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TAS 榜上的鋼琴

在 TAS 榜上找尋靚聲的鋼琴錄音並不困難。其中一張在 HP 的清單之中屹立不倒
良久的要算是 RCA 的 RDC-4,Ikuyo Kamiya 神谷郁代彈奏貝多芬的 Appassionata 奏嗚曲。RDC-4 是來自 RCA 罕有的 Direc Master Series,Direc Master Series 是 RCA 在七十年代末期在日本與 Victor Musical Industries Inc (JVC的一家子公司)錄製的 Direct to Disc 直刻唱片。這個糸列的錄音並不多,再加上因為是直刻唱片只能夠限量生產的關係令市面的流通量非常之少。系列的製作極之嚴謹,加上是 45rpm 直刻的唱片;它的音效有絕對的保証,其中有不少上榜名盤。RDC-4是系列中唯一的一張鋼琴錄音。RCA 的直刻錄音使用兩支Schoeps CMT56在琴邊收錄琴音,再加兩支 Neuman U67及兩支 Neuman U87在音樂廳內收錄殘響。負責 master的是山口光雄 (此子亦 master包括藝能山城組等的發燒唱片) 及 Tadashi Hyakkan (此子亦 master過包括 East Wind 等發燒品牌) 。旣然與 JVC合作,唱片亦由 JVC在日本以處女膠壓碟。

071.png
RCA的 RDC-4直刻盤錄音器材一覽

神谷郁代彈奏的是 Bösendorfer Model 290 Imperial Concert Grand,這台鋼琴有多達九十七鍵。相比一般鋼琴的八十八鍵多了九個鍵,而且全部都是在最低頻的最底處。音域亦由一般鋼琴的七個 octaves 伸延到八個 octaves。簡單來説 model 290 有更廣的音域外它亦有更大的動態,更豐厚的低頻。

072
按圖試聽神谷郁代演譯貝多芬的 Appassionata 奏嗚曲第一樂章

1981 年 Delos 亦推出由 Carol Rosenberger 彈奏貝多芬的 Appassionata 奏嗚曲,這次亦加入了貝多芬的 Op.111 奏鳴曲。唱片編號是 Delos的 DMS3009,2002年由 Top Music復刻改稱為 Dynamic Piano – 動態琴皇。巧合的是 Rosenberger亦同樣使用 Bösendorfer Model 290 Imperial Concert Grand。不同的是 Delos所用的是當時最傑出的 Soundstream Digital Recording。Soundstream Digital Recording以 16bit 48kHz取樣頻率,頻應由 DC平直至超過 22kHz。錄音使用的是兩支 B&K #4134 咪高峰,#4134能夠收錄高達 160db的音壓;有足夠的峰值應付 Appassionata 龐大的音壓。他們使用的 Studer Model 169 Stereo Mixer以電池推動,完全杜絕了交流電產生的噪音及 hum聲。唱片的錄音由 IAM的 Bruce Leek 主理, master則由著名的 Stan Ricker (MFSL) 負責,壓碟亦同樣在日本由 JVC 以處女膠印製。

073
按圖試聽 Carol Rosenberger 演譯貝多芬的 Appassionata 奏嗚曲第一樂章

直刻唱片與數位錄音。假設兩者錄音的技術相若的話,直刻盤單是減去了母帶的一步已令音效有大躍進。而因為省去了 overdub 及 mixing 等過程亦進一步改善音效。Delos在使用 Soundstream的初期因為有 Stan Ricker及 Bruce Leek兩位大師負責錄音及 master,成績有目共睹,音效是出類拔萃。足以與當時同樣使用 Soundstream的數位錄音班霸 Telarc爭一日之長短。Delos所差的只是資源上的分別。輯錄在電腦時我將唱頭放大直接輸入音效咭,以 24bit 96kHz A/D轉化為 wav存檔。兩個錄音的電平及其他參數都一致,絕無半點差異。

