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www.yanyanlp.com九週年紀念 – 隆重推出CD網頁之八

除了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外;Ennio Morricone 還有很多值得欣賞的作品。早年我曾經介紹過 The Mission 的 CD。這一回我們會試聽一下黑膠的音色。自從Morricone 在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中用過Zamfir的pan flute後,他在The Mission中亦繼續使用Zamfir。而且他更加入了專門使用南美傳統音樂的Incantation 增強整体的效果。The Mission 被視為Morricone其中一套最傑岀的作品,它亦是Morricone葬禮中其中一首選播的作品。其中的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Falls, Gabriel’s Oboe, Refusal, Vita Nostra等都是非常有深度的作品。既然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中我選了Gabriel’s Oboe,在黑膠中都是聽同一首吧。

按圖試聽 The Mission 中的 Gabriel’s Oboe (加拿大版)

Gabriel’s Oboe由Incantation的打擊樂開展,緊接著Oboe的獨奏及古鍵琴的伴奏。當然亦少不了一直在背境襯托著的樂團伴奏。只要你的系統有番咁上下的話,整支Oboe都會突現在音場的中間部份,Oboe的吹奏有很多細緻的地方都交待得很好;古鍵琴在左邊奏岀清脆的琴音。底下伴奏的樂團完全不會與主音樂器有任何重疊。音場的闊度和深度亦足以遠離揚聲器。縱使不會有洶湧的低頻,但亦足夠令你整個人溶化在優美的音符之內。我在上面所試的是加拿大版,加版由TLC master。TLC – The Lacquer Channel Limited是加拿大數一數二的mastering studio,負責很多在加拿大/美國發行唱片的mastering;音效的質量有一定的保証。我曾經將它與一張日本版的WLP (電台首版-見本盤) 比較過。日本版的唱片跟日本一貫產品般注重包裝,唱片封套的製作份外精美。特別是旁邊的OBI更有畫龍點晴的效果,作用與和服上的OBI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外表精緻並不一定與內容成正比,我們先聽聽日本版的Gabriel’s Oboe。

按圖試聽 The Mission 中的 Gabriel’s Oboe (日本 WLP 版/見本盤)

你不難會發現日本版(縱使是見本盤) 的音場與深度是明顯的較為遜色。較為平面化的音場相對加版立體及深度足夠的音場有頗大的差異。因為音場較淺及狹窄的關係,日本版是較侷促及凌亂。加版無論在層次、定位及分隔度等方面都有較佳的表現。我曾經多次提及過除了外國唱片公司刻意選擇在日本印製黑膠唱片;例如 MFSL, Delos等會將master運到日本壓碟。這類唱片與供應日本本土的日本版黑膠唱片是兩件事。上面The Mission加拿大版與日版見本盤的分別是一個好的引證。CD方面的Japan for US、Japan for Europe的首版CD亦是同一道理。它們與日本本土的日本版CD的分別很大。無可否認一條OBI對整個包裝的外觀有很大的提升,但這條OBI無助提升唱片的音效。

最後一張的黑膠唱片自然是對應著上二期介紹過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 的 CD內的Cinema Paradiso: Nostalgia,黑膠唱片是 Cinema Paradiso。可惜的是Cinema Paradiso Soundtrack初推的時間為1988, 推岀黑膠的只有法國、意大利及希臘。南韓的在1991才推岀黑膠。歐版的是超難找,南韓的黑膠真的不知是龍或蛇。我手上只有南韓版,質素只是一般。不過大家都不彷先聽一下。

按圖試聽 Cinema Paradiso的After The Destruction

Cinema Paradiso裏面每一首歌都動聽,電影故事本身亦非常感人。每一次重看這部電影都令我有很深刻的感受。扮演小時候Toto的Salvatore Cascio演岀份外傅神,天真的表情與像父親般的Alfredo深深的感情產生一幕接一幕令人不可以忘記的片段。Morricone 的音樂配合著電影的情節成為了一個極強的催化劑,大大地增強了這個悲喜交雜的感覺。電影中充滿意大利人的率直、幽默、浪漫、感性都描繪岀來。將這種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感覺帶到極點是導演Giuseppe Tornatore令人讚嘆不已的地方。 我選的After The Destruction是電影院被燒毀後的片段。Morricone用了純弦樂來奏岀主旋律,完美地表達箇中的傷感。這一個亦是最接近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 的 CD內Cinema Paradiso: Nostalgia的演奏。可惜Cinema Paradiso的錄音只是一般;而手上這個南韓版比CD的音效還要遜色。這張南韓版Cinema Paradiso是多年前託朋友從南韓買的。是我手上唯一的一張南韓唱片,亦多會是最後的一張。南韓版的黑膠唱片一向給我一個奇怪的感覺,奇怪的地方是某些黑膠唱片幾乎全世界都沒有生產的;南韓都會有!這個問號我一找不到答案,不過亦沒有必要費神花時間。我不聽韓文歌曲,亦沒有聽韓國古樂的興趣。因此這張Cinema Paradiso多會是最後的一張南韓版黑膠唱片。在完結之前,或許讓我們重溫一下Cinema Paradiso的片段。

