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http://www.yanyanlp.com CD網頁之十一

不少朋友經常叫我介紹一些首版的CD給他們。首先我們要先弄清楚什麼是”首版” 。我會粗略地將CD分成四個階段:82-85年為最早期,86-89為第二期,90-94為第三期,95以後至現在為第四期。每一個時期都有新推岀的錄音,這些必然是首版。舊有的錄音轉化為CD的話這就要視乎第一版CD推岀的時間來決定。當然82-85這個時期生產的必然是首版。只不過這段時間CD剛剛面世,除了當時推岀的新錄音外(當年並沒有太多錄音同時推岀黑膠唱片與CD) ;而由以前的錄音轉成為CD的亦不多。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最罕有、最有價值(以收藏的角度與值錢兩方面都是) 。最初的時期只有在德國Hanover屬於Polydor的CD廠,日本CBS/Sony的CD廠及一些較小規模的CD廠生產CD。86-89年的第二期,這個時候CD已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佔有率,因此CBS/Sony、WEA、Capitol、JVC等主要唱片公司的美國廠房開始投入生產。這是美國首版岀現的時期。90-94年的第三期,CD進入全盛時期;盜版亦逐漸進佔市場。95-現在,因為盜版CD在市場上所以這段期間的CD都會有IFPI碼。

何謂首版自然要視乎CD推岀的時間去決定。這一次我主要介紹部份第一期的首版CD,這一期的CD最容易分辨;因為橫睇掂睇都屬於首版。我這次介紹的是WEA (包括了WB、Elecktra、Atlantic) 的第一期首版。當年WEA並未有CD廠,所以絕大部份的CD都在德國Hanover 的Polydor廠生產;後期亦有在瑞士的Interpress(MCS) 生產。但亦有部份在日本,最初主要由CBS/Sony;及後亦有由Sanyo、松下電器、CTA及JVC生產。這個年代的WEA CD外國慣稱為Target CD,我們習慣叫它們做十字標(可能是直譯為“標靶“不太好聽吧!) 。十字標CD的生產時間只有三數年,推岀的CD數量及類別均廖廖可數。當時CD剛推岀市場,CD只屬於試驗性質;很多唱片商都只是持觀望的態度。美國的唱片商因此亦等候了一會才設廠生產CD。這個時期的首版CD受歡迎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收蕆家喜歡它的歷史價值,畢竟已有四十年的光影。有人喜歡這批次CD的圖案設計,相比之下近代的CD在圖案設計上是頗為遜色。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有朋友喜歡它們因為是第一代,小三永遠只是小三。發燒友喜歡這一代的CD因為絕大部份是由母帶直接轉錄成CD。在沒有太多的訊號處理的情況下,音色一般是較為自然通透。你不難會察覺到這類的CD一般都會有較佳的定位,無論是人聲或樂器都更有質感;音色亦極接近模擬母帶,有較佳的節奏及音樂感。不過這一切要視乎母帶的情況和質素而決定,好的母帶有好的效果。要是質素參差的得到的亦不會期望有高的質素。

我首先介紹的是 Linda Ronstadt的Get Closer CD,這張CD早已斷版。最後一批的CD似乎在九十年代生產,之後似乎沒有再版。我找到的第一張是Germany For US首版全銀圈十字標, CD內圈碼為7559 60185-2…2893 196 01。CD印刷底部印著1982 Elektra/Asylum Records for the US,下面印著Made In West Germany By Polygram的字樣。CD在德國Hanover屬於Polydor的CD廠生產。01是第一代中的第一個glass master。CD上沒有準確的生產日期,但無論如何都會是85/86以前的第一代。第二張同樣是Linda Ronstadt的Get Closer CD。這一張是較後期生產,但仍然是Germany For US的版本;CD內圈碼為7559 60185-2.2 RSA。RSA是Warner華納在德國開設的兩間CD廠(Alsdorf及Nortorf) 的Alsdorf廠所生產。RSA的全名為Record Service GmbH Alsdorf。RSA由1986年生產CD開始一直使用這個簡稱至1991年才轉為WME或WMME。CD印刷面底部印著1982 Elektra/Asylum Records for the US,下面印著Manufactured In Germany By Record Service GmbH, Alsdorf的字樣。兩張CD均來自The Matering Lab 的大佬Doug Sax 之手,靚聲有保証。

Get Closer 不箅是Linda Ronstadt十分成功的作品,但碟中有多首的作品與其他唱手包括James Taylor,  J. D. Southern, Dolly Parton及Emmylou Harris等合唱。唱片除了主題曲Get Closer上Billboard外亦有被提名格林美獎。它並非Linda Ronstadt最受歡迎的唱片,因此CD只岀了寥寥的幾個版本。亦是這個原因CD斷版後變得非常搶手。除了Get Closer這首主打歌外碟上Linda Ronstadt還唱了Jimmy Webb作曲的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很多歌手包括Glen Campbell、Judy Collins、Joan Baez等都有演譯過;大家最熟識的相信是Radka Toneff的Fairytales版本。我這次亦是選了這首歌來聽。未聽之前我們先看看這兩個版本在數據上的分別。

單看這兩個版本的Overview,它們是百份之九十八/九十九完全相同。因此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的詳盡分晰。

兩個詳盡分晰得到的圖表和數據與Overview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它們均來自同一個master(或它的copy) 所做的Glass Master。從圖表和數據上可以肯定兩個版本均是十分原汁原味的製作,沒有刻意的人工效果。Doug Sax的mastering絕對不是一般隨波逐流之輩(不過有很多是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已。)。至於兩張CD的聽後感,下回分解。

9/22 (高原)

