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http://www.yanyanlp.com CD網頁之十三

上期為大家介紹及比較過Linda Ronstadt包括Germany for US的十字標版本首版,Japan for US首板及美國版。今次我同樣找來了Linda Ronstadt同一首曲目的四個不同版本來比較一下。選來的是Linda Ronstadt TAS上榜名盤What’s New。揀出來比較的亦是同名的樂曲`What’s New。What’s New 是Linda Ronstadt與負責樂團指揮的Nelson Riddle合作演譯美國上世紀名曲;一套三張唱片的第一張。唱片可稱得上是Nelson Riddle的遺作,演奏包括鼎鼎大名的Ray Brown。首先是What’s New 大碟Germany for US十字標首板。CD 的matrix為2893 246-01,全銀圈版本。What’s New大碟Japan for US首板。CD matrix 為M1-E11,日本JVC生產。CD雖然不是十字錶版本,但應該仍然是十分早期的製品;估計生產時間在1984至1986年左右。What’s New 大碟美國版,CD matrix 為SRC08 M2S9,估計在1988至1990年生產。最後是Linda Ronstadt,Round Midnight套裝碟中的What’s New,同樣是Japan for US首版。CD matrix 為U1-E31,日本JVC生產;估計在1986年至1987年製造。根據CD上的小冊子所述,這幾張都是由The Mastering Lab的Doug Sax負責master。Round Midnight 是Linda Ronstadt with Nelson Riddle合作一套三張(What’s New, Lush Life, and For Sentimental Reasons)的精品。Nelson Riddle在For Sentimental Reasons推出前已經過身。Round Midnight與For Sentimental Reasons亦因為Nelson Riddle的離世差不多同一時間推出。原本Linda Ronstadt與Nelson Riddle有意推出第二輪的唱片包括古巴及巴西爵士樂特輯亦因而告吹。Nelson Riddle的爵士樂編曲技巧為Linda Ronstadt帶來四五十年代懷舊的味道。或許是用Close-Miking方式收錄的源故,Linda Ronstadt的人聲與樂器的分隔度特別出色。

像上次一樣,我首先為這四張CD分別做了頻譜分晰。由圖表上所看,德國十字標版,日本首版及美國初版的圖表都幾乎一致。但從圖表上可以看到,像Doug Sax以往的master一樣。CD仍然是一貫比較自然的風味,沒有人工化的裝飾。從四張CD的Overview中看到,德版十字標及日本首版的圖樣都幾乎一樣。美國版的電平似乎是比前兩隻低了一點點,但數據和前兩者都是一模一樣的。最大分別的始終是Round Midnight中的What’s New。它的overview與其他三張亦是完全不同。除了電平有很大的差異外,圖形和數據都截然不同。始終Round Midnight是合集,與原版的有分別絕對不出奇。

  
Germany for US十字標首板Japan for US首板

 

 
Round Midnight Japan for US首版SRC美國版 
Germany for US十字標首板
 
Japan for US首板
 
Round Midnight Japan for US首版
 
SRC美國版

讓我們先聽一聽這四個不同版本的What’s New

按圖試聽Germany for US十字標首板 What’s New

按圖試聽Japan for US首板What’s New

按圖試聽Round Midnight Japan for US首版What’s New

按圖試聽SRC美國版What’s New

下回續。

11/22 (高原)

10/22

http://www.yanyanlp.com CD網頁之十二

上期提及過Linda Ronstadt兩張Close Up CD。 一張是早期83至85年左右的target德版,另一張是後期一點在九零年上下的德版。兩張CD看出來的數據幾乎是一致的, 意味著兩張CD的glass master似乎是來自同一個 Analogue master的copy。拿出來比較的是CD內其中一首比較多人認識的樂曲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這首歌在發燒友心目中自然是Radka Toneff Fairy Tales中的版本。但其實Linda Ronstadt都有絕不輸蝕的演繹。她亦曾與作曲的Jimmy Webb(鋼琴伴奏)同台演唱過這首樂曲。我們首先聽的是Target 德國首版。十字標一開聲是一種自然通透的感覺。整體的立體感、空氣感及質感都有接近聆聽 WLP 白版黑膠唱片的效果. 就連引子中鋼琴的琴音都有十分真實、細緻。每一下琴鍵的敲擊都異常清晰及帶有不少的餘韻。Target版無論是人聲或樂器均有極佳的分隔及空間的感覺。Linda Ronstadt的立體感及高度都是超然的效果。

