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Half Speed Mastering 半速刻盤

上期我們談過  Columbia 的 Mastersound 的 Audiphile Pressing 中有部份是 Half Speed Mastering。查實在八十年代Half Speed Mastering (我們簡稱為HS) 在發燒唱片界中是其中最受歡迎的技術之一。簡單來說HS 刻盤是以一半的播帶速度將母帶的訊號輸入 cutting head 雕刻父盤。車床的速度亦調校成一半的速度配合。看似簡單的工序其實一點也不容易。現時刻盤的車床絕大部份都用自動的模式操作,進行 HS 操作的時候需要以人手控制。懂得手動控製刻盤的 master engineer 並沒有幾多個。手動刻盤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HS 刻盤時要求的技巧更甚。一般以實時刻盤的時候可以即時監聽到唱片的效果。進行HS 刻盤時因為半速進行,並不能夠監聽到唱片的音效;在調校方面是異常困難。試想一下如果你能夠將唱盤的 33/1/3 轉調校為 16/2/3 轉播唱的效果。另一方面因為是 HS 刻盤的關係,在播唱及還原時亦需要在 EQ 上配合才可以獲取恰當的音效。

既然是用了一半的轉速,刻盤的時間經常要超過一倍。對於切割車床 (cutting lathe) 及切割頭 (cutting head) 所佔用的時間絕不乎合經濟的原則。更何況用作 HS 刻盤的切割車床必需是最可靠的一部,亦即是最搶手的一部。負責的 master engineer 亦會是技術最高的一個。對人與物的要求均極高。可想而言之 HS 刻盤對於 master engineering 的公司來說,這絕非是一件人人都樂意做的事。不過若然你有技術,膽量和時間的話;HS 刻盤的確有不少的好處。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因為有雙倍的時間,母帶上的資料能夠有更充份的時間傳送到切割頭上。切割頭亦因為有更充裕的時間,能夠從容地處理訊號;切割出更精準的坑紋。推動切割頭所需的電流亦大幅度地降低,因而令 driving amplifier 推動得更順暢。最初除了 Decca 有用 HS 刻盤外,七十年代的 JVC/RCA 在 master CD4 四聲道唱片的時候就必須借用 HS 刻盤的技術;將達到 30kHz 的訊號帶到唱片的坑紋上。HS 刻盤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原本 30kHz 的訊號在進行HS 刻盤時轉換成 15kHz 而順利地達到目標。HS 刻盤的強項就是能夠將頻率轉化成一半,這令到原本十分困難處理的高頻效應輕易地刻錄在父盤之上。因此我們能夠輕易地察覺得到 HS 刻盤的黑膠唱片明顯地有較佳的高頻效應。又因為 inner groove 失真較少的源故,HS 刻盤亦減低了唱片末端出現的高頻衰減的情況。又因為切割頭在 HS 刻盤時對電流需求相應地減低,因而使切割頭有更大的 headroom 去處理訊號。因此亦增強了訊號的動態範圍。唱片亦順理其章地有更佳的瞬變,亦進一步有更佳的樂器分隔度。不過HS 刻盤絕非尚方寶劍,HS 刻盤對 master engineer 是頗有要求的。稍為在操作方面的差池或 EQ 方面的調校有失誤的話,唱片上的音效便會失樣。輕者在低頻方面有損失,嚴重的會破壞整張唱片的音效。

一般而言,早年(不經不覺已是上世紀了) 的 HS 刻盤在 MFSL 的 Stan Ricker 帶領下大多有不錯的音效。其實HS 刻盤是贏在起跑線,事源絕大部份的 HS 刻盤都標榜了使用原版母帶製作。就算末必一定是真正的第一代母帶,但亦多會是十分接近第一代的早期拷貝。使用的會是最佳的器材,大多數是 modify 過的 custom made 器材。負責的會是最頂尖的 master engineer,例如是 MFSL 的 Stan Ricker 及 Jack Hunt, 負責Nautilus master IAM 的 Bruce Leek, Richard Donaldson 等。而當年大部份的發燒品牌都會專程在日本由 JVC 專利生產的處女膠碟;唱片的訊噪比得到極大的改善。有了這些先決的優勢,HS 刻盤自然“勝人一籌“。