07/22

http://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九

雖然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 的CD因為製作的問題致使音效未能令人滿意,但曲目仍然有一定的吸引力。由古典走向普及,Yo-Yo Ma並非第一個;與他眾多的前輩一樣,他是受到很多人的唾棄。很多死硬派的古典樂迷都覺得Yo-Yo Ma背棄了古典樂;是古典樂的逃兵、背叛者。部份的原因更是因為Yo-Yo Ma承繼了Jacqueline du Pré曾經使用過的Davidov Stradivarius大提琴。部份頑固的古典樂迷視Yo-Yo Ma用Davidov Stradivarius演奏古典樂以外的樂曲是一種恥辱。我覺得任何一類的音樂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欣賞與否完全個人。何況古典音樂是一個死胡同,在幾乎完全沒有新的作品;具影嚮力的演奏家亦買少見少。試想一下Yo-Yo Ma只演奏古典樂的話,他可能每十年便要將Bach 的無伴奏大提奏重新再錄一次、接著的是一眾的大提琴協奏曲等… 重覆再重覆又重覆。作為一個演奏家,Yo-Yo Ma利用音樂推動共容的文化。他不斷接受新的樂曲,與不同的演奏家合作、視野不斷地擴闊。對大部份樂迷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還記得當時是身在外地,在當地的電視上看到NHK的Silk Road(絲綢之路) 。這套Silk Road是在2005年放映新一系列的記錄片,並非八十年代的舊作品。NHK這套新絲路用高清拍攝;記錄片的音樂亦是全新製作。NHK這套新的Silk Road不單止畫面靚(因為是高清的關係) ,內容充實亦有豐富的人情味。用鏡頭捕捉絲路之上不同國家的文化、人物、境物;用非常人性的角度拍攝。日本人製作的嚴謹、細緻的描繪令人有身同感受的感覺。但令我最難忘的還是開始及結束時主題音樂及它的配樂。負責演奏的是Silkroad Ensemble,Silkroad Ensemble是Yo-Yo Ma在1998年開始推動。Silkroad Ensemble的前身Silk Road Project的理念是推廣不同背境、文化的藝人交流。利用音樂作為橋樑,令不同地方/語言的藝人用音符來溝通。Silkroad已經由原來為NHK以中亞細亞為主的絲路特輯創作廷伸到世界其他地方。作為聯合國的和平大使,Yo-Yo Ma對於各地文化的交流不遺餘力。利用音符將不同地域的人與物溶合是最有效的方法。CD的名稱為Silk Road Journeys: Beyond The Horizon,由Sony Classical在2004年推岀。CD的編號為SK93962,2004年自然有IFPI碼。2005 Silk Road 的主題曲 Mohini 是以印度教的神Vishnu以女性為體的化身。樂曲以印度的塔布拉鼓配以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弦樂、琵琶、豎琴及打擊樂等樂器組成。負責印度鼓的Sandeep Das亦是Mohini的作曲;大提琴順理成章由Yo-Yo Ma彈奏,彈奏琵琶的是吳蠻而豎琴則是Gulia Mashurova的演岀。Mohini只有短短的1:47,但裏面將絲路上不同地域的樂器配合為一,Yo-Yo Ma只是其中的一個主體。Yo-Yo Ma的大提琴演奏增加了樂曲的層次,提升了樂曲的深度;令人深深感動。

按圖試聽 Yo-Yo Ma/Silk Road Ensemble 的 Mohini

 樂曲的錄音效果稱得上是中規中矩,但勝在平衡度岀色;整体的效果是十分討好。最重要的當然是優美的旋律,令人一聽難忘;感概良多。另一首樂Distance Green Valley由Zhao Jiping, Zhao Lin合作寫成。Distance Green Valley所用的樂器比Mohini的更多;除了Mohini中的樂器外還加入了波斯的Kamancheh及Santur,中國的笙,非洲的Udu等。這一首樂曲最突岀的是Sandeep Das的印度鼓和其他鼓產生豐富的低頻,它在音場中產生頗大的迴響;增強了整体的深度及立體感。低頻的迫力與笙的空氣感填充了聆聽的空間,滿滿的幸福感覺。樂曲中段的鼓聲動態驚人、音壓寵大。蹤使我用的是3/5A,它產生的壓迫感都能夠使人呆了一下。Distance Green Valley雖然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樂器,它們亦來自不同的地域;但整體的配合是非常岀色的。每一種樂器都有表現的空間,配答可稱得上是天衣無縫。

按圖試聽 Yo-Yo Ma/Silk Road Ensemble 的 Distance Green Valley

我們聽音樂都希望有優美的旋律,若然製作的人能夠配合做岀理想的效果會是錦上添花。Silk Road Journey: Beyond The Horizon 不是超級的靚錄音/製作,但亦算得上是比一般稍佳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要像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般做了大量的調控破壞音效。

Silk Road Journey: Beyond The Horizon這張CD是正常得多。我們從下面的頻譜上可以看到頗為正常的狀況。大部份樂迷希望得到的是正常的動態,就只是這少少卑微的要求;在Silk Road Journey: Beyond The Horizon這張CD上終於找到了。

 
Mohini的頻譜
 
Distance Green Valley的頻譜

7/22 (高原)

05/22

http://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隆重推出CD網頁之

上期我介紹過Yo-Yo Ma/Ennio Morricone 共同合作的 CD上其中幾首樂曲。CD的錄音與演譯並無任何問題,製作的效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回首Ennio Morricone的作品,很多都極有欣賞的價值。其中一首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Man with a harmonica,片段來自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的結尾。我們先欣賞以下這個片段:

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終結的片段,奏出的正是Man with a harmonica。

作曲的Morricone 一反常態在拍攝之前已經將樂曲創作好。Sergio Leone 在拍這部份的時候刻意在片場播岀Morricone的音樂。Morricone 音樂的配合使電影的情節更易表達、更具振撼力。Morricone 從樂章中表達岀豐盛的情感,而Franco De Gemini的口琴演奏更是錦上添花。因為拍攝了一系列非常成功被稱為Spaghetti Western的獨行俠電影的Sergio Leone。意大利藉的導演拍岀令人讚嘆不已的西部電影的確有天馬行空的感覺。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老拍擋同鄉Ennio Morricone 創作的配樂亦有天衣無縫的配合。其實Sergio Leone在小學時與Ennio Morricone已是同窗。兩者不間斷的合作直至1989年Sergio Leone 去世為止。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可稱得上是Sergio Leone最佳的作品之一,Sergio Leone最懂得利用近鏡和遠鏡的對比營造岀電影的迫力和氣氛。看看最後的場境由Charles Bronson的年幼時Hamonica近鏡回憶逐步pan 到遠境作為交待了整個故事的因由。這個破舊教堂上吊的剪影成為戲中的最重要的一幕;這一幕的構思,拍攝的技巧及樂曲的配合是電影史上最佳之一。Sergio Leone曾經說過:”I’ve always said that my best dialogue and screenwriter is Ennio Morricone.” 。一般電影的配樂都是後期製作,作曲的是對著完成後的電影創作。Sergio Leone要求Ennio Morricone由劇本創作配樂,然後在拍攝時配合音樂而發展。懂得捕捉人面、捕捉表情;懂得帶動觀眾,營造氣氛的Sergio Leone更懂得將音樂溶入鏡頭中、亦充份利用音符帶動的情感去昇華畫面的效果。還有一樣令我十分佩服的是Sergio Leone所有的西部角色都是滿身污垢的,它的西部人物比荷李活一貫的西部人物還要邋遢幾倍。對比一下現今本土電視劇的古代人物都是經過漂白岀來的小白臉,真真令人有慘不忍睹的感覺。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是Sergio Leone繼三部獨行俠電影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后開始Once Upon A Time Trilogy 的第一部作品。后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亦成為了Sergio Leone的遺作。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的命運幾乎一致,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在美國的票房完全失敗;兩者在歐洲卻大賣亦大受好評。Sergio Leone的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原版片長166分鐘在歐洲足本放影,在美國被剪成144分鐘。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亦由229分鐘的歐洲版剪剩139分鐘在美國放影;Sergio Leone的原版則長達269分鐘!將原來的版本剪剩一半,兼且將原本的劇序轉換得七零八落;票房及影評必然是劣級。有很多影評人刻意看過兩個版本,給歐洲版的是好評、美國版的是劣評。而Ennio Morricone的配樂卻因為少許的錯漏而失去了參加奧斯卡的評審。無論如何,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未必是Morricone最佳但亦算是他最受歡迎之一。Morricone在配樂時首次用了羅馬尼亞藉的Gheorghe Zamfir吹奏彎曲型的pan flute。這類型的pan flute在南美亦十分盛行,它自然亦切合Morricone用以配合創作Mission的南美風格。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內的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中段Morricone就是用Yo-Yo Ma的大提琴取代pan flute。讓我們先聽聽原版黑膠唱片上的這一個片段。我選來的是美版的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黑膠唱片,負責的master engineer是Sterling Sound的 Greg Calbi (ST-GC) 。Greg Calbi自1975已加入Sterling Sound,他有不少岀色的制作,是一位殿堂級的大師。

