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TAS 榜上的 Masterdisk III

上期提到 Masterdisk的 vice president兼重量級 master engineer Robert Ludwig (亦稱為 Bob Ludwig, deadwax上的縮寫為 MD-RL, ST-RL 或 RL) 。我亦藉此機會介绍這位在音響及樂壇上有深遠影嚮的 master engineer,以及他對 mastering的理念。RL的成功部份可以說是因為他本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發燒友。他與 TAS的 Harry Pearson有不少的往來,彼此推崇及專重大家在音樂及音響界的角色。不要以為 master engineer 都是發燒友,有很多都只視 mastering 為工作的一種;音效並非這類 master engineers的重點。對於這一類的 master engineers (特別是 RL所指一般在大唱片公司工作的 union engineers),
以最低的成本/時間將唱片完成推出是首要。

早年在A&R Recording受到 Phil Ramone薰陶的 RL對器材的音效絕不妥協。離開 A&R轉到 Sterling Sound工作的 RL亦領略到當時 Sterling Sound使用 Neumann最先進的 SX-68 cutting lathe對音效的影嚮。與當時一般的 mastering lab不一樣的是 Sterling Sound除了Ampex 440 錄音座以外,它們還有來自歐洲的Telefunken及 Studer的錄音座。這對於選擇不同音源有舉足輕重的影嚮。在 Masterdisk做了差不多二十年的 RL在 1992年離開 MD組成現在的 Gateway Mastering Studios。RL 組成 Gateway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自己能夠全完控制器材的挑選。RL監聽用的是由二台Cello Mark II Performance後級 bridge後使用差不多四仟瓦的功率推動一對 Duntech Sorereign 2001喇叭。現時這對 Duntech已被一對由 Eggleston Works的 William Eggleston III 特別為 RL的要求,設計及製造的 Eggleston Works “Ivy” 所取代。這對在 Gateway的 Ivy 编號為 No.1及2,生產的主因是RL要求更高保真的重播。這對價值 US$100,000的喇叭每個有二十三個單元(其他的 Ivy 只有二十二個單元),每個喇叭重達775lbs。 Eggleston Works 當年將它們的一隊工程師送到 Gateway 為 RL 度身訂造這對喇叭。更甚的是整個 Gateway studio的接線全是 Transparent Audio的產品,總共用了幾仟尺的Transparent Audio線材(Ivy 用的就是Transparent Audio 的 Opus MM2 喇叭缐)。為了進一步減低電流的噪音,整個 Studio的供電由二组大如大冰箱的電池產生的 60Hz交流電供應,就連接地都是特別的設計。據 RL 所講他可以將耳朵貼著 Ivy 的高音而聽不到丁點兒的噪音。Gateway 的效計百份百符合甚至遠超發燒友的要求。RL的理念顯而易見;他需要的是一套超班的監聽系统才可以確保他的製成品在用家的糸统中都有一定的重播效果。

rob
Robert Ludwig在他的 Gateway Studio。他後面的就是Eggleston Works “Ivy” 喇叭,前面的是 SPL console。(圖片來自 Wikipedia)

至於 mastering的器材 RL更是一絲不苟。他的 SPL (Sound Performance Labarotories) analog console在德國製造,使用高達 124V DC 的高壓推動。他從來未試過將它推到盡,它永不會因為音量過高而產生失真。Gateway 擁有多達五台的錄音座,概念與 Sterling Sound以前的做法無異。除了在音色的取捨以外是因為歐洲錄音座的左右唱頭只有 0.75cm 的分隔,但北美錄音座的左右唱頭只有 2cm 的分隔。錄音帶與錄音座錯配的話後果是不堪設想。在錄音座之後的訊號方面 RL 用的分別是一套 Ampex Class A 的系統,Aria Discrete Class A, Tim DeParavinci Esoteric Audio Research 的胆機及一套 Cello 的系統。RL 需要確保及選擇他的 master 有最理想的音效。

