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Half Speed Mastering 半速刻盤

上期我們談過  Columbia 的 Mastersound 的 Audiphile Pressing 中有部份是 Half Speed Mastering。查實在八十年代Half Speed Mastering (我們簡稱為HS) 在發燒唱片界中是其中最受歡迎的技術之一。簡單來說HS 刻盤是以一半的播帶速度將母帶的訊號輸入 cutting head 雕刻父盤。車床的速度亦調校成一半的速度配合。看似簡單的工序其實一點也不容易。現時刻盤的車床絕大部份都用自動的模式操作,進行 HS 操作的時候需要以人手控制。懂得手動控製刻盤的 master engineer 並沒有幾多個。手動刻盤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HS 刻盤時要求的技巧更甚。一般以實時刻盤的時候可以即時監聽到唱片的效果。進行HS 刻盤時因為半速進行,並不能夠監聽到唱片的音效;在調校方面是異常困難。試想一下如果你能夠將唱盤的 33/1/3 轉調校為 16/2/3 轉播唱的效果。另一方面因為是 HS 刻盤的關係,在播唱及還原時亦需要在 EQ 上配合才可以獲取恰當的音效。

既然是用了一半的轉速,刻盤的時間經常要超過一倍。對於切割車床 (cutting lathe) 及切割頭 (cutting head) 所佔用的時間絕不乎合經濟的原則。更何況用作 HS 刻盤的切割車床必需是最可靠的一部,亦即是最搶手的一部。負責的 master engineer 亦會是技術最高的一個。對人與物的要求均極高。可想而言之 HS 刻盤對於 master engineering 的公司來說,這絕非是一件人人都樂意做的事。不過若然你有技術,膽量和時間的話;HS 刻盤的確有不少的好處。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因為有雙倍的時間,母帶上的資料能夠有更充份的時間傳送到切割頭上。切割頭亦因為有更充裕的時間,能夠從容地處理訊號;切割出更精準的坑紋。推動切割頭所需的電流亦大幅度地降低,因而令 driving amplifier 推動得更順暢。最初除了 Decca 有用 HS 刻盤外,七十年代的 JVC/RCA 在 master CD4 四聲道唱片的時候就必須借用 HS 刻盤的技術;將達到 30kHz 的訊號帶到唱片的坑紋上。HS 刻盤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原本 30kHz 的訊號在進行HS 刻盤時轉換成 15kHz 而順利地達到目標。HS 刻盤的強項就是能夠將頻率轉化成一半,這令到原本十分困難處理的高頻效應輕易地刻錄在父盤之上。因此我們能夠輕易地察覺得到 HS 刻盤的黑膠唱片明顯地有較佳的高頻效應。又因為 inner groove 失真較少的源故,HS 刻盤亦減低了唱片末端出現的高頻衰減的情況。又因為切割頭在 HS 刻盤時對電流需求相應地減低,因而使切割頭有更大的 headroom 去處理訊號。因此亦增強了訊號的動態範圍。唱片亦順理其章地有更佳的瞬變,亦進一步有更佳的樂器分隔度。不過HS 刻盤絕非尚方寶劍,HS 刻盤對 master engineer 是頗有要求的。稍為在操作方面的差池或 EQ 方面的調校有失誤的話,唱片上的音效便會失樣。輕者在低頻方面有損失,嚴重的會破壞整張唱片的音效。

一般而言,早年(不經不覺已是上世紀了) 的 HS 刻盤在 MFSL 的 Stan Ricker 帶領下大多有不錯的音效。其實HS 刻盤是贏在起跑線,事源絕大部份的 HS 刻盤都標榜了使用原版母帶製作。就算末必一定是真正的第一代母帶,但亦多會是十分接近第一代的早期拷貝。使用的會是最佳的器材,大多數是 modify 過的 custom made 器材。負責的會是最頂尖的 master engineer,例如是 MFSL 的 Stan Ricker 及 Jack Hunt, 負責Nautilus master IAM 的 Bruce Leek, Richard Donaldson 等。而當年大部份的發燒品牌都會專程在日本由 JVC 專利生產的處女膠碟;唱片的訊噪比得到極大的改善。有了這些先決的優勢,HS 刻盤自然“勝人一籌“。