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除了 MFSL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的 Stan Ricker, Nautilus, Columbia, A&M及 Reference recordings等主力標榜HS 刻盤外;其實其他品牌都有採用過這種刻盤的技術。例如 Telarc, Delos, Windham Hill 等發燒品牌初期都是使用 HS 刻盤。RCA 當年亦有一個 .5 系列以HS 刻盤複刻 Living Stereo年代的著名錄音。當年由Europadisk使用Teldec 的處女膠壓碟。RCA亦有一個在意大利製作的 Half Speed Master,這個被稱為 First Class Great Music Series糸列主要是複刻 RCA早年在意大利收錄的歌劇錄音為主;這個糸列大部份都是單聲道錄音。而 Time Life亦有一個HS 刻盤的爵士樂系列,這個系列亦是以複刻早年的單聲道錄音為主。其實美國的 EMI/Angel 亦生產過 RL (Red Line) 系列,其中使用 30ips 的母帶及處女膠外亦有用HS 刻盤的技術。除此以外 Pablo, Denon, Teldec, ProArte等亦有使用過HS 刻盤的技術,但為數並不多。除此 Stan Ricker 亦間中使用HS 刻盤的技術為個別唱片製盤;其中有 Decca/London, ELO 等的唱片。只要你見到 SR/2 便是他的傑作。這類別的 HS 刻盤沒有太過著跡宣傳,比較少人知悉。

nov1RCA 的 .5 Half Speed Master刻盤系列

nov2RCA 的 Half Speed Master 系列

nov3較為罕有的 EMI RL糸列中的Half Speed Master 刻盤

nov4這些都是HS 刻盤的黑膠唱片,其中部份是真正的”估你唔到” 。

近年的複刻盤亦未有放棄過HS 刻盤的技術,MFSL (MFSL早於九十年代出售給第三方,現在名為 MoFi 的全名仍稱為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而已。Stan Ricker亦已在 2015年過身。)一直沿用此技術至現在。近年較為熱門的 Abbey Road Studio複刻盤亦標榜由Miles Showell負責的HS 刻盤技術。Miles Showell 亦是由 Stan Ricker 處取經關於 HS 的技術。Abbey Road Studio 自 2015年開始經已為 Universal Music 推出了好幾張熱門樂隊的複刻盤。網上亦有不少的評論,youtube中更有一個標題為Vinyl Half-Speed Mastering: pros/cons & test的片段。播出者ANA[DIA]LOG解說了HS 刻盤的好與壞再加上測試。我有興趣的只是末段對比的部份。


大家可以參考 6:40 – 9:32 的試聽部份

相信大家都會聽得出原版的一張比 HS刻盤的靚聲。不過我覺得 youtube 上這位上 ANA[DIA]LOG 人兄首先是整個比較有錯誤,標題上亦有錯誤,因為根本不能夠用一張 30年前的版本與 30年后的複刻盤比較。複刻盤無論是用何種技術亦不能夠代替在母帶方面的差異。所以整個比試並不能夠分辨出一般速度的刻盤與 HS 刻盤的分別。更何況他在詳述中亦有提及:

ORIGINAL VERSION: analog source, normal speed VS. RECENT RE-ISSUE: digital source, half-speed mastering

要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 HS 盛世之時標榜的是使用原版母帶,是真真正正的analogue 母帶。原版是 analogue 母帶,複刻版是數位母帶;這個差別亦遠比 HS 與否大。根據Miles Showell 自已所說現在根本沒有人會給你原版的母帶來播。過了好幾十年的光景這些膠帶都到了幾乎一碰隨即分解的程度,絕對不容許你隨便落機放。他亦承認有部份的 remaster 用了一個現今容許使用的“ 最佳“拷貝轉為 digital file 去 remaster。而有部份則只能夠找到一個digital file 來使用。亦即是說Miles Showell/Abbey Road Studio的複刻盤(與其他複刻盤相若)由 digital file來做是必然的事。增多了這份 A/D 及 D/A 的話這個已經和 HS的好壞與否完全拉不上關係了。這種比較極其量只能說是原版與複刻版相比,HS 變成了犧牲品;十分無辜。

