畢竟 CD來年已經是四十歲了,在這個時候再欣賞 CD亦是一個不錯的回憶。

我們亦希望在此為大家提供與CD相關的知識。不要以為CD很簡單直接,雖然是比黑膠唱片(復刻除外) 較為近代,但其中亦有很多難解的謎團。事實上CD的版本絕對不比黑膠唱片少,有很多的例子是較黑膠唱片為甚。雖然首版CD的價錢遠遠不及首版的黑膠唱片,但有時要找一張首版CD比首版的黑膠唱片可能更困難。市面上亦充斥著不少錯誤的信息。其中一個最多人提及的是 JVC CD的長城碼。長城碼Tetris blocks並非隱藏著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它只是將 CD的編號以 6 bits的 ASII 碼進行編碼。亦即是說內圈所印上的CD編號譯成數碼就即是我們所指的長城碼Tetris blocks。


JVC CD 上的Tetris blocks 長城碼

無獨有偶JVC CD 的長城碼基本上由 1987/88年開始沿用。這正是JVC USA 自 1987年在 Tscaloosa Alabama開設專門生產光碟的廠房,JVC US運作直至 2014年賣給 Cinram。主要是幫 MCA 及 RCA (BMG) 在美國生產CD;它由87/88年沿用長城碼至完結。若然這張CD在1996年首推,又假設你確定你手上的CD是在1996年生產;又或者是首版的 glass master的話,這張是首版。可惜的是,久而久之不少的朋友一見到長城碼便順理成章的誤稱為首版。下面的一個例子正正就能夠讓大家分清楚長城碼並不一定是首版的例証。找來的是三個版本的Somewhere In Time。第一個是 Japan For US 首版,CD 編號為 MCAD5154;內圈的 matrix 為鋼字版 MCAD5154 U4E 25。第二個是美國的首版,CD 編號為MCAD31164;內圈的 matrix 為鋼字版 MCAD5154 A5C 23。第二個是美國的長城碼版,CD 編號為MCAD31164;內圈的 matrix 為鐳射刻字 MCAD31164 2C 25 (25為鋼字)+ MFD BY JVC + 長城碼(MCA-31164_2CFI)。顯而易見的是 Japan For US 首版與美國首版有很多共通之處;除了大家都用鋼字以外;首批生產的美國版內圈上仍使用 Japan For US 首版MCAD5114的舊編號、儘管 CD印刷的編號已改為MCAD31164。鐳射刻字的 JVC 美國首版只出現在 1987年JVC美國廠房初建成的階段,之後已轉為長城碼。亦即是說,1987年或以前生產的 JVC CD,要選首版的話自然是 Japan For US 或美國鋼字首版;長城碼並非首版。1987年或以後JVC生產的CD則作別論。

  
Japan For US 鋼字首版CD 上亦標明 Japan For US
  
 
US ED1 鋼字首版CD 上標明 Made In USA
  
 
JVC US鐳射刻字JVC US長城碼

為了進一步看清楚這三個版本的CD的分別我將它們用 EAC去分晰一下。令人驚訝的是這三張CD的每一首樂曲的時間與峰值都完全一致,分亳不差。我再進一步將它們放入 MarVis 內作分晰,三張CD的每一首曲目的動態峰值同樣是絲毫不差。

時間123456789
Japan for US3:022:504:296:082:533.141:414:113:24
US ED13:022:504:296:082:533.141:414:113:24
US Tetris3:022:504:296:082:533.141:414:113:24

三個版本全部曲目的時間

峰值123456789
Japan for US77.3%67.3%78.5%88.4%70.2%70.8%49.8%60.3%79.8%
US ED177.3%67.3%78.5%88.4%70.2%70.8%49.8%60.3%79.8%
US Tetris77.3%67.3%78.5%88.4%70.2%70.8%49.8%60.3%79.8%

三個版本全部曲目的峰值


Somewhere In Time Japan For US 首版 overview


Somewhere In Time US ED1 首版 overview


Somewhere In Time US 長城碼版 overview

雖然這三張CD的 matrix上顯示出所使用的是不同的 glass master,但從分晰得出來的數據顯示它們絕對是使用同一個母帶。縱使是由同一個母帶出來的CD,這三個版本的音色與音效均有很大、很大的分別。理由?很顯示易見:不同的 glass master、不同的 mother、不同的 stamper。三個不同的變數,這個分別是以 exponential 倍算!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証明的是同一個母帶出來的 digital copy有很大的分別。你想知道這三個版本的優劣?你可以問問 Yan Yan LP 的同事。

高原 (12/21)