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原版黑膠中的Childhood Memories,Zamfir的pan flute 獨奏。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錄音並非什麼發燒傑作,它的音效可以稱得上是可以。

Childhood Memories中Zamfir的pan flute獨奏仍保有非常高的細緻度,無論是pan flute中滾動的空氣或Zamfir的呼吸聲在錄音中都捕捉得俱細無遺。pan flute加上背境的合成器伴奏;整体營造的是一個廣闊的3D音場。合成器豐富的低頻與充滿空氣感的pan flute演奏,簡單的樂器帶岀深度有內涵的刻劃。比對起Yo-Yo Ma 的大提琴演奏,Zamfir的pan flute是更加傳神,有更大的感染力。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電影中有很多令人難忘的片段,Morricone的配樂亦有很多刻骨銘心的樂章。其中Deborah’s Theme是我最喜歡之一,Morricone的必聽。

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原版黑膠中的Deborah’s Theme。

Deborah’s Theme描述的是片中女主角,Morricone亦照辦煮碗一如以往在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的Title Theme 一樣。還記得In The West當Jill McBain (Claudia Cardinale)落火車到了一個完全宿生地方的迷網。Morricone加入了他御用的Edda Dell’Orso伴唱來描述女主角。In Amercia亦是加入了Edda Dell’Orso來描述女主角。舊情節但依然受落,效果仍然煽情。下期我們繼續探討Ennio Morricone其他的作品。

5/22 (高原)

02/22

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四

介紹 Brothers In Arms CD 其實有很多理由,它是第一張對準CD市場推廣的數位錄音流行樂曲。它以Sony 24 track PCM-3324數位錄音器材收錄,標榜著 DDD 的全數位CD其實在 mixing 的時候以模擬訊號的形式處理。BIA 的原版 CD (部份復刻版除外)另一個特點是其中所輯錄的So Far Away, Money for Nothing, Your Latest Trick and Why Worry 等樂曲都較 LP 版本的長。就以 So Far Away 為例,CD 上的長達 5:12,LP 上的只有 3:59。單單是這個原因已足夠理由選擇一張 BIA CD。上期所介紹過的四張 BIA CD 中兩張分別來自Daio Kosan及松下的 Japan For US 首版 CD。另外兩張分別是SRC01美國首版及SRC08 M4S2美國初版。

SRC的美國版其實亦粗略地分作三大類。內圈matrix 為 #####-2 SRC01等為1986-87年生產的首版。內圈matrix 為 1 #####-2 SRC## 等為 1987-88年生產的版本。這個版本加多了第一個數字,1為華納、2為Electra、3為Alantic。內圈matrix 為 SRC## M#S#的為第三版;這個版本明顯地加入了 M# S#。是在1988-96年生產的版本(這個版本其實還可以細分,我們在這裏只是簡單地將它與前二者分開)。SRC## 代表 glass master,M#為Mother,S#為Stamper;數值越低代表越接近原版。正如其他CD一樣,除了第一類 #####-2 SRC01肯定是美國首版外;那一張是首版要視乎CD首推的日期而定。另外有時候首版亦未必是 SRC01,若然01的glass master不能使用的話首版便可能是SRC02、03 甚至是更大的號碼都可以成為首版;這一類最難確定。與LP的情況一模一樣,SRC01的不一定比SRC02或SRC03的好;SRC01的並非絕對;它只是最接近母版的指標。華納使用 SRC的標誌直至1996年才改用了WEA的標誌來取代。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松下Japan For US 首版CD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CD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SCR01 美國首版
按圖試聽 So Far Away SCR08 M4S2 美國初版

如果你有看過上期四張CD的圖表及詳細的頻譜分晰,表面上它們的數據是完全一樣;驟眼看來圖表亦幾乎是完全相同。但若然你細看它們的 Overview的話你會察覺到其中松下的版本與另外的三張有十分少許的差別。而另外三者亦有非常之難察覺的小差別。這亦應對了我上期說過這四張CD用了不同的glass master。我再細看上期四張CD的Normalized Average Spectrum亦發現到相似的微差別。細聽四張CD,松下的一張有難豐厚的低音,難突出的迫力及動態;音場的密度亦較佳。松下的人聲與分隔度亦比其他的稍為優勝。美國SRC01的首版與Daio Kosan的一張的音色與音效幾乎是難分難解。Daio Kosan只是在細節方面略為出色一丁點。四者方面SCR08的是明顯地較前三者有頗大的差別,音色與音效是稍遜。儘管同樣是Japan For US的首版,從glass master 的差異來看我估計松下的版本比Daio Kosan較為早期。畢竟Daio Kosan並非主力生產CD,它們亦只在CD市場一段非常短的時間;關於它生產CD的資料是少得可憐。而從glass master的角度來看Daio Kosan的與SRC的是出奇的相似,從此估計它與SRC01首版的時期是非常接近。盡管SCR01與SCR08的母版似乎相同,但因為glass master 的差異頗大導致音色與音效亦有較多的差別。

BIA由1985年推出至現在生產過無數的CD版本,有人曾經將首版、MFSL、SHM/HD、1995remaster、XRC D2、Mercury SACD等比較。首版的動態範圍仍然稱冠,地位無可取代。大家手上若然有這些版本不妨比較一下。

高原 (2/22)

01/22

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三

上次介紹過 JVC 的長城碼 CD,要留意的是必需看清楚 CD 初推的年份。若然初推的是早過 87/88的話,長城碼並不是首版。上期我亦提及過首版的 CD 比首版的黑膠唱片,儘管價值差很遠,但卻更難找。有朋友問我何出此言。理由其實很簡單,首版黑膠唱片有價有市,價錢吸引到不少收藏家都願意割愛。首版 CD 相對是便宜得多,很多人都將它收藏而不願意出讓。更何況初期 CD 的產量並不多,特別是八十年代的 CD 實在罕有;要找首版CD 談何容易。

今次我要介紹的是 WB/WEA 華納的 CD。選擇華納的原因很簡單,其一是華納於八十年代初期亦在德國及日本生產 CD。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華納開始在美國設廠自行生產 CD,在市場上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當然是華納有很多十分靚聲的錄音、有份量的歌手、傑出的製作技巧。是我重點收藏的對象之一。

