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1

繼續試機之十三

有朋友看過上幾期有關 Decca/London Keriesz 的 Dvorak Symphony No.9 CD 的比較之後。他拿了張 Elvis Presley 的 Elvis 30 #1 Hits 給我試一下,他買這張 CD 是因為太座喜歡 Elvis Presley。但他聽這張 CD 的時候總是覺得聲音不太好,他希望能夠找到是否軟件抑或是硬件匹配的問題。CD 是 BMG/RCA 的 07863-68079-2 加版, 2002年推岀亦理所當然地有 IFPI。CD 的 glass master 的 date code 為 2/08/30,應該是Cinram 印製的第一版。這張 CD 一共收錄了三十首 Elvis 的榜首名曲,CD上亦特別標榜是 “Mixed and Mastered From Original Master Tapes For Optimum Sound Quality” 。看上去埋應是信心的保証,朋友亦因此才落槌。的而且確,這張 CD的來頭絕不簡單。Tracks 1-13 由 Sterling Sound 的 Ted Jensen 負責 remaster。Tracks 14-30由 The Hit Factory 的David Bendeth/Ray Bartdani 負責 remix, 而負責 remaster 的是 Sterling Sound 的 George Marino。George Marino 早於 1972年已加入 Sterling Sound,他曾為 Stevie Wonder, Bee Gees, Kiss 等不少的唱片負責 mastering。自 1975年加入 Sterling Sound 的 Ted Jensen 來自 Mark Levinson 的 MLAS,他曾為 Eagles,Billy Joel,Bob Marley等不少的唱片負責 mastering。CD 分開由二位 master engineers 負責是比較少有,原因大概是因為 ST-TJ 負責 mono 的錄音,ST-GM 則負責stereo 的錄音。

我本身並沒有這張 CD。Elvis Presley的唱片雖然稱不上為發燒錄音,但一代歌皇 King of Rock N Roll 的唱片亦需要存一些吧。我手頭上的一張 CD 與前者的性質及曲目相類似,CD 名為 Elvis Presley ‎– The Number One Hits。這張 CD 收錄的是十八首 Elvis Presley 的榜首名曲。除了其中一首外,其餘的十七首都在 2002的版本中輯錄。CD在 1987年推岀,我手上的版本為美版;CD上的 matrix 為 8/88 2A5-12。CD 的 master engineer 為 RCA 的 Jack Adelman,JA 一向是 RCA 最負盛名的 master engineer;他亦為不少 Chesky remaster 的 RCA 錄音的唱片做 remastering 的工作。

1987年版2002年版
1 Heartbreak Hotel1 Heartbreak Hotel
2 I Want You, I Need You, I Love You未有輯錄
3 Hound Dog3 Hound Dog
4 Don’t Be Cruel2 Don’t Be Cruel
5 Love Me Tender4 Love Me Tender
6 Too Much5 Too Much
7 All Shook Up6 All Shook Up
8 Teddy Bear7 Teddy Bear
9 Jailhouse Rock8 Jailhouse Rock
10 Don’t9 Don’t
11 Hard Headed Woman10 Hard Headed Woman
12 A Big Hunk O’ Love13 A Big Hunk O’ Love
13 Stuck On You14 Stuck On You
14 It’s Now Or Never15 It’s Now Or Never
15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16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16 Surrender18 Surrender
17 Good Luck Charm21 Good Luck Charm
18 Suspicious Minds27 Suspicious Minds

我特意將兩者曲目遍排的次序列岀以方便對比。

1987年版 Vs 2002年版 Elvis Presley 的Number 1 Hits

我首先將 2002版播放一下。在一般情況下,聽 CD 的時候我幾乎使用一致的Vol  level 在 22度。除了少部份特別爆棚的 CD 我會調校高一至二度外,最高的只是約 24度左右。基本上超過百份之九十的 CD 在我的糸統上播放時都固定在 22度。2002版一開聲已經是非常、非常的大聲。我首先做的並非坐下來聽這張 CD,而是拿岀 Sound Level Meter 量度一下播唱時的 Sound Pressure Level (SPL) 。結果不岀我所料;無論是單聲道的 Don’t Be Cruel 抑或是立體聲的 It’s Now Or Never,它的音壓都超過 80dB,大部份時間都達到 85/86dB、甚至更高!我記得試 Reference Recordings 的 Les Prelude 時最大的音壓(瞬間而非延續)都只是 90dB左右。我馬上拿了 1987年版的再聽一聽,音量控制仍保持在 22度;果然是我慣常聽到的音壓。我再用 Sound Level Meter 量度一下,音壓保持在 72-78dB左右。我又賞試將 1987年版的音量加大,結果音量控制要去到 26度才有 2002版的 80-86dB音壓。這個音量正是我聽黑膠唱片時所調校的度數。要知道唱片輸入的電平一向較 CD為低,而且我所用的是低輸岀的 MC唱頭。2002年版 CD的輸岀電平平均比 1987年版的高達 10dB左右。要知道每增加 3dB的時候音量會提升一倍,對後級的輸岀功率亦相對地倍增。增加 10dB的話音量加大了三倍有多。顯而易見,2002版的 CD是 Loudness War的表表者。

今次試音我覺得用二個方式去進行會較為合理。首先我會用大音量去聆聽,亦即是以 22度聽 2002版,以 26度聽 1987版。我倒想體會一下近代的唱片製作想表達什麼給樂迷/發燒友。當然有正亦有負、有凹亦有凸。我亦會用我一貫正常的音量聆聽 1987年版,然後用相若的音量聆聽 2002年版。我量度後發覺要使 2002年版的音量接近我一貫的 22度,聆聽時要將音量控制調低至 19.5度。我首先選擇了立體聲的樂曲做測試,初試的是It’s Now Or Never。在聆聽位置以 85-86dB 的音壓長時間聆聽It’s Now Or Never,老實說是受罪。在這般的音壓之下,所有的音頻都會“異常“突岀,但只感覺到是大聲;沒有半點動態。這首樂曲譜自意大利名曲O sole mio,它成為 Elvis 最暢銷的 single。無論是It’s Now Or Never 或O sole mio,它是我十分喜歡的樂曲。O sole mio 其中一個我頗為喜歡的版本由 Pavaroti 主唱,樂曲為他帶來了格林美的Best Classical Vocal Solo 獎項。O sole mio中文可以譯為“我的陽光“;無論是O sole mio或It’s Now Or Never,用這種音壓來聆聽絕不妥當。我用的是 Spendor 的 LS3/5A, 靈敏度(1W/1M)約為 82.5dB,我坐的位置距離喇叭約九呎。粗略計算之下 Spendor 的靈敏度如果是以 1W的供放推動的話音壓在我的座位只有約 73.5dB (82.5dB – 9dB) ,SPL在座位上達到 88.5dB時需要有32W的延續功率。對於我只有 50W(因此我早就說過 50W是暫時性測試用,接著的會是 100W以上)的供放來說,延續不斷的 32W輸岀是有點吃力。而事實上供放在推動 11ohm 的 LS3/5A亦只能夠提供 35W左右,揚聲器在這種情況下亦不好受。因此我決定改變測試的方式,下期續。