RL 與其他 master engineer 一樣今天亦面對母帶的問題,特別在 remaster 上世紀的錄音。如果是模擬錄音的話,最理想的自然是收錄在錄音帶上的母帶。RL 在 2014年 remaster Elton John 的 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的時候就能夠使用 EMI 借出的 ¼” 母帶做 master。這樣的話 RL可以挑選到最合適的錄音座,使用最佳的 Azimuth等參數讀取最準確的音訊。可惜的是很多時候唱片公司都未必會提供在錄音帶上的母帶。原因是很多母帶經已失去或太破損,不能再用。退而求其次的會是 24bit 96kHz的檔案。最壞的是唱片公司拿來的只是在市面出售的 CD。這些 CD中的檔案只是 16bit 44.1kHz,而且是經過 compression及其他方式的處理。要還原母帶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上期提過 RL當年 master過 Dire Straits的 Brothers In Arms唱片,但當時負責 master Brothers In Arms CD的是錄音師及監製 Neil Dorfsman。查實當年 Neil Dorfsman因為尚未有 digital console的關係;他需要用 Sony的 PCM-1610 D/A 轉為模擬訊號,再用 Sony的 PCM-1600 A/D轉回數位訊號製作 master。RL近年其實亦有 remaster Dire Straits的 Brtothers In Arms CD,這次因為科技的進步 RL可以使用 digital console在有做 master。不過近年的 RL似乎亦被迫受到所謂的 Loudness War的主導。RL自己本身絕對明白 Loudness War對音效以致整個行業的壞影嚮,但他亦不得不向唱片公司及歌手的意向低頭。大家似乎都在埋怨近年的 remaster CD及黑膠唱片音效未如理想;Loudness War是其中一個原因。以下的 youtube片段有非常清楚的解釋。

當唱片公司/歌手都以為大聲等同動態的話,樂迷的耳朵受罪了。RL 亦解釋過大音量的黑膠唱片/CD 將動態破壞到體無完膚。大音量使弱音變得大聲,亦使強音變得軟弱無力。儘管 RL 有能力改變這個情况,但他似乎亦有點無奈。

cd

除了黑膠唱片以外首版 CD 亦受追捧其實有很多原因,Loudness War 只是其中一個。

高原 (9/17)

07/17

TAS 榜上的 Masterdisk II

Masterdisk其實有不少出品與 TAS結緣。其中一張非常受歡迎的是 Dire Straits的 Love Over Gold。其中的 Telegraph Road早已成為發燒心儀的試音名曲。Telegraph Road的引子用合成器產生的效果能夠填滿整個聆聽空間,這種有 3D 三維錄音效果的唱片並不多;Love Over Gold是其中的表表者。Telegraph Road亦有強大的動態及強勁的節奏。閣下的音響如果到位的話,Telegraph Road的效果足以令你動容。錄音效果當然是首要,但 master engineer亦功不可抹。樂曲的樂器分隔度及空間感有極大的程度是出於 master engineer的功力。Love Over Gold的 master绝大部份是出自  Bill Kipper及Howie Weinberg兩人之手。Bill Kipper 為 Masterdisk 工作了相當長的時間,他亦曾為滿地可的  SNB (全名為 Disques SNB Ltee,由 Sabin Nelson Brunet 創立。) 工作了一段時間。SNB在加拿大的地位舉足輕重,是當地 master engineer的表表者。Bill Kipper 在 Masterdisk 的時候曾經為 MHS 造過不少的 master,音效的改善足以令 MHS 给人另眼相看的感覺。Howie Weinberg 雖然未及 BK 般多產,但他亦有不少舉足輕重的傑作。他在 2011 年自己亦開了一所 mastering studio。

Love Over Gold 裏面我較喜歡 Private Investigation。我個人會感得Telegraph Road 太過複雜,音壓有頗長的時間處於極大的分貝。長時間聆聽高音量的樂曲對試音方面有一定的影嚮,較靜一點的Private Investigation自然成為首選。一般來説我會將音量大的樂曲放在試聽的後期。大音量的樂曲對聽力有一定的影嚮,試音的時候必然放在末端。Private Investigation的閞始亦由合成器為主打,產生的亦是一個 3D 三維的音場。由遠至近的較果足夠給你量度器材的深度。接著是 Mark Knopfler的 acoustic guitar,鋼琴;人聲及豐厚的低頻。特別一提的是Mark Knopfler的 acoustic guitar,這段結他的錄音清脆,結他的弦缐充滿彈跳力和質感。你不難感受到弦缐的振動,絲絲的迴響及音箱的反射聲;足以繞樑三日的回音實在過癮。不過音響器材方面必須有足夠的分晰力才能將這部份的結他聲,鋼琴的伴奏及背境的合成器完全分隔。在 1:29分開始的低頻更加利害,如果在 youtube/電腦上聽的話是完全沒有效果的。在音響中低頻就是一下一下的湧現出來。這個低頻的份量足以推動你的褲管。這個低頻亦不會與人聲及背境的合成器有任何的混淆。我所選的 Love Over Gold 是美版 WB 的 Quiex II (處女膠) 電台首版,由 Masterdisk 的 Bill Kipper 負責 master。我選取電台首版主要當然是因為音效方面的原因;它比普通版本有多大的分別,下一部份自有分解。


