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半速刻盤的好與壞加測試 (Vinyl Half-Speed Mastering: pros/cons & test) 之完結篇

相信大家上期聽過原版 A&M Diamonds & Rust 與 Nautilus HS 版本的 Diamonds & Rust 的朋友應該部已經有了一個答案。其實Diamond & Rust裏面除了 Diamonds & Rust 外還有很多值得一聽的好歌,其中包括了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的 Blue Sky, The Band 的 The Night They Drove Old Dixie Down, 與 Joni Mitchell 合唱 Dida, Janis Ian 的 Jesse 及她寫給 Bob Dylan 的 Winds of the Old Days (歌詞是控訴 Bob Dylan 放棄了以前雙方都熱愛的社會運動) 。

除了 1975年原版 A&M 的 SP-4527, 1980年 Nautilus 的 RR-12 以外。A&M 亦為Joan Baez 在 1977年推岀過一張精選; The Best Of Joan C Baez,裏面亦有 Diamonds & Rust – A&M 的 SP-4668。我一向並不太著意精選的唱片,因為精選一定比原版後期。一般而言精選的 master 多數都不會勝過原版。不過這次找來的是一張電台首版,應該會另眼相看吧。這張精選其實亦頗為吸引,除了 Diamonds & Rust 外還有 Bob Dylan 的Forever Young,John Lennon的 Imagine,還有西班牙文唱岀的 Gracias A La Vida (Here’s To Life) 。西班牙文的 Gracias A La Vida 最初在 Joan Baez 1974年推岀的同名大碟中岀現,是 Joan Baez 一首極受歡迎的作品。之後這首樂曲幾乎成為 Joan Baez 演唱會必唱的作品,包括著名的Diamonds & Rust in the Bullring- 鬥牛場。但我們今次仍是比試 Diamonds & Rust。精選內所挑選的樂曲分別來自包括 Diamonds & Rust 等五張 Joan Baez 的唱片。

R-3537637-1475603085-2126.jpeg按圖試聽來自 The Best of Joan C Baez 電台首版中的 Diamonds & Rust

想比之下精選的 Diamonds & Rust 電台首版仍有頗為突岀的音效。單是引子的結他獨奏的高通及分隔度確實是有極佳的效杲。結他聲是清脆玲瓏,弦線的穿透力及質感都有一定的份量。不過中低頻方面則是稍微的薄了點。這個情況在 Joan Baez 開始岀聲的時候是更加明顯,人聲並未如原版 SP-4527 或 HS 版 RR-12 般豐厚。這亦可能因為原版由 The Mastering Lab 的 Mike Reese master 有關係;而 Nautilus 的 HS 半速版亦由 Bruce Leek/Richard Donaldson master 亦有一定的影嚮。整体而言,電台首版的 Joan Baez 精選仍有一定的可聽性。音效仍屬於超卓的類別,整体的效果一時無兩。

既然介紹開 Diamonds & Rust,我亦不妨多介紹 Joan Baez 另個一版本的 Diamonds & Rust給大家欣賞一下。1976年 A&M 幫 Joan Baez 推岀了 From Every Satge 雙唱片 SP-3704。輯錄了 Joan Baez 現場錄音,其中包括了 Suzanne, Blowin’In The Wind, Forever Young, Amazing Grace 等;自然亦少不了 Diamonds & Rust。現場收音的 Diamonds & Rust 並未及錄音室版本的音效突岀。但現場勝在氣氛濃烈,演岀亦是原汁原味的自然;可聽性亦不下於錄音室的版本。更令人雀躍的是 A&M 亦為這張唱片推岀了只供電台專用的首版,將 From Every Stage 內包括 Diamonds & Rust 等七首名曲輯錄而成。這張 From Every Stage 的電台首版自然又上了一層樓。Diamonds & Rust 是一首非常岀色的作曲,它亦是 Joan Baez 最傑岀的創作之一;因此它成為 Joan Baez 演唱會中機乎不可缺少之作是理所當然。