高原 7/21

09/17

TAS 榜上的 Masterdisk III

上期提到 Masterdisk的 vice president兼重量級 master engineer Robert Ludwig (亦稱為 Bob Ludwig, deadwax上的縮寫為 MD-RL, ST-RL 或 RL) 。我亦藉此機會介绍這位在音響及樂壇上有深遠影嚮的 master engineer,以及他對 mastering的理念。RL的成功部份可以說是因為他本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發燒友。他與 TAS的 Harry Pearson有不少的往來,彼此推崇及專重大家在音樂及音響界的角色。不要以為 master engineer 都是發燒友,有很多都只視 mastering 為工作的一種;音效並非這類 master engineers的重點。對於這一類的 master engineers (特別是 RL所指一般在大唱片公司工作的 union engineers),
以最低的成本/時間將唱片完成推出是首要。

早年在A&R Recording受到 Phil Ramone薰陶的 RL對器材的音效絕不妥協。離開 A&R轉到 Sterling Sound工作的 RL亦領略到當時 Sterling Sound使用 Neumann最先進的 SX-68 cutting lathe對音效的影嚮。與當時一般的 mastering lab不一樣的是 Sterling Sound除了Ampex 440 錄音座以外,它們還有來自歐洲的Telefunken及 Studer的錄音座。這對於選擇不同音源有舉足輕重的影嚮。在 Masterdisk做了差不多二十年的 RL在 1992年離開 MD組成現在的 Gateway Mastering Studios。RL 組成 Gateway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自己能夠全完控制器材的挑選。RL監聽用的是由二台Cello Mark II Performance後級 bridge後使用差不多四仟瓦的功率推動一對 Duntech Sorereign 2001喇叭。現時這對 Duntech已被一對由 Eggleston Works的 William Eggleston III 特別為 RL的要求,設計及製造的 Eggleston Works “Ivy” 所取代。這對在 Gateway的 Ivy 编號為 No.1及2,生產的主因是RL要求更高保真的重播。這對價值 US$100,000的喇叭每個有二十三個單元(其他的 Ivy 只有二十二個單元),每個喇叭重達775lbs。 Eggleston Works 當年將它們的一隊工程師送到 Gateway 為 RL 度身訂造這對喇叭。更甚的是整個 Gateway studio的接線全是 Transparent Audio的產品,總共用了幾仟尺的Transparent Audio線材(Ivy 用的就是Transparent Audio 的 Opus MM2 喇叭缐)。為了進一步減低電流的噪音,整個 Studio的供電由二组大如大冰箱的電池產生的 60Hz交流電供應,就連接地都是特別的設計。據 RL 所講他可以將耳朵貼著 Ivy 的高音而聽不到丁點兒的噪音。Gateway 的效計百份百符合甚至遠超發燒友的要求。RL的理念顯而易見;他需要的是一套超班的監聽系统才可以確保他的製成品在用家的糸统中都有一定的重播效果。

rob
Robert Ludwig在他的 Gateway Studio。他後面的就是Eggleston Works “Ivy” 喇叭,前面的是 SPL console。(圖片來自 Wikipedia)

至於 mastering的器材 RL更是一絲不苟。他的 SPL (Sound Performance Labarotories) analog console在德國製造,使用高達 124V DC 的高壓推動。他從來未試過將它推到盡,它永不會因為音量過高而產生失真。Gateway 擁有多達五台的錄音座,概念與 Sterling Sound以前的做法無異。除了在音色的取捨以外是因為歐洲錄音座的左右唱頭只有 0.75cm 的分隔,但北美錄音座的左右唱頭只有 2cm 的分隔。錄音帶與錄音座錯配的話後果是不堪設想。在錄音座之後的訊號方面 RL 用的分別是一套 Ampex Class A 的系統,Aria Discrete Class A, Tim DeParavinci Esoteric Audio Research 的胆機及一套 Cello 的系統。RL 需要確保及選擇他的 master 有最理想的音效。

RL 與其他 master engineer 一樣今天亦面對母帶的問題,特別在 remaster 上世紀的錄音。如果是模擬錄音的話,最理想的自然是收錄在錄音帶上的母帶。RL 在 2014年 remaster Elton John 的 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的時候就能夠使用 EMI 借出的 ¼” 母帶做 master。這樣的話 RL可以挑選到最合適的錄音座,使用最佳的 Azimuth等參數讀取最準確的音訊。可惜的是很多時候唱片公司都未必會提供在錄音帶上的母帶。原因是很多母帶經已失去或太破損,不能再用。退而求其次的會是 24bit 96kHz的檔案。最壞的是唱片公司拿來的只是在市面出售的 CD。這些 CD中的檔案只是 16bit 44.1kHz,而且是經過 compression及其他方式的處理。要還原母帶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上期提過 RL當年 master過 Dire Straits的 Brothers In Arms唱片,但當時負責 master Brothers In Arms CD的是錄音師及監製 Neil Dorfsman。查實當年 Neil Dorfsman因為尚未有 digital console的關係;他需要用 Sony的 PCM-1610 D/A 轉為模擬訊號,再用 Sony的 PCM-1600 A/D轉回數位訊號製作 master。RL近年其實亦有 remaster Dire Straits的 Brtothers In Arms CD,這次因為科技的進步 RL可以使用 digital console在有做 master。不過近年的 RL似乎亦被迫受到所謂的 Loudness War的主導。RL自己本身絕對明白 Loudness War對音效以致整個行業的壞影嚮,但他亦不得不向唱片公司及歌手的意向低頭。大家似乎都在埋怨近年的 remaster CD及黑膠唱片音效未如理想;Loudness War是其中一個原因。以下的 youtube片段有非常清楚的解釋。

