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 榜上的 Masterdisk III
上期提到 Masterdisk的 vice president兼重量級 master engineer Robert Ludwig (亦稱為 Bob Ludwig, deadwax上的縮寫為 MD-RL, ST-RL 或 RL) 。我亦藉此機會介绍這位在音響及樂壇上有深遠影嚮的 master engineer,以及他對 mastering的理念。RL的成功部份可以說是因為他本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發燒友。他與 TAS的 Harry Pearson有不少的往來,彼此推崇及專重大家在音樂及音響界的角色。不要以為 master engineer 都是發燒友,有很多都只視 mastering 為工作的一種;音效並非這類 master engineers的重點。對於這一類的 master engineers (特別是 RL所指一般在大唱片公司工作的 union engineers),
以最低的成本/時間將唱片完成推出是首要。
早年在A&R Recording受到 Phil Ramone薰陶的 RL對器材的音效絕不妥協。離開 A&R轉到 Sterling Sound工作的 RL亦領略到當時 Sterling Sound使用 Neumann最先進的 SX-68 cutting lathe對音效的影嚮。與當時一般的 mastering lab不一樣的是 Sterling Sound除了Ampex 440 錄音座以外,它們還有來自歐洲的Telefunken及 Studer的錄音座。這對於選擇不同音源有舉足輕重的影嚮。在 Masterdisk做了差不多二十年的 RL在 1992年離開 MD組成現在的 Gateway Mastering Studios。RL 組成 Gateway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自己能夠全完控制器材的挑選。RL監聽用的是由二台Cello Mark II Performance後級 bridge後使用差不多四仟瓦的功率推動一對 Duntech Sorereign 2001喇叭。現時這對 Duntech已被一對由 Eggleston Works的 William Eggleston III 特別為 RL的要求,設計及製造的 Eggleston Works “Ivy” 所取代。這對在 Gateway的 Ivy 编號為 No.1及2,生產的主因是RL要求更高保真的重播。這對價值 US$100,000的喇叭每個有二十三個單元(其他的 Ivy 只有二十二個單元),每個喇叭重達775lbs。 Eggleston Works 當年將它們的一隊工程師送到 Gateway 為 RL 度身訂造這對喇叭。更甚的是整個 Gateway studio的接線全是 Transparent Audio的產品,總共用了幾仟尺的Transparent Audio線材(Ivy 用的就是Transparent Audio 的 Opus MM2 喇叭缐)。為了進一步減低電流的噪音,整個 Studio的供電由二组大如大冰箱的電池產生的 60Hz交流電供應,就連接地都是特別的設計。據 RL 所講他可以將耳朵貼著 Ivy 的高音而聽不到丁點兒的噪音。Gateway 的效計百份百符合甚至遠超發燒友的要求。RL的理念顯而易見;他需要的是一套超班的監聽系统才可以確保他的製成品在用家的糸统中都有一定的重播效果。
Robert Ludwig在他的 Gateway Studio。他後面的就是Eggleston Works “Ivy” 喇叭,前面的是 SPL console。(圖片來自 Wikipedia)
至於 mastering的器材 RL更是一絲不苟。他的 SPL (Sound Performance Labarotories) analog console在德國製造,使用高達 124V DC 的高壓推動。他從來未試過將它推到盡,它永不會因為音量過高而產生失真。Gateway 擁有多達五台的錄音座,概念與 Sterling Sound以前的做法無異。除了在音色的取捨以外是因為歐洲錄音座的左右唱頭只有 0.75cm 的分隔,但北美錄音座的左右唱頭只有 2cm 的分隔。錄音帶與錄音座錯配的話後果是不堪設想。在錄音座之後的訊號方面 RL 用的分別是一套 Ampex Class A 的系統,Aria Discrete Class A, Tim DeParavinci Esoteric Audio Research 的胆機及一套 Cello 的系統。RL 需要確保及選擇他的 master 有最理想的音效。
RL 與其他 master engineer 一樣今天亦面對母帶的問題,特別在 remaster 上世紀的錄音。如果是模擬錄音的話,最理想的自然是收錄在錄音帶上的母帶。RL 在 2014年 remaster Elton John 的 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的時候就能夠使用 EMI 借出的 ¼” 母帶做 master。這樣的話 RL可以挑選到最合適的錄音座,使用最佳的 Azimuth等參數讀取最準確的音訊。可惜的是很多時候唱片公司都未必會提供在錄音帶上的母帶。原因是很多母帶經已失去或太破損,不能再用。退而求其次的會是 24bit 96kHz的檔案。最壞的是唱片公司拿來的只是在市面出售的 CD。這些 CD中的檔案只是 16bit 44.1kHz,而且是經過 compression及其他方式的處理。要還原母帶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上期提過 RL當年 master過 Dire Straits的 Brothers In Arms唱片,但當時負責 master Brothers In Arms CD的是錄音師及監製 Neil Dorfsman。查實當年 Neil Dorfsman因為尚未有 digital console的關係;他需要用 Sony的 PCM-1610 D/A 轉為模擬訊號,再用 Sony的 PCM-1600 A/D轉回數位訊號製作 master。RL近年其實亦有 remaster Dire Straits的 Brtothers In Arms CD,這次因為科技的進步 RL可以使用 digital console在有做 master。不過近年的 RL似乎亦被迫受到所謂的 Loudness War的主導。RL自己本身絕對明白 Loudness War對音效以致整個行業的壞影嚮,但他亦不得不向唱片公司及歌手的意向低頭。大家似乎都在埋怨近年的 remaster CD及黑膠唱片音效未如理想;Loudness War是其中一個原因。以下的 youtube片段有非常清楚的解釋。
當唱片公司/歌手都以為大聲等同動態的話,樂迷的耳朵受罪了。RL 亦解釋過大音量的黑膠唱片/CD 將動態破壞到體無完膚。大音量使弱音變得大聲,亦使強音變得軟弱無力。儘管 RL 有能力改變這個情况,但他似乎亦有點無奈。
除了黑膠唱片以外首版 CD 亦受追捧其實有很多原因,Loudness War 只是其中一個。
高原 (9/17)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