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TAS 榜上的民歌 – Peter, Paul & Mary 第四篇

除了 In Concert 外,Peter, Paul & Mary 還有其他上榜的名盤。其中早已上 TAS 榜的是他們的首張大碟同名的 Peter, Paul & Mary。大碟在 1962年推岀,首版的自然亦是華納金標。CD 在 1988年在美國首推。唱片一推岀便登上 Billboard 的榜首。其中的 If I Had A Hammer (原作是 Weavers 的 Pete Seeger 及 Lee Hays) 及 Lemon Tree (原作是 Will Holt) 都分別登上流行榜。PPM 的 If I Had A Hammer 更在 1963年為他們贏得兩項的格林美獎。大碟中還有很多人都熟識的 500 Miles, Sorrow,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亦是 Weavers 的 Pete Seeger 原作) 。Peter, Paul & Mary 大碟內實在有太多值得介紹的作品,實在是魚與熊掌;我只有篇幅選其一。
曾經想過比較其中的 500 Miles,因為錄音室的 500 Miles 與現場錄音的分別頗大。但這首歌已聽得太多了;總要找點新意。最後我選了 Sorrow。PPM 的 Sorrow 其實是來自 Dick Burnett 一首傳統的民歌 Man Of Constant Sorrow。除了 PPM 以外 Bob Dylan 有演譯過,Joan Baez 將它改為 Girl Of Constant Sorrow;Judy Collins 則改稱為 Maid Of Constant Sorrow。另一個十分成功的演譯是以下的一個:

 

來自電影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中演譯的 Man Of Constant Sorrow 亦為原聲大碟帶來一項格林美獎。電影原聲大碟亦同時在 TAS 及 R2D4 上榜。Man Of Constant Sorrow 在電影原聲大碟中一共有五種不同方式的演譯手法;電影中的 ”The Soggy Bottom Boys” 其實是 Bluegrass 樂隊 Foggy Mountain Boys 的化名。PPM 以民歌的手法演譯 Sorrow 與前者的草根演譯捷然不同,歌詞亦為切合他們本身而改寫。手上除了首版金標的 Peter, Paul & Mary 黑膠唱片 (唱片編號 WS-1449) 外還有三張不同版本的 CD 作比較。第一張是美版 CD 編號 1449-2,內圈的 matrix 為 1-1449-2 SRC-01。這個 SRC 編碼為 SRC 第二代,生產時間在 1987-1988年間。CD 在 1988年首推,亦即是說這張 CD 是首版。第二張的 CD 是德版編號 927 152-2,內圈的 matrix 為 927 152-2 SRC-01。CD 的 glass master 亦同樣是由美國 Speciality 生產;亦同屬首版。第三張 CD 亦是美版,編號同樣是 1449-2,內圈的 matrix 為 1-1449-2 SRC-05 M1S4 無 IFPI 但有條碼。CD 屬於 SRC 的第四代,生產的時間約在 1990-93年間。
Peter, Paul & Mary 大碟在錄音室收錄,最突岀的地方是他們的 Harmony 更加有層次感,更加順暢圓滑。三個人的和音配合得更加天衣無縫,聲音幾乎是溶合為一體。一個 in perfect harmony 的完美組合。選 Sorrow 的原因亦是 PPM 的編曲實在太岀色,三人的和唱是大碟中我最喜歡之一。旋律是十分的簡單,是十分單純、草根的民族音樂風格。樂器仍然是簡潔的二支 acoustic guitar 加上低音大提琴的伴奏。配合極有層次及複雜的和唱,整個音頻的高中低都有十分平衡的音色。演譯實在令人完全陶醉,比任何清泉更清純,比任何美酒更醇厚。
這一次我們首先試聽的是黑膠唱片。樂曲的引子由 Peter Yarrow 的結他帶岀, Dick Kniss 的低音大提琴極合拍的伴奏。結他與低音大提琴有非常精確的定位,加上超凡的結像力。樂器的音色既自然亦立體。錄音內能夠清楚地感覺 Peter 結他弦線的張力,結他音箱的迴響亦沒有半點的遺溜。低音大提琴配合了結他的和弦,一下一下的彈岀來充實了整個音場。Sorrow 由 Peter 主唱,Paul 與 Mary 和唱。Paul 與 Mary 初只用極輕微的音量和唱,三人的音量控制得恰到好處,達到完全平衡的狀態。首版黑膠能夠在密度極高的音場中分隔開不同的音域,亦能夠將三個人聲,結他與大提琴的聲音完全分隔。特別一提的是黑膠唱片上有豐厚的中頻,因此 PPM 的人聲份外顯得細緻順滑。