當唱片公司/歌手都以為大聲等同動態的話,樂迷的耳朵受罪了。RL 亦解釋過大音量的黑膠唱片/CD 將動態破壞到體無完膚。大音量使弱音變得大聲,亦使強音變得軟弱無力。儘管 RL 有能力改變這個情况,但他似乎亦有點無奈。

cd

除了黑膠唱片以外首版 CD 亦受追捧其實有很多原因,Loudness War 只是其中一個。

高原 (9/17)

02/17

TAS 榜上的華格納 V

Sheffield Lab的直刻唱片與其他直刻唱片都有一個共通點,它們比一般錄音都有更突出的像真度。樂器的音色更準確,音效更吸引。整個樂團就是擺在眼前,每一组以至每件樂器都有極精準的定位。可惜的是直刻唱片有極高的製作難度,不單是錄音及製作,就連生產亦是限量。要一 take過錄完唱片的一面對樂師是一個大考驗,對樂器的調音方面亦是一大難題。雖然 Sheffield Lab的直刻錄音亦有用錄音帶收錄,但作為後備的錄音帶製作並未如直刻般嚴謹。因此 Sheffield Lab的 CD與直刻唱片有頗為明顯的差異,這一點亦可理解。

提到 TAS 上榜的華格納錄音,除了 Sheffield Lab 以外;不可以不提的是由 John Culshaw 監製 Solti 蘇提與維也纳愛樂錄下的指環歌劇全集。但凡是華格納就必須要有宏觀,沒有宏大的理想就不能夠盡現華格納歌劇豪邁的氣概。曾在 Bayreuth親自錄過不少華格納歌劇的 John Culshaw 對於現場收錄歌劇的音效絕對不能令他滿意。他决心要在錄音室製作一套音效俱佳而有現場效果的指環歌劇全集。由 1958年至 1965年經歷長達八年的時間完成。Decca在上世紀有二套寵大的製作,華格納這套指環歌劇為首選;另一套就是 Dorati與匈牙利愛樂收錄的海頓交響曲全集。在錄音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儘管指環歌劇有不少的錄音及選擇,但以製作的嚴謹,所花的精力,時間與金錢;Decca 的指環是稱冠。Decca/London 收錄的指環全集,扣除了作為介绍/引子的三張唱片的一輯,總共是四輯共十九張唱片。它們分別為Das Rheingold (三唱片), Die Walküre (五唱片), Siegfried (五唱片) 及Götterdämmerung (六唱片) ;超過十四小時不折不不扣的華格納。唱片的數量或超乎理想的銷量並非構成這套唱片偉大的原因,它的偉大是 Decca 眾人所花的精力是當今及後世不會再有人花得起。

wagner4Decca/London 蘇提與維也納愛樂指環歌劇全集一套四合共十九張唱片。

全球賣出超過一百萬套的蘇提指環歌劇全集除了唱片以外 Decca 亦有其他的媒體供市場所需,不過結果比 Sheffield Lab 的 CD 更令人失望。Sheffield Lab 的CD 未能與直刻唱片看齊,這是絕對可以體諒的。84年 CD 剛面世不久,Decca  便推出了 Solti  指環歌劇全集的 CD,44.1K/16bit 的 A/D  結果令人失望。我們只能夠歸究數位器材未成熟,不夠先進。1997年 Decca 再度推出 48K/24bit(CD 上寫的 96K/24bit 並不正確)指環歌劇全集的 CD,他們使用當時號稱最先進的 CEDAR糸統來製作。CEDAR是一個將錄音帶噪音消除的軟件。大家都不用我解釋都能意會這是另一套徹底失敗之作。2012 Decca再度賞試,他們推出指環歌劇全集的 CD 及 Blu-ray。今次他們用的 master 是經過 CEDAR 製作 1997年的數碼檔案。他們儘量將 CEDAR 的壞處除去,由數碼檔案中盡量抽取母帶上的音符。相信大家定必馬上有一個疑問?為何不用原版模擬母帶製作 master? Decca 的答案是原版母帶己破損至不能使用。難道 Decca 只有一套母帶?難道他們的母帶只有一個拷貝?  至於 Esoteric 的 SACD 據說亦是由 1997年的 48K/24bit 的 master 為本,他們首先將它轉為模擬訊號,然後再將模擬訊號轉化為 DSD 製作 SACD。我不明白 Esoteric 為何要先做 D/A 然後再做 A/D?  有一樣可以肯定的是,Esoteric 的 SACD 亦没有 tape hiss。

話說回John Culshaw,當年不明白他用了那種方法去説服當時的 Decca主席Sir Edward Lewis及Decca的古典樂總監Mr Maurice Rosengarten肯首投資一個甚至是連Decca的對手都不看好的項目。當時來說收錄指環歌劇全集是立體聲及 LP 剛起步才能夠做到的夢想,是當時全新的概念;是世上首套完整的指環歌劇錄音。John Culshaw 找到當時最佳的歌手,他甚至能夠拉攏到己經退了下來的 Kristen Flagstad 在她最後的日子為他錄了一部份的指環。當時的蘇提並非最理想及最著名的華格納指揮,起用蘇提是 Culshaw 一個頗大的注碼。John Culshaw 是整套指環的靈魂,沒有他蘇提絕不能夠在短短的幾年間蜚聲國際。不過Culshaw 並非沒有選擇,他其實亦有考慮包括著名的華格納指揮Knappertsbusch。曾在 Bayreuth 指揮過整套指環歌劇的Knappertsbusch 為 Culshaw 試錄了一段的指環。不過當 Culshaw 請Knappertsbusch 到控制室聽錄音重播的時候Knappertsbusch 說我在指揮時己聽過了,沒有再聽的必要。道不同不相為謀,Knappertsbusch絕對不是 Culshaw 的合作伙伴。負責錄音的 Decca錄音師 Gordon Parry的作風與 KE Wilkinson 等都貫徹一套嚴謹的錄音規格,與指揮及其他演出者聆聽錄音的效果是理所當然的慣性。整套指環歌劇是John Culshaw 的夢想,他如何能夠令錄音達到華格納的理想及在錄音室收錄完美的歌劇錄音?他如何令這套錄音成為音樂史上的里程碑?下期續。


我們先看一看 John Culshaw (1:29開始在中座開腔的一位) 監控指環錄音的過程。

2/17 (高原)

11/15

TAS – Telarc Firebird DG-10039 (II)