按圖看Cinema Paradiso的Official Trailer(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LekU5BnbI)

由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的CD開始我將原來的Yo-Yo Ma放下帶岀了Ennio Morricone的音樂。應該是時候走回Yo-Yo Ma的音樂世界,下回續。

6/22 (高原)

04/22

http://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隆重推出CD網頁之六

2004年 Yo-Yo Ma 與 Ennio Morricone 合作推出了 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 的 CD。這對原本是黃金組合為何不能夠令我動容呢?Ennio Morricone 對演譯他作品的歌手和演奏家都異常嚴格。Yo-Yo Ma 亦甚少有失準的情況。其實令我不滿的是CD的製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這一類屬於當代音樂的純樂器演譯都竟然亦是Loudness War的受害者。我絕對找不岀任何一個理由去理解負責的master engineer需要用這種極端的手法在這一類輕型的樂章。無論如何,一開始聽第一首The Mission: Gabriel’s Oboe的時候已經有很大的問題。我經常以相同的音量(黑膠當然與CD的不一樣)來聆聽絕大部份的音樂,只有很少部份的需要作出調校。The Mission: Gabriel’s Oboe一開始的音量經已超大,這令到原來豐厚的大提琴變得像匕首般鋒利;聲音直剌耳膜絕不好受。一聽到這種效果便會意到這張CD是Loudness War的受害者。可以將音量降低來聽嗎?沒有作用,這類方式master的CD在低音量時音埸會進一步收縮。原來十分淺窄的深度會更加平面,而音色方面亦不會有改善。CD輸岀電平大但動態卻較差,亦影嚮了高低頻的伸延及細緻度。為了引證我的想法我將CD用詳細的頻譜分晰一下,得到的結果如下:

    \
The Mission: Gabriel’s Oboe的詳細頻譜分晰按圖試聽The Mission: Gabriel’s Oboe

果然不岀所料,它的圖表中有很多片段都頂到極點,比一般正常的製作進取很多。全曲有多達六十點高過95%的峰值。從All Pass Crest Factor中亦可以看到這個母帶是經過不少的調校。你亦可以看到Histogram Bits是高達15.6/15.7,差不達到16 bits的頂點。

我接著試一試第四首Cinema Paradiso: Nostalgia。情況亦一樣無大分別;一般來說一張CD上的每一首歌都會用類似的手法去處理。第四首的情況更甚,樂曲有多達七十一點高過95%的峰值。你亦可以看到Histogram Bits同樣是高達15.6/15.7。


   
Cinema Paradiso: Nostalgia的詳細頻譜分晰按圖試聽Cinema Paradiso: Nostalgia

我最後試第八首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Deborah’s Theme。第八首的情況似乎有所改善,樂曲只有七點高過95%的峰值;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數據。而Histogram Bits是較低的15.3/15.3;最理想的應在14-15bits之間。其實這首樂曲亦跟CD上的其他樂章用了同一的手法處理;聆聽的效果亦不相伯仲。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Deborah’s Theme的詳細頻譜分晰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Deborah’s Theme

作曲和編曲的都是Ennio Morricone,大提琴獨奏是Yo-Yo Ma;錄音的效果理應不會太差。CD最後的效果就是master engineer因應Loudness War而令音效差強人意,這是發燒友的一大損失。為何是發燒友的損失而不是廣大的樂迷?我曾經在電腦上聽過,因為電腦上重播有點五音不全、它的弊點不易被擦覺。我亦試過在一家書店的廣播系統中聽到,效果絕對可以接受。在沒有音場、深度、高低頻伸延不足夠及分晰力低的系統播唱時這類CD並不會有問題。Loudness War針對的是一般樂迷的市場,他們一般使用很普通的器材、無線藍牙、甚至是一般壓縮擋案播唱。經過這種手法處理後樂器變得較突岀,驟聽之下可能會覺得有不錯的分晰力。這類佔絕大多數的市場,能夠迎合他們的需要才受用。對於發燒的一群,因為是屬於極少數,可以不理。下期我們試一試原曲黑膠唱片的效果。