就留待我下期找一張原版與當年的HS 刻盤來比較一下吧。

高原  (11/19)

10/18

TAS 榜上的 Planets

我在介紹 CD 的期間曾經介紹過TAS 上榜 Previn/London SO 演譯Gustav Holst 霍斯特的 The Planets 行星組曲。因為行星組曲在古典樂壇上佔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我會花一點的編幅去探討行星組曲。行星組曲自 1918年首演以來一直廣受歡迎。霍斯特原本以雙鋼琴演奏共有七個段落的行星組曲,幸好他最後決定用大型管弦樂團來演譯。行星最受歡迎的無可否認是十分對題的 Mars – the Bringer of War。Mars 的爆炸力,它咄咄逼人的感覺令人不單止屏息靜氣;絕對有透不過氣的壓迫感。難怪不單止是 John Williams 的 Star Wars 有 Mars 的影子。Hans Zimmer 配樂電影 Gladiator 的戰爭場面亦與 Mars 極之相近,Hans Zimmer 更被 Gustav Holst Foundation 告抄襲,最後是庭外和解收場。行星中的 Jupiter – The Bringer of Jollity 更引起了不少英國人的共鳴。Holst 作行星組曲的時間是 1914-1916,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Jupiter 的引子有頗為前衛的韻律。利用銅管樂及弦樂做引子再加上兩組的定音鼓,Jupiter 的開展部份是輝煌而華麗的。但在中段 Holst 寫了一節像民謠的部份。這段又被稱為 Thaxted 的詩歌片段旋律是 Holst 在 Essex 的 Thaxted 所寫成而得名。1921 年配上了 Cecil Spring Rice 早年所作的詩成為著名的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這首詩歌成為了英國人重要的部份,成為大英帝國的象徵。無論它用於國殤日也好,葬禮及婚禮都一樣壯麗動人。戴安娜皇妃用它在婚禮上,而它亦岀現在她的葬禮。Jupiter由宏偉雄壯的開展至揉揚動人的 Thaxted 部份,這種盪氣迥腸的感受帶來的是難以形容的舒暢。


戴安娜皇妃婚禮上的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行星組曲的動態龐大,要成為 TAS 或其他發燒榜上佔一席位絕非難事。TAS 榜上行星組曲亦經常岀現,看來 HP 對行星組曲亦情有獨忠。我找來了五張比較多人受落的行星組曲黑膠唱片和大家分享一下。它們分別是:

DG 2532-019 Karajan/Berlin PO 1981年數位錄音
EMI/Angel S-36991 Previn/London SO 1974年錄音
Decca/Lonson 417553-1 Dutoit/Montreal SO 1987年數位錄音
Decca/London CS-6734 Mehta/Los Angeles PO 1971年錄音
MFSL-1-510 Solti/London PO 1979年錄音

比較的片段自然是 Mars。

Herbert Von Karajan 卡拉揚有兩個行星的錄音,1962年他與 Vienna PO 為 Decca 收錄過。第二次就是與 Berlin PO 的錄音,1982年由DG 以數位錄音收錄;企鵝三星上榜。Karajan 兩個行星的錄音均有相當好的評價;年青的 Karajan 也好,晚年的 Karajan 是各有千秋。晚年的 Karajan 經常被批評為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指揮,錄音亦被評為是千篇一律的 Karajan Sound。正如 Carlos Kleiber 所說 Karajan 的指揮絕對不能以遍概全,每一個 Karajan 的演譯都是獨一無異的。作為 Karajan 的忠實擁躉,Carlos Kleiber 所言甚是。今次的 Karajan 有生動的演譯,在他領導下的 BPO 富節奏感。儘管 Karajan 未有發揮岀 Mars 最大的動態,但他在爆柵部份的持久力足以令人敬佩。 1981年是數位錄音最初期,DG 這個錄音收錄了很多演奏的細節。由分晰力,分隔度及瞬變;DG 早期的數位錄音絕對岀色。