11/21

http://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

為慶祝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及全新推出的 CD 網頁,我應老板的要求將試機的稿暫停,今期主力介紹CD。www.yanyanlp.com出售的 CD 亦與 LP 相若,基本上是以八十/九十年代的首版 CD 為主。原因十分簡單,八十/九十年代生產的 CD 大多數音色都比較自然;音效亦明顯地有一定的優勢。當然 CD 在九十年代以後才收錄及推出的話則作別論。縱使有很多朋友會以 IFPI 作為指標,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 1994開始實行的 IFPI 編碼與衰聲亦不一定劃上等號。1994年或以後製作的錄音就必然加上(其實有部份CD過了 1994年以後一段時間才加上IFPI的編碼 )IFPI 編碼。IFPI編碼與衰聲並無直接的關係,它們只是啱啱碰著剛剛。是一個in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的典形例子。

CD 推出至今已經有差不多四十年的歷史,對比近年再版的 CD 音效;首版 CD 的音效更加優勝。

因為新推出的關係,這一批的 CD 為數有多達三千多張。其中有超過百份之九十五是無 IPFI 編碼的,亦即是說絕大部份都是屬於八十/九十年代初期生產的 CD。其中亦有很大部份是屬於 ED1 的首版。在這裏我亦需要解釋一下 ED1 首版CD的定義。CD 與 LP 的首版有頗大的差異。除了是新錄音以外,有很大CD 都屬於 reissue 的再版。例如有部份 CD 在八十年初期在日本/德國製造,84年開始才於美國生產。日本或德國製造的自然是首版,不過美國開始生產的 CD 有部份是使用一個捷然不同的 master 或由不同的 master engineer 去製作。因此美國的第一版亦有一定的獨特牲格,我們亦會將這一類寫成 ED1 首版。同一個錄音的 CD 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版位,而因應不同推出的時間而產生不同的 ED1 首版。話說回這批首發的 CD,裏面除了有很多 ED1 首版以外亦有為數不少的電台首版/電台版。這些電台首版/電台版生產量極少,亦屬於非常早期的首發類別。音效有保証外亦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不經不覺 CD 已經生產了差不多四十年的光景,首版的 CD 稱之為收藏品亦當之無愧。就讓我由 1982年開始。

Japan For US/Germany For US

其實我以前都有比較過不少CD的例子,今次主要是將它總結一下。與認識的朋友重温一下,讓初玩的朋友了解多一點入手的途徑。我們再由 1982年出發。1982年 CD剛推出面世時由日本生產,而那邊廂的德國亦開始生產 CD。不得不承認的是 CD 的 matrix 有些時候是頗難拆解的,有些時候亦有一點的混亂。有時 CD 的印刷紙上印上是 Printed In Japan, 但 CD 卻在美國生產。印上美國生產的 CD 卻由 matrix上看到其實是屬於 Japan For US 的版本。我們一般都會以 CD 上的 matrix 作準,印刷紙上的只作參考。美國由 Sony主導的 Digital Audio Disc Corporation DADC自 1984年開始才在美國生產 CD。初期由日本或德國為美國唱片商生產的 CD我們稱之為 Japan For US或 Germany For US。就以Japan For US的為例,這類 CD除了在 CD碟上印上 Made In Japan的字樣外, 有時亦會在印刷紙上印有同樣的字句。其他如 OBI,日元的售價,日本CD編號的,日文等均一一欠奉。Japan For US的 CD 母版來自美國,估計會是來自當年一個比較優質的母帶。供日本本土市場的 CD, 即是有日文的一類,所用的母帶絕對及不上 Japan For US版的母版。日本版與 Japan For US的版本是二個不同的世界,不可混為一談。兩者有天大的差異,不一樣的母版,大不同的音效。因為 Sony 最先在日本設廠生產 CD,所以CD 內圈上有凸字 CSR (CBS Sony Records) 最早期。及後 JVC, Panasonics, Sanyo 等紛紛在日本設廠,這些都算是年期近一點的產品。以Germany For US的版本來說,比起 Japan For US 的唱片 Germany For US 的CD較難確定。這類的CD的CD上印上 Made In Germany字眼,而在印刷紙上只寫上唱片廠商美國的字樣/地址等字眼。除了Japan/Germany For US 外當然亦有 Japan For Europe, Germany For Europe (這一類一般不會刻意地標明,Germany就是 Europe 的一員嗎!)等。這種說法當然只局限於美國/歐洲的錄音,喜歡聽日文歌的當然買日本版,聽德文歌的買德國版,如此類推。Japan For US/Germany For US的版本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的初期,比較珍貴。凡事都有例外,音嚮没有一個絕對的對與錯;每次都是以case by case為準。有很多的例子都顯示美國第一版的 CD 比 Japan For US或 Germany For US 的都要好聲,特別是流行曲的一類。