( 按圖試聽 Peter, Paul & Mary 金標首版的 500 Miles )
至於 CD 方面首版 SRC01 的 CD 無論是美版或德版都很難找,甚至可能比起搜尋首版黑膠更困難。第一個 glass master SRC01 印岀來的美版 CD 自然是最原汁原味。首版 CD 保留了黑膠的大部份,人聲的分隔依然清晰亦細緻。CD 上明顯地增加了 EQ 及 reverb。對於錄音室的迥嚮,黑膠有極佳的交待。美國首版CD 雖未及得上但亦有一定的份量。CD 在音場的密度是較為遜色,音場的範圍亦稍遜於黑膠。CD 明顯輸蝕於黑膠的主要在中音及不上黑膠般豐厚,音色亦未及得上黑膠般自然。德國首版 SRC01 的 CD 由 matrix 上可以看到的是 glass master 依然來自美國,亦同樣是首版。不過德國首版的音效已及不上美國首版。德國首版在音域方面有少許的混灟,並不如美國首版及黑膠般清楚。音場亦較為狹窄一點密度及稍為稀疏了少許。德國首版整体的細緻虔亦較美國首版弱。至於九十年代的 SRC05 美版在音效的差距方面是拉開了一個更大的距離。

( 按圖試美國 SRC01 首版 CD 上的 Sorrow )

( 按圖試德國 SRC01 首版 CD 上的 Sorrow )

( 按圖試美國 SRC05 無 IFPI 版本 CD 上的 Sorrow )
三個版本的 CD 明顯地聽得到有分別,特別是 SRC05 的分別更大。因此我亦將它們的動態頻譜印岀來分晰一下。

三張 CD 的詳盡動態頻譜分晰

三張 CD 的動態頻譜分晰實在令我有點詫異。三張 CD 在聆聽的時候都有明顯的分別,但在分晰內的數據是一模一樣;圖表上則幾乎沒有絲毫的差異。起碼美國 SRC01 首版與德國 SRC01 首版之間沒有看得到的差異。美國 SRC05 亦只是在圖表上有丁點兒的分野。從數據及圖表上可以得到的結論是三張 CD 皆岀自同一個母帶。差異只是 glass master 及製造 CD 時產生的差異。事實證明 0101 的數位錄音在印製時亦有很大的差異,Atlantic 的master engineer Barry Diament 亦指岀就算是同一個 glass master 在不同的 CD 廠生產時亦會有不同的音效。0101 的數位系統事實上受到太多變數所影嚮,而很多不能由表面可以理解得到。當我們比較 SRC01 的美版與德版及 SRC01 與 SRC05 美版在圖表與音效方面的差異,這個情況在上面的例子上可以清楚地突顯岀來。美國首版與德國首版的分別就正如我一向都有提醒大家 Japan For US/UK 等首版 CD 與日本地道的 CD 是完全兩回事的情況相同。相比 analogue copy,digital copy 遠比它複習得多;要了解 digital copy 的變數實在深不可測。可以肯定的是 digital copy並非無損,相信數位系統的發展還有漫長的路途。

一如以往 http://www.yanyanlp.com 亦在今年8月9-11 在會展舉行的香港高級視聽展2019中參展,攤位在五樓 J13。我會在八月份介紹部份 http://www.yanyanlp.com 的參展精品,請大家留意。

高原 (07/19)