1986年九月華納在美國 Pennsylvania 的 Olyphant 開設第一間 CD 廠,之後亦在加州的 Commerce 開設 CD 廠。華納生產 CD 與一向為它們生產黑膠唱片的 Speciality Records Coporation SRC 合作。SRC 負責為華納提供 glass master。SRC 生產 glass master 的技術來自德國的 Teldec,Teldec 生產 glass master 的技術不單止降低了生產的成本兼且得到極優秀的效果。是名乎其實的財色兼收。除了 SRC 外華納亦使用 Allied Records Coporation ARC 的glass master。華納沿用 SRC 及 ARC 直至 1996年轉用 WEA 的標誌在 CD 內圈上。

要講華納的美國首版 CD,其中一張極具代表性的我會選 Dire Straits 的 Brothers In Arms。我以前在介紹 Robert Ludwig 的時候都有略略提及過。BIA 是 Dire Straits 的代表作,當時推出的 CD 版本更被視為推動 CD 市場變成主流的重點錄音。首版的 BIA CD 以 John Dent master 的版本居多,Robert Ludwig master 的亦有。我們今次集中的並非 master engineer 而是不同的版本。手上是四個版本的 BIA:分別是 Japan For US 首版的松下(Matsushita)首版,Japan For US 首版的 Daio Kosan首版,美國華納 SCR01 美國首版,美國華納 SRC08 M4S2美國初版。我們首先看看這幾張 CD 的頻譜。我以第一首的 So Far Away 為指標。

松下 Japan For US 首版,CD上印有 Mfg By Matsushita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CD上印有Mfg By Daio Kosn美國 SRC01 首版,CD上印有 Mfg By WEA Manufacturing美國 SRC08 初版,CD上印有 Mfg By WEA Manufacturing
松下 Japan For US 首版,內圈刻有 W9 25264-2 F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內圈刻有169美國 SRC01 首版,內圈刻有 SRC01美國 SRC08 初版,內圈刻有 SRC08 M4S2
四個版本的 So Far Away 圖表都完全一模一樣,大數據亦然。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這四個版本的 master 皆出自 John Dent 之手,出自同一個母帶。至於 Glass Master 則會有所不同,這一點是百份百肯定的。兩張 Japan For US 的 CD 由兩家不同的廠家生產,所使用的 Glass Master 自然不同。兩張美國版的 Glass Master 分別是首版的 SRC01 及初版的 SRC08,亦是兩個捷然不同的 Glass Master。我們再比較一下四者詳盡的頻譜分晰。

松下 Japan For US 首版Daio Kosan Japan For US 首版
美國 SRC01 首版美國 SRC08 初版

四者的數據是完全一致,就連詳細的頻譜分晰都是複印出來的。它們都是來自同一個母帶,只是glass master 有差異。它們在音效方面必然有不同之處,相差多少?下回分解。

高原 (01/22)

11/21

http://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

為慶祝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及全新推出的 CD 網頁,我應老板的要求將試機的稿暫停,今期主力介紹CD。www.yanyanlp.com出售的 CD 亦與 LP 相若,基本上是以八十/九十年代的首版 CD 為主。原因十分簡單,八十/九十年代生產的 CD 大多數音色都比較自然;音效亦明顯地有一定的優勢。當然 CD 在九十年代以後才收錄及推出的話則作別論。縱使有很多朋友會以 IFPI 作為指標,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 1994開始實行的 IFPI 編碼與衰聲亦不一定劃上等號。1994年或以後製作的錄音就必然加上(其實有部份CD過了 1994年以後一段時間才加上IFPI的編碼 )IFPI 編碼。IFPI編碼與衰聲並無直接的關係,它們只是啱啱碰著剛剛。是一個in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的典形例子。

CD 推出至今已經有差不多四十年的歷史,對比近年再版的 CD 音效;首版 CD 的音效更加優勝。

因為新推出的關係,這一批的 CD 為數有多達三千多張。其中有超過百份之九十五是無 IPFI 編碼的,亦即是說絕大部份都是屬於八十/九十年代初期生產的 CD。其中亦有很大部份是屬於 ED1 的首版。在這裏我亦需要解釋一下 ED1 首版CD的定義。CD 與 LP 的首版有頗大的差異。除了是新錄音以外,有很大CD 都屬於 reissue 的再版。例如有部份 CD 在八十年初期在日本/德國製造,84年開始才於美國生產。日本或德國製造的自然是首版,不過美國開始生產的 CD 有部份是使用一個捷然不同的 master 或由不同的 master engineer 去製作。因此美國的第一版亦有一定的獨特牲格,我們亦會將這一類寫成 ED1 首版。同一個錄音的 CD 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版位,而因應不同推出的時間而產生不同的 ED1 首版。話說回這批首發的 CD,裏面除了有很多 ED1 首版以外亦有為數不少的電台首版/電台版。這些電台首版/電台版生產量極少,亦屬於非常早期的首發類別。音效有保証外亦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不經不覺 CD 已經生產了差不多四十年的光景,首版的 CD 稱之為收藏品亦當之無愧。就讓我由 1982年開始。

Japan For US/Germany For US

其實我以前都有比較過不少CD的例子,今次主要是將它總結一下。與認識的朋友重温一下,讓初玩的朋友了解多一點入手的途徑。我們再由 1982年出發。1982年 CD剛推出面世時由日本生產,而那邊廂的德國亦開始生產 CD。不得不承認的是 CD 的 matrix 有些時候是頗難拆解的,有些時候亦有一點的混亂。有時 CD 的印刷紙上印上是 Printed In Japan, 但 CD 卻在美國生產。印上美國生產的 CD 卻由 matrix上看到其實是屬於 Japan For US 的版本。我們一般都會以 CD 上的 matrix 作準,印刷紙上的只作參考。美國由 Sony主導的 Digital Audio Disc Corporation DADC自 1984年開始才在美國生產 CD。初期由日本或德國為美國唱片商生產的 CD我們稱之為 Japan For US或 Germany For US。就以Japan For US的為例,這類 CD除了在 CD碟上印上 Made In Japan的字樣外, 有時亦會在印刷紙上印有同樣的字句。其他如 OBI,日元的售價,日本CD編號的,日文等均一一欠奉。Japan For US的 CD 母版來自美國,估計會是來自當年一個比較優質的母帶。供日本本土市場的 CD, 即是有日文的一類,所用的母帶絕對及不上 Japan For US版的母版。日本版與 Japan For US的版本是二個不同的世界,不可混為一談。兩者有天大的差異,不一樣的母版,大不同的音效。因為 Sony 最先在日本設廠生產 CD,所以CD 內圈上有凸字 CSR (CBS Sony Records) 最早期。及後 JVC, Panasonics, Sanyo 等紛紛在日本設廠,這些都算是年期近一點的產品。以Germany For US的版本來說,比起 Japan For US 的唱片 Germany For US 的CD較難確定。這類的CD的CD上印上 Made In Germany字眼,而在印刷紙上只寫上唱片廠商美國的字樣/地址等字眼。除了Japan/Germany For US 外當然亦有 Japan For Europe, Germany For Europe (這一類一般不會刻意地標明,Germany就是 Europe 的一員嗎!)等。這種說法當然只局限於美國/歐洲的錄音,喜歡聽日文歌的當然買日本版,聽德文歌的買德國版,如此類推。Japan For US/Germany For US的版本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的初期,比較珍貴。凡事都有例外,音嚮没有一個絕對的對與錯;每次都是以case by case為準。有很多的例子都顯示美國第一版的 CD 比 Japan For US或 Germany For US 的都要好聲,特別是流行曲的一類。