Sony CSR 凸字首版


日本首版

美國首版

自Sony 1984年在美國開設了 DADC Digital Audio Disc Corp.後, WEA 亦在1986年開始由 Specialty Records Corporation SRC 生產 CD。Capitol/EMI 則在 1987 開始位Jacksonville 的廠房生產 CD。源用日本 JVC 生產 CD 的 RCA/MCA 等亦在 1978 年 JVC 美國 CD廠房開始營運後在美國製造 CD。這些被稱為美國的首版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的後期。當然在九十年代以後才錄音/生產的 CD亦會依據生產日期被視為首版。這一批美國首版絕大多數會有一個優質的母帶而有傑出的音效。有部份甚至比Japan For US/Germany For US還要靚聲。因為生產數量逐漸到位的緣故 Sony DADC生產的 CD最為人熟識。DADC 首版是在 CD 內圈中有凸字印上Made In USA-Digital Audio Disc Corp. [‘D’] 的字樣。後期一點推出的將凸字 DADC 的字樣刪去,只剩下凸字 D 的字樣。Specialty Records Corporation以SRC-01 為首版,SRC-01版位的 CD亦比較罕有。Capitol/EMI美國 CD廠在 1986年開始,首版在 Jacksonville 生產的會有 JAX 1-1-1 類似的字樣。


美國 DADC 凸首版


美國凸字 D 靚版


美國 SRC 首版


美國 Capitol JAX版

德國首版

德國 PRS Hannover 在 1982年生產全世界第一張 commercial CD推出市場。1986年PRS Hannover改為 PDO Germany (PDO 在美國亦同時間設廠,CD上印的自然是Made in USA by PDO。法國和英國亦有 PDO 的廠房。),而PDO在 1991年再次改為 PMDC。PRS Hannover在德國製造的 CD 最早期的是全銀圈 (我們簡稱為 FSR)無字樣的首版,緊接著的是全銀圈有寫上 Made In W Germany;接著的是 PDO 的版本,最後的是 PMDC 的版本(大部份會是半銀圈 HSR 或無銀圈的版本。) 是否首版自然决定於 CD 推出的日期作定案,例如在 1988年才推出的 CD 若然是全銀圈的話縱使是 PDO 的都是首版。所以了解 CD 初推的時間最重要。大部份歐洲的古典樂牌子如 DG, EMI, Decca/London, Philips 等都屬於這一類別。


德國全銀圈無字首版


德國全銀圈 PDO 靚版


德國半銀圈 PMDC 靚版

選擇鐳射唱片

要選擇一個好的鐳射唱片的版本其實並非太困難。概括而言八十年代或以前的錄音若然在八十年代已推出 CD的話,選擇一個八十年代的錄音是無往而不利的。八十年代的 CD相距現在已經差不多是四十年的光景,已經算得上是古董了;亦具有收藏價值。最主要的是這個年代的 CD一般都較為原汁原味,較接近一個優質的母帶。當然亦不需要有太多的 remaster,不需要做太多的手腳;這是靚聲的主因。另一個原因是八十年代大部份的唱片公司仍然有一個“理想“的 master可以用,master engineer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功夫”便可以做出一個優質的 master供製作 CD用。這類的 CD在九十年前期推出的再版自然較為遜色一點。在九十年代後期推出的再再版就自然地加入了 IFPI的印記;音效亦再進一步減退。這亦做成很多人一聽到有 IFPI的 CD 便卻步。IFPI不幸地變成了代罪羔羊。但如果這些八十年代或以前的錄音在九十年代初期才推出 CD的話,那就買沒有 IFPI的版本。若然是 1994年以後才初次面世的錄音縱使是有 IFPI的亦沒有辦法,如此類推。

終極之選

無論這些 CD有多少種不同的稱號(XRCDI, II, III, IV, V;  HDCD;  鑽石 CD, 金鑽 CD; 超鐳射唱片, 極光鐳射唱片…),對我來說只是一個不同的葫蘆賣相同的藥。盡管近年 reissue 的 CD都標榜著使用的是一個 Analogue master,但這個Analogue master不知道是那一代的曾孫。有部份的 Analogue master 竟然是來自黑膠唱片。八十年代的 CD未有標榜著什麼的 master,但全部都是 Analogue master;當年的 ADD, AAD 是比較真確。反而當年標榜的其實是 DDD 的全數位一條龍的製作,而其中經常被踢爆的 DDD裹面有 A的成份。例如 Dire Straits 的Brothers In Arms雖然寫的是 DDD,實在是 DAD。因為Brothers In Arms當年所用的 mixer是Analgoue mixer。八十年代 AAD或 ADD是必然的,一點亦不出奇;DDD是高科技。現在世界輪流傳,AAD或 ADD是經典;DDD失寵了。隨著時間的消逝,上世紀收錄下來的 Analogue母帶隨著時間而壞死(或許應說成是溶化)。很多 Analogue母帶已經不能再播放,一放即會”五馬分屍”。近年比較有堅持的只能夠用 Analogue master錄下來的 CDR製作,不然的話用隻 CD來做,用黑膠唱片做 master的亦非奇聞。上世紀由 78轉唱片翻錄成 33轉唱片是常態,由 33轉翻成 33轉只是另一種方式的重施故技而已。再加上九十年代初興起的 Loudness War將近代 CD的製作破壞得體無完膚。如果有得選擇的話,八十年代生產的 CD會是首選。這個挑選 CD的方針是萬試萬靈,未有衰過。