Picture1按圖試聽來自 From Every Stage/Joan Baez 電台首版中的 Diamonds & Rust 現場版

四個版本的 Diamonds & Rust 其實都各有千秋,原版 A&M 的 SP-4527 其實已經非常岀色;結他聲清晰勁彈、弦線質感一流、人聲亦立體。Nautilus 的半速刻盤 RR-12 有更進一步的效果;弦線加倍突岀、力度更強、整体的細緻度及立體感亦更勝一籌。電台版 The Best of Joan C Baez 中的 Diamonds & Rust 有異常清脆的弦樂而彈力亦一等一;細緻度與立體感亦有尚佳的表現、只是中低頻稍微薄了丁點兒。From Every Stage/Joan Baez 電台首版中的 Diamonds & Rust 聽的是另一種味道的 Joan Baez 演唱。現場錄音突顯岀 Joan Baez 真致的演譯,錄音效果非完美但勝在自然真確。其實 HS Half Speed 半速刻盤做得對的話的確可以將音效提升,再加上使用優質的膠料(如處女膠) 壓碟亦可以提升整體的效果。處女膠另一個好處是本身硬度比較高,多唱幾次都不會影嚮唱片的質素。但最大的影嚮還是要看廠方能否得到一個早期的母帶去製版。八十年代的 MFSL, Nautilus, Columbia 等的半速刻盤系列大都能夠取得一個接近母帶的 master 來製版;品質有一定的保証。幾十年後的今天要尋找母帶是談何容易。難怪現今的復刻版縱使用了 HS 的技術及優質膠料亦未能令發燒友動容。

高原 (2/20)

06/15

TAS – DSOTM 第二

上期我們試過三張不同 master 的第三版 Harvest 美版 DSOTM,今期我們繼續試一試三張第一版的 DSOTM。三張首版的 DSOTM 的詳情如下:

三張第一版 DSOTM,由上至下依次為 F25, F32 及 S1。

首先試聽的是第一張的第一版(我會簡稱它為F25),matrix 如下:

Side 1: SMAS-11163 F25 #1
Side 2: SMAS-11163 F1 #3 Wly (Wally Traugott master)
壓碟廠 – Jacksonville US

F25 的音效的確與第三版的任何一張都有相當明顯的分別。第一首歌開始時候的低頻更加有份量;除了潛得更低外,它更強的迫力使每一下的” 心跳” 亦更清楚。音場的深度與闊度亦進一步的改善,它令你真正体會到 DSOTM 錄音中超乎想像的穿透力,你的揚聲器是完全的透明。On The Run 的跑步聲的音像亦較突出,合成器產生的環繞效果有更強烈的 3D 感覺。Time 的鐘嚮更清脆玲瓏,每一個鐘的聲嚮都有更明顯的空間;前後左右無一不在;是一等一的分隔度。

第一張第一版 matrix F25,按圖試聽On The Run 與 Time 的之間測試片段。

第二張的第一版(我會簡稱它為F32),matrix 如下:

Side 1: SMAS-11163 F32
Side 2: SMAS-11163 F22
壓碟廠 – Winchester US

第二張第一版 matrix F32,按圖試聽On The Run 與 Time 的之間測試片段。

F32 的音效雖然亦比所有第三版強,但與 F25 相比之下是稍為弱了一點點。低頻是稍為比 F25收了一點,音場和深度亦稍遜。跑步聲及鐘嚮的聲音亦不及 F25般明確。

第三張的第一版(我會簡稱它為S1),matrix 如下:

Side 1: SMAS-11163 S1
Side 2: SMAS-11163 S2-2
壓碟廠 –Jacksonville US (加拿大?)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第三張第一版 matrix S1,按圖試聽On The Run 與 Time 的之間測試片段。