Sony CSR 凸字首版


日本首版

美國首版

自Sony 1984年在美國開設了 DADC Digital Audio Disc Corp.後, WEA 亦在1986年開始由 Specialty Records Corporation SRC 生產 CD。Capitol/EMI 則在 1987 開始位Jacksonville 的廠房生產 CD。源用日本 JVC 生產 CD 的 RCA/MCA 等亦在 1978 年 JVC 美國 CD廠房開始營運後在美國製造 CD。這些被稱為美國的首版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的後期。當然在九十年代以後才錄音/生產的 CD亦會依據生產日期被視為首版。這一批美國首版絕大多數會有一個優質的母帶而有傑出的音效。有部份甚至比Japan For US/Germany For US還要靚聲。因為生產數量逐漸到位的緣故 Sony DADC生產的 CD最為人熟識。DADC 首版是在 CD 內圈中有凸字印上Made In USA-Digital Audio Disc Corp. [‘D’] 的字樣。後期一點推出的將凸字 DADC 的字樣刪去,只剩下凸字 D 的字樣。Specialty Records Corporation以SRC-01 為首版,SRC-01版位的 CD亦比較罕有。Capitol/EMI美國 CD廠在 1986年開始,首版在 Jacksonville 生產的會有 JAX 1-1-1 類似的字樣。


美國 DADC 凸首版


美國凸字 D 靚版


美國 SRC 首版


美國 Capitol JAX版

德國首版

德國 PRS Hannover 在 1982年生產全世界第一張 commercial CD推出市場。1986年PRS Hannover改為 PDO Germany (PDO 在美國亦同時間設廠,CD上印的自然是Made in USA by PDO。法國和英國亦有 PDO 的廠房。),而PDO在 1991年再次改為 PMDC。PRS Hannover在德國製造的 CD 最早期的是全銀圈 (我們簡稱為 FSR)無字樣的首版,緊接著的是全銀圈有寫上 Made In W Germany;接著的是 PDO 的版本,最後的是 PMDC 的版本(大部份會是半銀圈 HSR 或無銀圈的版本。) 是否首版自然决定於 CD 推出的日期作定案,例如在 1988年才推出的 CD 若然是全銀圈的話縱使是 PDO 的都是首版。所以了解 CD 初推的時間最重要。大部份歐洲的古典樂牌子如 DG, EMI, Decca/London, Philips 等都屬於這一類別。


德國全銀圈無字首版


德國全銀圈 PDO 靚版


德國半銀圈 PMDC 靚版

選擇鐳射唱片

要選擇一個好的鐳射唱片的版本其實並非太困難。概括而言八十年代或以前的錄音若然在八十年代已推出 CD的話,選擇一個八十年代的錄音是無往而不利的。八十年代的 CD相距現在已經差不多是四十年的光景,已經算得上是古董了;亦具有收藏價值。最主要的是這個年代的 CD一般都較為原汁原味,較接近一個優質的母帶。當然亦不需要有太多的 remaster,不需要做太多的手腳;這是靚聲的主因。另一個原因是八十年代大部份的唱片公司仍然有一個“理想“的 master可以用,master engineer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功夫”便可以做出一個優質的 master供製作 CD用。這類的 CD在九十年前期推出的再版自然較為遜色一點。在九十年代後期推出的再再版就自然地加入了 IFPI的印記;音效亦再進一步減退。這亦做成很多人一聽到有 IFPI的 CD 便卻步。IFPI不幸地變成了代罪羔羊。但如果這些八十年代或以前的錄音在九十年代初期才推出 CD的話,那就買沒有 IFPI的版本。若然是 1994年以後才初次面世的錄音縱使是有 IFPI的亦沒有辦法,如此類推。

終極之選

無論這些 CD有多少種不同的稱號(XRCDI, II, III, IV, V;  HDCD;  鑽石 CD, 金鑽 CD; 超鐳射唱片, 極光鐳射唱片…),對我來說只是一個不同的葫蘆賣相同的藥。盡管近年 reissue 的 CD都標榜著使用的是一個 Analogue master,但這個Analogue master不知道是那一代的曾孫。有部份的 Analogue master 竟然是來自黑膠唱片。八十年代的 CD未有標榜著什麼的 master,但全部都是 Analogue master;當年的 ADD, AAD 是比較真確。反而當年標榜的其實是 DDD 的全數位一條龍的製作,而其中經常被踢爆的 DDD裹面有 A的成份。例如 Dire Straits 的Brothers In Arms雖然寫的是 DDD,實在是 DAD。因為Brothers In Arms當年所用的 mixer是Analgoue mixer。八十年代 AAD或 ADD是必然的,一點亦不出奇;DDD是高科技。現在世界輪流傳,AAD或 ADD是經典;DDD失寵了。隨著時間的消逝,上世紀收錄下來的 Analogue母帶隨著時間而壞死(或許應說成是溶化)。很多 Analogue母帶已經不能再播放,一放即會”五馬分屍”。近年比較有堅持的只能夠用 Analogue master錄下來的 CDR製作,不然的話用隻 CD來做,用黑膠唱片做 master的亦非奇聞。上世紀由 78轉唱片翻錄成 33轉唱片是常態,由 33轉翻成 33轉只是另一種方式的重施故技而已。再加上九十年代初興起的 Loudness War將近代 CD的製作破壞得體無完膚。如果有得選擇的話,八十年代生產的 CD會是首選。這個挑選 CD的方針是萬試萬靈,未有衰過。

高原 (11/21)

12/19

半速刻盘的好与坏加测试 (Vinyl Half-Speed Mastering: pros/cons & test) 之一

上期我提过 youtube 上有位仁兄以 Vinyl Half-Speed Mastering: pros/cons & test 为题将半速刻盘的黑胶唱片与普通版本的黑胶唱片互相比较。这个其实是一个颇为有吸引力的题材;可惜的是他用了来自 2018年推出的半速刻盘复刻版与 1979年推出的原版黑胶唱片来比较。两者相差了几乎四十年的光景,甚难有一个公平的比试。虽然这个half speed 的复刻版亦标榜着使用 analogue master,但其中仍有很多隐忧。第一,这个 analogue 母带不知道是那一代的儿孙。第二,正如负责 master 的Miles Showell (Abbey Road Studio) 亦坦言他们所用的其实是一个来自 analogue master 的 digital file。正确来说根本与 analogue 是脱了节。试想一想首版的 CD 我保证全用 analogue master (数位录音除外) ,它们亦一概使用 Analogue master。第三,无论由那个角度来看使用 digital file的复刻版是必然地多了 A/D 及 D/A 这两个不必要的步骤。试想一下,就连首版 CD 都只有一个 A/D 而已。就单单这几点已足够令到复刻版输到兵败如山倒,无容置疑。我没有将这位仁兄 youtube 上的评论全部看完,我只看了前几位的留言;他们全都猜到原版的较好声。