高原 (11/21)

10/21

繼續試機之

上期我將 1987及2002年 The Number One Hits – Elvis Presley CD 所有歌曲的 overview 都登了出來。原因是我最初做這兩張 CD 的 overview看到了兩者的比較是嚇了一跳。因為 2002 overview 上差不多所有歌曲都爆哂燈,幾乎是無一幸免。印象中我暫時所試過的 CD 中未有遇過情況如此誇張的。一山還有一山高,更誇張的比比皆是;但大部份都不是我一般聆聽的音樂類別。Elvis Presley 的 No.1 只是一般的流行曲,其中大部份更是較為柔和的慢歌、情歌。若然是節奏強勁、明快、甚至是嘈吵的樂曲,用 EQ 的方式去崔谷一下都“情有可原“。但連慢歌都大加 EQ 實在是有點那個。我們首先比較一下It’s Now Or Never 的詳細頻譜分析。

  
1987 It’s Now Or Never 的詳細頻譜分析2002 It’s Now Or Never 的詳細頻譜分析

 從頂部的 overview 已經可以看到 2002 爆燈的情況,整首歌都幾乎處於最高電平的狀況。在第二部份的 Loudest Part,1987 的選段只有其中的8個 samples 超過95%的電平。2002 的選段其中有181個 samples 超過95%的電平。比較兩張 CD 的 Normalized Average Spectrum 亦可以看到 2002 的錄音在低頻的部份有明顯的增強,特別在 100-200Hz 的頻段。而中頻方面在 1K-2K 的部份亦有頗為明顯的加強。奇怪的是 2002 將高頻的衰減加快外亦將伸延在 20K 前已完全捷除;與 1987漸次的衰減及伸延有十分大的差異。在 All Passed Crest Factor 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 1987 的沒有太多的調校,反觀 2002 的則有極明顯的調節。虛線與實線的偏離越遠即表示有很多的 remaster,有很多的人工化。Histogram 上的圖表亦將 1987 及 2002 的情況表現出來。Histogram 上 1987 只有 14.1/13.9bit 的數字亦表示它並未有太多的人工化;2002 上的 15.9/15.7bit 的數據是將它有顯著的 remaster 與調校的實況突現了出來。越接近 16bit 的話是表示在原本母帶上作出了越多的調整;一般在 15bit 或以下的是一個較為令人最想見得到的數字。我們亦可以估計得到 2002 方面的Peak vs RMS,所有數據都集中在頂部。這是有很多 remaster 後產生的必然情況。

  
1987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的詳細頻譜分析2002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的詳細頻譜分析

我們再比較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的詳細分析。情況基本上與 It’s Now Or Never 是大同小異。亦可以說 1987 整張 CD 是原汁原味,2002 則加入了不少的 remaster – 人工化。Elvis Presley 的錄音稱不上是發燒傑作,但音效是絕對可以收貨。既然 1987 的都能夠原汁原味去做 CD,為何 2002 的不可以?據我的估計首先會可能是母帶的問題。2002 的 CD 由一班頂級的 master engineer 去做,得到這種效果是出乎意料之外。但若然母帶有損壞的話,master engineer 便會迫不得已地用盡補救方法。我們從頻應上看到明顯的高頻衰減便可能是由於需要抑制母帶的噪音而造成的。難怪我們在聆聽 2002 的 CD 時覺得它缺乏空氣感,缺乏動態的製作亦使音樂變得乏味;全無生氣。