按圖試聽Target版的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非 Target 版開始的鋼琴引子都算得上是清脆玲瓏,鋼琴的音色細緻及有不少的餘韻。Linda Ronstadt 的音域一向甚廣, 她的唱腔仍有不少Articulations。整體的深度和立體感實在算交到功課。但與 Target 版本比較之下實在有點遜色。我說非Target版是交到功課, 相比之下 Target 版交出來的是超班的功課。Target版無論是高音的細緻或低頻的伸延都有突出的效果。非 Target 版本還是差一點點。

按圖試聽非Target版的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如果單從上期的圖表及數據分析來看, Target 版與非 Target 版CD的分別理應不大。因為兩者都有幾乎是98/99%相同。兩者聆聽起來的差別有這般大其實並不是出乎意料。因為以前我亦介紹過有不少這樣的例子,這種情況可說是屢見不鮮。兩張CD相似的地方只是因為他們有非常接近甚至是來自同一個analogue master。但可能是glass master不同及製作CD時使用不同的物料和方法而產生差異。當然第一個copy與第十個copy出來的東西亦不會一模一樣。0101的數碼數字絕對不一定是完全百分百相同的東西。

上面提及早期華納的首版CD在德國及日本生產。除了是Target版本外在日本亦有生產非Target的版本。這類仍然是Japan For US首版CD。既然講開Linda Ronstadt,我順帶比較多兩張Linda Ronstadt的CD。第一張的CD 是Linda Ronstadt的Simple Dreams, Japan For US首版。雖然這張並非Target版但仍是非常早期的版本。第二張是Linda Ronstadt Greatest Hits Volume Two,這張是SRC-03 美國首版。兩張CD都會是八十年代中期及後期的版本,我們選擇了其中的Blue Bayou 來作比較。這次試的不單只是不同版本的同一曲目, 而且更是原版與精選的分別。我們首先要看看在數據方面的差異。其實兩者的分別在Overview中已經非常清楚。CD標籤都表明同樣是The Mastering Lab的 master, 但可以肯定的說這兩個master是不同的,我們看一看詳細的頻譜分析。兩者的頻譜都可以看得出並沒有太大的人工調校,但兩者的圖表和數據是完全不同的。單從頻譜及數據來看我們只可以肯定這兩張CD是早期的版本,兩者亦相信是來自Analogue Master。讓我們先聽一聽 Japan For US 版的 Blue Bayou。

按圖試聽Japan For US首版的Blue Bayou

這張CD開聲的時候有非常討好嘅效果。與其他首版CD一樣有非常好的分隔度與立體感,音色亦屬於非常自然的模擬聲效。無論是伴奏的結他聲或背景的敲擊樂都有不少的3D感及極細緻的效果。錄音中精確的定位及結像力令人聲額外突出。這個效果當然要配合閣下的系統的表現。接著我們聽一聽Greatest Hits中的 Blue Bayou。

按圖試聽US SRC-03首版的Blue Bayou

這個版本的Blue Bayou 一開聲就比前者有明顯的分別。整個音場深度及闊度相比之下是比較侷促。儘管音色亦可算是自然,但絕對不及Japan For US的版本。當樂器較多的時候會有少許淩亂及重疊的感覺。人聲的立體感動與定位當然亦差了一捷。這兩個版本的差異比前者是十分明顯。因為除了是早期及後期的版本外亦因為是原版與精選的分別。這樣比較當然不公平。兩個不同時期的版本再加其他的變數的話,這個差別是倍增。這是我想提出的重點,我們從這個比較中顯而易見。