大家縱使由 youtube 在電腦上聆聽亦可聽到兩個錄音的分別,而且是頗大。RCA 的 RDC-4 事實上是非常之突出的錄音,它像真的程度就是與現場的效果沒有太大的分別。它完全發揮到Bösendorfer Model 290 Imperial Concert Grand 雄渾的低音頻段。更由於是直刻盤的關係它的高頻有超桌的伸延度,亦有比一般錄音更清脆更悅亮的音色。相比其他的錄音 RCA的直刻盤紀錄了鋼琴所有的細節,包括琴箱的迴響,琴弦的彈跳力及餘韻都一一捕捉下來。除了高音以外 Model 290豐厚的低音亦是樂曲其中的重頭戲。貝多芬的 Appassionata 奏嗚曲一如其名是一首充滿熱情的樂曲,音符有很大的變化。樂章由最低音量轉瞬間變為最大音量,產生龐大的動態及瞬變;突顯出激烈的情感。神谷郁代彈奏 Appassionata 亦能夠展現出樂曲的爆發力,產生巨大的音壓。RCA 的直刻盤有足夠的能量由一台鋼琴產生的音壓令你透不過氣。至於 Delos 的 Rosenberger 因為是數位錄音的關係,比起直刻盤是稍遜。直刻盤在高低頻段有更多的伸延,琴弦的線條亦較清晰。但純以鋼琴的錄音來說,Delos 的錄音己經是超群出衆。它的細節,清晰度與動態亦足以令人目定口呆,將它與直刻盤放在一起是有㸃不公平。若然以鋼琴的技巧來說神谷郁代在彈奏的初段是有點猶疑,而落指的力度亦稍為弱一點,她在大音壓的部份的力度未能夠完全發揮到盡。反觀 Rosenberger 的力度是十分到位,對琴鍵亦有較佳的控制。兩張唱片都是一等一的鋼琴錄音,可以說 RCA 的 RDC-4 是鋼琴直刻盤的典範;Delos 的 DMS-3009 是數位錄音的殿堂級的示範盤。兩張都會令你讚嘆不已的鋼琴錄音。

高原 (7/18)

05/16

TAS 榜上的偶像 – Carlos Kleiber 之二

對於偶像我會敬而遠之,希望留多點空間給他。我不喜歡佔人的便宜;更不喜歡沾人家的光。事實上 Charles Barber 的書本身是透露了 Carlos Kleiber 的私穩,我相信若然 Kleiber 在生的話這本書的出現是他所不願見的。Charles Barber 現更稱 Kleiber 為他的”老師”,自認為 Kleiber 的徒弟!他可能己忘記了他在書中提過 Kleiber 早己佢絕了他的要求。所以我絕對不會怪責一些知名的人仕會佢人於千里,這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方法。

不光采的事不消提,我們回到正題。Kleiber TAS 上榜的名盤有二張,包括貝多芬的第五及第七交響曲。不但止是 TAS,還有企鵝三星戴花、留聲機百大、日本唱片藝術首獎、日本究極 100…。原版黑膠唱片是 DG 的 2530 516 (Kleiber/Vienna PO 演奏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 及 DG 的 2530 706 (Kleiber/Vienna PO 演奏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 。我們就由無人不識的四音符 ta-ta-ta-taaa 貝多芬第五開始。Kleiber 的貝五給人的是一個全新的体會,活像是從來沒有聽過貝多芬第五的感覺。正如很多其他 Kleiber 的錄音一樣,在 Kleiber 的指揮之下樂團的每一組樂器都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對於調控樂器的音量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家必需的。Kleiber 在這方面的功力異常深厚,所以聽 Kleiber 的錄音從來沒有感覺樂器有重疊,沒有丁點兒凌亂的感覺。DG 一向並非 TAS 的常客,但 Kleiber上完第五上第七。這與 Kleiber 對 DG 錄音的要求不無關係。Kleiber 可算是 DG 最討厭的指揮家,他有嚴苛的條款外亦有很多很多的要求;這亦包括了錄音時樂手的位置。我們經常抱怨交響樂團錄音的分隔度不夠清楚,錄音凌亂不堪。其實指揮的技巧與樂團的擺位亦有莫大的關係,前者尤其重要。難怪 HP聽過 Kleiber 的第五都要給他一個 like。