其实 Vinyl Half-Speed Mastering: pros/cons & test这个标题绝对合情合理;因此我亦因利乘便用中文以”半速刻盘的好与坏加测试” 为题试一下。半速刻盘的好与坏我在上期已经谈论过。这一期我主要是做测试的部份。我选来了 Joan Baez TAS 上榜的Diamonds & Rust 唱片来比较。首先是美版 A&M的Diamonds & Rust原版黑胶唱片,唱片在 1975年首推。最初的版本由 Monarch压碟, Doug Sax的 The Mastering Lab首席 mastering engineer Mike Reese负责 mastering的工作。大碟除了 Joan Baez自弹自唱外还有 Larry Carlton结他伴奏及负责弦乐部份的指导。 Joe Sample的键琴,Tom Scott的色士风,Joni Mitchell亦在 Dida中负责和唱。 Diamonds & Rust由 Joan Baez作曲及填词,是她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写的是当时与她分手不久的 Bob Dylan。自出道以来,Joan Baez除了演唱 Bob Dylan的作品外,她一直在作曲及音乐创作方面受到 Bob Dylan不少的影向。 Joan Baez在碟中亦翻唱了 Bob Dylan的 Simple Twist Of Fate。第二张要比较自然是 Half Speed Mastering HS的制作。大碟来自 Nautilus编号 NR-12的黑胶唱片,在 1980年首推。与 MFSL有着相若理念的 Nautilus无独有偶踉 MFSL 在 1977年同年创业。 Nautilus的 Super Disc系列亦同样标榜使甪原版母带,唱片大部份在美国由 KM以处女胶压碟。 Half Speed Mastering HS 是他们的主力,除此以外他们亦有制作过好几张 Direct Disc DD 直刻唱片。主力负责 master 的是International Automated Media IAM 的 Bruce Leek (IAM-BL) 及Richard Donaldson (IAM-RD) 。除了 Nautilus 外IAM 亦曾为多个发烧品牌如 Telarc, Varèse Sarabande, Klavier, Delos 等。 Bruce Leek 与 Richard Donaldson经验丰富,绝非等闲之辈。 Nautilus的唱片在云云发烧唱片品牌中亦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席位。何况当初除了 MFSL外 Nautilus的唯一的另一家标榜以 HS技术生产的品牌。

在此我亦顺带一提 Monarch 这家负责压碟的公司。 Monarch 虽然并未有如RCA, Capitol, Columbia 等大厂拥有庞大的厂房及产量,但Monarch 有为不少的唱片公司如Atlantic/Atco, A&M, Reprise, Electra, Asylum, Warner Brothers 等压印黑胶唱片。 Monarch 所印制的唱片一般都被视为靓声的指标。有说是因为 Monarch 所用来压碟的胶粒质素较佳。高质素的胶粒能够压制出低背境噪音的唱片,频应的高低有更佳的伸延。带来的自然是整体的分晰力及分解度的提升。亦有说是因为负责制造金属模的 Alco/AFM 在它附近。甚至亦有说是 Monarch 与 A&M 相近而得到第一手的 copy。有人曾经问过 The Mastering Lab (TML) 的 Doug Sax 为何 Monarch 负责压印的 A&M 唱片大多都有较突出的音效。 Doug Sax的答案是 AFM在制作印模的技术高超。而 A&M本身对于选择歌手,乐师及制作都一丝不苟;这样亦几乎有了好声的保证。要知道除了 Doug Sax有为 A&M做 mastering外,Bernie Grundman在七十年代开始一直都是 A&M的首席 master engineer直至 1984年他才离开 A&M 组成Bernie Grundman Mastering。

1575887457-Z3pnWWyf 1575887545-jcszDDtq

Diamonds & Rust A&M原版 (左图) Vs Nautilus HS版 (右图)

原版 Vs半速刻盘,这一次是相差了约五年的时间。可以肯定的是两者都是使用 analogue母带。 Nautilus在当年能否拿到一非常接近母带的 copy亦不容置疑。正如 MFSL一样,Nautilus的 HS版本亦算是 reissue,但事实上它们的母带有很大的机会较一般的初版更胜一筹。无论是原版或 HS 两者全程都肯定是使用整套由始至终的 analogue制作,绝无数码的成份。原版的由 TML master及 Monarch压碟亦肯定是比较早期的版本。而Nautilus的 HS版本是限量版,生产量不多;且标榜使用原版母带,母带方面绝对不成问题。除此以外两者的 master engineer亦有差异,原版是 TML的 Mike Reese与 HS版IAM的 Bruce Leek/Richard Donaldson 的分别。两者亦同属当年首屈一指的 master engineer,技术可算是叮当马头。原版由 Monarch压碟 Vs Nautilus由 KM records引入 Teldec的处女胶压​​碟。一般而言处女胶压碟会有较佳的效果,这一方面 HS版本稍为占忧。两张唱片整体的音效有何分别?我们下回分解。

高原 (12/19)

02/19

TAS 榜上的 Planets 之五

我們前幾期介紹了五張不同版本來自Gustav Holst 霍斯特的 The Planets 行星組曲。它們分別是:

DG 2532-019 Karajan/Berlin PO 1981年數位錄音
EMI/Angel S-36991 Previn/London SO 1974年錄音
MFSL-1-510 (Decca/London) Solti/London PO 1979年錄音
Decca/Lonson 417553-1 Dutoit/Montreal SO 1987年數位錄音
Decca/London CS-6734 Mehta/Los Angeles PO 1971年錄音
MFSL-1-510 Solti/London PO 1979年錄音

feb1 feb2 feb3 feb4 feb5

五張不同版本的行星組曲 Holst 的行星組曲在 1914-1916年間寫成,它代表由地球觀察太陽系的其他星體。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寫成的行星組曲第一樂章 Mars 就代表了” 戰神”, 音樂中充滿了憤怒與激昂及強而有力的節拍。接著的 Venus 是急轉直下變為平和舒緩,以優美的豎琴及長笛為主導加上小提琴的獨奏帶岀女神的愛與美。接著的 Mercury 是急速兼且有說服力,樂章以輕快的節奏完成。Jupiter 是充滿著喜悅,作為群神之首衪亦有令人臣服的權威。樂章亦充滿歌頌及光榮的音符。由此而來的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廣受英國人的愛戴,幾乎是重要節日必備的樂曲。Saturn 卻一改 Jupiter 的風格,帶來的是緩慢不穩定的音符。由銅管樂奏岀低頻加一輪的定音鼓帶岀來的 Uranus 以急速的節奏完成。終章 Neptune 是充滿神秘的弦樂加上在背境音量漸褪的女合唱團而終結。 正如 Kenric Taylor 所說行星組曲是人生的縮影,Holst 對每個行星的描述是刻意的序。Holst 的行星組曲高潮迭起,由極有節奏的柵湃部份至優美舒暢的慢版;Holst 有很仔細的組織及完整的結構。難怪 TAS 榜上有不少行星組曲的錄音。 我敢肯定上述五張行星組曲都有一定的棒場客。