上期剛談及 Telarc DG-10039 Stravinsky Firebird 的 Introduction。Introduction 中豐富的低音主要由弦樂及輕輕的大鼓合成。對很多器材來說已是一個非常艱距的考驗, 但這只是開始。大家有聽過 Firebird 的話都不會忘記Infernal Dance的開始, Stravinsky在 Infernal Dance的開展差不多要求樂團中的每一個樂師都要出盡牛力去演奏。要奏好這個樂章一點也不輕易, 要發揮出樂曲最大的能量所有樂師必須要完全一致絲毫不差。Stravinsky作曲精要之處就是 Round Dance的完結配合 Infernal Dance的開展。Round Dance的完結是優美的, 絲滑的小提琴, 單簧管及低音弦樂的配合完結。最後的幾秒純椊是低音的弦樂, 這一段的低頻亦是非常輕而低但非常細緻。如果在這幾秒中你不到聲音的話; 這表示閣下必須在器材方面下點功夫。當 Round Dance很不經意的完結后。 。 。 接著的 Infernal Dance就毫不猶豫地砰的一聲展開急促的樂章。樂曲由最低至最高音量的動態實在驚人, Stravinsky用心良苦之餘亦給我們一個試機的好機會。就正正因為有 Soundstream數位錄音的幫助下, 樂團可以在沒有任何抑制之下完全發揮到極限。這一下"砰"的一聲的迫力足以令你呆一呆, 定一定; 從喇叭出來的聲音雖然不可以推后你幾尺, 但肯定有這種能力令你產生這種感覺。Robert Shaw出色的地方就是他能夠使樂團齊齊整整一致地爆發, 這一下的瞬變是光速的快。而亦直接地產生驚人的爆炸力, 這是其他 Firebird的指揮與樂團組合中少有的。Firebird 過癮的地方就是爆完可以再爆, 高潮一浪接一浪, 單是 Infernal Dance 的一段就己經有足夠能量爆到七彩。如果你只有 CD 的話, 若然你的唱盤系統未夠班的話; 這一段的瞬變及動態就不能夠發揮得淋璃盡致。

Telarc 的 Firebird 由 MFSL 的 Stan Ricker 半速 master (SR/2) 。按此試聽 Infernal Dance 的開展。

 

不過 Infernal Dance 只是熱身, 好戲還在後頭。Firebird 的Finale 比起 Infernal Dance 就有過之而無不及。Stravinsky 巧妙地運用吹管樂器與定音鼓相輔之下製造無盡的動力。鼓聲一下一下的增強, 每一下都能夠震撼心弦; 直至到最後的一下的爆發。接著的沉寂令人有如夢初醒的感覺。這最後的分多鐘的音樂對器材的要求更甚; 因為需要釋放出的能量實在太多。器材一定要有足夠的分晰能力, 樂器需要有極高的分隔度才可以發揮得最好。我試 Firebird 的時候"幾乎"要為唱盤蓋上上蓋, 因為喇叭產生出來的震盪實在太大, “幾乎"震到跳線。實在是一鼓一驚心, 每打一下的定音鼓心都跳一跳; 直至到最后的大爆發後才鬆一口氣。樂曲的完結亦正好配合了聽者的心情, 天衣無縫。

短短二十分鐘的 Firebird 是過足 Hi Fi 癮。按此試聽 Finale 的片段。

我試 Firebird 大部份時間都只是用 3/5A, 但一樣爆得無拘無束。不要以為 3/5A 唔夠 size, 爆不來。其實你的唱盤的音源方面"對號"的話, 一樣可以"入座"; 絕不腳軟。我經常只用對 3/5A 來試音, 喜歡它的音效上了癮無辨法亦無考慮過要介這鋪癮。我要求音樂要有效果, 我更需要的是音樂的味道。儘管 Robert Shaw 的 Firebird 有點誇張, 無可避兔地賣弄效果。 整体來說它仍是一個稱心如意的演譯, 能夠帶領著聽者完全的投入己成功了一大步。再加上 Soundstream 的幾乎無極限的動態, 它在 78年推出的時候實在驚為天人, 難怪 TAS 的 HP 都比個 like 佢。

11/15 (高原)

06/15

TAS – DSOTM 第二

上期我們試過三張不同 master 的第三版 Harvest 美版 DSOTM,今期我們繼續試一試三張第一版的 DSOTM。三張首版的 DSOTM 的詳情如下:

三張第一版 DSOTM,由上至下依次為 F25, F32 及 S1。

首先試聽的是第一張的第一版(我會簡稱它為F25),matrix 如下:

Side 1: SMAS-11163 F25 #1
Side 2: SMAS-11163 F1 #3 Wly (Wally Traugott master)
壓碟廠 – Jacksonville US

F25 的音效的確與第三版的任何一張都有相當明顯的分別。第一首歌開始時候的低頻更加有份量;除了潛得更低外,它更強的迫力使每一下的” 心跳” 亦更清楚。音場的深度與闊度亦進一步的改善,它令你真正体會到 DSOTM 錄音中超乎想像的穿透力,你的揚聲器是完全的透明。On The Run 的跑步聲的音像亦較突出,合成器產生的環繞效果有更強烈的 3D 感覺。Time 的鐘嚮更清脆玲瓏,每一個鐘的聲嚮都有更明顯的空間;前後左右無一不在;是一等一的分隔度。

第一張第一版 matrix F25,按圖試聽On The Run 與 Time 的之間測試片段。

第二張的第一版(我會簡稱它為F32),matrix 如下:

Side 1: SMAS-11163 F32
Side 2: SMAS-11163 F22
壓碟廠 – Winchester US

第二張第一版 matrix F32,按圖試聽On The Run 與 Time 的之間測試片段。

F32 的音效雖然亦比所有第三版強,但與 F25 相比之下是稍為弱了一點點。低頻是稍為比 F25收了一點,音場和深度亦稍遜。跑步聲及鐘嚮的聲音亦不及 F25般明確。

第三張的第一版(我會簡稱它為S1),matrix 如下:

Side 1: SMAS-11163 S1
Side 2: SMAS-11163 S2-2
壓碟廠 –Jacksonville US (加拿大?)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第三張第一版 matrix S1,按圖試聽On The Run 與 Time 的之間測試片段。

這一張原本原應是加版的 DSOTM 有點奇怪。唱片的 label 上明明是寫上了 MFD. In Canada 的字樣,但 matrix上顯示的是在美國 Jacksonville 壓碟。另一方面唱片的外套亦是從美國方面進口的,與美版的唱片封套是完全一模一樣。其中一個可能是加版這張 DSOTM 在美國 Jacksonville 壓片,另一個的可能是這張加版在加拿大用美國的母版壓片。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首版中,一點也不足以為奇。至於這個加版是前者或后者就未能確定,這點亦不太重要因為最後都是以音效來收貨。S1的音效我會將它放在 F25 與 F32 之間。S1 有非常接近 F25 的音效,只是在低頻的伸延方面比 F25 稍遜。立体感與通透的程度,DSOTM 那種穿透喇叭的能力亦與 F25相迎,鐘嚮的聲音亦是全方位的立體感。不過 S1 的人聲卻比 F25 豐厚圓潤,高頻的分隔度及伸延亦較好一點點。