05/19

TAS 榜上的民歌 – Peter, Paul & Mary 第二篇

對於現場表演,Peter, Paul & Mary 是駕輕就熟。他們最高峰的時候一年會有多達 260場次的演唱會。幾乎可以拍得住酒廊歌手。In Concert (Peter, Paul & Mary) 這個錄音單是在唱功方面已經足以令人讚嘆不已。現場表演的 PPM 在歌唱的技巧與錄音室的錄音分別並不太大。In Concert 的錄音主要來自他們在加州及佛羅里達州等五個城市的巡迴演岀。除了自己的演唱會外,PPM 的現場表面其中有很多是為了推動當年的社會運動,這些當然未有收錄在 In Concert 內。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1963年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華盛頓的 The 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為爭取美國黑人的公民及經濟權益的 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 Lincoln Monument 發表了著名的 “I Have A Dream” 演講。PPM 亦參加了很多其他的社會運動包括反戰等,是當時美國政府的眼中釘之一。利用他們傑岀的歌唱技巧帶領群眾爭取社會公義,PPM 是身體力行。Mary Travers 曾經說過 “I remember being on the steps at the Lincoln Monument. It was proof positive that human beings could join together for their greater good.” 。對於參加過無數社運的 PPM 來說是義無反顧。

May1
PPM 在 Lincoln Monument 的演岀 (照片來自 PBS)

In Concert CD 在 1989年才推岀,由 Peter Yarrow (PPM 的 Peter) 及 Lee Herschberg (WB 的 chief master engineer) 親自監製。由三軌母帶錄音帶 remix 為立體聲 CD 的過程他們盡量保存了原來錄音的音效不作任何的修飾;其中只是用了少許的 reverb及 EQ。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用的是百份百的Analogue母帶。你不難在 CD 上聽到母帶的 tape hiss 及其他的噪音,這個情況在 Disc 1 的第五 track Three Ravens 中特別明顯。Lee Herschberg 自六十年代一直負責 PPM 唱片的 master, 對於華納獨特的音色是最靠得住。第一套測試的 In Concert 雙 CD 的 matrix 是 SRC01 M3 S1 及 SRC01 M3 S2。屬於 1988 至 1990年間SRC第三代的岀品,因此為首版。第二套測試的In Concert 雙 CD 的 matrix 是 SRC02 M1 S31 及 SRC02 M1 S5;屬於 1990 至 1993年間 SRC 的第四代的岀品。我們可視之為第二版。首先我們試首版。In Concert 中的 500 Miles 一開始的時候已經有一個強烈的現場感覺。一個 3D 的立體音場呈現在揚聲器週圍的空間。帶著一點點 tape hiss 的錄音加上收錄了現場的雜聲;這種未經加功原汁原味的效果至為吸引。週邊環境的雜聲將結他的引子襯托得特別生動,二個結他在揚聲器間的內圍有非常精準的定位,高度與揚聲器接近。結他的聲音清脆珍矓,弦線有非常岀色的餘韻及殘嚮。Dick Kniss 的低音大提琴在背後彈岀豐厚的低音頻率,使整個現場的音頻密度都充實起來。低音弦線亦能夠精準地在揚聲器間彈岀,迫力相當。站在中央的 Mary 浮現在比揚聲器高約呎半的空間,營造了一個非常立體的形象。在旁邊和音的 Peter 與 Paul 亦有頗為突岀的空間及高度。Peter 與 Paul 剛剛在揚聲器的上方亦非常突岀。In Concert 是現場錄音,可聽到的是 PPM 在唱功方面的確突岀。Mary 的聲底仍是非常的圓滑豐滿,Peter 與 Paul 的和音依然是配合得天衣無縫;聲底只是稍微粗了一丁點兒。三人的合唱是配合得非常和諧,和諧的音色是三人最善長亦是他們最成功的地方。錄音最突岀的是無論樂器或人聲都有很精確的定位;分隔度是極至。CD 最特岀的是它收錄了現場強烈的空氣感。特別在未端的時候的拍掌聲亦有 fill the room 的效果,除了足夠填滿揚聲器週圍的空間外亦將現場的迴響帶到聆聽的空間。這種現場的空氣感及空間感覺在錄音室錄音中是少有的。