這一張原本原應是加版的 DSOTM 有點奇怪。唱片的 label 上明明是寫上了 MFD. In Canada 的字樣,但 matrix上顯示的是在美國 Jacksonville 壓碟。另一方面唱片的外套亦是從美國方面進口的,與美版的唱片封套是完全一模一樣。其中一個可能是加版這張 DSOTM 在美國 Jacksonville 壓片,另一個的可能是這張加版在加拿大用美國的母版壓片。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首版中,一點也不足以為奇。至於這個加版是前者或后者就未能確定,這點亦不太重要因為最後都是以音效來收貨。S1的音效我會將它放在 F25 與 F32 之間。S1 有非常接近 F25 的音效,只是在低頻的伸延方面比 F25 稍遜。立体感與通透的程度,DSOTM 那種穿透喇叭的能力亦與 F25相迎,鐘嚮的聲音亦是全方位的立體感。不過 S1 的人聲卻比 F25 豐厚圓潤,高頻的分隔度及伸延亦較好一點點。

下一期會是一個總結,DSOTM 的完結。

高原 (6/15)

04/15

唱片封套

講了好幾期 TAS 上榜碟,這一期我會答一個經常收到的問題。要解答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困難,只需要多幾張相片,字可以省幾行。


上面的幾個碟套上都有一些瑕疵;包括有 saw cut 鋸口,punch hole 打孔, cut corner 剪角。有很多朋友問我為甚麼碟套上有這些的瑕疵?細看之下這幾張碟有一個共通點:


這張有 saw cut 鋸口的唱片是 Ennio Morricone 的 Film Music Volume 1,留意碟套上部的電台版 Promo 燙金印。


這張 Macro Polo 的唱片有 cut corner 剪角,留意碟套上方的電台版 Promo 燙金印。


這張 Peter, Paul & Mary 的 The Best of Peter, Paul & Mary 亦有 cut corner 剪角,不過並沒有電台版 Promo 的燙金印。


這張 Peter, Paul & Mary 其實是電台首版。


這張 Flamenco Puro Live 有 punch hole,大家很容易看到碟套上的電台版 Promo 貼紙。


這張 Flamenco Puro Live 其實亦是電台首版。

要明白saw cut 鋸口,punch hole 打孔, cut corner 剪角的用意主要是唱片公司希望能夠識認一些免費送出的唱片。為的是防止有人張這些免費的贈品退貨退款。不過並非每家唱片公司都用同樣的手法,有部份是甚麼都不做;見過最誇張的是在唱片的 label 上打孔。除了是一般的電台版會出現以上的情況外,另外更常見的是唱片公司將積壓的存貨減價促銷時亦會有上述的情況。為的亦是防止有人用減價貨以正價退款。歸根究底這些唱片本身絕對沒有問題,只是外觀方面並不完美。如果你要收藏由內至外都完美的唱片的話,你可能需要考慮一下。但我個人較著重的是內在美,對於外在美是其次。唱片的聲比唱片套的外觀重要得多。

我從老板的藏片中找到一張 Pink Floyd 的 Dark Side of the Moon (DSOTM) ,碟套的外觀只是一般。除了有較多的磨損外還有一個 punch hole 打孔。我們先看看碟套的狀況:

這張 DSOTM (美版Harvest SMAS-11163) 其實是首版!

第一:開頁式的唱片套內頁有 Interpak TM Pats. Pending 的字樣。(事源第一版的封面設計仍在申請專利;第二版已不再出現。)

第二: A 面 deadwax 的編號是 F25 #1:

第三: B 面 deadwax 的編號是 F1 #3 加上 wly (Wally Traugott master):

Deadwax 上的字眼顯示的正是首版的編號。這張由外至內都有首版的標記,是不折不扣的的首版;但為何會有打孔呢?唯一的解釋的是這張有機會(我只說有機會)是電台版。部份六,七十年代的電台版多只會放一個貼紙,到八十年代開始才出現燙金印。這個貼紙經過幾十年的光景后脫落一點也不出奇。但要証明這張是電台版並未有足夠的証據,我只會說它是首版。