karajan.mars. bpo
按圖試聽 Karajan/BPO 演奏 Mars 的片段

Andre Previn 與 London SO 在 1973年的錄音肯定是他的最佳。Previn 第二個行星錄音是 1986年為 Telarc 收錄,這一次與 Royal PO 的數位錄音已失當年之勇。Telarc 的數位錄音在著名的 Watford Town Hall 收錄。位於英國 Hertfordshore 的 Watford Town Hall 是一個不錯的錄音地點,但 Telarc 的錄音始終未及 EMI 般細緻及龐大的爆發力。這亦與 Previn 在控製樂曲的平衡度方面亦有一定的關係。Previn 在 EMI 的七十年代錄音是他最燦爛的時期,當年與他合作的 Christopher Parker 及 Christopher Palmer (CB-CP) 再加上大部份都在 Kingsway Hall 收錄的作品盡是殿堂級的傑作。及後的錄音無可比擬。我以前在介紹 Previn/LSO 的 CD 時己經介紹了不少關於這個錄音的點滴,我在此從簡。Previn/LSO 錄音在黑膠唱片上有更多的細節,有更佳的分隔度及更龐大的動態。LSO 瑰麗的銅管樂在黑膠唱片上更加揮煌,更加悅亮動聽。

previn. mars.lso
按圖試聽 Previn/LSO 演奏 Mars 的片段

 

下期我會介紹剩下的三個錄音。

高原 (10/18)

06/16

TAS 榜上的偶像 – Carlos Kleiber 之三

很多人都說 Carlos Kleiber 懶惰,這亦無可厚非;空穴來風必有因。樂壇上最流行與 Kleiber 有關的玩笑可能就是 Karajan 說的一次。 Karajan 說若然不是 Kleiber 的冷㶓箱空了的話,他亦不會接工作。當然這個是玩笑,Karajan 只是拿 Kleiber來玩玩吧。因為 Kleiber 家中並没有冷㶓箱,Kleiber 是十分懂得享受之人;他又甚會依賴冷㶓箱的食物呢?其實 Karajan 是其中一個對 Kleiber 有深刻認識的人,早年 Kleiber 亦經常向 Karajan 了解指揮之道。有一次 Kleiber 向他請教指揮 Richard Strauss 的 Elektra 之道,當時只花了四個小時。Karajan 說他從來未能夠在四小時內能夠學到像 Kleiber 般多的知識。因為 Karajan 在這四個小時内己教了 Kleiber 整個曲目。其實從 Kleiber 的指揮中我們己經看得到 Kleiber 對樂曲是瞭如指掌。他甚至在指揮 Rosenkavalier 的時候完全不用樂譜。據說他指揮 Alban Berg 的 Wozzeck 的時侯亦從不看樂譜一眼。Kleiber 在 1971年演譯的 Wozzeck 亦是他其中一個非常成功的演出,當時 Alban Berg 的遺孀 Helene Berg將 Berg的大衣及指環送给 Kleiber 以答謝他的演譯。

Kleiber 演出前排練比其他人都多,他出名是用超常的時間去排練。Kleiber 最經典的莫過於在 1974 年的時候在 Convent Garden 單是排練 Rosenkavalier 的 Prelude 就用上了三個小時來操練單單其中的 80秒!他在 La Scala 演出 Wagner的 Tristan Und Isolde 的時候要求的是十七場完整的排練。Kleiber 經常花很多的時間去引導樂團演譯他心目中樂曲的元素,只要找到這些元素的話以後的樂章便能夠更易去掌握達到一個水到渠成的效果,這是 Kleiber的秘方之一。曽經有人說若然他能夠有 Kleiber 這麼多時間去花的話,他亦可以達到 Kleiber 的水準。不過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跟這位人兄說;我可以比十倍於 Kleiber 的時間給你,敢打賭你亦未能做到 Kleiber 的十分之一。Kleiber 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對演出的一切都有要求。由演出的場地,環境,樂師,歌手等都一一要乎合他的要求。很多人都認為Kleiber的條件太過份,但他依然固我,一於我行我素。他一般都會在排練前幾天便會到達場地預備。他比一般的指揮家要花上更長的時間去排練就是要務求每一次的演出都達到他自己的要求。據 Charles Barber 所說 Kleiber 一共取消了三十六場的排練,每一次都是因為有人未能夠做到他們對 Kleiber 的承諾;又或者是任何一處的地方未能夠達到 Kleiber 要求的水準。Kleiber 懶惰嗎? 從上述的事實來看,我一點也不覺得他是。