  
Japan For US首版的Blue BayouUS SRC-03首版的Blue Bayou overview
  
Japan For US首版的Blue Bayou詳細的頻譜US SRC-03首版的Blue Bayou詳細的頻譜

10/22 (高原)

05/22

http://www.yanyanlp.com 九週年紀念  隆重推出CD網頁之

上期我介紹過Yo-Yo Ma/Ennio Morricone 共同合作的 CD上其中幾首樂曲。CD的錄音與演譯並無任何問題,製作的效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回首Ennio Morricone的作品,很多都極有欣賞的價值。其中一首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Man with a harmonica,片段來自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的結尾。我們先欣賞以下這個片段:

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終結的片段,奏出的正是Man with a harmonica。

作曲的Morricone 一反常態在拍攝之前已經將樂曲創作好。Sergio Leone 在拍這部份的時候刻意在片場播岀Morricone的音樂。Morricone 音樂的配合使電影的情節更易表達、更具振撼力。Morricone 從樂章中表達岀豐盛的情感,而Franco De Gemini的口琴演奏更是錦上添花。因為拍攝了一系列非常成功被稱為Spaghetti Western的獨行俠電影的Sergio Leone。意大利藉的導演拍岀令人讚嘆不已的西部電影的確有天馬行空的感覺。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老拍擋同鄉Ennio Morricone 創作的配樂亦有天衣無縫的配合。其實Sergio Leone在小學時與Ennio Morricone已是同窗。兩者不間斷的合作直至1989年Sergio Leone 去世為止。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可稱得上是Sergio Leone最佳的作品之一,Sergio Leone最懂得利用近鏡和遠鏡的對比營造岀電影的迫力和氣氛。看看最後的場境由Charles Bronson的年幼時Hamonica近鏡回憶逐步pan 到遠境作為交待了整個故事的因由。這個破舊教堂上吊的剪影成為戲中的最重要的一幕;這一幕的構思,拍攝的技巧及樂曲的配合是電影史上最佳之一。Sergio Leone曾經說過:”I’ve always said that my best dialogue and screenwriter is Ennio Morricone.” 。一般電影的配樂都是後期製作,作曲的是對著完成後的電影創作。Sergio Leone要求Ennio Morricone由劇本創作配樂,然後在拍攝時配合音樂而發展。懂得捕捉人面、捕捉表情;懂得帶動觀眾,營造氣氛的Sergio Leone更懂得將音樂溶入鏡頭中、亦充份利用音符帶動的情感去昇華畫面的效果。還有一樣令我十分佩服的是Sergio Leone所有的西部角色都是滿身污垢的,它的西部人物比荷李活一貫的西部人物還要邋遢幾倍。對比一下現今本土電視劇的古代人物都是經過漂白岀來的小白臉,真真令人有慘不忍睹的感覺。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是Sergio Leone繼三部獨行俠電影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后開始Once Upon A Time Trilogy 的第一部作品。后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亦成為了Sergio Leone的遺作。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的命運幾乎一致,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在美國的票房完全失敗;兩者在歐洲卻大賣亦大受好評。Sergio Leone的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原版片長166分鐘在歐洲足本放影,在美國被剪成144分鐘。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亦由229分鐘的歐洲版剪剩139分鐘在美國放影;Sergio Leone的原版則長達269分鐘!將原來的版本剪剩一半,兼且將原本的劇序轉換得七零八落;票房及影評必然是劣級。有很多影評人刻意看過兩個版本,給歐洲版的是好評、美國版的是劣評。而Ennio Morricone的配樂卻因為少許的錯漏而失去了參加奧斯卡的評審。無論如何,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未必是Morricone最佳但亦算是他最受歡迎之一。Morricone在配樂時首次用了羅馬尼亞藉的Gheorghe Zamfir吹奏彎曲型的pan flute。這類型的pan flute在南美亦十分盛行,它自然亦切合Morricone用以配合創作Mission的南美風格。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內的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中段Morricone就是用Yo-Yo Ma的大提琴取代pan flute。讓我們先聽聽原版黑膠唱片上的這一個片段。我選來的是美版的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黑膠唱片,負責的master engineer是Sterling Sound的 Greg Calbi (ST-GC) 。Greg Calbi自1975已加入Sterling Sound,他有不少岀色的制作,是一位殿堂級的大師。