有部份的人會直接將saw cut 鋸口,punch hole 打孔, cut corner 剪角都當成電台版;我絕對不會。這個說法太武斷,我不敢認同。我只會說有機會,值得留意但不應隨便下定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有這些情況的碟套裏面唱片並無不妥,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4/15 (高原)

02/15

TAS – Art Garfunkel (Breakaway) 上兩期介紹過二張 M&K 的 TAS 上榜碟,兩張碟都有超強的立體感和空氣感。上 TAS 榜實至名歸;不過,儘管這兩張碟的效果突出;論音樂的角度就較為遜色。聽效果測試器材實在過足發燒癮,對我來說欣賞音樂才是最重要。 這一回我介紹另一張 TAS 上榜的靚碟,Art Garfunkel 的 Breakaway。未入正題之前我先介紹一下 Art Garfunkel。Art Garfunkel 與 Paul Simon 組成的 Simon & Garfunkel 在六/七十年代是樂壇上舉足輕重的組合。被滾石雜誌選為史上 100 位最佳藝人的第四十位。憑著天賦的一把靚聲的 Art Garfunkel 與善長作曲的 Paul Simon 的合作的確是一絕。可惜天下無不散之筵席,Simon & Garfunkel 在七十年代初期拆伙。雖然兩人仍偶有合作,但始終都不能產生當年的火花(除了在 82年的 Concert in Central Park 以外)。 電影版的 Bright Eyes 來自 Watership Down 大碟。 我試聽用的是美版的 WLP 電台首版。 走上 solo 之路的 Art Garfunkel 在七十年代仍有幾張舉足輕重的唱片。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的 Bright Eyes。這首在英國大熱的歌來自卡通片 Watership Down,Bright Eyes 是片中的插曲,是一隻听 Hazel 的兔仔被殺的情境。Bright Eyes 有兩個由 Art Garfunkel 演譯的版本。電影原聲大碟的版本收錄在 Watership Down 電影原聲大碟之中。另一個版本收錄在他的英國及歐洲版的 Fate for Breakfast 大碟之內,亦出現在他美版的 Scissors Cut 大碟中。特別一提的是 Scissors Cut 是 Art Garfunkel 為了懷念早一年自殺的女朋友 Laurie Bird 而作。留意大碟照片中 Art Garfunkel 頸上的膠布,封套的背后是看不到相貌 Laurie Bird 的半身照。作為歌手亦是詩人的 Art Garfunkel 在 88年的大碟 Lefty 的唱片內套上寫了一首談及他與 Laurie Bird 的詩,浪漫感人。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只有回憶。同是來自星星的我們,世上的一切只是腦海中的一個片段。至於 Bright Eyes,兩個版本互有特色。電影版的 Bright Eyes,原因可能是它以弦樂為主要的配樂,頗有電影音樂的意境。開展部份以豎琴為主的引子帶出 Art Garfunkel 的天籟之聲,配合著優美的弦樂伴奏,如畫的意境。Scissors Cut 中 Bright Eyes 的開展部份由 Accoustic Guitars 彈奏帶領,當中亦加入了弦樂的伴奏;其中亦引入 Art Garfunkel 的和音,不同的味道。Art Garfunkel 的和音是其中的精髓(特別是 2:20 的和音,兩把聲 mix 得非常出色。Art Garfunkel 的和音完全出哂,無遮無掩)。 另一個版本的 Bright Eyes 在 Art Garfunkel 美版的 Scissors Cut 大碟。 Bright Eyes 同樣放在 side 2 的第一首歌。 這張美版 Scissors Cut 大碟背后有電台版的 Promo 金印,master 是 Sterling Sound – Greg Calbi 的傑作 無論是原聲大碟上或 Scissors Cut 中的 Bright Eyes 都有不錯的錄音水準,尤其以流行曲而言。 Art Garfunkel 的聲音清脆玲瓏,與樂器有出色的分隔。當年的 Art Garfunkel 的高音音色通透自然,對於較高的音階都應付自如。值得一提的是 Art Garfunkel 的大碟通常都加入低音大提琴,音樂的平衡有一定的保証(在分晰力高的器材上可清楚聽到低音提琴的演奏)。錄音效果雖未違致 TAS 的水準,但亦相去不遠。 Art Garfunkel 88年的 Lefty 大碟的內套印上他寫給 Laurie Bird 的情詩。 下期我會正式介紹 Art Garfunkel TAS 上榜的 Breakaway。