回歸正傳,今期要介詔的是 Kleiber 的一個現場錄音。1982年 Kleiber 在 DG 錄完 Wagner 的 Tristan Und Isolde 就决定不再進入錄音室。他為何有此决定,我會在以後解釋。可幸的是 Kleiber 還願意進行現場錄音,其中一個就是他著名的 Vienna New Year Concert。Kleiber 一生在維也納只演過二次的新年音樂會,時為 1989年及 1992年。好彩的是兩個音樂會都有被紀錄下來,錄音以外還有錄影製作,成為 Kleiber 最珍貴的記錄之一。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傳統上是清一色演奏 Strauss家族的作品,主打的自然是 Strauss 的 Waltz 及 Polka。Kleiber 亦不例外,演譯了包括 Die Fledermaus 的 Overtures,Franzosische Polka, The Blue Danube等;當然還有經典作為壓軸的 Radetzky March。或許我們先參考一下 youtube上 Kleiber 的 Radetzky March 的錄像片段。

留意 0:18開始的舞步,0:53時右手的動作。

看完 Kleiber 的指揮以後我完全明白指揮台上欄杆的作用。對手舞足蹈的 Kleiber 來說這是台上不可缺的安全設備。Karajan 指揮的時候雙腳可以吋步不移,又喜歡間中閉目養神。反觀 Kleiber 指揮時的投入,他的指揮棒與身體語言都與樂曲配合得完美無瑕。他可能是整個會場中最投入的人。與 Kleiber 合作過的 Pavarotti曾經說 Kleiber 對歌劇中的每個角色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及深入。你只要看著他面部的表情,你绝對不會出錯。他更說 Kleiber 使你聽到樂曲中從未聽過的內容,使你對樂曲有更新的意會。美藉指揮家 Richard Rosenberg 亦說單看 Kleiber的面部表情己相當於看到整套的歌劇。可惜的是這個 youtube 錄像的音效差唉!未能盡情体會到 Kleiber 指揮的效果。萬幸的是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有收錄在黑膠之中。Columbia 的出品,整個音樂會輯錄在雙唱片之中。1989年生產的黑膠唱片是頗為罕有,是 Kleiber 其中一張最珍貴的黑膠唱片。1989年的數位錄音,音效是頗具水準。大家可以聽一下 Kleiber 指揮 Radetzky March 的黑膠版本。

按圖試聽 Kleiber 指揮 Radetzky March 的黑膠版本片段。

仍然是一貫的 Kleiber 指揮風格。他對節奏掌握得超乎常人的好,對樂器的對比及韻律有出色的操控。他總能夠在樂曲中找到正確的節拍及精準的音量控制而產生極高速的瞬變及龐大的動態。鮮有指揮家能夠相比。下一期我會介绍我最喜歡的 Kleiber 錄音,一個你意想不到的作品。

高原 (6/16)

07/13

由這一期開始高原會集中為各位介紹我們在2013 香港高級視聽展的參展產品。我們參展的產品有大部份是首次推售,希望能一新閣下的耳目。我們的攤位在展覽廳 3 的 A6,請各位蒞臨支持。