Karajan/Berlin PO 經過數十年的雕琢已達至昇華的境界,Karajan 自有他一群的擁躉。Previn/LSO 可說是 EMI 最佳錄音的典範。儘管 Previn 的演譯並非很突岀,但亦是這種實而不華的效果而被他深深吸引。EMI 的錄音有極佳的深度及場面,再加上頂級的動態及兩極的伸延令聽者愛不惜手。如果你喜歡火爆的 Solti 演譯, Solti/London PO 的錄音一定能夠滿充你的要求。加上是 KE Wilkinson/Kingsway Hall 的錄音,效果是相當理想。Dutoit/Montreal SO 的演譯是一個超乎相象的驚喜。Dutoit 的演譯充滿熱誠,樂器的平衡度超桌。錄音的密度相當之高,而亦因為分隔度突岀的原因;整体的音效是極之吸引。八十年代的 Decca/London 古典錄音因為失去了很多的大師而走下坡,他們幸運地找到 Dutoit/Montreal SO 及在 Montreal 找到音響效果岀眾的 St Eustache Church。Dutoit/Montreal SO 為 Decca/London 收錄了不少的典範,他的行星組曲是其中的表表者。Mehta/LAPO 勝在十分有層次及有組織力,Mehta 能夠營造寵大高潮;產生極強的對比。James Lock 亦發揮岀 Decca tree 最佳的效果;場面宏大錄音細緻。五者之中我會選 Previn/LSO 而 Dutoit/Montreal SO 是必聽,場面偉大的 Mehta/LAPO 亦不可缺。

行星組曲又何止上面的五個錄音,以下的幾張亦有一定的可聽性:

Capitol SP-8389 Stokowski/LAPO 1958年錄音
DG 2530-102 Steinberg/Boston SO 1971年錄音
EMI ASD-2301 Boult/The New PO 1967年錄音

Stokowski/LAPO 的 Capitol 錄音是最初的立體聲錄音亦是最靚聲膽機錄音的年代。火氣大的 Stokowski 演譯行星組曲亦上 TAS 榜,一點也不岀奇。Steinberg/Boston SO 是 Steinberg 的代表作之一。企鵝三星上榜的 Holst 行星組曲演譯緊湊,絕無冷場。Sir Adian Boult 指揮行星組曲的首演,他對行星組曲比其他指揮都更了解。他在 EMI 有兩個立體聲錄音。我個人認為 1967年與 NPO 的演譯比 1979年與 LPO 的演譯更有內函,錄音效果亦稍為好一點。

除了 Mars 外行星組曲的 Jupiter 亦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一個樂章,Previn/Lonson SO/CB-CP 的功力亦盡現在這個樂章。London SO 輝煌的銅管樂早令人入迷,燦爛的音色帶岀極樂的音符。Previn 對樂團的平衡度,時間的控制都有傑岀的效果。而 Previn 亦演譯岀樂章雄壯偉大的效果,在 3:06 開始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的旋律有盪氣迴存使人肅然起敬。大英帝國豪邁的氣勢銳不可當。 CB-CP 監錄下加上 Kingsway Hall 悅亮的音色,就算在 youtube 中聆聽亦可以聽到每一件樂器的聲音,分隔度之高實在令人臣服。

Jupiter
按圖試聽 Previn/LSO 演譯行星組曲的 Jupiter 片段,黑膠唱片轉錄。

除了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外,無獨有偶英國佬另一首極受歡迎的 Hymm 讚美詩 Land of Hope and Glory 亦同岀一徹。旋律來自 Edward Elgar 的 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是當時英皇愛德華七世聽過 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 後提議 Elgar 填上歌詞的。Elgar 於是找來詩人 A. C. Benson 填上歌詞後成為另一首經典。Land of Hope and Glory 亦成為英國排行第二位的國歌,在每年 BBC Proms 的煞科一夜是指定的曲目。

https://www.youtube-nocookie.com/embed/vpEWpK_Dl7M?controls=0
按圖試聽 Land of Hope and Glory, 頌唱的部份在 4:52 開始。
全場的大合唱及飛揚的旗幟是數十年以來的傳統。大家不妨感受一下現場熱烈的反應及濃烈的氣氛。

下期我會介紹與行星組曲極有關係的一個 TAS 上榜錄音。

高原 (2/19)

01/19

TAS 榜上的 Planets 之四

上期介紹過 Dutoit/Montreal SO 的 The Planets。如果有聽過這個錄音的朋友一定不會失望。今期介紹的是最後一張 Holst 的 The Planets 錄音。TAS 上榜以來一直屹立不倒,Zubin Mehta 梅塔指揮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的演岀 (Decca SXL-6529/London CS-6734)。錄音由 Decca/London 在 1971年由 James Lock 及Colin Moorfoot 用 Decca tree 在 UCLA 著名的 Royce Hall 收錄。Royce Hall 是 Decca/London 在加州指定的錄音地點。在此以前早幾年 Mehta/LAPO TAS 上榜 R Strauss 的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Decca SXL-6379/London CS-6609)亦是在 Royce Hall 收錄。後期 Mehta/LAPO 收錄 John Williams 的 “Star Wars”/”Close Encounter Of The Third Kind” (Decca SXL-6885/London ZM-1001) 亦在同一地點收錄。亦同樣得到不錯的評價。無獨有偶三張唱片都與星體拉上關係。

生於音樂世家的印度藉指揮 Zubin Mehta 的父親是 Bombay SO 的創辨人及音樂總監。早在 1960年的時候因為 Charles Munch 的推薦下成為 Montreal SO 的音樂總監;1961年亦成為 LAPO 的助理指揮。當時 Mehta 的任命因為未得到時任 LAPO 音樂總監的 Sir George Solti 的同意,Solti 憤然辭職以示抗議。Mehta 1962年正式成為 LAPO 的音樂總監。以一個二十多歲亞洲裔的年青人能夠同時領導北美洲兩大樂團, Mehta 的成就可算是非凡。早年在維也納國家音樂學院接受指揮訓練的 Mehta 一向視維也納為西方音樂的根據地。Mehta 的指揮風格亦接近歐洲大陸,他的演譯趨向自然、細緻及超卓的平衡度。他更擅長營造樂曲的氣氛,能夠發揮強大的爆發力及迫力。對於演譯大型的古典樂章他最得心應手,上面提及的這幾個錄音都是相近的類別。