對於一個指揮來說調控演奏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對於每組樂器的速度控制尤其重要,這是直接地影響了整体的效果。對於樂章的起,承,轉,接的銜接; Kleiber 是清清楚楚的交待。分毫不差的掌握樂團每組樂器的對應,速度與銜接;Kleiber 的音樂感,節奏感比任何人都強。當樂章速度的調控,樂組音量的調控做得出色的話;瞬變與動態就是超級。聽 Kleiber 的貝五就有這種的快感,Kleiber最拿手的就是利用樂組的節奏感,精準銜接營造出貝五前所未有的快感,從末感受過的高潮;一種非凡的張力。更何況 Kleiber 利用超強烈的對比與層次營造的是一浪接一浪的高潮,並非是令你透不過氣,而是令你完全投入樂曲之中。柵湃時的瞬變是無與倫比的爽快,動態超然。相比之下 Carlos Kleiber 在第一個樂章用了約 7:10, 父親 Erich Kleiber /Concertgebouw 在 1953年的錄音用了約6:50,Karajan/Belin PO 在 1962年著名的大禾花錄音用了約 7:20, 而Furtwangler/Berlin PO 在 1954年的錄音用了約 8:20。幾個被諭為最佳的貝五演譯之一;Kleiber 並非最快的一個,他只是一般的速度但給人很直接了當的感覺。Erich Kleiber的第五很吸引,富感染力,有質感而富內涵。Carlos Kleiber的第五與父親的演譯非常相似;但他的細緻度比父親更精密,他比父親有更強的振撼力,有父親雙倍的感染力。Furtwangler 的貝五是慢一點,他的慢絕對沒有拖泥帶水,反而是乾淨俐落。他對樂團的調控亦是一等一,亦是 Kleiber 以外一個十分動聽的錄音。

index_clip_image002
第一版(銀底黑白照首版) Kleiber 的貝五。(按圖試聽第一樂章的終結)

當年 DG 在發行 Kleiber 貝五的時候出過最少二個較常見的版本。第一個是 1975年的銀底黑白照首版,第二個是彩照的第二版。Kleiber 的貝七在 1976年發行只有彩照版,亦即是首版。銀底首版貝五的音效是明顯地勝過彩照版。彩照版相比之下少了很多低頻,分隔度方面亦不如首版般清晰;音場較窄外音樂感亦稍遜。

index_clip_image004
第二版(彩照版) Kleiber 的貝五。(按圖試聽第一樂章的終結)

至於 Kleiber 對樂曲的理解,他對樂曲的演譯;我並未在其他指揮家身上找得到。當其他指揮家用X光去解讀樂譜的時候,Kleiber 用的是 CT Scan。從 Kleiber 與 Charles Barber 在通信中討論樂章時的對話,我們可以知道 Kleiber 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指揮家,他對樂章的理解是非常之獨到。他甚至仔細到從每一件樂器的角度去探索它在樂譜上的角色。他與 Charles Barber 探討 Strauss 的 Der Rosenkavalier 的時候曾經問過 Charles “Do you hear that? Do you know why he chose the instrument?… "當 Charles Barber未能夠給他滿意的答案時 Kleiber 會不耐煩的再問: ”Do you understanding why the second clarinet is playing that note? "當一般的指揮家賞試解讀樂譜的時候,Kleiber 卻能夠從樂譜中抽出每一個組樂器,甚至每件樂器以至每一個音符的功能,從而配合對樂曲的演譯。Charles Barber 自己本身亦是指揮家,與 Kleiber 相比之下恰似路人甲。從 Corresponding with Carlos 一書中我們知道 Kleiber 幾乎每一個拿到手的錄音都聽都看,對很多指揮家都瞭如指掌。儘管他指揮過很有限的樂曲,但他對其他的樂曲都很了解。似乎只是他自己選擇指與不指而己。很多人都覺得 Kleiber 很懶惰,不願意工作;事實是否如此呢? TAS 以外的 Kleiber 其實更豐富,下一期我會介紹 Kleiber 其中一張較罕見的黑膠唱片,一張精采萬分的現場錄音。

高原 (5/16)

07/13

由這一期開始高原會集中為各位介紹我們在2013 香港高級視聽展的參展產品。我們參展的產品有大部份是首次推售,希望能一新閣下的耳目。我們的攤位在展覽廳 3 的 A6,請各位蒞臨支持。