4/22 (高原)

05/18

試音 CD III

另一張我在試 CD driver 經常用上的 CD (為確保有原汁原味的 CD 音效,我試機用的必定是原裝首版 CD 而非由黑膠轉錄的 CD) 是 John Barry 的 Dances With Wolves。因為我以前巳介紹過 DWW 的黑膠唱片,在此我只會觸及 CD 的重點。 DWW 並非一張超版的發燒錄音,它只可稱得上是 John Barry 最佳的錄音。我一向喜歡 John Barry 的作品,由 007 至 Somewhere In Time, Out of Africa 到 DWW。我覺得 DWW 是 John Barry 最賣力,錄音效杲最好的作品。在試 CD driver prototype 的過程我需要重覆地試聽同一個錄音不下一百幾十次;我找的一定是我? 己覺得耐聽的樂曲,DWW 是首選。手上的 CD 為美國第一版,凸字 D 編號 DIDP074010-1。 DWW 其實有不少值得試機的片段,例如 Track 2 的 The John Dunbar Theme。 當你 CD 機的音色到位的時候,你會聽到非常柔和的弦樂加上寬闊的音場。錄音帶給你是一種在遼闊草原的鬆弛暢快的感覺。如果弦樂乾硬或欠缺柔和的感覺你需要在器材方面著手。 Track 7 的 Pawnee Attack 是全張 CD 最火爆的一首。 John Barry 找來 LAPO 幾乎所有的打擊樂手及吸管樂手合奏,效果柵湃無比,你可以聽到鼓皮的跳動,錄音間的迴響及光輝悅亮的銅管樂都一清二楚。用來測試器材的動態及瞬變是不錯的選擇。 Track 13 的 The John Dunbar Theme 與 track 2 同名但是捷然不同的味道。 Track 13 的主角是引子的口琴,質素好的 CD 糸统重播出來的口琴聲有很好的伸延度,有如模擬糸统般的餘韻及空氣感。Track 17 The Loss Of The Journal And The Return To Winter Camp 是我聽得最爛熟的片段。我主要是聽樂曲後半部弦樂的部份。晚年的 John Barry 作曲其中一個吸引的地方是他經常在作曲時使用 harmony,他在 Out Of Africa 中用得非常的成功。 Track 17 的後半部是純弦樂的 harmony,器材需要清楚地分晰出小提琴組,中提琴組及大提琴/低音提琴組不同的和弦。 這一段不單止要求器材能夠有高超的分晰力,對弦樂要有高超的解像力及精準的音色。一張簡簡簡單單的電影音樂都足以試驗器材的能耐。

may1.jpg按圖試聽 John Barry 優美的弦樂 Harmony (1:18開始)

我試音的成份一定會有電子音樂,若然你有留意的話其實 TAS 榜上亦有頗多纯電子音樂或用 Synth 合成器為主幹的唱片。電子音樂由合成器產生(Pink Floyd 就使用了大量的合成器產生獨特的音效);效果舆模擬樂器大異。可惜的是電子音樂對器材的要求極高,器材的份量稍欠的話音效會大打折扣。模擬的樂器令你感受到其中的空氣感,立體感及錄音現場的空間感。電子音樂亦可以給你精確的定位而最突出的是它營造的是像 surround sound 將你重重包圍的感覺。要求的是器材必需能夠營造一個寬闊及深度足夠的音場;聲音完全脱離揚聲器是最基本的條件。錄得好的電子音樂其實有不少的選擇; Telarc 有不少好的錄音,Jean Michel Jarre 亦有條件,我選的是 Eric Serra。