既然 Mehta 擅長大型的管弦樂曲,他灌錄 Holst 的 The Planets 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Mehta 的 Planets 錄音是 Decca Tree 效果的表表者。它的音場寬廣,深度及錄音空間的殘嚮皆有傑岀的效果。最明顯的還是樂器的分晰力及分隔度是非常之高,但亦恰到好處。有時候會覺得 Decca Tree 的錄音有太多的 detail,樂器的比例太過大;有點像用了放大鏡般太誇張。Mehta 的 Mars 開展的時候已經營造了一個龐然的音場。這個音場比 Previn/LSO (EMI) ,甚至是 Dutoit/MSO (Decca/London) 的還要巨大。拍弦的部份是十分清晰、通透;比一般的錄音有更細緻的表現。特別一提的是 LAPO 的銅管樂,它的音色比得上 LSO。Mehta 對 LAPO 音色的確有很正面的調控。在他接手 LAPO 短短的幾年間己將樂團的音色調較得較為柔和及豐厚。他亦充份發揮岀 LAPO 銅管樂華麗光揮的特質。在 Mars 之中打擊樂的角色非常重要,Mehta 巧妙的安排無論是 snare drum 或 timpani 都有突岀的效果。Decca 細緻的錄音更進一步將鼓聲突現。無論是動態、迫力及爆炸力都是一等一。樂曲的瞬變及低頻的穿透力亦是頂級。Mehta 將 Tuba 的數量加倍及加強了 Bass Trombone 的角色都為樂曲增加了迫力及質感。

0119.jpg
按圖試聽 Mehta/LAPO 演譯行星組曲的 Mars 片段,黑膠唱片轉錄

Mehta/LAPO 的行星組曲在 James Lock 無械可擊的錄音效果配合之下,LAPO 發揮出它無限的潛能。難怪它能夠一直在 TAS 榜上長存,屹立不倒。儘管 Mehta/LAPO 未必是最頂班的行星組曲演譯,它已經是稱職有餘。 下一期我會將五張行星組曲作一個總結,亦會介紹這五張之外的錄音。行星組曲的錄音多如星數,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收藏的演譯。另外既然介紹行星組曲,我覺得亦可以介紹相關的作品。行星組曲可以算是 Holst 最成功的作品,它的影響力自然不可看輕。下期續。

高原 (1/19)

12/18

TAS 榜上的 Planets 之三

上幾期我們分別介紹過 Previn/LSO EMI, Karajan/BPO DG (digital) 及 Solti/LSO (Decca/London) 的行星組曲。這一期輪到了 Charles Dutoit 杜拉蒂與 Montreal SO (OSM) 的行星組曲;錄音時間為 1986年由 Decca/London 發行的黑膠唱片編號 417-533-1。Decca 與 Charles Dutoit 的初遇在 1980年一次 OSM 的排演。1969年 Ernest Ansermet 的離世對 Decca 是一個沉重的打擊。Ansermet 不單止是 Decca 的台柱之一,他更是 Decca 最重要的法國樂曲指揮。曾經與 John Culshaw 等合作過的 Ray Minshull 就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聽到 Dutoit/OSM 的排演而簽下了對 Decca 八十年代錄音舉足輕重的組合。Quebec 魁北克是加拿大一個非常特別的省份,而 Montreal 蒙特利爾是亦省內最大的城市。以法語為主的 Montreal 與加拿大其他城市捷然不同,與北美洲的其他城市更是完全脫節。充滿法國風情的 Montreal 除了言語外,在風貌及習俗方面亦是百份百法國的感覺。有機會去 Montreal 的朋友不妨到當地的 Old Montreal 走一趟。Old Montreal 的古建築物,石板地及古舊的街景與歐洲大陸的無異。Dutoit/OSM 的歐陸演譯手法實在不用存疑。作為加拿大最負盛名的 OSM 大部份的樂師都來自加國最頂尖的 McGill University。更幸運的是 Ray Minshull 竟然能夠在 Montreal 找到一所古老的教堂 St Eustache church 作為錄音地點。以木,磚及較軟性批盪的建築材料建成的 St Eustache church加上高聳的圓拱形屋頂對錄音的效果有莫大的裨益。它的音響效果,殘嚮的特性亦幾可媲美著名的 Kingsway Hall。為了配合 Decca 的錄音,但凡錄音的當日附近的車船都需要改道。Dutoit/OSM 與 Decca 一拍即合,同年的七月 Dutoit 與鄭京和收錄了 Lalo 的 Symphonie Espagnole 及 Saint Saens 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唱片受到不少的好評及追捧。自始以後 Dutoit/OSM 絕大部份的錄音一直在St Eustache church 內進行。St Eustache church 成為 Decca 的獨家錄音地點,Decca 所賣出的黑膠及鐳射唱片收入的 7%都要奉獻給主。

1986年收錄的 The Planets 在 1987年才推岀的關係,黑膠唱片是比較旱有;CD 會較常見。錄音由 Decca 當年的錄音大師 John Dunkerley 負責。錄音儘管未得到 HP 的垂青,但亦得到 Gramophone 的錄音及製作大獎及企鵝三星的評價。與其他我所介紹過的行星組曲不同的是;Dutoit 的行星加入了管風琴的伴奏。St Eustache church 的管風琴雖然不算是龐然大物,但都算是宏偉壯麗。它的低頻雄渾有勁,中頻豐厚,高頻圓潤撩亮。加上教堂傑岀的殘嚮,是頂級的音效。我們仍然以行星組曲的 Mars 作比較。Dutoit 的開展部份音量是稍為低一點點,拍弦的部份仍然十分清晰。隨即而來的是緊湊的節拍及步步進迫的樂章。在 Dutoit 的指揮下 OSM 有強勁的節奏,演奏亦發揮岀龐大的爆炸力。OSM 輝煌的銅管樂為錄音加潻了不少的能量。樂曲其中一個最吸引的地方是 St Eustache church 的管風琴。加入管風琴的行星組曲整体的場面都較充實,資訊的密度與錄音的能量亦增多不少。配合了教堂內岀色的殘嚮,錄音的效果絕對可媲美最頂級的演奏廳。錄音亦能夠測試到器材的分晰力及樂器的分隔度。

dec1
按圖試聽 Dutoit/OSM 演譯行星組曲的 Mars 片段,黑膠唱片轉錄

正當我測試 Dutoir/OSM 的行星組曲黑膠唱片的時候,欣欣老闆送了一張首版 CD 給我試聽。CD 是 Decca/London 的 417-553-2, 美版全銀圈內圈刻有 Made in USA by PDO 01版。

dec2>

dec3

Dutoit/OSM Mars 的 LP (左)與 CD (右)的詳細頻譜分晰。 首先我將兩個版本(黑膠轉錄及鐳射唱片)的 CD 去做一個頻譜分晰作比較。由圖表上可以察覺得到的是兩者的圖形是極之接近。黑膠轉錄的電平是稍微大了些少,這是因為轉錄在電腦時在電平方面的調校的關係。而黑膠轉錄時在低音量的部份亦有頗高的電平是源自唱片上的噪音所致,這一點亦是可以理解的。單由圖表來看首版黑膠唱片與首版 CD 沒有太大的差異;其中亦可能是數位錄音的關係。這亦引證了首版 CD 是原汁原味沒有經過加工。

dec4
按圖試聽 Dutoit/OSM 演譯行星組曲的 Mars 片段,鐳射唱片轉錄

置於在聆聽方面,我亦將兩張 CD 比較。雖然是第一版的 CD,但與黑膠唱片相比之下仍有一定的距離。首版 CD 的分晰力與分隔度亦相當不錯,只可惜在音場的闊度與深度是較遜色。錄音的密度亦以黑膠唱片方面較佳。 下

期輪到 Mehta/LAPO TAS 上榜的行星組曲。

高原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