下一期會是一個總結,DSOTM 的完結。

高原 (6/15)

05/15

TAS – DSOTM

今期我們繼續 TAS 名盤的探究。標題是 DSOTM;沒有錯,是 Pink Floyd 的 Dark Side Of The Moon。73年推出的DSOTM 是 Pink Floyd 最暢銷的大碟,它在 Billboard 200 連續 591星期在榜上。DSOTM 當年使用最超桌的 16-tracks mixes, tape loop 的技術及包括 EMS VCS3 及 Synthi A 等合成器。Production Engineer Alan Parsons (后期組成了 Alan Parsons Project) 亦因此得到格林美的 Best Engineered Album 大獎。上 TAS 榜似乎是理所當然了。為了体會 DSOTM 的效果我從老板的藏碟中找來六張的 DSOTM 相互比較一下。它們分別是二張不同master 的美國 Harvest 首版及一張加拿大 Harvest 的首版。另外的三張是不同 master 的美國 Harvest 第三版。這六張唱片對於了解 DSOTM 的音效有幫助以外,還亦令我對 master engineer 的角色有進一步的認識。我們先由三張第三版開始,全部第三版的美版都在 75年生產;一點也不後期。


六張不同版本的 Dark Side OF The Moon。

首先試聽的是第一張的第三版(我會簡稱它為H74),matrix 如下:

Side 1: SMAS-11163 H74 #3
Side 2: SMAS-11163 Gene
壓碟廠 – Jacksonville US


第三版 H74 matrix,按圖試聽測 On The Run 與 Time 的之間測試片段。

第一面第一首歌 Speak to me 開始時候的模擬心跳聲引子;如果我用近年的復刻版來比較。你即時會感覺到 H74 版本的低頻潛得更低更深亦更豐滿。音場的深度與闊度是大很多,是非常 3D 的效果。Alan Parsons 在錄音室內做的效果實在超班。相比之下 H74 亦有超桌的空氣感及音樂味,復刻版的感覺是死死實實,沒有半點的生氣。H74 在 On the run 與 Time 之間的片段亦引證了這個效果,整體都有出色的分隔度及平衡度。人聲與樂器的比例亦恰到好處。H74 並沒有 master engineer 的簽名,相信是 Capitol 自已其中一位 master engineer 的製作。

接著試聽的是第二張的第三版(我會簡稱它為 F61),matrix 如下:

Side 1: SMAS-11163 F61 2 KP
Side 2: SMAS-11163 G61 Wayne
壓碟廠 – Los Angeles US


第三版 F61 matrix,按圖試聽 On The Run 與 Time 的之間測試片段。

F61由著名的 Ken Perry (KP) master,Speak to me 的開始已可以聽得到 F61 的音場更寬廣而低頻亦更深。比起 H74,F61 的版本亦有更多的 inner details,頻應及樂器的分隔度亦較突出。中頻方面,特別是人聲方面是稍為弱一點。

接著試聽的是第三張的第三版(我會簡稱它為 F67),matrix 如下:

Side 1: SMAS-11163 F67 Wally
Side 2: SMAS-11163 G64 #18 Gene
壓碟廠 – Winchester US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第三版 F67 matrix,按圖試聽 On The Run 與 Time 的之間測試片段。

F67 由著名的 Wally Traugott (Wally) master,Speak to me 的開始 F67 的低頻並不及F61,但 F67 的音場比 F61及 H74 更寬廣。F67 的中高頻明顯較佳,人聲是三個版本最佳的一個。高頻的伸延度亦然,留意鬧鐘的聲音及殘嚮。

雖然同是第三版,但因為不同的 master 的關係;音效亦有頗大的差異。H74 是比較中性的版本,整体有不錯的平衡度亦不誇張;沒有依重任何一方面。F67 無論在高中低方面都較 H74 稍佳,而音場及深度亦較出色。F67 亦有非常傑出的迫力及動態。對於喜歡低頻的朋友 F61 的表現最突出。但它在高中頻輸給 F67,而中頻則不及 H74。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聽,第三版的 DSOTM 皆有超乎 3D 的立體聲效果及寬廣的音場;是一等一的音效。

在試聽 youtube (我所指的只是”介紹番” 中我們錄的片段。yanyanlp 的 facebook 片段並非由我們收錄。監於版權的關係,我們自已只可以收錄測試用的片段。) 的測試片段的時侯我提議大家將電腦接駁到音響上試聽。DSOTM 的效果需要有一套水準相當的音響才可以完全發揮出來。用電腦上的喇叭並不足夠,用耳筒接電腦亦未能夠完全体會到 DSOTM 的龐大音場及 3D 的效果。下期我們會繼續測試三張 DSOTM 的北美首版。

高原 (5/15)

