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繼續試機之

除了聽音樂以外,我亦有在晚飯前後看電視劇的習慣。就像選擇音樂軟件一樣,看電視劇我亦有不少的偏好。基本上某國家的電視劇我完全沒有興趣看,事關裏面無論是男是女都幾乎是一個模印岀來的。原因這個地方的朋友十八歲生日是人生一件重大的事,而一般父母給子女的生日禮物就是一個整容的合約。每次看到這些演藝人的尊容,我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她和他的容貌。總得會猜一下她與他那一個部份有經過修整,劇集的內容變得完全不重要了。我試過在這個地方一家西餅店買了一個芒果鮮忌廉蛋糕。這個蛋糕只有一個淡黃色的外表,與我們常見的有芒果鋪在上面的不同。我心想蛋榚內應該有芒果肉吧!因為他聲稱是芒果鮮忌廉蛋糕。切開後發現中間的忌廉是頗多,芒果肉只是薄薄的、零星的幾小片。細味之下這些其實是芒果乾!可能這個地方的朋友對於修飾、裝扮的接受的程度是頗高的。他們在乾箇的皮膚上加點粉層令它看似白滑,可能他們覺得在芒果乾上蓋一點忌廉便能夠變得軟滑。另一個國家劇集的演員普遍亦有整形的情況外,最要命的是他們的古裝劇!無論是男與女,他們的容貌都是異常的白滑。他們皮膚美白的程度比現代一般的人更甚,甚至比白人的皮膚更白。我完全想像不到古代的人有如此白晢的皮膚。看得不順眼的,不看也罷。無論是黑膠唱片、鐳射唱片、MP3 file 以致internet streaming file 都沒有分別。Master Engineer 的主要的工作是要令樂曲更加動聽,他亦要確保整張唱片有一致的音色。簡單而言Master Engineer 的工作與樂團指揮的角色無異,他要保証樂團的演奏有傑岀的平衡度。聽者能夠欣賞到每一組以致獨立樂器的演奏,更需要能夠體會到樂器間的和弦。正如指揮的工作一樣,Master Engineer 亦需要修飾樂曲的音色和音效。修飾是微調,大幅度將樂曲改變得體無完膚是兩回事。我接受演員化妝,一點點的修整亦無可厚非。倒模岀來像機械人般的容貌、我不能接受;與現實偏離太遠的、我亦不能接受。

上一期我比較過林子祥的“莫再悲“。另一首我能夠找到的林子祥是來自 1986年華納雜錦唱片奪標金曲中的“每一個晚上“,在 SACD Collections (track 8)中亦有。同樣地為了使大家有更清晰的概念,我將黑膠的“每一個晚上“製作成 CD 再與 SACD Collections 中同曲的參數比較。從黑膠錄音成 CD 我只調校了錄音電平,除此以外並沒有任何加與減;保証百份百原汁原味。大家在youtube上聆聽時有需要將黑膠唱片錄音部份的音量調高一點以便能與2001版的音量看齊。

按圖試聽黑膠版林子祥的“每一個晚上“
按圖試聽2001版中的“每一個晚上“  

黑膠版的“每一個晚上“雖然是雜錦唱片,但效果相對地比較好。這當然歸功於原來錄音和製作的效果。“每一個晚上“除了林子祥是較立體的站立在音場的中間外,配器、音場的分隔度、音場的深闊度均較為岀色。上期試的“莫再悲“相對地效果是較為遜色。“每一個晚上“儘管與發燒的音效還有一大段的距離;更何況它是收錄在雜錦唱片中,整体已算得上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效果。2001 CD版的音效與碟中其他歌曲的音效無異,仍然是一個“搶“字。我亦將兩者用詳細頻譜分晰圖表來比較。

“每一個晚上“黑膠版的詳細頻譜分晰圖表“每一個晚上“2001 CD版的詳細頻譜分晰圖表 

兩者的圖表與上期“莫再悲“的情況並無太大的分別。“每一個晚上“是比較柔和的樂曲,在最頂部份的音量圖表已顯示岀頗大的差距。無獨有偶“每一個晚上“與“莫再悲“的最大聲部份都同樣是五個samples。2001 CD版則有四十五個(相對“莫再悲“的九十七個samples巳算稱得上是較收儉)。從 Normalized Average Spectrum 的圖表來看我們可以見到 2001版在大部份的頻段都有經過人工的改動;特別是低頻的部份是頗為人工化地加大。在中、高頻段亦有頗多的增加。Histogram 顯示黑膠版為14.4/14.5 bits,2001版為15.6/16.6 bits。黑膠版是較原汁原味,2001 CD版經過人工修飾。Peak vs RMS level 上 2001版的數據偏向右上角是人工化的後果,亦見証了前部份數據所顯示的相謀合。

從比較林子祥的黑膠唱片與2001 CD版可以了解到我們為何需要小心選擇復刻版。其實八十年代甚至是九十年代CD初岀的時候這些頭版的CD都有頗為理想的效果。由九十年代中期(剛好是1994年開始推行IFPI碼的時間)開始,大部份CD的質素開始走下坡。我只需將CD放入電腦內作詳細頻譜分晰圖表便會原形畢露。林子祥2001 CD版是箇中比較差的例子,這張CD是十分典形Loudness War 的例子。踫巧地Loudness War 亦是在IFPI碼左右的時間開始盛行。Loudness War 絕對不單是Master Engineer 的問題,其實樂手與唱片公司都絕對有份參予其中。因為無論是那一方都希望唱片有“一鳴驚人“的效果。如果你有比較過兩者的話,你很容易會發覺到2001 CD版無論人聲與樂器都異常“突岀“;事關錄音電平很高。相比之下黑膠版本的錄音電平並不太高,但其實我在錄取黑膠的訊號時已將電平調校到接近爆燈的位置。像2001 CD版這類經過刻意修飾的製作,如果你單純用電腦或MP3等來聽的話可能會覺得聲音“突岀“,在音響器材上聽則是兩回事。引用上述指揮的例子,2001 CD版是等同指揮的叫樂團所有的成員都以最大的音量去演奏。你會欣賞嗎?我真實地聽過一個這樣的 Live Concert。事關演岀的只是一群連五音都不全的中學生,負責指揮的老師亦似乎末有足夠的智慧去引導整隊樂團。於是她只是叫所有的同學用盡奶力去產生聲音,反正她覺得有聲(那管是走音與否) 總好過無聲!相反地我測試過的頭版CD (IFPI碼推出前的)大部份都沒有這種情況。當然那些在 IFPI碼出現後才收錄及推出的 CD就須視乎個別的情況而定。這一類的 CD是好壞參半。

高原(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