要介紹老闆的靚碟一點也不難,亦不算容易。好碟有很多,價位亦有很大的分別。我希望能夠從中挑選出部份比較特別的向大家介紹一下。大家有留意 web site home page 上的圖片相信都有留意到圖中最突出的一套唱片 – The Royal Ballet皇家芭蕾。這套 Ansermet安塞美的芭蕾舞曲合集,由 KE Wilkinson 操刀錄制;長註 TAS 榜歷久不衰。這套唱片盡顯 KE Wilkinson的皇首風範,Ansermet安塞美的指揮功架。原裝 RCA Soria 系列的舊版 (非 Classics 的再版) 是天價碟中的天碟,有錢亦不容找得到。視聽展上會有一套展售, 先到先得。其實提到 The Royal Ballet,不得不提 RCA 的 Soria 系列。RCA 的 Soria 系列可算是 RCA 除了是影子狗以外最突出的系列。黑膠唱片其中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精美的唱片封面設計及封套上經常印有的文章。Soria 系列更上一層樓,首先 Soria 用精緻的布包硬盒精裝。系列由意大利的名師設計,內附有一本在意大利印制的精美書刊對樂曲作詳盡的介紹。Soria 系列不單止是聲音上的藝術,它更是視覺上的一大享受。

OLYMPUS DIGITAL CAMERA
RCA Soria 系列的皇者之皇 – The Royal Ballet 皇家芭蕾

Soria 系列除了這張皇牌以外還有其他的精品;例如另一套 TAS 上榜的卡門歌劇。這套由卡拉揚指揮,Leontyne Price普莱斯主唱加上維也納愛樂;是卡門歌劇的完美組合。其餘還有Heifetz 海費兹與Piatigorsky 皮亞提戈斯基演奏會的錄音。更有 KE Wilkinson 錄音的 Messiah。Soria 系列套套精采,制作豪華,是黑膠唱片制作的典範。視聽展上將會有一系列的 Soria 唱片展售,不容錯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RCA 的Soria 系列, 套套精采。

另一套老闆會推出的是以下的一套。同樣是精美的布包合裝,連書冊的七唱片套裝;合裝的設計打開像一個相簿。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單看合面的相片你能否猜到這套唱片是哪一套?

唱片當然由大師處理,是五+年末,六+年代初期古典錄音黃金時期的首版。其中亦有 TAS 上榜的部份;錄音的效果及指揮的水準都是一等一。收錄的是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演譯之一。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大家可能猜對了:Bruno Walter華爾特六眼首版貝多芬七唱片全集。

這套 Bruno Walter 華爾特不朽的貝多芬交響曲,散張的六眼首版一點也不易找;套裝的六眼首版是更加少有。這是華爾特與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最高峰時期的作品,樂團圓潤豐厚的音色在首版黑膠上表現最突出。其中的第三及第六最受歡迎,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受到 TAS 與 Stereophile 的垂青一點也不會感到意外。當然,好片亦只有一套。

另外老闆亦會推出兩套全新(其中一套部份全新) 的 Beethoven Bicentennial Collection唱片。這套在 70年貝多芬二百週年誕辰推出的全集,由 Time Life在加拿大及美國制造。Time Life制作的套裝唱片一向都有一定的水準,除了使用精美的硬合裝外,他們定必請人編輯一本書冊詳盡介詔樂曲的內容。這套全集一共有 17集,每集有5張唱片及一本書冊,合共 85張唱片再加一本厚厚的書詳盡介紹貝多芬的樂曲。17集包括了貝多芬不同類型的作品,是欣賞貝多芬的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更何況錄音都是來自原版Deutsche Grammophon的錄音,全部都是 DG 大禾花黃金年代的膽機錄音。演奏的都是 DG 的大師如Fournier 富尼耶,Kempff 肯普夫,Ferras 費拉斯等;自然亦少不了台柱Karajan 卡拉揚及Bohm 伯姆。我們當然不可以將第二版與原版大禾花比較,但從欣賞大師的演譯及價位來說這是超值。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貝多芬誕生二佰週年紀念特輯共有+七集八+五張唱片。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母帶來自Deutsche Grammophon 大禾花時期的錄音,大師的演譯不容錯過。

(高原 –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