Eric Serra 的名字與電影音樂有直接不過的關係,由 Nikita, The Big Blue, Léon (The Professional), The Fifth Element 等。Eric Serra 玩的以電子合成器為主及加入其他樂器配合。以所謂的 string and ring 的方式作曲為主的 Eric Serra,他的電影音樂大多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他只是用簡單的音符及樂器來配合電影的情節。但他的 Leon (The Professional) “這個殺手不太冷“卻有一個頗為明顯主題。手上有的 CD 是來自奥地利製造的版本,CD 在 1994年推出幸運地仍然有部份首發的 CD 未有 IFPI 碼。Waxwork 在 2016年才印製雙唱片的黑膠碟。這一類正正是我以前提及過,出了 CD 超過二十年後才順應潮流的復刻版絕不考慮;還是聽首版 CD較合乎情理。首先試的是第二首 Cute Name,聽的是剛開始時的雷響。發燒的朋友經常被人取笑,花鉅款買器材是愚蠢不過;更愚蠢的是用器材聽雷聲,最離譜的竟然是由合成器模擬出來的雷響。聽下去的確是有點蠢,但當這個響聲填充了整個聆聽的空間而音樂亦包圍著你的時候;這種的喜悅無以尚之。你可能會不其然地看看週圍有沒有其他的揚聲器。答案是沒有,只有兩個。還有更精采的在第十五首 Back On The Crime Scene,這一次的雷響更厲害。這個響聲幾乎在你耳邊嚮起來。這種感覺比 surround sound 來得更強烈,效果更突出。縱使我套 surround sound 能夠做到音效浮現出來的效果,但在 Blu-ray 的同一段落並未達到 CD 般振撼。我並不完全贊成獨樂樂不如衆樂樂這句說話,特別是在聽音樂的時侯我還是喜歡自已一個聽。有人坐在身旁的話會大大地减弱了音效,特別是這類超乎 3D 立體的感覺。

may2
按圖試聽 Back On The Crime Scene 的雷響音效 (我不會奢望能在 youtube上有我所述的音效,還是在音響上試試吧!)

Eric Serra的功力並不止於幾下的雷響,他錄製 Leon 時亦用上了整隊的管弦樂團再加上中國的笛,印度的 Shawn,中古的樂器 Schalmei 及 Dulcian,還有手風琴加上合成器;整張唱片的配器是非常的豐富和充實的。聽第十七首的 Tony The IBM,由 Shawn 做主音配以手風琴及 Schalmei/Dulcian 的合奏,輔以打擊樂器的襯托;樂曲的樂器配答是非常夠份量的。這一段錄音勝在有一個非常廣闊的音場,每件樂器都有準確的定伴。大鼓的低頻豐厚而不損其他樂器的重播。樂器的聲音擴散到揚聲器的兩旁及前端的空間,效果是出乎想像的好。這張 CD 其實有很多絕佳的曲目都是試機的絕配,大家有碟的話一不妨試試。 下一期我們會繼續 Eric Serra 的電影音樂。

高原 (5/18)

01/15

TAS – Hot Stix

上期提到 M&K 的 Super Sampler;TAS 上榜,是名乎實的超级精選,堪稱是曲曲精采。其中的 Flamenco 選段不可不聽,立体感超乎想象。我亦提過 M&K 是無低不歡(美國佬的至愛) ,它們其實有另一張的測試碟 Bottom End Musical Bass and Transient Test Record,專門測試低頻及瞬變。這張碟包括了 1812 序曲中的大炮,管風琴,四段不同的 Flamenco 片段,Alexander Nevsky 中的大鼓,Carmina Burana 中的爆栅等部份。這張碟其中亦有 Flamenco 舞步的選段,錄音水準直迫 Super sampler 的效果。Flamenco 大碟是較 Bottom End 後期的錄音,可聽得到的是 M&K錄 Flamenco 時候已到達頂峰的狀態。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收錄的 Music Box and High Bell。這個 Music Box 是一個類似機械鐘的玩意(就如尖東新世界中心外的機械鐘) ,鐘的每一個活動部位的定位都非常清晰。活動部份在打擊時的瞬變快速而撞擊力亦相當。緊接著玲聲的聲嚮清脆玲瓏。無論你有沒有 Super Sampler,Bottom End Musical Bass and Transient Test Record 是另一張值得收藏的 M&K。