要介紹老闆的靚碟一點也不難,亦不算容易。好碟有很多,價位亦有很大的分別。我希望能夠從中挑選出部份比較特別的向大家介紹一下。大家有留意 web site home page 上的圖片相信都有留意到圖中最突出的一套唱片 – The Royal Ballet皇家芭蕾。這套 Ansermet安塞美的芭蕾舞曲合集,由 KE Wilkinson 操刀錄制;長註 TAS 榜歷久不衰。這套唱片盡顯 KE Wilkinson的皇首風範,Ansermet安塞美的指揮功架。原裝 RCA Soria 系列的舊版 (非 Classics 的再版) 是天價碟中的天碟,有錢亦不容找得到。視聽展上會有一套展售, 先到先得。其實提到 The Royal Ballet,不得不提 RCA 的 Soria 系列。RCA 的 Soria 系列可算是 RCA 除了是影子狗以外最突出的系列。黑膠唱片其中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精美的唱片封面設計及封套上經常印有的文章。Soria 系列更上一層樓,首先 Soria 用精緻的布包硬盒精裝。系列由意大利的名師設計,內附有一本在意大利印制的精美書刊對樂曲作詳盡的介紹。Soria 系列不單止是聲音上的藝術,它更是視覺上的一大享受。

OLYMPUS DIGITAL CAMERA
RCA Soria 系列的皇者之皇 – The Royal Ballet 皇家芭蕾

Soria 系列除了這張皇牌以外還有其他的精品;例如另一套 TAS 上榜的卡門歌劇。這套由卡拉揚指揮,Leontyne Price普莱斯主唱加上維也納愛樂;是卡門歌劇的完美組合。其餘還有Heifetz 海費兹與Piatigorsky 皮亞提戈斯基演奏會的錄音。更有 KE Wilkinson 錄音的 Messiah。Soria 系列套套精采,制作豪華,是黑膠唱片制作的典範。視聽展上將會有一系列的 Soria 唱片展售,不容錯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RCA 的Soria 系列, 套套精采。

另一套老闆會推出的是以下的一套。同樣是精美的布包合裝,連書冊的七唱片套裝;合裝的設計打開像一個相簿。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單看合面的相片你能否猜到這套唱片是哪一套?

唱片當然由大師處理,是五+年末,六+年代初期古典錄音黃金時期的首版。其中亦有 TAS 上榜的部份;錄音的效果及指揮的水準都是一等一。收錄的是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演譯之一。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大家可能猜對了:Bruno Walter華爾特六眼首版貝多芬七唱片全集。

這套 Bruno Walter 華爾特不朽的貝多芬交響曲,散張的六眼首版一點也不易找;套裝的六眼首版是更加少有。這是華爾特與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哥倫比亞交響樂團最高峰時期的作品,樂團圓潤豐厚的音色在首版黑膠上表現最突出。其中的第三及第六最受歡迎,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受到 TAS 與 Stereophile 的垂青一點也不會感到意外。當然,好片亦只有一套。

另外老闆亦會推出兩套全新(其中一套部份全新) 的 Beethoven Bicentennial Collection唱片。這套在 70年貝多芬二百週年誕辰推出的全集,由 Time Life在加拿大及美國制造。Time Life制作的套裝唱片一向都有一定的水準,除了使用精美的硬合裝外,他們定必請人編輯一本書冊詳盡介詔樂曲的內容。這套全集一共有 17集,每集有5張唱片及一本書冊,合共 85張唱片再加一本厚厚的書詳盡介紹貝多芬的樂曲。17集包括了貝多芬不同類型的作品,是欣賞貝多芬的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更何況錄音都是來自原版Deutsche Grammophon的錄音,全部都是 DG 大禾花黃金年代的膽機錄音。演奏的都是 DG 的大師如Fournier 富尼耶,Kempff 肯普夫,Ferras 費拉斯等;自然亦少不了台柱Karajan 卡拉揚及Bohm 伯姆。我們當然不可以將第二版與原版大禾花比較,但從欣賞大師的演譯及價位來說這是超值。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貝多芬誕生二佰週年紀念特輯共有+七集八+五張唱片。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母帶來自Deutsche Grammophon 大禾花時期的錄音,大師的演譯不容錯過。

(高原 – 7/13)

