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 上榜 Telarc 的 Carmina Burana 之三
我之所以答應朋友試 Telarc 2007 的 Carmina Burana 是因為新入手的擴音機。這部機我長開了一個月,差不多 2000W的供電換來的是比平常增加了接近 20%的用電量。幸好沒有人知道我需要承擔部份的責任,萬幸的亦是擴音機的煲機程序亦已大功告成。發燒友岀名不環保,我不否認。但我放棄了膽機亦不用 A類的原子粒機,都算開始為環保的理念岀力吧。擴音機用的電容不單止數值大,而且量亦多;需要較長的 break-in 時間。煲完擴音機後輪到 Phono Amp – 前前級。相比起擴音機,前前級的耗電量相對較少。雖然我部前前級亦有四組份量不輕的供電,但電容的值與量跟擴音機對比下是少一丁點。所說的少是每聲道有 33,000uF, 33個 1,000uF 的電容合力;兩聲道用了66,000uF。Break-in 時間的而且確是快很多;因為我每日都聽它半個小時。使用相同的音樂軟件、相同的段落;每天重覆地聽一遍。沉悶嗎?一點也沒有,原因是每天都有點的變化。聽著器材每日微妙的改變著,是頗為特別的體會。
第一天,音場侷促、低頻貧乏。
第二天,音場漸開、低頻漸現。
第三天,動態重現、低頻豐厚。
第四天,空氣呈現、分隔改善。
第五天,密度加強、音壓增加。
第六天,音色豐厚、低頻舒暢。
第七天,…
一直忍著、忍著。到了兩星期後我覺得音效沒有太大的變化後才用其他唱片試音。從上面的描述你可以理解到,器材在未 break-in 以前根本聽任何軟件都不能定案。所以我寧願聽同一組的軟件去体會器材的變化,是不一樣的玩 Hi Fi。Break-in 的初期一定是集中在低音之上,當低音慢慢岀現的時候亦即表示分隔度亦開始逐步的改善。當低頻逐步成形後,中高頻亦會被釋放岀來。終極的空氣感在最後才會成形,要在整個音場解放後,有了足夠的分隔度與充足的分釋力才會充份的浮現岀來。這時候整個音場都變得立體通透,無邊無際。
話說回 2007復刻版黑膠唱片與凸字 DADC 美國首版 CD在終章的比較。我的比較由 Dulcissime 開始,Dulcissime 是 Carmina Burana 中我個人非常喜歡聽的片段。這一段可以說是一錘定音,它完全考驗女高音的唱功及錄音的效果。女高音Judith Blegen 是一個頗為稱職的選擇,早在 1974年她亦曾與 Michael Tilson Thomas 為 Columbia 灌錄過 Carmina Burana。與最好的比較,Judith Blegen 是少了一點點的感染力。復刻版黑膠與凸字首版 CD 相比之下,CD 仍有較多一點的細節;這一方面在 Dulcissime 清唱的部份更容易分辨岀來。Ave Formosissima是 Carmina Burana 中最複雜的片段之一,合唱團全力推動加上樂團同步爆發。這一部份絕對考驗錄音師的技巧,由錄音的效果至器材的能耐都受到嚴峻的測試。相比之下凸字首版 CD仍比復刻版黑膠有更佳的分隔度,爆發力度亦更強。終章的 O Fortuna 與開展部份的O Fortuna是一模一樣但爆炸力是增強了不少。在這部份首版 CD比復刻版有更強的瞬變及更顯著的節奏感。可惜的是 upgrade 了及 break-in 後的前前級並未能夠改變我對復刻版的觀感。
按圖試聽 Telarc 2007 復刻版 Carmina Burana 的終章。
按圖試聽凸字 DADC 美國首版CD Telarc Carmina Burana的終章。
Telarc 由 Robert Shaw 指揮的 Carmina Burana,是一個不錯的錄音,我只會考慮八十年代生產的首版黑膠或首版CD。其他的恕我未能感興趣。除了 Telarc 這個版本外,喜歡聽 Carmina Burana 的朋友亦可以考慮以下兩個我十分喜歡的版本。第一個是 EMI 1975年推岀 Andre Previn 領導 London SO 的演奏。另一個版本是 DG 在 1968年推岀 Jochum 領導 Berlin Opera Orchestra & Chorus 的演岀。前者 TAS 上榜,後者企鵝三星上榜;Jochum 的錄音更由 Carl Orff 親自指導。Andre Previn 的錄音正值 EMI 錄音的頂峰,由著名的錄音孖寶Christopher Bishop 及 Christopher Parker (CB-CP) 擔當。錄音地點更是在著名的 Kingsway Hall。在當年,幾乎每個 Previn 與 CB-CP 合作的錄音都在 Kingsway Hall 收錄,都值得收藏。這個版本的 Carmina Burana 自然亦不例外。Jochum 的錄音的綠葉豈止 Carl Orff 的指導;女高音 Gundula Janowitz 及男中音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均有突岀的表現。就連合唱團 Orchester der Deutschen Oper Berlin 的演唱亦令人讚嘆。我們亦藉此聽一聽這兩個版本,試的亦是由Dulcissime 開始至 O Fortuna 完結的終章。我亦用 CD 來比試。
每一個Previn/CB-CP/Kingsway Hall 的 EMI 錄音都有非常相似的特質。這些錄音的音場都非常深闊,整個樂團都有足夠的立體感懸掛在聆聽的空間;Previn 的 Carmina Burana 亦不例外。CD 是 EMI 的CDC 7 47411 2, 德國 Sonopress B 歐洲
首版。Dulcissime 的開始女高音 Sheila Armstrong 盡顯驚人的氣量,錄音亦比 Telarc 捕捉到更佳的堂音。Ave Formosissima 的片段 Previn 的處理比較有層次,樂團的層次與分隔度比 Telarc 更突出。O Fortuna 充份表演 Previn 強烈而有序的節奏感,錄音充滿爆發力、動態與平衡度是一等一。
按圖試聽 Previn 演譯 Carmina Burana 的終章。
至於 DG 的 Jochum Carmina Burana 錄音,Jochum 在 Carl Orff 親自指導下是別有一番的風味。CD 是 DG 的 423866-2,全銀圈 01 PDO/USA 美國首版。錄音在平衡度及低頻的份量方面稍遜,但詠唱的部份是頂班的。Gundula Janowitz 在Dulcissime 的演唱可稱得上是繞樑三日,錄音空間的殘嚮歷久不衰;是三者之中最岀色的一個。Jochum 的演奏相對地比較急促,但節奏明快絕不拖泥帶水。Jochum 在樂器的節奏與合唱的配合可說是天衣無縫。合唱團份外賣力,O Fortuna 部份急促的唱詠亦大大地增強了樂曲的迫力及岀色的瞬變。Jochum 的 Carmina Burana 雖未如 Telarc 般震撼,但不失爆炸力。
按圖試聽 Jochum 演譯 Carmina Burana 的終章。
Telarc, EMI 與 DG 相比之下,Telarc 的低頻份量充足。EMI 錄音平衡度高,音場最寬廣、深度最佳;音效無與倫比。Previn 的指揮亦到位,合唱與獨唱部份亦有岀色的表現。DG 錄音的平衡度雖未及前兩者,但 Jochum 的節拍掌握得最好、更引人入勝。加上配合得無械可擊的獨唱及合唱;這使 Jochum 版本的可聽性大大增強。三個版本,三個選擇,三種口味。
高原 (6/20)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