 80及90年代的 CD 是最初期生產的,這類別的 CD 因為沒有太多的 remaster 一向都令人有原汁原味的傑出音效。無獨有偶,九十年代中期正當 IFPI 開始實行的時間;同一時期不知如何有了 Loudness War。很多 CD 在這時期開始便使用 remaster 將 CD 的電平加大到頂點。令到 CD 聲音變差的 Loudness War 因為同期的關係使 IFPI 成為眾矢之的。基實 IFPI 並不是差聲的指標,IFPI 只是 in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的受害者。幸好的是,Loudness War 的問題亦隨著 streaming, download 音樂的流行而慢慢式微。原因是另一種的指標 LUFS (Loudness Unit Full Scale) 經已成為網上音樂的指標。LUFS 的出現就是要令到你所聽到的音樂的音量有一個極限。例如 youtube 使用的是 -13 LUFS, Apple 用 -16 LUFS,Spotify 用 -14 LUFS 為標準。LUFS 的標準是以 0 為最大聲,負值越低的表示越低音量。如果你的音源放上 youtube 的時候為 -5 LUFS,它便會自動幫你壓縮到 -13 LUFS。這個做法是要將電平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令聽者能夠在大約一致的水平聆聽而不會有樂曲與樂曲之間突然變得大聲的情況。在 LUFS 的調校之下,亦即是說原來極高音量的錄音會變得更為缺乏動態,音色的損失更大。因此音響工程師亦再不需要為討好樂手/出版人而將音量誇張起加大。不過在 streaming 平台上的 LUFS 亦直接影響了音樂的效果。因為我們早已認定了這類的 streaming 平台不會有超桌的音效,所以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失望。

高原 (10/21)

09/21

繼續試機之十五

上次試過了It’s Now Or Never後,今次試的是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It’s Now Or Never是 Elvis Presley 剛服完乒役後在1960年灌錄的作品。Elvis 在1960年四月三/四日在 Nasville 的錄音室一口氣錄了十二首歌,其中的兩首(正是試聽的這兩首)登上榜首。It’s Now Or Never是 Elvis 由Rock N Roll轉為流行曲的初試,是Elvis歌唱生涯的轉捩點,亦是一場非常大的賭博。Elvis 主要是用中音唱岀It’s Now Or Never的歌詞,但最後的一句是以高音唱岀。對於很多歌手來說會是一件難事,錄音師 Bill Porter 亦提議 Elvis 可以分開來錄音。Elvis 對他說,如果他不能夠一口氣唱完的話,他寧願放棄這首歌曲。最後 Elvis 只需要4 takes 便完成;歌皇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相對It’s Now Or Never 來說,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的音效亦相當不錯;用作測試是最合適不過。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與It’s Now Or Never 其實是同時期(事實是在同一個凌晨)的錄音,不同的是It’s Now Or Never較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早一點推岀single。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只花了三星期便到達榜首;是 Elvis 其中一首最成功的作品。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是來自Lou Handman 及Roy Turk 在1926年的作品,最早是 Charles Hart 同年的錄音。1958年 Jim Flaherty’s Western Caravan 樂隊亦灌錄了這首歌曲。正正就是 Jim Flaherty 向 Chet Atkins 提議由 Elvis 唱這首歌曲。他對Chet Atkins說 “that kid down south who is shaking things up"應該試唱一下。Jim Flaherty 所指的”搖到所有物件都震動的南部小子”就正是 Elvis。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當然亦在 Nashville 的 RCA 錄音室內進行,樂師亦是同樣的;Bill Porter 自然亦是用Telefunken U47膽咪收錄。我首先試聽1987年版,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的樂器比前者較為簡單。主要是結他,低音大提琴,鼓及唱和音的 The Jordanaires 四人合唱。比起 It’s Now Or Never,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更加通透,無論是結他或低音大提琴的線條都更突岀。這首歌亦突顯了Telefunken U47膽咪的無敵人聲,錄音中Elvis的人聲不單止是厚和暖,圍繞著他的空氣感亦是一等一。歌皇磁性的歌聲充滿了濃厚的情感,歌詞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都聽得異常清楚。不論是口水聲,喉底極微弱的聲音都捕捉得到;鉅細靡遺。對於 Elvis 的樂迷來說,這是甜到入心的甘露,令你心悅臣服的聲音。我刻意叫我的太座聽一下,事關她較我更欣賞 Elvis;這其實是來自她試聽後的感覺。男女有別、異性相吸;我覺得 Elvis 聲靚,唱功了得;她覺得 Elvis 的音色甜到入心,令人心醉。中段的一段獨白亦是樂曲中的重要部份,這段像莎士比亞戲劇獨白(As You Like It 中的All the world’s a stage)的部份成為了Elvis 霖歌之最。這個部份不可不聽。這首歌曲除了突顯了Elvis 的靚絕的一面外,就連The Jordanaires的人聲亦收錄得非常之靚;不可以錯過。

按圖試聽1987年版 Elvis Presley的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樂曲的file由CD照抄,並未調校電平。)