02/13

講了幾期的流行曲應該都談一下古典。我們一開始便說過本欄的主旨是談論一些你不易接觸到的黑膠話題。今期的古典亦不例外;如果是介紹大禾花細禾花這些老生常談,沒有一點的新意。我選的是比較獨特的話題 – 讀者文摘。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讀者文摘其中一套傑作,Rene Leibowitz領導Royal PO演譯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樂全集。一套七張唱片,演譯精采,錄音出色。這套當然是Charles Gerhardt與KE Wilkinson在Walthamstow Hall的傑作,是一套不可多得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Chesky將部份翻錄成CD后亦大賣特賣。喜歡貝多芬交響曲的朋友不可錯過。

大家聽到讀者文摘只會聯想到一本頗為保守的合家歡雜誌。七+前的朋友可能會有點印象它們有一些普及的唱片隨書出售。特別的是它們的唱片都是合裝的一大套。如果單看他們流行曲或爵士樂的部份,它們的唱片主要是將RCA的歌手樂隊的出品輯成一合出售,不特別但勝在抵買。它們的古典的部份(除了Arthur Fiedler的仍是來自RCA) 則大有分別,而且大有來頭。因為是它們”自家”錄制。

OLYMPUS DIGITAL CAMERA

Charles Gerhardt (箭咀所示), 指揮及KE Wilkinson(最右者) 一起聆聽錄音。

讀者文摘與RCA的關係沿於六+年代。1960年讀者文摘希望能夠出售自巳品牌的古典唱片,他們找到當時得令的RCA合作。當年正在忙著Living Stereo錄音的RCA跟本無暇理會讀者文摘的要求。RCA便指派Charles Gerhardt到英國尋求Decca的幫助 (Decca當時仍是RCA的合作伙伴) 。充滿一股熱誠的Charles Gerhardt到了英國竟然得到Decca的錄音之寶KE Wilkinson的幫助。部份的讀者文摘的錄音亦能夠在KE Wilkinson的據點Kingsway Hall錄制,這實在是難能可貴。不過當時的Kingsway Hall實在book到爆,跟本連Decca自己都不夠用。一代錄音宗師KE Wilkinson實在是神通;他竟然可以在倫敦郊區找到另一個出色的錄音場地-Walthamstow Hall。Walthamstow Hall之后不單錄制讀者文摘,它亦用在Decca及RCA的錄音上。值得一提的是KE Wilkinson錄讀者文摘的時候用的當然是著名的Decca Tree。大部份的讀者文摘的碟亦由RCA做,而讀者文摘更標榜使用High Purity Vinyl (virgin vinyl) 來壓碟。Charles Gerhardt的制作嚴謹,每一個環節都精心策劃,一絲不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Walthamstow Hall的錄音實況。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另一角度下看的Walthamstow Hall。

Charles Gerhardt與KE Wilkinson的交情非淺,他在讀者文摘的介紹中經常提及KE Wilkinson及有關他錄音的一些心得與點滴。真正是圖文並茂,我能夠一睹KE Wilkinson的盧山真面目都是在讀者文摘的介紹中看到。反觀Decca與RCA都只是間中將KE Wilkinson的名字放在封套上。這個真正的幕吞功臣實在是前無古人,亦后無來者。KE Wilkinson留下的只有完美的錄音,無人能及。就算現在有第二個KE Wilkinson,但當日出色的樂團,樂師及指揮己是今非昔比。永遠不再重現。

Charles Gerhardt由最初使用Royal PO,后期他更進一步在倫敦親自挑選倫敦各大樂團的首席樂師組成了著名的National PO (亦被稱為RCA Victor SO或London Promenade Orchestra) 。National PO初期只是Charles Gerhardt專用作讀者文摘錄音,后期卻廣泛地被Decca及RCA使用。如果你要數TAS榜上出現得最多的樂團,National PO當之無瑰。

OLYMPUS DIGITAL CAMERA

KE Wilkinson (箭咀所示) 聆聽錄音的情況。

自1960開始Charles Gerhardt便與KE Wilkinson緊密的合作,由錄制讀者文摘至七+年代Charles Gerhardt傳誦一時的Classic Film Scores系列;二+年間從未間斷。一直至數碼錄音的開展,KE Wilkinson的引退而終止。下一期我會選擇讀者文摘其中的表表者為大家介紹。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Classic Film Scores系列的–部份,系列中每一張都是Charles Gerhardt, KE Wilkinson及National PO在Kingsway Hall 及 Walthamstow Hall精心炮制;張張精采。其中大部份都是上榜的佳作,有機會我會另文介紹。

高原 – (2/13)