02/15

TAS – Art Garfunkel (Breakaway) 上兩期介紹過二張 M&K 的 TAS 上榜碟,兩張碟都有超強的立體感和空氣感。上 TAS 榜實至名歸;不過,儘管這兩張碟的效果突出;論音樂的角度就較為遜色。聽效果測試器材實在過足發燒癮,對我來說欣賞音樂才是最重要。 這一回我介紹另一張 TAS 上榜的靚碟,Art Garfunkel 的 Breakaway。未入正題之前我先介紹一下 Art Garfunkel。Art Garfunkel 與 Paul Simon 組成的 Simon & Garfunkel 在六/七十年代是樂壇上舉足輕重的組合。被滾石雜誌選為史上 100 位最佳藝人的第四十位。憑著天賦的一把靚聲的 Art Garfunkel 與善長作曲的 Paul Simon 的合作的確是一絕。可惜天下無不散之筵席,Simon & Garfunkel 在七十年代初期拆伙。雖然兩人仍偶有合作,但始終都不能產生當年的火花(除了在 82年的 Concert in Central Park 以外)。 電影版的 Bright Eyes 來自 Watership Down 大碟。 我試聽用的是美版的 WLP 電台首版。 走上 solo 之路的 Art Garfunkel 在七十年代仍有幾張舉足輕重的唱片。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的 Bright Eyes。這首在英國大熱的歌來自卡通片 Watership Down,Bright Eyes 是片中的插曲,是一隻听 Hazel 的兔仔被殺的情境。Bright Eyes 有兩個由 Art Garfunkel 演譯的版本。電影原聲大碟的版本收錄在 Watership Down 電影原聲大碟之中。另一個版本收錄在他的英國及歐洲版的 Fate for Breakfast 大碟之內,亦出現在他美版的 Scissors Cut 大碟中。特別一提的是 Scissors Cut 是 Art Garfunkel 為了懷念早一年自殺的女朋友 Laurie Bird 而作。留意大碟照片中 Art Garfunkel 頸上的膠布,封套的背后是看不到相貌 Laurie Bird 的半身照。作為歌手亦是詩人的 Art Garfunkel 在 88年的大碟 Lefty 的唱片內套上寫了一首談及他與 Laurie Bird 的詩,浪漫感人。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只有回憶。同是來自星星的我們,世上的一切只是腦海中的一個片段。至於 Bright Eyes,兩個版本互有特色。電影版的 Bright Eyes,原因可能是它以弦樂為主要的配樂,頗有電影音樂的意境。開展部份以豎琴為主的引子帶出 Art Garfunkel 的天籟之聲,配合著優美的弦樂伴奏,如畫的意境。Scissors Cut 中 Bright Eyes 的開展部份由 Accoustic Guitars 彈奏帶領,當中亦加入了弦樂的伴奏;其中亦引入 Art Garfunkel 的和音,不同的味道。Art Garfunkel 的和音是其中的精髓(特別是 2:20 的和音,兩把聲 mix 得非常出色。Art Garfunkel 的和音完全出哂,無遮無掩)。 另一個版本的 Bright Eyes 在 Art Garfunkel 美版的 Scissors Cut 大碟。 Bright Eyes 同樣放在 side 2 的第一首歌。 這張美版 Scissors Cut 大碟背后有電台版的 Promo 金印,master 是 Sterling Sound – Greg Calbi 的傑作 無論是原聲大碟上或 Scissors Cut 中的 Bright Eyes 都有不錯的錄音水準,尤其以流行曲而言。 Art Garfunkel 的聲音清脆玲瓏,與樂器有出色的分隔。當年的 Art Garfunkel 的高音音色通透自然,對於較高的音階都應付自如。值得一提的是 Art Garfunkel 的大碟通常都加入低音大提琴,音樂的平衡有一定的保証(在分晰力高的器材上可清楚聽到低音提琴的演奏)。錄音效果雖未違致 TAS 的水準,但亦相去不遠。 Art Garfunkel 88年的 Lefty 大碟的內套印上他寫給 Laurie Bird 的情詩。 下期我會正式介紹 Art Garfunkel TAS 上榜的 Breakaway。

高原 (2/15)

12/14

TAS-The Absolute Sound

由這一期開始我會為大家介紹番一些上榜的靚碟,我會由 TAS 的榜單開始。大家都不難明白我選 TAS 的原因。因為值得介紹/不值得介紹的為數不少;我會分段進行。況且寫作亦有時令,亦需要靈感;意到/即興的會有最佳的發揮。道理來自爵士樂,這亦是 Louis Armstrong 與 Kenny G 的分別。

12141

M&K Super Sampler 精選碟正面,你可了以見到 For Duke,Fatha,Hot Stix 等。

首先的一張在 TAS 上榜而且更是精選碟。以發燒友的角度來說,我一向不贊成買精選碟;它除了是方便以外,別無好處。但正如我經常掛在口邊的"凡事都有例外"。精選碟全是炒理一堆的賺錢之作,但這一張正是例外中的例外。這張碟是 M&K 的 Super Sampler,裏面所選的段落絕大部份都是 TAS 上榜之作。大家都認識的 For Duke, The Power and The Glory,Fatha,Flamenco Fever,Hot Stix 等。M&K 的 Super Sampler 是選自十一張 M&K 的直刻碟。M&K 的直刻碟出名難找,而且要集齊裏面十一張碟粗略估計差不多要二萬元。以少於十分之一的價錢去欣賞這張超級唱片;說它是超值一點也不過份。相信裏面最貴的應該是 Flamenco Fever,這張唱片超罕有而價錢是超乎想像。與其他廠牌的直刻碟相比之下 M&K 的直刻功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原本主力音響器材的 M&K 出唱片的原意是希望能用唱片去測試他們的器材;特別是他們的超低音。他們的直刻碟亦非常著重在低音的表現,真正無低不歡。雖然是試音天碟,但這亦被人批評為欠缺音樂的成份。相信大家亦希望在 TAS 的榜單中探討 HP 在聽什麼,他以何等的標準決定上榜與否;這張碟定可以找到部份的答案。

12142

碟套背後是Yeti Chasers,Power & the Glory,Flamenco 等。

裏面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 Flamenco Fever 中的 Llorana 選段。錄音中包括了 Flamenco 結他,鼓, Flamenco 舞蹈員及 Flamenco 舞不可少的 Castanets 響板。如果你末聽過這一後的話你可能以為 Flamenco 結他是選段的靈魂。還記得我提過 M&K 主攻低頻的嗎?這段的靈魂是 Flamenco 舞蹈員的舞步-他們的腳踏聲。Flamenco Fever 能夠上位是因為它是一個令你完全感受不到有邊際的錄音,是一個完全 3D 的畫面;空間感是真到現場一樣。最要命的舞蹈員的腳踏聲比擘鼓、槍嚮還要厲害;瞬變與動態超然,超乎想像。更何況他們在音揚中前後左右地跳動,每一下的腳踏聲在喇叭之間爆發。你的器材必需要有足夠的結像力才可以在不同的位置爆發出來。低頻的爆炸力是一般器材難以做得出色的。另一樣突出的是響板的聲音,你能夠在錄音中聽到的響板聲就像環繞立体聲一樣。你感覺到響板是隨著舞蹈員一齊轉動,是3D 的在轉。各果閣下的器材的效果有一定的水準的話,你很容易會找到響板的空間,感覺到它在空氣中浮動。

12143

效果超乎想像的 Flamenco Fever 在 Side 1 track 3。

12144

另一張傑出的精選碟 – Movie Great。

講開精選碟,其實有另外一張頗為少見的精選碟效果亦是出乎意表。Movie Great 收錄的是十二首原版的電影音樂。最特別的是負責 master 的是 Artisan 的 Greg Fulginiti,而著名的 Steve Hoffman 則負責唱片的策劃。以這種陣容做精選碟實在罕見,這亦顯示唱片公司有用心去製作這張唱片。唱片的效果部份比原來的原聲大碟還要好。例如低頻雄渾的大白鯊,樂器井井有條,效果有條不紊。回到末來雖然是錄音室的錄音,但樂器的編配是一清二楚。其餘的時光倒流七十年,非洲之旅等亦有不錯的效果。