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原版黑膠中的Childhood Memories,Zamfir的pan flute 獨奏。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錄音並非什麼發燒傑作,它的音效可以稱得上是可以。

Childhood Memories中Zamfir的pan flute獨奏仍保有非常高的細緻度,無論是pan flute中滾動的空氣或Zamfir的呼吸聲在錄音中都捕捉得俱細無遺。pan flute加上背境的合成器伴奏;整体營造的是一個廣闊的3D音場。合成器豐富的低頻與充滿空氣感的pan flute演奏,簡單的樂器帶岀深度有內涵的刻劃。比對起Yo-Yo Ma 的大提琴演奏,Zamfir的pan flute是更加傳神,有更大的感染力。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電影中有很多令人難忘的片段,Morricone的配樂亦有很多刻骨銘心的樂章。其中Deborah’s Theme是我最喜歡之一,Morricone的必聽。

按圖試聽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原版黑膠中的Deborah’s Theme。

Deborah’s Theme描述的是片中女主角,Morricone亦照辦煮碗一如以往在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的Title Theme 一樣。還記得In The West當Jill McBain (Claudia Cardinale)落火車到了一個完全宿生地方的迷網。Morricone加入了他御用的Edda Dell’Orso伴唱來描述女主角。In Amercia亦是加入了Edda Dell’Orso來描述女主角。舊情節但依然受落,效果仍然煽情。下期我們繼續探討Ennio Morricone其他的作品。

5/22 (高原)

05/14

SR,我並非想寫 SIR,並未有串錯字。我指的 SR 或 SR/2 是 master engineer Stan Ricker 在 deadwax 上的簡稱。為何要介紹 Stan Ricker?  因為他發明的 Half Speed master 對黑膠唱片的製版有一定的影響。他接手的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MFSL 或 Mofi) 為發燒黑膠唱片創造了一個新的市場。他的發燒黑膠碟創作使廣大的音響樂迷受惠。音響樂迷當時只需要付出多一點便可以得到與一般樂迷得到不一樣的享受。他令到大的唱片公司在一定的程度上在製作黑膠唱片時出多了幾分力,甚至推出發燒的黑膠版本。我指的是在七十/八十年代的 MFSL (我慣用 old school的 MFSL) 而非現在的 Mofi。

 

七十年代的 Stan Ricker當時在 LA的 JVC cutting center工作,因為工作上的關係而接觸到 JVC發明的 Supervinyl (這種超級的處女膠,被視為可樂膠的鼻祖。) 。再加上 SR發明的 Half Speed master的製版方法,這便成為了當年 MFSL製碟的基礎。作為 master engineer的 Stan Ricker亦意識到母帶的重要性,因此他亦藉著在唱片界的人脈關係向唱片商借用非常接近原版的母帶做碟。由 SR主理的第一隻 MFSL Half Speed master, 在日本的 JVC用 Super vinyl壓碟;使用原廠母帶的唱片是 TAS上榜 Supertramp的 Crime of the Century MFSL-1-005。

05141

當年首版 MFSL 的 Original master recording。

05142

當年MFSL 首版的背面

05143

Deadwax上刻有的 SR/2 Ortofon。

 

在 SR製作 Half Speed master的發燒黑膠以後,其他大唱片公司包括 A&M, Columbia, MCA, RCA等亦有生產 Half Speed master的黑膠碟。以類似概念冒起的小廠有Telarc, Delos, Klavier, Delos, M&K, Crystal Clear, Windham Hill, Refernce Recordings等。部份品牌的錄音和 master,SR都有直接參矛。

 