到了2002年版的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這一次我只是將它的電平調低到與 1987年版相近的水平。結果是與上次用It’s Now Or Never來比較的相若。2002年版音場的闊度雖然接近,但深度欠缺;令整體變得平面化。結他與低音大提琴的弦線的結像力及細緻度亦稍遜,Elvis 的人聲亦欠缺了應有的厚度、溫暖及甜蜜的效果。在空氣感減少的情況下,Elvis 的情感自然亦打了折扣。我甚至找來一部 Revox 的 B225 CD 機播這張 CD,結果都沒有太大的分別。Revox 的 B225 是第一代的 CD機,使用 Philips 的 CDM0/1 轉盤、兩粒陶封的 TDA1540D 14bit D/A Converter;是著名的人聲毒藥。在 Revox 重播下2002年版 Elvis 的人聲仍然未有足夠的厚度與空氣感,感情跟豐厚的程度仍差一線。

按圖試聽2002年版 Elvis Presley的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樂曲的file由CD照抄,並未調校電平。)

要深入了解1987年版與2002年版的差異,我們先由兩者的 Spectrum Analysis 方面看看。兩張 CD的曲目編排各異,大家可以參考我前二期所列岀的 CD曲目清單(https://wordpress.com/post/yanyanlp.wordpress.com/1076) 。

1987年版 – It’s Now Or Never及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分別在 14及152002年版- It’s Now Or Never及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分別在 15及16

看了 overview 的圖表後我們大致上都明白為何 1987與2002版的CD有這樣大的差異。我下期會看一下更詳細的圖表分晰。

高原 (9/21)

08/21

繼續試機之十四

1960年 Elvis Presley 剛完成了二年的乒役回到美國,他馬上返到 RCA 在Nasville Tennessee 的錄音室灌錄新唱片。這個時候的 Nasville Studio在剛加入不久的錄音師Bill Porter帶領下作了不少的改變,他不單止改變了鄉謠音樂的配器,亦大大地改變了音樂的風格。Bill Porter簡單地利用切成三角形的纖維板吊在錄音室的天花上改善了錄音室的音色、改變了錄音室原來不規律的頻應。這個被喻為Porter Pyramids的方法傳為佳話。為了改善錄音室內使用的 EMT 混响器有更靚聲的效果,Porter 將室內的空調較到最低,令混响器的機械彈簧變得較硬。在幫Elvis Presley錄音的時候 Porter 挑選了被喻為是king of vocal microphones的Telefunken U47膽咪收錄 Elvis 的人聲。難怪六十年代初期Elvis Presley的人聲特別溫暖和細緻。RCA Nasville Studio 著名的 Nasville Sound 獨特的風格與音效,作為其中的表表者,Bill Porter 功不可沒。Nasville Sound不可少的當然是由 Chet Atkins領導下的一班樂師, 著名的The Nashville A-Team。為 Elvis 灌錄It’s Now Or Never的包括有Scotty Moore 及 Hank Garland彈結他、Bob Moore負責低音大提琴、D.J. Fontana 及Buddy Harman負責打鼓及打擊樂。還有Floyd Cramer彈鋼琴及Boots Randolph的色士風。這種陣容/組合為Elvis Presley在榜首佔一席位毫不困難。

說回上期我談到1987年版 Vs 2002年版 Elvis Presley 的Number 1 Hits。剛開始試 2002年版的時候發覺它的音量是大得驚人。若然以我一般聽 CD的22度音量來聽,它的輸岀達到88.5dB之多。對於供放及揚聲器都會有吃力的感覺,更何況以這個音量持續的聆聽令耳朵亦有受罪的感覺。我原先以為既然 master engineer 決定用這種高電平 remaster,他們理應對處理的音樂有特定的要求。我的推論似乎是錯的,於是我改變了測試的方式;將音量調校至 21度。21度其實亦相當之高,還記得上一期我試過若然我以聽 1987年版相同的音量;2002年版需要減至19.5度。無論如何,21度再聽2002年版的It’s Now Or Never。2002年版調校在21度時音壓仍然達到84dB,大部份時間音壓是保持在 80dB左右。若以同樣的音壓來聽 1987年版,音量控制在24度;大部份時間音壓是保持在 75-78dB左右。這個音壓來聽 Elvis Presley 並不理想,但是屬於可以接受的範圍。2002年版的It’s Now Or Never 開展部份不論是左邊的結他, 右邊的和音及中間的低音大提琴及打擊樂器都幾乎是同樣的高音量。1987年版明顯地多了一點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有較強的對比;和音多了韻味、弦線多了餘韻。2002的低音大提琴份量十足,可以說是下下到肉;壞處是將打擊樂器遮蓋了不少。這個的情況跟使用 Loudness 的效果無異。1987年版的低音大提琴及打擊樂器的平衡度相對地好得多。特別是低音大提琴清晰的每一下都聽得到,間中推岀來埋身的感覺顯得份外有說服力。1987年版 Elvis的人聲份外通透、細緻;無論是聲音的溫暖度、尾音甚至是口水聲都是2002年版難以相比的。接著加入Floyd Cramer的鋼琴及響木在1987年版上亦有更清晰的線條及餘韻。