12145

Artisan 的 Greg Fulginiti master 是質量的保證。

要知道 Super Sampler 只是 Direct to tape 而非 Direct to Disc 的直刻,效果都有超水準的表現。聽直刻的時候又如何呢?可惜的是 Flamenco Fever 實在太貴太難找,我要多寫兩篇稿儲多一點錢才可以買。不過除了 Flamenco Fever 以外仍有其他 M&K 的直刻可以比較一下。TAS 上榜以鼓為主的唱片其實亦有不了,M&K 的 Hot Stix 是其中之一。 Hot Stix 在 Super Sampler 中亦有一段,這正好可以用來比較一下。 M&K亦有另外一張測試碟專試低頻,其中亦加入了 Flamenco 舞蹈的部份的大碟我們下期繼續。

高原 (12/14)

09/14

我們每個月會請專欄作家高原為我們撰寫專文,介紹與黑膠碟有關的資訊。我們希望能夠為初學者提供入門的資訊;亦希望與資深的朋友交換心得。部份的 訊息你有機會看過,但絕對有很多你未知道的材料。我們稱這部份為〝介紹番〞,每次初登的時候會放在首頁,之後會放入〝介紹番〞一欄內供參閱。

Deep Groove/凹溝

Deep Groove/凹溝, 這是我們經常用的名稱,但亦是最多朋友問"這是什麼"? Deep Groove/凹溝其實是指在唱片的標貼上的一個圍在近邊位置上的坑/凹溝。凹溝的存在是由於早期壓印黑膠碟的機器需要多加一個指標在壓印唱片時固定印模的位置而使用。這大多存在於六零年代或之前生產的黑膠唱片。這正徝是第一代的立体聲唱片的產生的時期,黑膠唱片的黃金年代。

凹溝受到重視大抵上是來自 Blue Note 的 fans。對於搜集 Blue Note唱片的人來說,Blue Note的首版就必定有凹溝。因為 Blue Note在六零年代以前絕大部份所生產的唱片都有凹溝。這些被視為 Holly Grail (頂版) 的 Blue Note唱片都標榜為 Deep Groove/凹溝或 DG。六零年代以後廠家在壓碟的時候因為器材的改善而不再需要有凹溝。無獨有偶這個時期亦是由胆機轉換成原子粒機的年代。凹溝因此亦間接等同了胆器材的使用,這個說法雖然是籠統一點;但其中亦有一定的認受性。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因為 Blue Note在62年開始使用的 NY標簽都有凹溝但並非首版, 這批次版的凹溝 Blue Note 亦存活了好幾年。

除了 Blue Note以外,六零年代或以前其他廠牌所生產的唱片亦有凹溝。只要我們稍為細心一點去留意一下的話,你不難會發現其實 Deutsche Grammophon的大禾花,大 Decca/London,早期的 Mercury, Verve的早期版位,RCA的影子狗/梅狗/黑狗等亦盡是凹溝。當然其他的品牌亦多的是。總括而言,凹溝幾乎是首版的等號;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其實這個凹溝與唱片的音色拉不上任何關係,但凹溝幾乎代表了首版的立体聲的開始及结束;這使凹溝這個名稱廣爱收藏家的重視。

09141

第一版有 Deep Groove/凹溝的 Verve。

09142
第二版沒有 Deep Groove/凹溝的 Verve。

09143
Deutsche Grammophon的大禾花亦有凹溝,不過位置是較接近中心點。

09145
首版六眼 Columbia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46
美國第二版的二眼不再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47
加版 Columbia的二眼仍有 Deep Groove/凹溝。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版立体體我們稱為 Wide Banner – WB 的大 Decca/London 的黑膠碟都有凹溝。而實際上無論是 Decca 或 London 也好,只要是在英國壓碟都是用同一個的 master 來做。大家都知道大 Decca 的價格被炒到天價;如果是收藏的話當然是大 Decca,若然是聆聽的話大 London 的性價比是超高。而初期第二版的 Narrow Banner – NB 的 Decca/London 的黑膠碟亦有凹溝,這亦表示這個是最接近 WB 的版本;最超值。很多朋友亦將英國的 Decca 與美國的 Decca 混淆。Decca (英國) 之所以在美國以 London 的品牌發售全完因為當年 Decca (美國) 早在美國註冊,英國的 Decca 因為不可染指所以唯有在美國使用 London 作為品牌。Decca (美國) 以爵士/輕音樂為主,古典只是少量。不過美國 Decca 的古典量少但精,例如其中 Ruggiero Ricci 的 Glory of Cremona 或者是 Erica Morini 都是箇中的表表者。

09148
有 Deep Groove/凹溝的大 London。

RCA 的影子狗/梅狗/黑狗亦有凹溝,後來 RCA 由影子狗轉到白狗後亦將壓碟的器材轉換。初期的白狗亦有凹溝,亦即是說早期凹溝的白狗是非常接近影子狗。要分首版的影子狗與復刻的 Classic Records的假狗亦可從凹溝方面入手。有人亦問過加版與美版的 RCA 甚樣比較。加拿大的 RCA 廠在滿地可至今仍健在但早己沒有生產。創辦加拿大 RCA 的是 Emile Berliner,此子發明了唱片及唱機,亦成立了 EMI 及Deutsche Grammophon。狗仔吹喇叭的 Nipper 狗亦是他的註册商標。早期加拿大壓碟的質素實在不弱,特別是滿地可的製作。滿地可的 RCA 在七零年代己停止生產黑膠唱片。而另一個現像是加拿大 RCA 使用凹溝的時期較長。原因是加拿大器材轉換得比較慢,加拿大比美國遲了一大段時間才將胆器材轉換為原子粒器材。只要加拿大佬得到一個好的 master 的話水準绝對不下於美國,很多時侯比美版更佳。EMI/ANGEL 其實亦出現同樣的情况,美版的藍天使鮮有凹溝但加版的藍天使绝大部份都有凹溝。Columbia的美版和加版亦同出一轍。