高原 (2/15)

01/14

在搜集 TML 出品的過程我有一個頗為驚喜的發現。Olivia Newton John 的榜首名曲 Sam來自她的 Don’t stop believin’大碟,美版的大碟由 TML做 master。正如 Doug Sax所說,他製作 master的時侯用 EQ;EQ的作用是增強整体的清晰度而非加強頻率的效應。每次聽 TML的 master都會有這種和諧的感覺。Doug Sax不會刻意突出單一件樂器的效果;而是強調整体的平衡度,分隔度與清晰度。Sam 這首歌可算得上是最能突顯出  ONJ 的歌唱技巧。用來比較的是一張 Sam 的電台版,這一張是老板的私人珍藏,聽過之后可說是一聽難忘。從而我才知道 ONJ的歌藝其實絕對不差。早年的ONJ唱情歌的確是一絕;她對情感及聲線的控制都非常到家。ONJ的聲底實在如絲般滑,在高低音方面的控制亦非常順暢。加上是電台版的關係,ONJ的聲線是超柔順,甜到入心入肺。電台版的 detail與 articulation實在是像真的一樣。ONJ的情感豐富到滿瀉,她唱出的纏綿的感覺使整個人都溶化下來,無法抗拒。至於美版的 Sam,手上的一張是 TML-M/M master。這張 76年出品的大碟制作的時侯 TML尚未購入 Neimann Lathe,所以不會有 TML-X的 master。我擁有的一張是 TML-M/M的版本己是 Promo之下,萬人之上;這亦給我一點的安慰。TML版絕對沒有電台版的吸引,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有電台版八成的功力,都可以收貨。在老板未肯割愛之前,這個 TML 的版本都可以頂一下心癮。在寫這篇稿的時侯我重覆聽了 Sam 不下數十次。 TML 的版本有出色的樂器分隔度,ONJ 仍是超乎相像的柔順;情感亦十足十的吸引。TML 當年處理這個 master 實在出色。

olivia newton john

美版的 Don’t Stop Believin’是 TML-M/M master

nice and slow1

ONJ Sam的電台版來自 MCA的 Nice and Slow宣傳碟

nice n slow

Nice and Slow的宣傳碟除了 ONJ的 Sam還有 Julie Covintongton演唱 Evita中的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亦非常動聽。

 

在尋找 ONJ的唱片的同時我亦發現手上有一隻 ONJ 的加版 Greatest hits 是 TML 的 master。我一向不太喜歡 Greatest Hits,原因是大部份的Greatest Hits都是唱片公司炒理一碟的炒雜錦。是純商業的抄作;但求賣個滿堂紅,不求質量。凡事都有例外,這一張是其中的例外。這張 TML master的 ONJ是其中一張十分靚聲的唱片。碟上收錄了部份在 Xanadu電影原聲大碟, Grease 電影原聲大碟,Physical 及 Totally Hot 等大碟中的樂曲。其中的 Suddenly (ONJ 與 Cliff Richard 合唱) 與美版 Xanadu 電影原聲大碟 (此碟由 MCA 的 Steve Hall master) 比較,Greatest Hits 的音效與美版的 Xanadu 亦可爭一日的長短。Steve Hall 的 master 可以聽得出是較接近母帶,似乎 Steve Hall 亦較為注重原汁原味。他將錄音最自然的一面顯現出來。Cliff Richard 與 ONJ 的聲底有丁點兒薄的感覺,但餘韻是十分之好。 TML 的 master 則較為注重整体的平衡度。分晰力雖與 Xanadu 大碟差少少,但勝在有非常之好的分隔度。始终因為 Greatest Hits 的母版的源故,無論 TML 的功力有幾深都只能做到非常接近原版;更何况原版負責 master 的 Steve Hall 亦非善男信女。