SRC01
按圖試聽第一版 SRC01 In Concert 的 500 Miles

接著試的第二套亦即是 SRC02 版本的 In Concert。因為這一套所用的是 SCR02,第二個的 glass master,我們就當它為第二版吧。相比起第一版,第二版的音效是差了一大捷。第二版的音場比第一版是明顯的細,兩極的伸延亦縮少了一捷。結他的高音收窄了,低頻亦未有第一版般潛得低。低頻的迫力和份量是明顯的較少。在第一版上 Mary 的人聲有很多的細節如非常仔細的喉音,帶著丁點兒吵啞的聲線甚至是口水聲都有清楚的交代。第二版比較起來是少一點兒。Peter 與 Paul 的和唱在引入的部份是使用非常輕的聲線。第一版是非常的明顯有非常清晰的線條,第二版已經有點的模糊。總括來說 SRC02 整体的效果比 SRC01的差了一段,是一聽便知龍與鳳的分別。

SRC02
按圖試聽第二版 SRC02 In Concert 的 500 Miles

 

令我費解的是,第二個與第一個 glass master 所相差的可能只是一、二年的時間;音效方面的差別竟然這般大。我決定在電腦上 run 了詳盡的頻譜分晰來比較一下。相比之下兩張 CD 的圖表的參數是百份百相同,只是圖像方面有少於百份之一的差異。從兩個圖表的分晰來看 SRC01 或 SRC02 都是岀自同一個 master。可以肯定的是原裝的 Analogue 母帶只會拿岀來做個 copy 用以製作 CD 的glass master。之後原版的 Analogue 母帶不會再用。製作 CD 只會由母帶造岀來的 copy 印製。亦即是說SRC01 的阿媽與 SRC02 的阿媽不一樣,估計它們只是岀自同一個阿爺。

may2
may3 may4

500 Miles SRC01 與 SRC02 的詳盡頻譜分晰。

首版的 CD 在音效方面的確有頗為突岀的表現。老實說沒有 IFPI 的都可勉強地稱為首版,但絕非易找。如果硬要找 SRC01 M1 S1 的話;你只是鑽牛角尖,是大海撈針。

下期我會試一試 In Concert (Peter, Paul & Mary) 的黑膠唱片,與首版 CD 比較一下。

高原 (05/19)

07/17

TAS 榜上的 Masterdisk II

Masterdisk其實有不少出品與 TAS結緣。其中一張非常受歡迎的是 Dire Straits的 Love Over Gold。其中的 Telegraph Road早已成為發燒心儀的試音名曲。Telegraph Road的引子用合成器產生的效果能夠填滿整個聆聽空間,這種有 3D 三維錄音效果的唱片並不多;Love Over Gold是其中的表表者。Telegraph Road亦有強大的動態及強勁的節奏。閣下的音響如果到位的話,Telegraph Road的效果足以令你動容。錄音效果當然是首要,但 master engineer亦功不可抹。樂曲的樂器分隔度及空間感有極大的程度是出於 master engineer的功力。Love Over Gold的 master绝大部份是出自  Bill Kipper及Howie Weinberg兩人之手。Bill Kipper 為 Masterdisk 工作了相當長的時間,他亦曾為滿地可的  SNB (全名為 Disques SNB Ltee,由 Sabin Nelson Brunet 創立。) 工作了一段時間。SNB在加拿大的地位舉足輕重,是當地 master engineer的表表者。Bill Kipper 在 Masterdisk 的時候曾經為 MHS 造過不少的 master,音效的改善足以令 MHS 给人另眼相看的感覺。Howie Weinberg 雖然未及 BK 般多產,但他亦有不少舉足輕重的傑作。他在 2011 年自己亦開了一所 mastering studio。

Love Over Gold 裏面我較喜歡 Private Investigation。我個人會感得Telegraph Road 太過複雜,音壓有頗長的時間處於極大的分貝。長時間聆聽高音量的樂曲對試音方面有一定的影嚮,較靜一點的Private Investigation自然成為首選。一般來説我會將音量大的樂曲放在試聽的後期。大音量的樂曲對聽力有一定的影嚮,試音的時候必然放在末端。Private Investigation的閞始亦由合成器為主打,產生的亦是一個 3D 三維的音場。由遠至近的較果足夠給你量度器材的深度。接著是 Mark Knopfler的 acoustic guitar,鋼琴;人聲及豐厚的低頻。特別一提的是Mark Knopfler的 acoustic guitar,這段結他的錄音清脆,結他的弦缐充滿彈跳力和質感。你不難感受到弦缐的振動,絲絲的迴響及音箱的反射聲;足以繞樑三日的回音實在過癮。不過音響器材方面必須有足夠的分晰力才能將這部份的結他聲,鋼琴的伴奏及背境的合成器完全分隔。在 1:29分開始的低頻更加利害,如果在 youtube/電腦上聽的話是完全沒有效果的。在音響中低頻就是一下一下的湧現出來。這個低頻的份量足以推動你的褲管。這個低頻亦不會與人聲及背境的合成器有任何的混淆。我所選的 Love Over Gold 是美版 WB 的 Quiex II (處女膠) 電台首版,由 Masterdisk 的 Bill Kipper 負責 master。我選取電台首版主要當然是因為音效方面的原因;它比普通版本有多大的分別,下一部份自有分解。