按圖試聽2002年版 Elvis Presley的It’s Now Or Never (樂曲的file由CD照抄,並未調校電平。)
按圖試聽2002年版 Elvis Presley的It’s Now Or Never (樂曲的file由CD照抄,並未調校電平。)

在使用高音量聽過兩個版本的It’s Now Or Never後。接下來我將2002年版調校至19.5度的音量,亦即是相等於我聽1987年版(及其他一般的CD所用的) 調校的22度,以正常我聽音樂的音量來再聽一遍。首先聽的仍是2002年版,然後是1987年版。經過我再微調以後,我將2002年版的音量維持在19.5度而1987年版調至22.5度較為接近的音量。樂曲的峰值大約是 79/80dB左右,這個音量一切都來得順耳得多。大音量的時候整個音場都推到揚聲器的平面及前方的位置,調校到合理的音量後,深度是重現出來。這個時候兩者的分別是突顯了岀來;2002年版其實亦有一定的深度但人聲是後了一點,1987年版的比較到位。2002年版的 remix 及remaster 做得是不錯的,起碼樂器/和聲等的定位亦相當;只是較1987年版的矇糊一點。1987年在這個音量聽到的(特別是結他與人聲)尾音、餘韻等的細節超多。Elvis 的人聲是厚、暖和醇;餘音嫋嫋。簡單來說幾乎是黑膠與CD的比較、模擬與數位的分別。儘管2002年版低音大提琴的量是多,但效果接近是合成器的音效無異。更何況它將人聲蓋過,效果未如理想。1987年版的低音大提琴每一下都非常清楚,而且彈跳力十足,動態超然。它沒有蓋過人聲,卻有令人迷醉的份量和迫力;質感是2002年版所缺少的。

聽過了It’s Now Or Never後我轉到了下一首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來試。下期續。

高原 (8/21)

07/21

繼續試機之十三

有朋友看過上幾期有關 Decca/London Keriesz 的 Dvorak Symphony No.9 CD 的比較之後。他拿了張 Elvis Presley 的 Elvis 30 #1 Hits 給我試一下,他買這張 CD 是因為太座喜歡 Elvis Presley。但他聽這張 CD 的時候總是覺得聲音不太好,他希望能夠找到是否軟件抑或是硬件匹配的問題。CD 是 BMG/RCA 的 07863-68079-2 加版, 2002年推岀亦理所當然地有 IFPI。CD 的 glass master 的 date code 為 2/08/30,應該是Cinram 印製的第一版。這張 CD 一共收錄了三十首 Elvis 的榜首名曲,CD上亦特別標榜是 “Mixed and Mastered From Original Master Tapes For Optimum Sound Quality” 。看上去埋應是信心的保証,朋友亦因此才落槌。的而且確,這張 CD的來頭絕不簡單。Tracks 1-13 由 Sterling Sound 的 Ted Jensen 負責 remaster。Tracks 14-30由 The Hit Factory 的David Bendeth/Ray Bartdani 負責 remix, 而負責 remaster 的是 Sterling Sound 的 George Marino。George Marino 早於 1972年已加入 Sterling Sound,他曾為 Stevie Wonder, Bee Gees, Kiss 等不少的唱片負責 mastering。自 1975年加入 Sterling Sound 的 Ted Jensen 來自 Mark Levinson 的 MLAS,他曾為 Eagles,Billy Joel,Bob Marley等不少的唱片負責 mastering。CD 分開由二位 master engineers 負責是比較少有,原因大概是因為 ST-TJ 負責 mono 的錄音,ST-GM 則負責stereo 的錄音。

我本身並沒有這張 CD。Elvis Presley的唱片雖然稱不上為發燒錄音,但一代歌皇 King of Rock N Roll 的唱片亦需要存一些吧。我手頭上的一張 CD 與前者的性質及曲目相類似,CD 名為 Elvis Presley ‎– The Number One Hits。這張 CD 收錄的是十八首 Elvis Presley 的榜首名曲。除了其中一首外,其餘的十七首都在 2002的版本中輯錄。CD在 1987年推岀,我手上的版本為美版;CD上的 matrix 為 8/88 2A5-12。CD 的 master engineer 為 RCA 的 Jack Adelman,JA 一向是 RCA 最負盛名的 master engineer;他亦為不少 Chesky remaster 的 RCA 錄音的唱片做 remastering 的工作。