0115
M&K的 Bottom End Musical Bass & Transient Test Record。

01152
Bottom End Musical Bass & Transient Test Record中部份的曲目。

上期我亦提到會比較一下 Super Sampler 與原來版本的分別。因為 Super Sampler 上每一段都是由 M&K 的直刻錄音中選出來,但製作 Super Sampler 時 M&K 用的是 Tape to Disc;使用的是母帶。我手上剛好有一張 Hot Stix,正好與 Super Sampler 中 Hot Stix 的一段來比較。另一方面 M&K 製作 Hot Stix 是採用 45轉而 Super Sampler 是用 33轉。這兩大製作的特點理應會將 Hot Stix 與 Super Sampler  的距離拉開。 Hot Stix 亦是 TAS 上榜名盤,Hot Stix 直譯是熱棒,用棍來打,名符其實的打擊樂。Ed Graham 單人匹馬負責整套的打擊樂。雖然加入了 Earl Hines 的鋼琴及 Wesley Brown 的低音大提琴,但整体的效果與整隊樂隊合奏的效果無異。可見得 Ed Graham 打鼓的技巧的確出神入化。Super Sampler 選中的是 Hot Stix 第一面 Caravan 中的一段。聽 Super Sample 的 Hot Stix 是一個有深度有闊度的音場,音場的定位超準。 閣下的器材若然有一定的水準的話,你不但止會体會水平的定位;你亦可以体會到垂直的定位。樂器的結象力超然,無論是擊鼓 或打擊樂的部份都有足夠的迫力;動態突出。  Super Sampler  的 Hot Stix 段落的確有發燒名盤的風範。

01153
M&K又一 TAS上榜名盤 Hot Stix。

01154
Hot Stix上的 Caravan正是 Super Sampler收錄的部份。

試聽 45轉的 Hot Stix 直刻大碟第一個感覺是大碟上的 Caravan 並無音場可言。不要誤會我所說的沒有音場的意思,因為整個音像是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是一個無邊無界的感覺,音場完全離開了喇叭,音像是全完的立體;是一 個完美的 3D 形象。Ed Graham 整套器材赤裸裸地放在你的眼前。無論是上下,左右及前後都表示得異常突出。樂器有更清晰的定位,亦有更強烈的空間感。Ed Graham 的鼓聲更完美,不單止是份量顯得更豐富;在壓迫感和瞬變方面都有加強的感覺。所謂一山還有一山高;未比較過 45轉直刻的原版與 Sampler 你很難會想像到兩者的分別。比較之下兩者是高下立見。

M&K 的 Ken Kreisel 設計的超低音在專業樂界早己享負盛名,它是 Star Wars,King Kong,Pearl Habour,Lord of the Ring 等的鉅製都是用它的設計為本;部份亦得到電影音響效果的金像獎。M&K 第一張唱片 Bottom End Musical Bass and Transient Test Record 原意是用作測試它們生產的同名超低音喇叭 Bottom End。這張大碟是用來發揮他們的 Bottom End超低音的潛力。想不到這個無心插柳卻為樂迷留下了幾張超級錄音,超然音效的體驗。

高原 (1/15)

02/14

一月份香港的音樂界有不少的盛事,Sarah Brightman 來港演出是其中之一。我亦藉此機會介紹一下 Sarah Brightman 的黑膠唱片。我以前亦曾經提及過 Sarah Brightman 的黑膠唱片,現在詳細介绍一下。大家認識 Sarah Brightman 多會是 86 年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音樂劇開始。Andrew Lloyd Webber 的歌聲魅影將他的事業帶到另一個高峯。歌聲魅影亦令到 Sarah Brightman 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事業扶搖直上。歌聲魅影在 86 年首演,87 年出了黑膠唱片(當然亦有 CD)。正因為是 87 年發行的原因,歌聲魅影的黑膠唱片並不易找。

 

1986 首演 Original London Cast (OLC) 的歌聲魅影由 Michael Crawford 及 Sarah Brightman 擔崗演出。這是我個人認為最傑出的歌聲魅影卡士。歌聲魅影自首演以來演出超過一萬次,換過了無數的 Phantom 及 Christine Daae;但我所聽過的組合之中沒有一個比得上Michael Crawford 及 Sarah Brightman這個組合。2004 年出的歌聲魅影電影令人大失所望,亦不能賣個滿堂紅。令人大失所望的是大多數人會以為推出的Michael Crawford 及 Sarah Brightman 86 年的版本。如果換了是 86 年 OLC 版本的話就不可同日而語。

 

當年Sarah Brightman 的表現出色,音色圓滑,她毫無保留地表現她優美的聲線。她唱出了 humble 的 Christine Daae 的情感,甜到入心的歌聲將 Christine Daae 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但绝不過火;亦將Christine Daae 對 Phantom的迷茫在歌聲中表露無遺。Sarah Brightman唱得好是無可否認的。相對2011 25th Anniversary的Sarah Brightman,你會買票去看她嗎?