olivia's greatest hits vol. 2

ONJ的 Greatest Hits Vol.2加版,TML-X/M master

 

Xanadu

原裝美版的 Xanadu 由 MCA 的 Steve Hall master。

 

另外我在 Greatest Hits 中亦挑選了來自 Grease 的 Hopelessly devoted to you,比較的是 RSO 的 Grease/Saturday Nigth Fever 電台版內的選段。無可否認電台版 ONJ 的音色自然,分晰力亦稍勝,而整体的平衡度亦出色。TML 的版本卻一點也不輸蝕,它是非常接近 RSO 這張電台版的音效。無論是電台版或 TML的 master都能夠令我真正的感受 ONJ的歌藝。我一向對ONJ只抱著一個 OK的態度,年青時聽 ONJ都是在收音機中聽。我從來沒有真正欣賞過 ONJ,直至在聽過這些版本後才有新的体驗。還記得有一位前輩曾經說過他以前聽 CD的時候不喜歡 Itzhak Perlman的演譯,聽了黑膠唱片以後他對 Perlman完全改觀。我對 ONJ的体會亦一模一樣,能夠找到一個好的版本來欣賞是萬幸。

 

travolta grease

Grease 這張電台版收集 Grease 在一面,另一面是 Saturday Night Fever。

 

Doug Sax 自 1967 年開始了 The Mastering Lab 一直都沒有停下來。全盛時期 TML 是 24/6 的作業直至 CD 的來臨。我不能說但凡有 TML master 的必屬精品,但我從未遇過 TML 一張差的出品 (近年的 reissue 例外!) 。 TML 一直運作直至 CD 的出現后才走下坡。2000 年初 TML 亦全面停止 master 黑膠,當時他們將所有 cutting lathe都封起一直至 2012 才重新再做黑膠的 master。用電台版和 TML的 master 比較大家可能有點不公平的感覺,我之所以這樣做只是想說明 master engineer 只能夠將錄音最好的一面帶出來。最出色的 master engineer 亦不例外。母帶才是重要的一環,沒有一個 master engineer 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儘管近年部份的再版都標榜由一流的 master engineer 處理,但在缺乏一個好的母版之下亦不能成事。更何況包括Doug Sax, Bernie Grundman, Robert Ludwig等的一流 master engineer都年事已高,能夠做到的並不多。在舊版的唱片之中有 TML master的在音效方面都有一定的保証,相比沒有他們處理的版本是優勝得多。可幸我們仍然能夠体會到這些大師當年留下給我們的感覺。

 

高原 (1/14)

6/13

上期談到被俗稱為可樂膠的只是其中一種的 Virgin Vinyl 處女膠 (VV)。處女膠其實除了像可樂的透明淺啡色外還有其他不同的顏色,亦可以是不透明的黑色。無論如何處女膠理應可以改善音質。處女膠在70年代末期開始發揚光大;在80年代就連不以音效作賣點的大廠都用處女膠壓碟。這亦多拜以發燒制作為本的唱片公司冒起所影嚮。

Windhand Hill Records Sampler '81

這張 Windham Hill 用的處女膠呈綠色

 

Windham Hill 的錄音實在不錯,大部份亦使用 VV 來提升發燒效果。

 