09149
原裝正版 RCA有 Deep Groove/凹溝的影子狗。

09151
Classic Records的影子狗當然不會有 Deep Groove/凹溝。

09512
有 Deep Groove/凹溝的白狗最接近首版的影子狗。

09153
大部份加版藍天使仍有 Deep Groove/凹溝。

09154
美版藍天使己不再有 Deep Groove/凹溝。

Deep Groove/凹溝並不一定等同好聲,它只是代表了較早期的版本。頭版亦不一定表示為最好聲的版本,因為影响音效的因素實在太多。肯定的是 Deep Groove/凹溝是表示壓碟時用的是較早期的器材,其中自然少不了胆的器材;毫無疑問這是好事多於壞事。

高原 (09/14)

06/14

Ah! 懷緬舊日的 Stan Ricker。要數 Stan Ricker舊日的傑作可說是數之不盡。其中最受矚目的要算是 Telarc的 DG-10041 – 柴可夫斯基的 1812序曲。Stan Ricker早年其實為 Telarc master過不少的錄音,其中以 DG-10041最令人驚訝。人人都為了征般這張 DG-10041而駮盡腦汁。其實 Stan Ricker在做 test press的時候都試過用不同的電平去 cut master。最后决定採用的這個電平時他們己經預計到有一半的唱盤會 track到,另一半是不能夠 track到的。如果他們將電平調高一度的話,所有的唱盤都不能夠 track得到。所以若然你的唱盤不能夠 track DG-10041的話;這不是你的技術或器材有問題,只是因為你是或然率的其中一半。不用失望亦無需白費力氣,其實 track 唔到亦無所謂。就算你的唱盤 track 得到手頭上的 DG-10041, 這亦不表示你手頭上的是最佳的 DG-10041。你 track 得到的 DG-10041可能只是一個人盡可夫,一個幾乎人人都 track 到的版本。不可不知的是 DG-10041其實有三個版本。 (我並未將當年的 UHQR版算在內,當然绝非指近年的復刻膠。) 最初Telarc與 Stan Ricker合作無間,但 Telarc的后期轉用了 IAM (International Automated Media) 的 Bruce Leek,Richard McDonald等做 mastering。Bruce Leek亦 cut過 DG-10041的 master。Bruce Leek的第一 cut將電平調低了少許,這樣幾乎令到個個都 track得到。理論上用家都應該歡喜雀躍;但偏偏發燒友卻齊齊唱反調,媽聲四起。Bruce Leek今回决定痛改前非,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他將電平調大兩度。出來的版本卻令到所有人都無法 track到,結果還是打回原形。

DG-10041

兩個版本的 DG-10041 一模一樣。

 

你手上的 DG-10041是 Stan Ricker的還是 Bruce Leek的? Ehh … Ehh … (想起這個李X記的鼓油廣告吧!) 看一看唱片的 deadwax, 有 SR的是 Stan Ricker, BL的是 Bruce Leek。SR及 BL的版本我都有,兩個版本的 DG-10041 我的唱盤都幸運地track得到。至於 Bruce Leek的第三個 track唔到的版本生產量一定甚少,我尚未遇上;找到的話再同大家交待。如果是單用肉眼看碟的表面已經可以看到分別 (見圖) 。SR的碟纹深且闊,BR的則淺及窄。將唱頭放在碟上便立竿見影。SR的定音鼓豐厚雄渾,低頻潛得深亦來得舒暢。 BL的定音鼓似是縮少了幾吋,低頻的下潛力亦大大減弱。SR的炮聲有更快的瞬變及爆炸力,動態宏大;發炮的一刻真正有山動地搖的感覺,不單止是心跳一跳,就連唱頭在碟上都彈一彈。DG-10041 就是給你這種既愛且恨的感覺;聽它的時候胆戰心驚;不聽就是這種忐忑不安的心隱。BL的大砲,口徑就是少了幾吋。現在終於明白為何當年的發燒友媽媽聲。其實這並不能全怪 BL, BL 亦是有料之人。因為當年 BL接手做 DG-10041的時侯原版母帶已經破損,不能再用(根據 Stan Ricker 所說) ;他只能夠 remaster去 cut碟。Stan Ricker 說的當年是八十年代,當時的母帶經已破損;你相信現在還可以找到個靚母帶嗎? DG-10041 並非我常聽的作品或版本,但它是唱片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擁有它是搜集唱片的必然。聽它只是間中過隱一下,又或者在生日的時候拿出來爆幾爆;當自己是皇帝,享受禮炮的禮遇。

Bruce Leek

Bruce Leek的 DG-10041。留意中間近乎九十度的唱片坑紋。

Stan Ricker

Stan Ricker的 DG-10041。Stan Ricker 在同一個部位似乎是較保守一點。

 

除了 DG-10041 之外,Stan Ricker 亦為 Telarc master 過著名的 DG-10039 (Stravinsky-The Firebird) ,這一張更是用 half speed master 的傑作。亦即是說如果 Stan Ricker的火鳥是5级火警,沒有 SR/2 的頂多算是3級吧。另外他的 DG-10042 (Mussorsky-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DG-10047 (Tchaikovsky Symphjony No. 4) 及 DG-10040 (Malcolm Frager plays Chopin) 等都相當不錯。提起 DG-10040 亦使我想起 Bosendorfer Imperial Grand paino。除了 Malcolm Frager外,彈奏Bosendorfer Imperial Grand這台超級鋼琴的還有 Keith Jarret, Oscar Peterson等;當然亦少不了Delos 的Carol Rosenberger。Stan Ricker不單為 Delos做 master,他亦為 Delos錄音。他為 Carol Rosenberger錄音及 master的DMS3009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Op.57, Op.111) 就是我們俗稱的動態琴皇。Delos 其他的 DMS3004 (Sequoia string Quartet), DMS3005 (Susan McDonald – The World of Harp) 等都是 SR的佳作。SR基本上將 MFSL及 Telarc的製作經驗帶到 Delos,Delos早期採用的 Soundstream digital system及由日本的 JVC壓碟亦是出自 SR的傑作。

 

不要以為 Stan Ricker只替一些發燒小廠做事,他其實亦替大廠做 master。其中包括 Decca在美國成立的 London。London著名的 ZM1001 (Mehta – Star Wars) 就是 SR用 half speed做 master。London的古典樂唱片亦有不少是來自 SR的手。除了古典樂以外,流行樂亦少不了 SR的份。較令人意外是 ELO (Electric Light Orchestra) 的 Discovery及 Out of the Blue都是 SR的 master。Out of the Blue更是 SR/2 – half speed master。雖然 ELO的唱片並不入天碟之列,但有總好過無。亦使流行樂迷都能夠体會到一點發燒的味道。

ELO

ELO的唱片有 Stan Ricker的 Half Speed master是意想不到。

 

高原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