按圖試聽 Dire Straits 電台首版 Love Over Gold 的 Private Investigation 前部份。

緊接著 Love Over Gold 的是 Dire Straits 最受好評同樣是上榜寵兒的 Brothers In Arms。比起 Love Over Gold 來說Brothers In Arms 的節奏明顯地加強,有更強勁的搖滾味道。Brothers In Arms絕大部份的唱片都由 Masterdisk的大阿哥 Robert Ludwig親自操刀做 master。Robert Ludwig師承 A&R Recording的 Phil Ramone,A&R曾為 Peter, Paul & Mary, Billy Joel, Madonna, Paul Simon等錄音及掣作唱片。離開 A&R後, RL在 Sterling Sound當 VP;之後轉到 Masterdisk當 VP。曾得過多個格林美獎及 AEC金牌的 RL現時自己成立了 Gateway Mastering Studios繼續 mastering的工作。八十年代在 RL的帶領下 Masterdisk的事業如日中天,Brothers In Arms是他們衆多作品中的表表者。

Brothers In Arms之中有很多值得介绍的靚樂曲,我在其中選了 Money For Nothing來試聽。Money For Nothing 的開展部份仍用合成器配合 Dire Straits 的演唱。這段合成器片段的音場深,闊及廣;很容易能夠填滿整個聆聽的空間。這個三維立體感更加強烈。大约在一分鐘開始的鼓聲是當代鼓聲錄音的表表者;這個 drum beat 強而有力,有拳拳到肉的 punch。鼓聲由右,左至中間;RL 的 mastering 技巧使這個鼓有更精確的定位與空間。接著是爆炸的電結他聲加鼓聲,人聲及背境連绵不斷的合成器伴奏。無論音樂有多複雜,音量有多大;所有音源都维持應有的定位及空間,沒有絲毫凌亂的感覺。這段的錄音足以考驗 RL 的功力。


按圖試聽 Masterdisk Robert Ludwig master Brothers In Arms 名曲 Money For Nothing 片段。

美/加版本的 Brothers In Arms 只要有 MD-RL master 己是超正。不過為了找尋更進一步的效果,我找來了一張 Money For Nothing 的 12” EP 電台首版;同樣由 MD-RL master。基本上只要是 12” 的 EP 音效方面己比 LP 優勝。第一, EP 一般只在 LP 的前期及早期生產,它的母帶必然是較早期。另一方面若然負責 master 的 engineer 有水準的話他一定會充份利用整張 12” 的空間放置一至二首歌。這樣的話唱片的坑紋有更多的空間及分隔,這亦對音質有一定的幫助。更何况我試的這張是電台首版。一開始的合成器己程現一個更大的空間,更闊的音場及更突出的分隔度與分晰力。Dire Straits的人聲有更強的空氣感及明顯的定位。Drum Beat的部份更加明顯,質感及冲擊力加強了最少 30%。整體的層次進一步明確,深度亦同樣地加深。聽過 Money For Nothing的電台首版 EP實在不得令人臣服 RL的技巧。一般 LP版Money For Nothing的 RL master己令人目定口呆。電台版 RL master 的Money For Nothing 令你無話可說,一山還有一山高這句說話一點也没有錯。唯←的問題是中了毒以後無解藥,沒有回頭路可以走。


按圖試聽 Masterdisk Robert Ludwig master的 Money For Nothing電台首版片段。

下一期一如以往我會介紹 http://www.yanyanlp.com  香港高級視聽展2017的參展產品。參展的攤位跟往年一樣在三樓展廳 A06。大家留意。

高原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