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除了 MFSL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的 Stan Ricker, Nautilus, Columbia, A&M及 Reference recordings等主力標榜HS 刻盤外;其實其他品牌都有採用過這種刻盤的技術。例如 Telarc, Delos, Windham Hill 等發燒品牌初期都是使用 HS 刻盤。RCA 當年亦有一個 .5 系列以HS 刻盤複刻 Living Stereo年代的著名錄音。當年由Europadisk使用Teldec 的處女膠壓碟。RCA亦有一個在意大利製作的 Half Speed Master,這個被稱為 First Class Great Music Series糸列主要是複刻 RCA早年在意大利收錄的歌劇錄音為主;這個糸列大部份都是單聲道錄音。而 Time Life亦有一個HS 刻盤的爵士樂系列,這個系列亦是以複刻早年的單聲道錄音為主。其實美國的 EMI/Angel 亦生產過 RL (Red Line) 系列,其中使用 30ips 的母帶及處女膠外亦有用HS 刻盤的技術。除此以外 Pablo, Denon, Teldec, ProArte等亦有使用過HS 刻盤的技術,但為數並不多。除此 Stan Ricker 亦間中使用HS 刻盤的技術為個別唱片製盤;其中有 Decca/London, ELO 等的唱片。只要你見到 SR/2 便是他的傑作。這類別的 HS 刻盤沒有太過著跡宣傳,比較少人知悉。

nov1RCA 的 .5 Half Speed Master刻盤系列

nov2RCA 的 Half Speed Master 系列

nov3較為罕有的 EMI RL糸列中的Half Speed Master 刻盤

nov4這些都是HS 刻盤的黑膠唱片,其中部份是真正的”估你唔到” 。

近年的複刻盤亦未有放棄過HS 刻盤的技術,MFSL (MFSL早於九十年代出售給第三方,現在名為 MoFi 的全名仍稱為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而已。Stan Ricker亦已在 2015年過身。)一直沿用此技術至現在。近年較為熱門的 Abbey Road Studio複刻盤亦標榜由Miles Showell負責的HS 刻盤技術。Miles Showell 亦是由 Stan Ricker 處取經關於 HS 的技術。Abbey Road Studio 自 2015年開始經已為 Universal Music 推出了好幾張熱門樂隊的複刻盤。網上亦有不少的評論,youtube中更有一個標題為Vinyl Half-Speed Mastering: pros/cons & test的片段。播出者ANA[DIA]LOG解說了HS 刻盤的好與壞再加上測試。我有興趣的只是末段對比的部份。


大家可以參考 6:40 – 9:32 的試聽部份

相信大家都會聽得出原版的一張比 HS刻盤的靚聲。不過我覺得 youtube 上這位上 ANA[DIA]LOG 人兄首先是整個比較有錯誤,標題上亦有錯誤,因為根本不能夠用一張 30年前的版本與 30年后的複刻盤比較。複刻盤無論是用何種技術亦不能夠代替在母帶方面的差異。所以整個比試並不能夠分辨出一般速度的刻盤與 HS 刻盤的分別。更何況他在詳述中亦有提及:

ORIGINAL VERSION: analog source, normal speed VS. RECENT RE-ISSUE: digital source, half-speed mastering

要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 HS 盛世之時標榜的是使用原版母帶,是真真正正的analogue 母帶。原版是 analogue 母帶,複刻版是數位母帶;這個差別亦遠比 HS 與否大。根據Miles Showell 自已所說現在根本沒有人會給你原版的母帶來播。過了好幾十年的光景這些膠帶都到了幾乎一碰隨即分解的程度,絕對不容許你隨便落機放。他亦承認有部份的 remaster 用了一個現今容許使用的“ 最佳“拷貝轉為 digital file 去 remaster。而有部份則只能夠找到一個digital file 來使用。亦即是說Miles Showell/Abbey Road Studio的複刻盤(與其他複刻盤相若)由 digital file來做是必然的事。增多了這份 A/D 及 D/A 的話這個已經和 HS的好壞與否完全拉不上關係了。這種比較極其量只能說是原版與複刻版相比,HS 變成了犧牲品;十分無辜。

就留待我下期找一張原版與當年的HS 刻盤來比較一下吧。

高原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