在我末進一步談論 SR之前有幾點我希望大家能夠攪清楚。第一,很多人一聽到日本壓碟便誤會為日本版;這並不適用於 MFSL及部份只在日本壓碟的美國廠家。當時全世界只有 JVC在日本生產這種 Super Vinyl的處女膠唱片。它的硬度比一般的膠質高很多, 纯度高而雜質少亦提升了寧靜度和訊噪比。JVC 這種 Super Vinyl  在八十年代中期已停產。而 MFSL是在歐美的唱片公司得到原版,由 Stan Ricker或 Jack Hunt在 LA做 master后送到日本壓碟。這與一般日本版得到連族譜都可能不入的母帶然後在日本 master與壓碟的捷然不同。

 

第二,我所講的MFSL/Mofi是指 1977至 1985年生產的黑膠唱片,並非 94 – 95年生產的 Anadisq 200,更非現在的  Gain2/Ultra analog 復刻版。原來的 MFSL 在 1999 年經已破產,它的資產被 Music Direct 買下便開始了 MFSL 復刻版的主意。

 

近年的 reissue 復刻版(包括 MFSL 在内)有以下幾種情况:

第一,用原來(或較接近)的模擬母帶的 copy來做;這是夢幻。(原來的模擬母帶實在太珍貴,己破損或甚至已失去。)

第二,有很多聲稱用 Original master tape 的原來是用 94/24 的 digital master 或 CD 作為 master。(這個比較普遍。)

第三,有很多標明用 Analogue 母帶的是指用 Analogue 母帶做出來的 96/24 digital master。(這己算是幸福。)

第四,根本沒有標明。

 

例如:

MFSL生產過兩版 John Lennon的 Imagine;第一版在 1984年生產编號為 MFSL-1-153 (真正的analog master),第二版在 2000年生產编號為 MFSL-1-277 (Gain2 Ultra Analog) 。單看第二版的包裝你肯定會喜出望外。第二版同第一版是一模一樣,只是頂部 banner的顏色不同。Banner上仍寫著一模一樣的 Original master recording。不過原來這一版的所謂 Original master是來自 Yoko Ono在 1999年的 digital remix,是不節不扣的 digital master (她這個 master 的母帶從何而來當然不會交待。Yoko的 remix巳經令 John Lennon樂迷吃驚,更何况她在 master上加了 noise reduction (抑噪糸统) 。MFSL就是用這個 digital master做出第二版 MFSL-1-277的 Imagine。這就是 MFSL的 Ultra analog (超模擬-是代表著超出模擬的數位) reissue 的表表者。

05144

Mofi 用 digital master 並不是我作出來的,這是印在第二版 Imagine 的 inner sleeve 的鐵証。

05145

外表與第一版無太大分別的復刻版,右下角的 Gain2 Ultra analog 是最明顯的差異。

 

如果是由真正的數位錄音轉成黑膠又如何呢?當年曾經負責 master過不少 DCC名盤的 master engineer Steve Hoffman曾經講過如果由真正的數位錄音做黑膠的話,作為 master engineer希望得到的母帶依優劣的次序為:

 

第一,Original digital mix, unmastered

第二,由第一做出來的Original LP master tape

第三,由第一做出來的 CD master tape

第四,由第一做出來的 CD reissue master tape

第五,由第一做出來的High and Low resolution digital master

 

Stan Ricker 2006年幫華納 Half Speed master Dire Straits的 Brothers in Arms雙唱片便是用上述最差的第五類 96/24 digital copy 來做 master。這個 master 亦是用來做 2006 推出的 DVD-A/SACD。Steve Hoffman 拒绝了華纳用這個 master 做,最後由 Stan Ricker 接收。亦可以說 Stan Ricker 只是用人家的 master 去 cut 碟。這亦可以理解得到不单止是黑膠的 reissue 不理想;就算是CD,XRCD,SACD 等數位對數位的一樣受到 master 的問題困擾。Digital亦非永恆, 可以想像得到的是現在連 digital的母帶都經己失去或損毀。而 Digital copy亦有很嚴重的訊號損失的問題,所以用一個幾代徒孫做出來的版本絕不能與原版相若。原版 CD被炒高並非無道理。

05146

Dire Straits 的 Brothers in Arms,首版的 Masterdisk RL master 是明智之選。

 

下期我們繼續懷緬舊日的 Stan Ricker。

 

高原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