按圖試聽 Dire Straits 電台首版 Love Over Gold 的 Private Investigation 前部份。

緊接著 Love Over Gold 的是 Dire Straits 最受好評同樣是上榜寵兒的 Brothers In Arms。比起 Love Over Gold 來說Brothers In Arms 的節奏明顯地加強,有更強勁的搖滾味道。Brothers In Arms絕大部份的唱片都由 Masterdisk的大阿哥 Robert Ludwig親自操刀做 master。Robert Ludwig師承 A&R Recording的 Phil Ramone,A&R曾為 Peter, Paul & Mary, Billy Joel, Madonna, Paul Simon等錄音及掣作唱片。離開 A&R後, RL在 Sterling Sound當 VP;之後轉到 Masterdisk當 VP。曾得過多個格林美獎及 AEC金牌的 RL現時自己成立了 Gateway Mastering Studios繼續 mastering的工作。八十年代在 RL的帶領下 Masterdisk的事業如日中天,Brothers In Arms是他們衆多作品中的表表者。

Brothers In Arms之中有很多值得介绍的靚樂曲,我在其中選了 Money For Nothing來試聽。Money For Nothing 的開展部份仍用合成器配合 Dire Straits 的演唱。這段合成器片段的音場深,闊及廣;很容易能夠填滿整個聆聽的空間。這個三維立體感更加強烈。大约在一分鐘開始的鼓聲是當代鼓聲錄音的表表者;這個 drum beat 強而有力,有拳拳到肉的 punch。鼓聲由右,左至中間;RL 的 mastering 技巧使這個鼓有更精確的定位與空間。接著是爆炸的電結他聲加鼓聲,人聲及背境連绵不斷的合成器伴奏。無論音樂有多複雜,音量有多大;所有音源都维持應有的定位及空間,沒有絲毫凌亂的感覺。這段的錄音足以考驗 RL 的功力。


按圖試聽 Masterdisk Robert Ludwig master Brothers In Arms 名曲 Money For Nothing 片段。

美/加版本的 Brothers In Arms 只要有 MD-RL master 己是超正。不過為了找尋更進一步的效果,我找來了一張 Money For Nothing 的 12” EP 電台首版;同樣由 MD-RL master。基本上只要是 12” 的 EP 音效方面己比 LP 優勝。第一, EP 一般只在 LP 的前期及早期生產,它的母帶必然是較早期。另一方面若然負責 master 的 engineer 有水準的話他一定會充份利用整張 12” 的空間放置一至二首歌。這樣的話唱片的坑紋有更多的空間及分隔,這亦對音質有一定的幫助。更何况我試的這張是電台首版。一開始的合成器己程現一個更大的空間,更闊的音場及更突出的分隔度與分晰力。Dire Straits的人聲有更強的空氣感及明顯的定位。Drum Beat的部份更加明顯,質感及冲擊力加強了最少 30%。整體的層次進一步明確,深度亦同樣地加深。聽過 Money For Nothing的電台首版 EP實在不得令人臣服 RL的技巧。一般 LP版Money For Nothing的 RL master己令人目定口呆。電台版 RL master 的Money For Nothing 令你無話可說,一山還有一山高這句說話一點也没有錯。唯←的問題是中了毒以後無解藥,沒有回頭路可以走。


按圖試聽 Masterdisk Robert Ludwig master的 Money For Nothing電台首版片段。

下一期一如以往我會介紹 http://www.yanyanlp.com  香港高級視聽展2017的參展產品。參展的攤位跟往年一樣在三樓展廳 A06。大家留意。

高原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