大廠的處女膠制作並不一定全用在每一張的出品上。不同的唱片型號有分別;只有少部份的是處女膠而大部份的都不是,不同地方生產的亦有不同。不少的唱片公司只用處女膠在電台宣傳版 (Promo) 及部份的首版碟上,之后的則欠奉。為何它們不貫徹始終呢?解釋是一個字-錢。處女膠是否真的有效果,試一試便知。

Styx LP

這張加版的 A&M 出品用的 VV 呈紫色。

Styx Cover

有不少80年代的 A&M 迎出品都有部份是 VV,Styx 的碟亦佔有不少的 VV 版。

 

80年代美版的 EMI/Angel 不知是否因為受到美洲大陸的發燒小廠的薰陶,它亦有少暈使用處女膠壓碟。其中它們的數位版使用處女膠的數量較多。我們比較一下 Andre Previn TAS 上榜名盤 The Nutcracker,美版 EMI/Angel 的 SB-3788。單從封套及label 方面來看, VV 版與非 VV 版都無分別。唯一的分別是在 deadwax 上多了 KM (上回提及過北美的 VV 多由 KM 壓碟) 及用來比試的是其中的 Waltz of the Flowers。EMI 的錄音以音色優美見稱, 這張 Previn 的代表作自然不例外。樂器的分隔度高, 音場的闊度及深度亦有一定的高水平。聽 Waltz of the Flowers 開展時豎琴彈奏的部份。VV版的弦線份外清脆玲矓, 豎琴的週圍亦多一點空間的感覺。最明顯的是樂曲的 transition 份外清晰,這樣對於提升整体的 harmony 以致音樂的味道都有幫助。

Angel

美版的 EMI/Angel 亦有部份使用 VV。

The Nutcracker

頂部的 VV 版與下面的普通版在表面看來並無分別。

 

另一張要測試的是 Kenny G 的 Live。美版的 Kenny G Live 亦有少都份是 VV ,但在封套及 deadwax 上都並無大分別。Kenny G Live 中有不少的好歌, 我選了他的 Silhouette 來試。可能是現場錄音的關係, VV 的版本更加突顯會場的空間的感覺。掌聲多一D,樂器的分隔度提升D,音場深一D;每樣都多一D加起來就多很多。最突出的要算是 Kenny G 支色士風, 多一點的 articulation 使整体的演奏更顯出色。VV 版的背境事實亦較寧靜,這樣當然有助提升整体的效果。

picture 6

VV 版的 Kenny G Live。

Kenny G Live

頂部的 VV 版與下面的普通版在表面看來並無分別。

 

Warner 其實亦有 VV 版的唱片, 它稱之為 Quiex II。Quiex II 的唱片大部份都用在 Promo 電台宣傳版上。找來比較的是 Dire Straits 的 Brothers in Arms,這張 TAS 上榜的勁碟有很多令它成功的背境。當時正是 Dire Straits 的全盛時期,狀態正值最高峰。另一方面 Warner 找來 Masterdisk 來做母版,Masterdisk 是當時最出色的制版公司之一。更何況負責的是它們最頂班的 master engineer – Robert Ludwig。我選一隻美版 Masterdisk – RL與一隻美版Masterdisk – RL Promo的 Quiex II VV版來比較。選的歌是其中的 Money for nothing。Masterdisk – RL 版的電結他,合成器,鼓聲與人聲都己經是非常出色。不過 VV 版的樂器有更清晰的定位,開始的人聲由遠而近的效果更突出。鼓聲的動態更凌厲,有更大的迫力;真正的拳拳到肉。

Dire Straits Brothers in Arms

VV版的 Brothers in Arms。

Dire Straits

放在頂的 VV版只是多了個貼紙。(有時貼紙脫落了便與其他版無分別)

 

總括來說 VV的確對整体的音效都有所提升,這並非是一种作為銷售的技巧。更何況當年除了標榜使用 VV 的發燒唱片廠外,一般的大廠只將 VV用於宣傳版或限量版上。這亦可以体會到 VV版的珍貴之處。如果能夠找到的話,VV版是首選。

 

高原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