1987年版2002年版
1 Heartbreak Hotel1 Heartbreak Hotel
2 I Want You, I Need You, I Love You未有輯錄
3 Hound Dog3 Hound Dog
4 Don’t Be Cruel2 Don’t Be Cruel
5 Love Me Tender4 Love Me Tender
6 Too Much5 Too Much
7 All Shook Up6 All Shook Up
8 Teddy Bear7 Teddy Bear
9 Jailhouse Rock8 Jailhouse Rock
10 Don’t9 Don’t
11 Hard Headed Woman10 Hard Headed Woman
12 A Big Hunk O’ Love13 A Big Hunk O’ Love
13 Stuck On You14 Stuck On You
14 It’s Now Or Never15 It’s Now Or Never
15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16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16 Surrender18 Surrender
17 Good Luck Charm21 Good Luck Charm
18 Suspicious Minds27 Suspicious Minds

我特意將兩者曲目遍排的次序列岀以方便對比。

1987年版 Vs 2002年版 Elvis Presley 的Number 1 Hits

我首先將 2002版播放一下。在一般情況下,聽 CD 的時候我幾乎使用一致的Vol  level 在 22度。除了少部份特別爆棚的 CD 我會調校高一至二度外,最高的只是約 24度左右。基本上超過百份之九十的 CD 在我的糸統上播放時都固定在 22度。2002版一開聲已經是非常、非常的大聲。我首先做的並非坐下來聽這張 CD,而是拿岀 Sound Level Meter 量度一下播唱時的 Sound Pressure Level (SPL) 。結果不岀我所料;無論是單聲道的 Don’t Be Cruel 抑或是立體聲的 It’s Now Or Never,它的音壓都超過 80dB,大部份時間都達到 85/86dB、甚至更高!我記得試 Reference Recordings 的 Les Prelude 時最大的音壓(瞬間而非延續)都只是 90dB左右。我馬上拿了 1987年版的再聽一聽,音量控制仍保持在 22度;果然是我慣常聽到的音壓。我再用 Sound Level Meter 量度一下,音壓保持在 72-78dB左右。我又賞試將 1987年版的音量加大,結果音量控制要去到 26度才有 2002版的 80-86dB音壓。這個音量正是我聽黑膠唱片時所調校的度數。要知道唱片輸入的電平一向較 CD為低,而且我所用的是低輸岀的 MC唱頭。2002年版 CD的輸岀電平平均比 1987年版的高達 10dB左右。要知道每增加 3dB的時候音量會提升一倍,對後級的輸岀功率亦相對地倍增。增加 10dB的話音量加大了三倍有多。顯而易見,2002版的 CD是 Loudness War的表表者。

今次試音我覺得用二個方式去進行會較為合理。首先我會用大音量去聆聽,亦即是以 22度聽 2002版,以 26度聽 1987版。我倒想體會一下近代的唱片製作想表達什麼給樂迷/發燒友。當然有正亦有負、有凹亦有凸。我亦會用我一貫正常的音量聆聽 1987年版,然後用相若的音量聆聽 2002年版。我量度後發覺要使 2002年版的音量接近我一貫的 22度,聆聽時要將音量控制調低至 19.5度。我首先選擇了立體聲的樂曲做測試,初試的是It’s Now Or Never。在聆聽位置以 85-86dB 的音壓長時間聆聽It’s Now Or Never,老實說是受罪。在這般的音壓之下,所有的音頻都會“異常“突岀,但只感覺到是大聲;沒有半點動態。這首樂曲譜自意大利名曲O sole mio,它成為 Elvis 最暢銷的 single。無論是It’s Now Or Never 或O sole mio,它是我十分喜歡的樂曲。O sole mio 其中一個我頗為喜歡的版本由 Pavaroti 主唱,樂曲為他帶來了格林美的Best Classical Vocal Solo 獎項。O sole mio中文可以譯為“我的陽光“;無論是O sole mio或It’s Now Or Never,用這種音壓來聆聽絕不妥當。我用的是 Spendor 的 LS3/5A, 靈敏度(1W/1M)約為 82.5dB,我坐的位置距離喇叭約九呎。粗略計算之下 Spendor 的靈敏度如果是以 1W的供放推動的話音壓在我的座位只有約 73.5dB (82.5dB – 9dB) ,SPL在座位上達到 88.5dB時需要有32W的延續功率。對於我只有 50W(因此我早就說過 50W是暫時性測試用,接著的會是 100W以上)的供放來說,延續不斷的 32W輸岀是有點吃力。而事實上供放在推動 11ohm 的 LS3/5A亦只能夠提供 35W左右,揚聲器在這種情況下亦不好受。因此我決定改變測試的方式,下期續。

高原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