 

但聽歌聲魅影的時候亦绝不可以忽視了主角 Phantom。Michael Crawford是最有性格,最 powerful,最有說服力的 Phantom。無論是讀白,造手及唱功都是一等一。Phantom是靈魂,沒有了Michael Crawford 整套的音樂劇變成一套沒有靈魂的劇目;毫無吸引力。是先入為主嗎?不是,是一聽鐘情;不能自制亦不能自拔。有看過 2011 年的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25th Anniversary的朋友都知道,Michael Crawford 只是捧場站台,沒有唱一首歌。

 

 phantom x 2

放在頂部的是美版 (831 273-1 Y-2) 處女膠 (VV)  Frankford Wayne Mastering Labs, NYC的 master, 底部的是加版 (873 273-1)

 

 PhantomOne1-6

美版的唱片標纖

 

 PhantomTwo1-5

加版的唱片標纖

 

1987 年出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黑膠唱片收錄的自然是原压正版的OLC – Michael Crawford 及 Sarah Brightman。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OLC) 的黑膠唱片我聽過的有三個版本;分别是美版,英版及加版。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的錄音效果其實是相當的不錯,樂器的動態與分隔度都有超桌的惹現;特别的效果以致大型的樂器都有足夠的份量。人聲自然優美,整体的效果令人陶醉其中。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最靚聲的是 VV (處女膠) 的美版,其次是英版及加版。美版的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由 Frankford Wayne (New York) Mastering Lab 做母版,效果特別突出,水準超然。由拍賣場開始到終止都無冷場。拍賣場的迴響捕捉得很好,空氣感亦是一流。拍賣官槌仔的撞擊聲動態非凡,加上出色的瞬變;效果就如槍响一樣,啪一聲冲著你而來。一股你可以感受得到的冲擊力。音樂盒的鋼片聲亦非常清脆。人聲亦以這個版本最出色,音色自然細緻;嘴形的大小恰到好處,定位準確。這是一個由首至尾都沒有冷場的音樂劇,濃烈的音樂感覺在黑膠碟上表現無遺。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OLC) 的靚不單只是主角出色就連配角亦配合得天衣無缝。大家不妨比較一下以下三段的錄音;分别是 1986 OLC, 2004 電影及 2011 25th Anniversary。比較的是其中的 Prima Donna 一曲。

 

 

1986 OLC (由6:28 開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3JH0k4q-n4&list=PL225C845E4757B88D

2004 電影 (由6:40 開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ehe8zGIZzM&list=PL-qMDFdES2AopmHbKlv296IRN3K6p-TUm

 

2011 25th Anniversary (由1:26 開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v1PcmO8eiA&list=PLE77962D16C3AD610

 

在 1986 OLC 上的 Prima Donna,每人都有不同的音域,即使在合唱的部份都沒有半點的凌亂;不會搶亦不重叠。每個角色亦有較豐富的情感,高潮起伏是佰份之佰的投入。清脆伶矓盡現合唱部份的熱鬧氣氛。2004唱得一團糟。2011還可以,但仍未達到 1986般的連貫牲,突出的抑揚頓挫及強烈的音樂味道。就連配角都做得這樣出色, 我找不到 1986 OLC 不妥當的地方。2004 電影是最差的,這與演 Phantom 的 Gerard Rossum 不懂唱歌不無關係(他在接受角色后才學聲樂)。2011 是大卡士,大推頭,星光燦爛,色彩繽紛。但亦只限於此,整体的效果都可以接受但並不出色。這些片段不是我錄的,比較起來會公平一點。提起 2011 的色彩繽紛,這種視覺的享受應歸功服飾及場景設計的 Maria Bjornson (1949 – 2003) 。Maria Bjornson負責 86 OLC的設計得到多個大獎,2011亦依據她原來的設計照做。標誌Phantom的經典半面面具及掉下來的水晶吊燈亦出自她手。

 

 wayne

美版 (831 273-1 Y-2) 是 Frankford Wayne Mastering Labs, NYC的 master

 

95 年我在香港看過歌聲魅影的演出(香港的首演當然不是 OLC) ,效果實在平平無奇。原因是這個唱片版的歌聲魅影實在太吸引,是超乎想像的理想。成事都要講天時,地利,人和。86 年的 Original London Cast 是十足十的完美。自從這次聽過這次現場的歌聲魅影之后,我再沒有聽現場的意欲。

 

高原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